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读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视历史,庞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三令五申】故事的主人公: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三令五申】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三令五申】词语辨析:

【三令五申读音】:sān lìng wǔ shēn。

【三令五申的近义词】:三申五令、发号施令、千叮万嘱、再三告诫。

【三令五申的反义词】:从令如流、敷衍了事。

【三令五申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三令五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三令五申】典故: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

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文言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一代楷模】故事的主人公: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一代楷模】是什么意思?

常用来表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一代楷模】出自哪里?

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一代楷模】词语辨析:

【一代楷模读音】:yī dài kǎi mó。

【一代楷模用法】:作宾语、定语。

【一代楷模】典故: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起兵打天下,李靖率兵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功劳,多次得到奖赏。

有一年东突厥军犯境,李靖仅率领骁骑三千,就平定了叛军。唐太宗对他更加信任。此后,李靖又为朝廷立下不少战功,官升至尚书右仆射。

李靖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李靖退休时,唐太宗特别优待他,赐给他良马两匹,绸缎千匹,

还为他制作了一根寿杖,以方便他走路。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拔山举鼎】故事的主人公: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

【拔山举鼎】是什么意思?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拔山举鼎】出自哪里?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拔山举鼎】词语辨析:

【拔山举鼎读音】:bá shān jǔ dǐng

【拔山举鼎的近义词】:孔武有力、身强力壮

【拔山举鼎的反义词】:弱不禁风、弱不胜衣

【拔山举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拔山举鼎】如何造句:

1、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的巅峰,拔山举鼎的霸王,就这么被我轻轻的点了一下变成了植物人?“为公子报仇!”。

2、因自己力能拔山举鼎,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便不再重视人才。

3、三千将士全副武装,全军有拔山举鼎,凤翥龙翔之势。

4、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四武士,拔山举鼎比马武与岑彭。

5、伴随着牛车吱吱嘎嘎的摇摆晃动,林燕生觉得自己整个人猝然变成了一只跌进烂泥坑里的蚂蚁,纵有拔山举鼎之力,都不可能再从这儿爬出去了。

6、罗云发出了一声畅快的笑声,肌肉晶莹饱满,仿佛要将他的衣服撑破一般,筋骨强盛,气势凌人,一举一动似有拔山举鼎气吞斗牛之势。

7、只见周天风云激荡,雷霆暴闪,秦陆如同金翅大鹏从九霄扑击而下,天魔长戟以拔山举鼎之势轰然劈落。

8、经过兽魂之力的淬炼,周易骨骼的强韧已直逼窥灵境界,一提

脚就有一种无以伦比的轻盈,一抬手就有拔山举鼎的力度。

【拔山举鼎】典故: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走马观花】故事的主人公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卧薪尝胆 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作战,越国兵败投降,越王勾践被迫前往吴国服役,他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主人公了。在吴国,勾践身穿粗布衣裳,每日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其妻也如仆人一般,身着布衣,每日清早便起身打扫灰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折磨和羞辱。终于在三年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的确甘心臣服,已不可能起兵反抗,就把他及其妻子、随从释放回国。勾践深觉自己应没齿不忘战败之痛、服役之辱,暗暗发誓一定要雪耻报仇。他回国后,仍穿粗布衣衫,吃粗茶淡饭,以柴草为褥。他冬天抱着冰块睡觉,夏天烤着炭火入眠。在自己卧榻之侧,勾践挂上苦胆,每天都去尝一口胆汁,借此时刻激励自己的复仇意志。越王勾践处处身体力行,励精图治,使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负荆请罪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读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视历史,庞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三令五申】故事的主人公: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三令五申】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三令五申】词语辨析: 【三令五申读音】:sān lìng wǔ shēn。 【三令五申的近义词】:三申五令、发号施令、千叮万嘱、再三告诫。 【三令五申的反义词】:从令如流、敷衍了事。 【三令五申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三令五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三令五申】典故: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

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文言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什么好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造句: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儿童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典故: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

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倚门倚闾】故事的主人公: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近义词】:倚庐之望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不食周粟的故事 【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反义词】卑躬屈膝 傍人门户的故事 【注音】bàng rén mén hù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过节要贴桃符及门神,还要做一个艾叶草人插在门上。桃符抬头看见艾人就骂道:“汝何等草芥,敢居我上!”艾人低头应道:“你已半截入土还要争高低?”双方大吵。门神劝解他们说:“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 【出处】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 【解释】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相近词】傍人依户、寄人篱下 【相反词】自力更生、自立门户、独树一帜 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释义】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暴戾恣睢的故事 【注音】bào lì zì su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柳下村成为诸侯战争的兵源地,展跖为逃避兵役而组织人马攻占启阳城,而后又占领鄫城,队伍扩大到9000人,官僚贵族们闻风丧胆,把展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为盗跖,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出处】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凶恶残暴 【相近词】穷凶极恶、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反义词】慈眉善目 不堪其忧的故事 【拼音】bù kān qí yō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困难,可他的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他过着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身处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视此为

来自历史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历史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 (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 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 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对般)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以) 1.匡衡凿壁发音kuānghéngzáo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原文《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存有烛而不诛,衡乃穿 着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念之。” 2.闻鸡起舞发音wénjīqǐ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原文《晋书·祖逖录》:“中夜闻荒鸡鸣,蹴琨法号,曰:‘此非恶声也。’因舞动。”

五个历史成语故事

五个历史成语故事 首先,五个历史成语包括“风雨同舟”、“李代桃僵”、“铁杵成针”、“画龙点睛”、“鹤立鸡群”。这五个成语都源于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一、关于“风雨同舟” 故事讲述的是,在古代南北朝时期,有两位诗人飞峰和道舆,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流落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在旅途中成为了好友。风雨中,两人同乘一只小船,路途中遭遇巨浪使 得小船摇摇欲坠,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最后,当船驶入港口时,两人也像一对兄弟一样离开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你处于困境时,支持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情感和团结。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用词来描绘风雨中的情境,如“摇摇欲坠”,“巨浪”和“支持”,以 及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关于“李代桃僵” 这个成语源于晋朝的故事,当时,荆轲是一位秦王将相的臣子,意图暗杀秦王。但是,当他成功进入宫殿时,发现秦王并不在宫殿中。他只好将自己藏在一个桃树中。当守卫察觉到嫌疑人时,他们将枪刺入桃树中,而荆轲却假扮成桃子,成功逃脱。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代替别人赴死”,而不是被迫自己牺牲。这个故事着重于个人决心和勇气。作者使用一些特定的用词来表达桃树和荆轲之间固有的契合感,例如“藏在桃树中”,“假装

桃子逃跑”,以及“不为所动”等。 三、关于“铁杵成针” 这个成语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据说,他曾经命令九位工匠进行一个任务:将一根粗铁杵变成一根细针。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九位匠人坚定地相信,如果他们一起努力,这是可以实现的。于是他们集思广益,坚决不离开,终于完成了任务。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有毅力和集体智慧就可以攻克任何难题。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毅力和智慧。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用词和细节,如“九人集思广益”和“坚持不懈地努力”, 以及“任务最终达成”。 四、关于“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源于唐朝画家吴道子的故事。传说吴道子在画了一幅恢弘壮观的龙之后,出现了一个细节问题,他无法解决。过了一段时间,一位友人来看他的画,看到这个问题,立刻拿起毛笔为这幅画“点睛”,画龙点睛,画面更加恢弘。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那个小的细节可以决定一切。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照顾和瞬间的灵感。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用词和细节,如“友人点睛”和“画面更加恢弘”。 五、关于“鹤立鸡群”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种独特场景:鹤和其他的家禽在同一空间中。这个成语的意义是好比鹤在鸡群中更为出众,特别能量。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

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4、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26、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1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3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4 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5 千金买骨: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6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7 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8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9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 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 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 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 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 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 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 事实 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 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 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后泛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情。 21.卧薪尝胆 -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22.金戈铁马 - 出自《三国志·其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十六国春秋·汉·刘渊传》,表示战争激烈或戎马生涯。 23.鸿鹄之志 -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远大的志向。 24.揭竿而起 - 出自《史记·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世家》,原形容秦末高要县的农民起义,后泛指人民起义。 25.围魏救赵 - 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用包围魏国国都以救援赵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换主将庞涓,从而打败魏国的战术。现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人撤兵的战术。 26.退避三舍 -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7.毛遂自荐 -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鞠躬尽瘁暗渡陈仓破釜沉舟一鸣惊人运筹帷幄 未雨绸缪哀鸿遍野暗箭难防金口玉言白驹过隙 居安思危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按图索骥 后来居上邯郸学步守株待兔如火如荼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唇亡齿寒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不寒而栗不学无术投笔从戎孟母三迁 各朝代的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成语“退避三舍”,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成语“按图索骥”,故事出自《艺林·伐山》比喻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成语“如火如荼”,故事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成语“半途而废”故事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说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呆若木鸡”,故事见于《庄子·达声》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洛阳纸贵”,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成语“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语“高山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成语“鸡呜狗盗”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成语“草木皆兵”,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五个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五个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我们最早学习成语都是通过成语所蕴含的寓意和故事来学习的,那么关于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个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个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1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 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2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

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3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历史故事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近义词】: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反义词】: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造句: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虚位以待的故 【解释】 空着位置等候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仁爱,对门客都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当时,信陵君听说大梁城门的守门官七十岁老人侯嬴是个贤人,家境贫穷,便派人带着大量财宝,前去聘请他。但是,侯嬴并不接受。 信陵君知道自己怠慢了高人。于是便让人驾车,亲自前去迎接侯嬴。还把车上最好的位置留给侯嬴。侯嬴成心穿上破衣服,毫不客气地坐在空位上,一句谦让的话也没说。 马车行到中途,侯嬴又突然提出要去探访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里成心拖延时间,要看信陵君的反响,但信陵君一片和颜悦色。 这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前去救赵。为此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魏王忙命晋鄙大军留在路上,不再前进。 信陵君屡次恳求魏王让晋鄙发兵,魏王终是不肯。侯嬴给信陵君出主意说:“只要派人偷取大王的兵符,便可假传命令,要晋鄙出兵了。〞接着,侯嬴又给信陵君出主意,叫他去找大王的宠妃如姬,让她去偷大王的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便想马上出发。侯嬴提醒他说:“你把我的屠夫朋友朱亥带上,以防万一。〞 信陵君带着朱亥来到大军驻扎地。晋鄙见了兵符疑心说:“大王既叫我暂不前进,又怎会随便叫你替代我呢?〞晋鄙的话音刚落,朱亥从袖里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锥来,一下就把晋鄙打死了。 信陵君高举兵符,筛选了八万精兵,打败了秦军,解救了赵国。 事 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闻鸡起舞的故事

【解释】 凌晨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形容有志者及时发奋的精神。 【成语故事】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突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时机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快乐,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着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破釜沉舟的故事 【解释】 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成语故事】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着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那么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来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三令五申】故事的主人公: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三令五申】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三令五申】词语辨析: 【三令五申读音】:sān lìng wǔ shēn。 【三令五申的近义词】:三申五令、发号施令、千叮万嘱、再三告诫。 【三令五申的反义词】:从令如流、敷衍了事。 【三令五申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三令五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三令五申】典故: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

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文言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一代楷模】故事的主人公: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功亏一篑】 公元前11世纪,姬发——周文王的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得以即位。姬发死后谥号“武”,世称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遗志,某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商军和周军在牧野激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四面八方的小诸侯国当然要来朝贺,并且带来许多地方特产和珍贵礼物。当时,有个西戎国,地处偏远,也派来了使臣,并送来了一只名狗作为礼物。这是一只西戎特有的狗,身高四尺,尾大毛丰,很是珍奇,周武王很喜欢,就高兴地收下了。 担任太保的召公,惟恐周武王玩物丧志。一天,他面见周武王,对他说:“现在,西方都归附你,无论远近国家,都把自己的好东西贡献给你,这固然是你的圣德。但是,玩赏之物是不分贵贱的,关键是人的德行。没有德,物也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应该沉湎于声色之中。 一个人如果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掉德行;如果把珍奇之物当作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志气。犬马之类的畜牲不是本地所产,不该豢养它;珍禽异兽对人的衣食住行没有什么用途,也不必饲养它;别国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稀罕它。四方贡献的东西,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国家,用来表示信诚之意。” 召公见周武王认真地听着,于是继续说道:“一个圣明的君主应当为群臣作出榜样与表率,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合乎规范,千万不要忽视一些细小的行为。因为良好的品德是由小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好像是筑起一座百尺高的土山,土要一筐一筐地堆积。当堆得差不多的时候,只要再加上一筐,就大功告成了。可是这最后一筐土没有堆上去,这座百尺高的土山也就没有完成,岂不是太令人惋惜了吗?千万不能功亏一篑。您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可不能犯这种错误啊!否则,就要追悔莫及……”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

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