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

成语的来源和使用发展决定了它具有历史习用性、结构定型性、内涵丰富性的特点,也使得成语和汉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篇一:出人头地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

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篇二: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篇三: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

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篇四:滴水穿石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篇五: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

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 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夫 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 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 “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 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 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列子曰:‘然。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 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结果还是没有人来,最终骗不过村民,铺天盖地的叫声反而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从这个典故中可以了解到,“掩耳盗铃”是形容自欺欺人,抱着一份幻想 欺骗自己或别人,自取其败。 6.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据故事中描述,狐 狸在林中所受到的威胁和危险甚大,于是它就披上了一只死虎的皮毛,并故意在林中咆哮,震慑其他动物,让他们相信它是一只真正的大老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到,“狐假虎威”是形容一些傍大款的人、夸大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力量虚张声势、以欺压他人。

成语的典故和出处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拔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释义】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他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拔:拔;苗:禾苗;助:帮助长:成长。也做“揠苗助长”。古时候宋国(今为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便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伤弓之鸟”。同“惊弦之鸟”。这里的“惊弓”是倒装的,其意思是“为弓所惊”;之:结构助词"的" 。【近义词语】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反义词语】初生牛犊 【成语出处】《战国策17·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释义: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法:连动式;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 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 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这个故事被套用到

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些事情看似是不幸的,但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好运。 7. 蜜蜂采蜜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时期的《韩非子》。故事讲的是一只蜜蜂飞到一个牧羊人的手上,蜜蜂的脚上沾着蜜露。牧羊人为了尝一尝蜜露,想抓住这只蜜蜂吃它的蜜。但是蜜蜂在逃脱的时候,又不小心踩断了它的翅膀,最终死了。这个故事被引申为警惕人们不要因一时的利益破坏长远的利益。 8. 工欲善其事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大全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 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 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 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 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 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 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 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 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 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 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 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 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 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 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 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 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 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上有许多的经典故事及历史事务,我们经常可以在成语中看到,甚至有许多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一、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八面受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卷土重来(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心中有数(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缘木求鱼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冲突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庸人自扰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沧海一粟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历史名人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g 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1人日鸟 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典见《清异录》)2曲高和寡 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

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典见宋玉《对楚王问》) 3斗酒学士 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4嘲风咏月 “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出处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出处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说:只要两个人的爱情长久、坚贞,不一定要整天厮守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怎么在乎。 不胜其烦:忍受不了某种麻烦。胜,禁得起。 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喻,了解,明白。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不由,不听从,不容许。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1、【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 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2、【坚壁 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 要地。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 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公元194年,徐州牧陶 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 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 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 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 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3、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 农民起义的事情。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 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历史典故成语大全

历史典故成语大全 一:铁杵成针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人物】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在一个 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铁杵这 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 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 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 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 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 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 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 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 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三: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 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 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 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 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 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 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 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 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 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 虚地说: “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选择 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 涂地。’”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 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 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 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 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 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 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 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出处】《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之术;暗于大理。”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zì]肆,大有篡[cuàn] 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càn]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 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

成语出处及典故

成语出处及典故 近水楼台近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名落孙山名落孙山 【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一)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

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 历史成语故事(二) 孔子不借伞 子有一位弟子叫子夏,他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小编解读 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与人交往时,如果老拿别人的短处来考验他,结果肯定是彼此不快,甚至因此葬送友谊。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明智的相处方式,才能让友谊长久。 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人们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 小编解读 这个典故也是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zhù)。”一句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来形容家长教育有方。 历史成语故事(三)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 成语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的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篇一:柳暗花明的故事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外出游览,沿着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曲起来。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着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出处】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 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篇二:居心叵测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赵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这时这位大臣装模作样的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赵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大臣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成语,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大的宝藏和财富。成语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劳动和精神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该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情感世界、宗教信仰等。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人对现实的主观态度。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出处】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二:走马看花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 ,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大的宝藏和财富。成语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和精神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该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情感世界、宗教信仰等。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人对现实的主观态度。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出处】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二:走马看花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好学,很有

古代成语典故和出处的精选

古代成语典故和出处的精选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各民族语言特点的集中体现,言简意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代成语典故和出处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成语典故和出处的精选篇一:老当益壮的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马援知书识礼,精通武艺,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马援就行丧礼,侍奉寡嫂,恭敬尽礼。后来,马援当了扶风郡的督邮,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长安。沿途他见囚犯们痛苦哀嚎,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 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1SQU0;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乱和匈奴的骚乱上,马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有人劝他说:〃您己经很辛苦了,应该在家里休养休养了。〃马援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应该死在战场上,让别人用马皮裹着厂体送回来埋葬(马革裹尸),怎么能够老待在家中,守着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光武帝派兵征讨,因山泽瘴气熏人,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禀,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年虽六二尚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威风凛凛,十分自豪,率领浩浩荡荡的汉军驰骋沙场去了。光武帝称赞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古代成语典故和出处的精选篇二:劳而无功的故事 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定。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到处碰壁。孔子的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大师金摇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1SQU0;仁义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二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 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欢迎阅读。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

四字成语及典故出处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尽描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凿。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抒发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说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就是何疑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道:只要两个人的爱情长久、忠贞,不一定必须整天相爱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容计数:没办法清点,无法排序。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求懂得个大概,不谋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容置疑:不容许存有什么猜测,指真实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怎么在乎。 不胜其烦:承受没法某种麻烦。大胜,必欲。 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至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喻,了解,明白。 不翼而飞:没翅膀却昼行,比喻东西忽然不见踪影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不由,不听从,不容许。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事先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三人成虎一暴十寒塞翁失马一日千里一鼓作气重于泰山揭竿而起背水一战弄巧成拙风吹草动乐不思蜀东山再起安居乐业程门立雪逼上梁山徒有虚名骄兵必败雪中送炭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城下之盟其貌不扬指鹿为马开卷有益·博而不精·百发百中·捕风捉影·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不可同日而语·不伦不类·伯乐相马·班门弄斧·白面书生·八面威风·不名一钱·拔苗助长·不屈不挠·不求甚解·髀肉复生·病入膏肓·不入虎穴,严禁虎子·母母举鼎·博士买驴·冰山难靠·背水一战·半途而废·不贪为宝·白头如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抱薪救火·标新立异·不学无术·不入虎穴,严禁虎子·不远千里·不因人热·别有天地·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百丈竿头·不自量力·不知所云·宾至如归·拔帜易帜·残杯冷炙·寸草春晖·草船借箭·乘风破浪·才高八斗·城狐社鼠·沧海桑田·草菅人命·草木皆兵·程门立雪·长驱直入·车水马龙·乘兴而来·沉鱼落雁·乘人之危·车载斗量·大笔如椽·打草惊蛇·雕虫小技·大材小用·多多益善·大腹便便·大公无私·当局者迷·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当务之急·开诚布公·不得要领·抛砖引玉·二桃杀三士·尔虞我诈·罚不当罪·奋不顾身·分崩离析·风吹草动·覆巢并无岂可·分道扬镳·奉公守法·负荆请罪·发奸擿伏·返老还童·发蒙振落·风声鹤唳·覆水难收·赴汤蹈火·分庭抗礼·防微杜渐·负隅顽抗·负重致远·管鲍之交·各得其所·感恩图报·过河拆桥·刮目相看·瓜田李下·高枕无忧·各自为政·华而不实·好好先生·狐假虎威·汗流浃背·后来居上·合浦珠还·后起之秀·后生可畏·火树银花·坚壁清野·间不容发·井底之蛙·鸡口牛后·江郎才尽·见猎心喜·鸡鸣狗盗·九牛一毛·胶漆志趣相投·举一反三·开诚布公·空洞无物·沆瀣—气·克己奉公·开卷有益·侃侃而谈·口蜜腹剑·开门揖盗·空前绝后·克勤克俭·旷日持久·困兽犹斗·开天辟地·口若悬河·空中楼阁·刻舟求剑·脍炙人口·狼狈不堪·力不从心·两败俱伤·乐不思蜀·老当益壮·劳而无功·论功行赏·老马识途·老牛舐犊·老妪能解·老生常谈·梁上君子·蓝田生玉·滥竽充数·狼子野心·芒刺在背·买椟还珠·马革裹尸·门可罗雀·名落孙山·孟母三迁·马首是瞻·毛遂自荐·门庭若市·木人石心·牛鼎烹鸡·怒发冲冠·鸟尽弓藏·南柯一梦·弄巧成拙·穷兵黩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兄难弟·南辕北辙·天真料漫·千变万化·七步之才·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曲高和寡·曲尽其妙·千金市骨·千钧一发·千里鹅毛·黔驴技穷·千虑一得·巧取豪夺·七擒七纵·杞人忧天·曲突徙薪·千万买邻·犬牙交错·千人所指·千载难逢·气壮山河·日不暇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如火如荼·人杰地灵·日暮途穷·入木三分·人琴俱亡·人弃我取·忍辱负重·任人为贤·人人自危·如释重负·入吾彀中·人心如面·如鱼得水·人言可畏·孺子可教·手不释卷·士别三日·死不旋踵·师出无名·三寸之舌·水滴石穿·死而不朽·伤风败俗·三顾茅庐·双管齐下·死灰复燃·十行俱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尸居余气·司空见惯·水落石出·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三迁之教·三人成虎·杀身成仁·水深火热·识时务者为俊杰·三生有幸·尸位素餐·塞翁失马·上下其手·上行下效·随其月读书·守株待兔·三折其肱·土崩瓦解·同仇敌忾·同仇敌忾·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同甘共苦·同工异曲·天经地义·天下无双·天涯海角·天衣无缝·一夔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