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走在世界前列的产业,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网络文化低俗化作为其中的一种影响着我们。然而,它的表现和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要全民行动,从政府管理、网站自律、社会监督、全民素养提升等几方面, 建立抵制网络低俗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表现;成因;对策

从远古时候人类的符号、实物文化到后来人类开始出现的文字文化;从古战事烽火传递到现在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是不断向前演变和发展的。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它不同于传统的文化,网络文化没有时间、地区、国家等的限制,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生活、体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布满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出现和存在以及发展,也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种就是网络低俗文化今天我从个人角度,浅谈一下关于网络低俗文化的看法(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低俗化的定义及表现、成因与对策)。

一、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及表现

1、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

网络低俗,“网络低俗文化”的简称,即网络上发布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2、低俗文化的表现

现如今,网络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生活在网络提供的新的空间与环境中,不免会有深深的不安与忧虑。很多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它在创造着新的创作方向、文化方式、传播途径的同时,也无可厚非的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文化的低俗化。这种现象尤其是以网民自主发帖为主的网络社区中,例如论坛BBS、博客、微博客、QQ群等存在大量庸俗、低俗等的内容,主要是以视频、语言、图片等的方式发表的一些暴力、淫秽、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虚假等的内容,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新事物的文化品位,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根据网络谣言或恶意诽谤,报道低俗新闻;2、大肆炒作违反社会公德、违背公共秩序的新闻;3、报道商家和名人庸俗炒作行为。例如因为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一路走红的“凤姐”。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被人称为“凤姐”。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社会心理学者韦志中教授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有病态的人,可能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她会继续活在自我建构的自怜的环境中,由于当下人们爱猎奇,她还会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尽管没有人关注了,她还会继续“建构”;另一种是终于有一天她所建构的自恋的大厦会倒塌,自我也就崩溃了。所以,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我们要做的只有抵制这类低俗的炒作方式,只有全民行动,凤姐这类的物才能消失。

二、网络低俗之风的成因

俗话说:“万事有因必有果”,所以网络低俗文化的形成必有其成因,我认为网络低俗文化的形成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政府部门的责任

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部门的缺位。政府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 为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也看到, 政府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也表现出一些被动,对网络文化新特性的不适应性。比如,网络上明显的淫秽色情和血腥暴力的内容,比较容易识别并加以清除,而一些低俗颓废的内容却往往不能让人识得庐山真面目,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正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了管理和抵制这些低俗内容往往显得无凭无据,出现问题时执行难度加大,对那些互联网违法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只能是公示与谴责而已,并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责。

2、网站的问题

网站的问题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网站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点击量”,对网站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社会责任缺失。

首先,许多网站在经济利益和“点击量”的驱使下,社会责任感缺失。因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就像一个一出生就断奶的孩子,它需要靠自身造血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和壮大发展,其商业化程度更大,经济压力更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获取利益,网站会吸引网民、追求卖点、以获得最大的点击和流量,或者靠秘闻、绯闻猛料等低俗内容刺激点击量增加,因此上传低俗文化就成为一些网站的首选竞争手段。其次,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很多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对网站来说,点击率就是其生命,而所谓低俗信息又是点击率的助推器一些网站利欲熏心,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追逐商业利益,以低俗内容拉高点击率,不仅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栏目中的低俗内容不管不问,甚至主动上传淫秽、色情等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网络低俗文化泛滥成灾的现象

(2)、网站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缺失。

一些网站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的丧失。因为网络是现代的新兴产业,因而大多数年轻人员对此更加擅长和了解,所以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相比较而言,目前从事网络新闻的一线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低,他们在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大都还略显稚嫩。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网络传播工作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一部分人中逐渐消失。一些网站从业人员只关注自己编辑的新闻的点击和流量,只在乎自己的饭碗和奖金,一味迎合甚至是故意引诱激发网民的低俗趣味。

3、网民的自身问题

(1)、网民心态不健全,有些网民对一些低俗内容存在需求。

有一种说法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电脑代替印刷机,图书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思想和深刻性已不能很好适应这个时代一些网民的品味,开放自由才是时代的主流。”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出现,再加上网民由于政治背景、文化水平、经济地位、职业身份、个性心理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兴趣与需求,使得一些网站从业者名正言顺的传播着低俗文化,污染着网络环境。

(2)、网民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网络低俗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网民的素质问题。比如在互联网诚信问题上, 根据 200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分类信息 3.15诚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网民关注的五大互联网信息诚信问题分别是网络虚拟性( 32 % )、电子商务诚信( 27 % )、技术安全 ( 21 % )、网络实名制( 13 % )、网络攻击 ( 7 % )。而在互联网信用缺失原因调查中, 52 %的网民认为信息本身可靠性不强; 35%的网民认为诚信制度不明显; 13 %的网民则认为是受社会大环境不诚信的影响。另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优良素养没有到位。消费主义和享乐

至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精神层面的修养; 个人主义加剧了对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的替代;中国古代的“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的传统文化思想, 在网络传播中受到很大冲击与挑战, 使得网络低俗化有了生长的土壤和存在的空间。

三、对网络低俗文化的对策

网络低俗文化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而且愈演愈烈,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因此,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 1、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力度。

法律法规的缺失是造成网络低俗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想有关部门一定要在仔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早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内容不仅要要包括多网络低俗文化的沿革和详细定义,而且要制订出相关的惩罚措施,使大家有法可依。否则,网络低俗文化会持续蔓延下去,我们将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对我们生活得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要将抵制网络低俗之风提高到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高度,大力整治网络不良之风,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网站运行商及其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以确保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站作为一个行业,应该由行业自律意识;网站作为社会的一份新兴产业,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行业自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单个网站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且要贯彻执行,还要对行业内的成员从业素质进行定期考核和的监督,提高成员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就是整个互联网要有这些意识,要维护整个网络文化环境的良好运行,坚决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

为了提高自律和社会公德意识,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电子商务等大的行业组织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全行业内号召大家去抵制网络低俗文化,让那些靠低俗内容而提高点击量来获得利润的网站明白这些是靠不住的,这样做无非是“饮鸩止渴”,应该依靠公平、公正的实力竞争,放弃那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因此,行业内要鼓励互相网站之间进行互相监督,揭发那些传播低俗文化的网站,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有效地实现行业自律。此外,相关的行业还应定期对一些相关的行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

3、网民应该学会自律,提高个人素质

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因此网民自律和监督尤为重要。首先,一些网站正是为了满足和迎合一些网民的低俗兴趣,才采用以低俗内容来钻法律空子的做法。“国欲强,风雅兴”。一个文明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民族,因此每个网民都应该有这种自觉意识,自我约束,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文明程度及个人素质而努力。其次,网民对网络低俗之风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坚决地抵制。当今社会,由于各类网站的总体数量众多,还有网上传播的匿名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十分困难,往往是有心无力甚至是管不胜管。由于网民人数众多,任何网站的低俗内容都可能会被有正义感和高尚使命感的网民遇到,因此,网民在遇到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正义,不要漠然处之,敢于和网络不良文化进行斗争,形成对网络低俗之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这样一定会使网络低俗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

随着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文化的质量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良好的网络环境尤为重要。我们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坚决监督和抵制低俗文化。同样,作为政府管理部门, 一定要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长效

管理机制,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使全体网民都能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好处, 建立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OL],2010 .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OL] ,2010,08

[4] 康彦荣,欧盟互联网内容管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新浪微博:慕雪-2012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的发展研究一直颇受关注。尽管网络游戏迅猛发展,其最基本特点一直未曾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角度出发点,浅析网络游戏的七大特点。 一、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的时空压缩性是其特征之一。时空压缩性指的是在网上,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中。而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路径,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现在和过去间切换。时间与空间凝结在一点:电脑的显示器。 网络游戏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一种内容产品,也具有时空压缩性。但网络游戏不仅仅将真实时空压缩在某一个网络终端,其更多的是创造了空间和时间,表现出独特的“超越时空性”,我们把这种特点称为网络游戏的超时空性。 二、隐匿性 在网络这个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空间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在网络游戏中,当人们相互交往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切自然和非自然特征都省去了。在网络游戏中,玩家运用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色彩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符号化思维和活动赋予玩家以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改变着虚拟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游戏文化世界。 三、平等性 网络赋予了人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在这个代码的世界中没有中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款款。在游戏中人们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评论和表达,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追逐内心深处的理想,哪怕是黑暗的。 四、无限接近真实的虚拟性 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无数比特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最终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一切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只是代码的存在方式,或者叫做信息的存在方式。这一特点就是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尽管网络游戏不是真实的,但凭借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已经能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创造一个和现实几无二致的虚拟世界,从中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值得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参考要点】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导言: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规的认知、网络诚信的态度和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三个纬度是衡量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指标。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系统,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调查数据分析 对网络诚信的态度决定着其网络行为的真伪性。对网络信息完全信任的27位被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人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的行为,而18位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的学生中却有11位对网络信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诚信的态度与其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对网络诚信的态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攻击性行为以及不文明言语的使用。1.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性别、年级、网龄、上网地点有显著性相关,尤其是与性别的相关最为显著。男生中有浏览和发布黄信息行为的比率高达62.8%,是女生比率(28.8%)的两倍多;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网龄较短的网络行为

发生率明显地低于网龄较长的。2.网络攻击行为:在505位有效被试中,有39.4%的人表示偶尔会遭到他人的网络攻击,而9.7%的人则经常会有此遭遇。3.网络不文明言语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在遭遇他人网上无理谩骂或诋毁时,18.8%的大学生表示会以礼待人,47.5%的大学生对此视若无睹,不予理睬,而33.7%的大学生则会以牙还牙,也会用不文明的语言驳斥对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1.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59.2%的人倾向于以偶尔的讲座形式教育为主,9.3%的人认为讲座频率应该提高到每周一次,而12.7%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二)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特殊心理转型是根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他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运用,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出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但能深刻反映现实的词语。再加上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这些新词传播速度加快,也烙上了新时代的网络印记。久而久之,网络新词的出现与传播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并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

在中国,网络语言并不止于中文,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得网络新词更加多元化。所以我将从英语网络新词和中文网络新词探究它们的应用状况、产生的原因、构词规律、、社会意义以及利弊。 英语网络新词可以用构词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首字母缩写词 这类词主要沿用传统的电报电传缩略语, 通常是取出词组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一个新词。这些词汇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含义,并且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NZ: New Zealand(新西兰)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行政长官)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公告牌系统) IE: Internet Explorer (网络搜索器) 二、复合词 复合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网络构词手段,而合成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中与elect ronic ( 简称为e) , cyber , hyper ,web 等词构成的合成新词的数量为最多。如: hypermedia (超媒体) hyperlink (超级链) cyberculture (网络文化) cybercrime (网络犯罪) 网上商务(e - business) biotech = biology + technology (生物技术) 其中,复合词中派生词得到大量使用,如: 1. re - : reboot 重新起动retry 重试, recyclebin 回收站, refresh 刷新, replay 回放。 2. pre - : preview 预览, preset 预置, prescan预扫描, preprocessor 预处理程序。 3. inter - : internet 因特网, interactive 交互式的, interface 界面, interlace 隔行。 4. digit - “数字的,数据的”: digitcam 数码相机digerait 网络专家; 5. - naut“操作者”: internaut 网上漫游者; 6. - ware“件, 软件”: freeware 免费软件; shareware 共享软件; groupware 群件。 三、旧词引申新义的使用 许多普通词汇在网络英语中被赋予了新意,利用原来词义的本体转换成喻体来表达。这样出现的引申和扩展过来的新词生动形象,让人心领神。 如:window 本来为“窗户”之意,在计算机语言中,意为“电脑视窗”。 mouse“老鼠”,则指计算机设备的“鼠标”。 memory“记忆”,具有了“内存”的色彩。 library 意为“图书馆”,在科技信息术语中,专指“信息库”。 menu 原指饭店菜单,引申为屏幕上以另框显示程序中具体内容的选项或指令的清单。surfing 由冲浪手在水面滑行而得的比喻,指在因特网上浏览访问众多信息。 以上是英语网络新词的一些发现,我们再看中文网络新词,会发现有很多新词也与英语网络新词相互影响。

浅谈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浅谈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13 09:42:00 ] 作者:张峰编辑:studa090420 - [论文关键词]西方;网络文化;特征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法律调整民法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制和保障。正当的网上言论自由,必须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法无明文禁止和许可的特殊社区,其合法与否,需加以探讨。网上政务公开,应当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法律难以阻碍网络文化扩张。法律要制止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干预。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法律的调整当然不可或缺,却也不可避免地有些手足无措。法律对网络文化的作为和规制,自然成为法学领域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法”作为法学学科1个子部门步入前台,也呈必然之势。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已经被发觉,比如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目前,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就网络政务公开,有论者指出政府网站的“网八股”问题,实际上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负责任,到处害人2]。在法学领域,学界对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有论者提出法律规制是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型路径3]。 一、网络文化法的内涵和定位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交流为核心。它以计算机及其连结网络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领域和思维理念。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4]。 网络文化缘起于黑客文化和吉布森等人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黑客最初是一群无组织的编程迷。大约在1959年左右,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就出现了第1批黑客,还提出了所谓“黑客伦理”:反对集权和权威主义,强调人们拥有绝对的信息自由和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主张利用计算机过上更好的生活。1970后随着微机的出现,黑客多为通过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入侵和破坏计算机与网络的个人,黑客文化被视为反文化。在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电子人和能够形成交感幻觉的网络空间等假想物本用于反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却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黑客文化和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与计算机媒介通信和在线交流相关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网络文化见之于客观的具体表现主要有:网上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上聊天和网络学堂等。与许多新生事物类似,网络经历了爆炒之后的衰落,迷茫之中的探寻之后,终于以相对冷静的姿态占据或者搭建了社会舞台中不可或缺之1景。网络文化也从数年前“新人类”的时尚休闲方式,演变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载体,乃至许多政界人士重视的传播平台。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生活,它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维系规则之一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着具有虚拟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全新网络空间,旧的法律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其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开始应运而生5]。具体到文化视域考察,学界已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一些网络行为的危害以及网络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原因,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加以法律规制3],网络文化法日渐成为1种社会需要。所谓网络文化法,就是指调整网络文化的传播、运营和调控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是指以此冠名的法典,而是学理上的1个统称,其在事实上是散见于其他有名法律的。与其他法律并无二致:网络文化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当然需要法律的调整,但不仅仅是规制,更重要的是促进、支持和保障,这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化法的历史使命。网

浅析网络热词

浅析网络热词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热词像长了翅膀的流行元素一样,迅速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盛行开来,他们由虚拟的网络社会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现实社会中,影响可谓及其广泛。本文就通过探讨网络热词的一些基本因素来理性分析网络热词现象。 【关键词】:网络热词社会变化特点利弊影响 正文: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遍中国,必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作为其肥沃的土壤,为流行语供了广阔的平台,而数量庞大的网民则是其成长的辛勤施肥者,中国特定社会发展状态与网民作为自身和群体所具有的特点又是其必不可少的空气和水分。热词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并逐渐走向现实社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被冠以“热”的称号,就在于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开来,并被广泛应用。此外,它们的特点还有,一是这些热词多来源于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中语言,歌曲名的谐音变化,或者根据当前某种社会现象发展而来,他们最初在网络上受到广泛欢迎并大肆流行,为网民所钟爱,尤其是对年轻群体;二是热词的影响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其中部分热词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三是大部分情况下,网络热词“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一两年之后便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届时又会有新的热词来取代它们,部分热词也转化成生活的常用语,甚至进入字典的编辑之中。同时,还有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新词,这些热词的传播表达产生了网络民意,被广泛使用;此外,混杂其中的不乏炒作之嫌,一些企业和个人出于种种盈利或出名的目的,雇佣大批网络水军为其劳动,知名度如直升飞机般上升。但总而言之,网络热词是在整个现实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热词的种类不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综 述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向英明 (中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83) 摘 要 对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网络文化,从概念的界定、特点、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回顾。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文化 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文化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文化研究的一大亮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1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网络文化 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时候碰到的第一问题。厘清网络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 文化 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人们还来不及对网络文化做出更深入地思考。即使如此,许多学者仍从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 李仁武副教授在 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 第四媒体 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同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1 臧学英在 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文中对网络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2 万俊人则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3 翁寒松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一文中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是: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 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4 郭良把网络文化界定为 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 5 而李贤民教授和匡文波博士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以上几种界定,不仅文字表述上有差异,而且在实质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大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6-7 2 关于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对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匡文波博士认为,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而生成的新型文化,网络文化是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表现在:(1)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2)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3)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4)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5)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8 傅治平教授对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给文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界面,将使文化范式发生剧烈的改变,这种新的文化范式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现实文化是指人类一切习惯、 35 2004年第1期(No.1.2004) 图书馆(Library)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指向一切在网络世界中传播的文化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与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借助于网络,自由地占有近乎无限的文化资源。网络文化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与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流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言等,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互动性体现为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每一个网民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这种交流中会创造新的文化信息,每一个身处网络世界的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参与和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通过网络分布子全球各地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都可以相互联系,人与人交往的限制大大减少了。 (3)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是指人们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界面,通过自身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无止尽的再生能力在网上创造出一个“社区文化。” 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与“虚拟”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世界中得道前所未有的张扬,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永远依附在网络这个物质形式和空间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网络世界,人们会在精神上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渺小感和无助感,每个人都只能是网络文化的一员,再也难以游离出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型的文化空间,也难以摆脱网络语境。网络的强大与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化,而这种精神异化带来的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对峙,将成成灰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构成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悖论。 (4)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表现在网络文化信息发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真伪识别和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既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又混杂着大量的信息“污垢”和信息“垃圾”。网络信息所出的网站、网页的推陈出新,网络信息自身的更新,使得网络信息从形式、内容到地址都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信息取舍的网状型因用户的现实需要和随意组合而产生,这种非线性的杂乱编排,最终造成网络信息用户界面、检索方式的各不相同,表现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特征。导致的结果就是:离散式、草根式的网络文化个体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无序性,会给现实有序的文化生产、传播带来极大的冲击。(5)网络文化的“新”值得是网络文化的基础啊——信息技术是全新的,传播方式是全新的,行为方式是全新的。但是从继承性来说,网络文化的无法回避对传统、既有文化的继承,创造网络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受到传统、既有的文化影响,传统、既有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形态等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在进行新文化创造时,这些固有文化影响还是会显现出来。 同时,由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功能和巨大的储存功能,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网站不断涌现,一大批数字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网络世界广泛流传,网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网络文化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认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知识总量迅速膨胀。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说网络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彭兰 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化做出了自己的界定, 但对于网络文化, 要做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是很困难的。网络文化的研究, 其目的不是要在网络中划出一个圈, 指出哪些对象属于或不属于网络文化的范畴, 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揭示网络中所有活动与现象的社会意义, 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因此, 要全面认识、分析网络文化, 更重要的在于找到认识网络文化的角度与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 要认识网络文化, 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 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 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 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 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 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 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 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 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 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 但是, 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 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 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 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 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 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 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 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浅谈网络热词

浅谈网络热词“给力”研究 摘要:网络热词“给力”因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而引起争议。本文针对“给力”一词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创造力问题进行研究,力争还大家一个真实的“给力”。 关键词:给力来源使用文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词汇盛行。新颖的网络词汇刺激了人们的神经,缓解了紧张的工作气氛,释放了生活压力,愉悦了身心。“抛砖”、“拍砖”生动形象,“我闪”、“我倒”诙谐幽默,被人叫一声“斑竹”的人,也是乐此不疲。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10年11月10日,原本只属于网民自娱自乐的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从此引发舆论强震。有人认为《人民日报》使用网络词语很有亲和力,体现了大众的创新能力,认为官方主动亲近网络顺应网络潮流;有人认为“给力”一词的使用并不准确;还有学者对于这个流行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可作为常规词被收进汉语词典等诸多问题提出质疑。 “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出自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台词。5分钟的动画一开始,孙悟空对唐僧说了一句:“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呀,老湿(师)!”“不给力”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由此,“给力”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对“给力”一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打破常规惯例,在头版头条大胆启用“给力”后,“给力”由网络进入了社会。如: (1)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3)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4)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5)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生活新报》11月12日) 此外,“GEiL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类、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就连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也取名叫做“2010给力跨年演唱会”。那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中最火的网络新词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看一下“给力”一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和使用这一语言的特定人群共生同灭,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其完整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法是其最为稳定的部分,而词汇是其最为活跃的部分,社会的任何变动,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会及时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是说,有新事物的产生,就会有新词的出现,这些新词不断进入词汇系统,从而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比如我国早期社会是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那么语言中便出现了“黍”、“稻”、“耕”、“矢”、“弓”等等一些词语。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词语,都是当时历史新事物产生的反映。时至今日,特别是近30年社会的进步发展,出现了大量过去从未有过的词语,如“特区”、“网络”、“按揭”等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是充满生气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语言为人们的交流而存在,词汇紧贴社会生活,第一时间反映社会变化,这就是“给力”一词出现并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但是在这些每年几乎要增加一千多个的新词语中,有些因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稳固地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则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比如我们前几年听到的“巨”、“囧”等词,现在已经相对较少听到了,更早些年,比如文革时期流行的词语,现在几乎都听不到了。所以对于“给力”一词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辞典该不该收入或者新闻报道应不应该使用这一问题,应该取决于人们在多长时间、多广范围里接受它、使用它,而不是通过官方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