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3课 篇目2 哦香雪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3课 篇目2 哦香雪

篇目2 哦香雪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皱褶.(zhě)隧.道(suì)怜悯.(mǐn)

笨拙.(zhuō) 荆棘.(jí) 吸吮.(shǔn)

怂恿

..(sǒnɡ)(yǒnɡ)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分辨·分辩

[辨词] 分辨: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运用] 挑选校外培训机构如“雾里看花”,家长可参考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的黑白名单进行分辨,不要单听一些黑培训机构的无理分辩。

2.委屈·委曲

[辨词] 委屈: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该词语强调心情,是对心理状态的表达。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如“河流委曲”;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③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该词语强调曲折,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运用] 他被蒙在鼓里,原不知这个委曲,所以内心很委屈。

3.怂恿·鼓动

[辨词] 二者都有劝别人去做某事的意思,但它们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不同。怂恿: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侧重于从旁劝说,多用于贬义。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侧重于用语言、文字等激发,属于中性词。

[运用] 同样是美容店,这边是店员怂恿顾客透支消费,还违规帮办信用卡;而那边是店员引导顾客合理消费,并鼓动顾客参与“爱心一日捐”。

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放学的晚上,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大桥上,清清的河水,明亮的路灯,感觉快乐极了,不由自主

....地哼起了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刊上一会儿说生命在于运动,一会儿又说生命在于“静”,真让读者不知所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敌人的法庭上,他理直气壮

....地痛斥敌人的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表面装作心不在焉

....的样子,其实内心里是何等紧张,真害怕他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应用“情不自禁”。2.错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强调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此处应用“无所适从”。3.错误。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做事有气势。根据语境,面对敌人应用“义正辞严”。4.正确。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不爱说话尽管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到“不爱说话”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五、判断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

2.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

3.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

[答案] 1.拟人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善于以一个女作家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进行独到的发掘和提取。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午后悬崖》《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安德烈的晚上》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哦,香雪》正产生于此时,它是铁凝于1982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期间所写,深刻反映了这一变化给人们思想带来的震动。

小说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村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的状况。

哦,香雪⎩⎪⎨⎪⎧⎭

⎪⎬⎪⎫引子 ①

开端 欢乐一分钟发展 渴望铅笔盒高潮 ② 结局 香雪深夜归 向往文明

摆脱贫穷自尊自爱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火车开进村 ②换回铅笔盒

任务探究一创设人物活动的舞台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任务导引]

环境描写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出故事发展所需要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特点,这篇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任务设计]

1.作者笔下的台儿沟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台儿沟深居大山深处,偏僻封闭,只有十几户人家,仿佛与世隔绝。这儿没有“石油储存”,没有“金矿埋藏”,现代文明离台儿沟很远。

2.《哦,香雪》是怎样写“山”的?“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中多次出现了描写“山”的场景,如第一段“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第五段“大山无声的命令”,及倒数第二段“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等等。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篇描写“山内、山外”不同生活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的小说,“山”始终伴随着小说的进行,并且在小说末尾起了渲染气氛的作用。②“山”还让人想起它背后的“封闭、高大、幽暗”等。

3.出色的环境描写是本文特色之一。小说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试着找出本文中富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作用分析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

薄的身体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

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

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

浪花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⑤[答案]①这是香雪刚从火车上下来,站在西山口,作者从香雪的视觉着眼,描写了一种景色,其特点是“空旷”,用以烘托香雪内心孤单、空虚和害怕的心理②作者描写了一种月色明朗的景色,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这是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景物,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于是对眼前的景色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感受,表现她内心的彷徨和不知所措④这是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的一幅图景,烘托了香雪高昂的情绪、欢快的心情⑤“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意丰富

任务探究二向往新生活——赏析小说的形象

[任务导引]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这篇小说中的小木盒、自动铅笔盒、火车上的人和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阅读时要充分关注这些物象。

[任务设计]

4.文中的小木盒和自动铅笔盒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表现了香雪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象征着贫穷、落后、封闭。自动铅笔盒“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它象征着文化和知识、现代和文明,追求知识、追寻文明。表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5.从对火车上人和物的关注角度来看,香雪与其他姑娘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对火车上的人和物充满了好奇心,这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在香雪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使她与其他姑娘的追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任务探究三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任务导引]

小说注重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香雪那丰富的心理描写丰满了香雪的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欣赏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任务设计]

6.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心理描写。

①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

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里的心理描写将香雪内心深处摆脱贫穷、赢得尊严的强烈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这段话表现了香雪心愿实现后的巨大喜悦感和满足感。同时,香雪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她这份喜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这种情感不是虚荣,而是为了获得平等和应有尊严的强烈要求和呼声。③在香雪的心里,这个来之不易的铅笔盒既是知识的象征,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在同学们面前平等做人尊严的象征,它让香雪获得了快乐和尊严感。香雪得到铅笔盒的代价虽然不菲,但对于有着如此巨大意义的铅笔盒,香雪相信家人会理解的。

任务探究四谋篇构思新意出

——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赏析;二是局部赏析。

[任务设计]

7.第61~62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段是插叙,表现了台儿沟这个唯一走出大山上初中的学生对山外文明的无知与追求,为后文香雪不顾一切地上火车换铅笔盒埋下了伏笔。农村姑娘香雪因为用的是木制的铅笔盒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由此认识到穷是不光彩的事,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信仰的破灭。

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关心,反映了她们在文化思想上的进步,她们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

8.这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②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犹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教师用书独具)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3课 篇目2 哦香雪

篇目2 哦香雪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皱褶.(zhě)隧.道(suì)怜悯.(mǐn) 笨拙.(zhuō) 荆棘.(jí) 吸吮.(shǔn) 怂恿 ..(sǒnɡ)(yǒnɡ)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分辨·分辩 [辨词] 分辨: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运用] 挑选校外培训机构如“雾里看花”,家长可参考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的黑白名单进行分辨,不要单听一些黑培训机构的无理分辩。 2.委屈·委曲 [辨词] 委屈: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该词语强调心情,是对心理状态的表达。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如“河流委曲”;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③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该词语强调曲折,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运用] 他被蒙在鼓里,原不知这个委曲,所以内心很委屈。 3.怂恿·鼓动 [辨词] 二者都有劝别人去做某事的意思,但它们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不同。怂恿: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侧重于从旁劝说,多用于贬义。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侧重于用语言、文字等激发,属于中性词。 [运用] 同样是美容店,这边是店员怂恿顾客透支消费,还违规帮办信用卡;而那边是店员引导顾客合理消费,并鼓动顾客参与“爱心一日捐”。 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放学的晚上,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大桥上,清清的河水,明亮的路灯,感觉快乐极了,不由自主 ....地哼起了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刊上一会儿说生命在于运动,一会儿又说生命在于“静”,真让读者不知所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敌人的法庭上,他理直气壮 ....地痛斥敌人的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表面装作心不在焉 ....的样子,其实内心里是何等紧张,真害怕他说出任何拒绝的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应用“情不自禁”。2.错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强调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此处应用“无所适从”。3.错误。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做事有气势。根据语境,面对敌人应用“义正辞严”。4.正确。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不爱说话尽管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到“不爱说话”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五、判断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 2.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 3.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 [答案] 1.拟人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Word版含解析

红烛 课前自主预习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蜡炬 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呢? (2)开考了,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3)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答案(1)tùtǔ(2)zhe zháo zhuózhāo(3)jíjiè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慰藉抚慰) (2)身陷困境不可,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着急焦急) 答案(1)抚慰慰藉(2)焦急着急 解析(1)“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7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16课 篇目2 登泰山记

篇目2 登泰山记 (教师用书独具)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那,代指阳谷和阴谷)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 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 ..(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 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请概括段意: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 ..(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 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请概括段意: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指导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指导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单元课文构成,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 2.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结合单元导语,进一步认识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明确相应的学习方法。 3.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单,并为单元学习任务单和单元学习活动的完成做相应的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 1.浏览课本第一单元目录。 2.浏览第一单元课文。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本单元由7篇课文和1个单元学习任务构成。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老师提示,大家可以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展开思考。 学习任务二: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页,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词,验证我们关于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思考,看看还能获得哪些启示。 1.请同学们翻阅本单元课文,抄录每一篇作品的时间标记,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这张表格中,你会有哪些发现? 2.我们以作品形象为例,《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红烛》中的“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致云雀》中的“云雀”,《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和“我”,《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鲜活的青年形象或“青年精神”的象征。我们可以借鉴上一环节列表格的方法,形成下面这个表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进一步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逐步完善这个表格。 学习任务三: 同学们也可以从品味重点语言,分析相关意象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这个表格。 请大家在梳理、认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单的表格框架。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进阶1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1.赏析苏格拉 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论辩逻辑。 2.分析苏格拉底的优秀品质,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方法。对话并不断追问,让苏格拉底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与先贤展开思想对话,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服膺.(yīng)褒.贬(bāo)理睬.(cǎi)遭殃.(yāng)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不管·尽管 [辨词] “不管”一般与“都”搭配,表示条件关系。“尽管”一般和“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 [运用] 尽管天气条件非常恶劣,但是登山队员们还是努力攀登着。这种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遵守·遵循 [辨词] 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对象多是“纪律、规则、诺言”等。遵循:遵照,是依据已知的东西进行创造活动。 [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要坚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拔苗助长。 三、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吹毛求疵 ....,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shǔn)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 改善、为不义所毁灭 ..的部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吹毛求疵”应为“诚惶诚恐”;“损”应读sǔn。 四、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2 任务4 写作训练:学写诗歌

写作训练:学写诗歌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请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回忆。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亮点评析 远方 每一次怀念 都是情感的一次停顿 甚至连五月的遐想,都布满了忧伤(1) 是谁按捺住心跳 去聆听一朵花远走季节的声音 将最瘦最轻的梦 悄然失落在孤独的夜里(2) 岁月给了我们与整个世界的疼痛 与生俱来的虚弱,混迹其中 在这浮华的年代 喘息 苍白(1)(2)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一种悲凉,这无疑是诗人真情的流露。“每一次怀念/都是情感的一次停顿/甚至连五月的遐想,都布满了忧伤”,将这种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去聆听一朵花远走季节的声音”。我们有时候很无奈,可能每个人都有过内心的悲凉,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心境。日子就如水般流淌,从快乐到忧伤。 (3)在生命中,某一时刻,某一瞬间,我们都会陷在某种情节里做旁观的闲人,想用缄默代表坦然自若。在浮华的年代里,我们都是卑微的尘埃,将岁月留给我们的痛深埋在了心底,“喘息”“苍白”无疑是诗人勾勒出来的众生相。即使还可以聆听到远去的鸟鸣,一切却都在冷却。诗人给读者营造了一个现实的情境,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困惑和彷徨。诗人也把读者深深地带进了诗里,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岁月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这些伤痛吗?是这些挫折吗?显然不是。远方,到底有多远?远方有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 (4)诗人告诉了我们,“那一朵盛放如雪的睡莲,呼唤/疼痛的人,是否能够相信远方/还在——”,此时诗人的潜台词就是——相信。诗人选取“睡莲”这一意象,赋予其圣洁的含义,用一朵“莲”来安抚那些伤痛和悲凉,在淡淡的荷香中,让心灵释放。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真我、寻找快乐,这样生命才有色彩,而那“远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只有痛过,才知道珍惜,珍惜心中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3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8课 篇目2 登高

篇目2 登高 (教师用书独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无边落木..(落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概括层意: 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指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百年.. (这里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极恨)繁霜鬓,潦倒..(衰颓,失意)新停.. (刚刚停止)浊酒杯。 请概括层意:这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 回。飞舞盘旋。⎣⎢⎡⎦ ⎥⎤猿啸:猿猴鸣叫。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 尽 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 ⎥⎤落木:落叶。萧萧:草木飘落的声音。滚滚:江水汹涌流动的状态。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病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年老的我拖着病躯 独 登 台。独自登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经常。作客:客居异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 苦 恨 繁霜鬓, 潦倒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增,穷困潦倒, 新停 浊酒杯。刚刚戒酒停止了消愁的酒杯。

一、一词多义 苦⎩⎪⎨⎪⎧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很,极)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二、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 (名词作动词,落下) 2.艰难苦恨繁. 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三、古今异义 1.万里.. 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艰难苦恨.. 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2.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3.古义:极恨。今义:苦和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2.4 致云雀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教学重难点 重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难点: 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

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二)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 年11 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 年7 月8 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三、总体感知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20节):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部分(第21节):表达了诗人的心愿。 四、学习课文 1.第1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1节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2.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明确: 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3.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云雀这一形象的? 明确: 比喻(8-11节):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比作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7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14课 篇目2 荷塘月色

篇目2 荷塘月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xiè)幽僻.(pì)霎.时(shà) 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梵婀 ..玲(fàn)(ē) 敛裾.(jū)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宁静·安静 [辨词] 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运用] 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安静,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 2.幽僻·偏僻 [辨词]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 [运用] 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偏僻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幽僻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 3.斑驳·斑斓 [辨词] “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多彩,常形容色彩。 [运用] 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 4.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辨词] 两者都可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前者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后者形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两者的区别在于词义的轻重,前者词义轻。

[运用] 他的学习劲头不足,整天没精打采的,像没有睡醒一样,老师批评他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远大的抱负,如果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最终会一事无成。 三、下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A.比喻拟人通感B.拟人借代通感 C.比喻夸张通感D.拟人排比借代 [答案] A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上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1922年,创办《诗》月刊。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当时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写作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单元写作学案 训练目标作文的立意与选材。 一、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好的立意,学生就很难取得上佳的作文成绩。所以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集中立意、确定文章的主题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文章是否符合《考试说明》中“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深刻”和“有创新”等要求,完全取决于文章的立意。也就是说,作文要想体现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和深刻见解,学生就应该在立意构思方面力求创新,以便在写作时匠心独运,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立意的要求: (1)正确、鲜明。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考生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谓鲜明,是指考生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考生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所谓新颖,是指考生所确立的主题是自己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3)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作文好比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作文,才称得上真正的好作文,才可能获得高分。 二、选材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材料丰富”“材料新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选材的原则有四: (1)有“信度”。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 (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 (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篇目1 改造我们的学习 Word版含解析

1.把握文章的观点,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学习文章思路周密、逻辑严谨的论证特点,领会其深刻的思想,感受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3.体会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的语言风格,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理论思想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肤.浅(fū)逻辑.(jí)竹笋.(sǔn) 华.而不实(huá) 谆.谆(zhūn) 诊.治(zhě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臆.造(yì) 闭塞.(sè) 钦差.(chāi) 生吞活剥.(bō)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一经·已经 [辨词]一经: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运用]各种补习补课班一经查实,授课人员将被取消教师资格,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2.周密·严密 [辨词]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严密:事物之间结合

得紧,没有空隙;周到;没有疏漏。周密:周到而细密。 [运用]这次大会的安保工作组织很严密,对每一位代表的生活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3.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辨词]都指一个接着一个去做。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运用]①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②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人物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4.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辨词]都指表现好,值得赞扬。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运用]①抗战中每一个英雄的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②虽然没有超强的明星阵容,但该剧全部起用实力派演员,老戏骨们的表演可圈可点。 5.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辨词]二者都含有不加分析地接受的意思。生吞活剥:原指生硬地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含贬义,一般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 [运用]①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②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其结果,谬.(niù)种留.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进阶1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品味文章言辞犀利、老到天成的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瞬间点燃了思想解放热潮,成了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也成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哲学语言展开的政治宣言;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了不仅广泛而且坚实的认同,树立了在未来改革关口破浪前行的思维模式;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回归“实践”,开启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改革开放的宣言,我们仍激情澎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舆.论(yú)谬.误(miù)捍.卫(hàn) 胡诌.(zhōu) 宰.割(zǎi) 永葆.青春(bǎo) 枷.锁(jiā) 禁锢.(gù) 蒙昧.(mèi) 记载.(zǎi)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制定·制订 [辨词]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强调不得变更,必须执行。如:制定纲领、制定宪法。制订:创制拟定,强调经过草拟修订。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运用] ①人民有了政权以后,就不仅依靠政策,还必须把成熟的政策制定为法律,依法办事。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2.鼓吹·鼓动 [辨词]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鼓之使动”的意思。鼓吹:宣扬,使众人知道;吹嘘。鼓动:以言语、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有所行动;煽动。 [运用] ①有的学者不负责任地鼓吹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常使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误入歧途。 ②我们应该是拥护真理,从斗争中寻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以文艺作品鼓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 3.无稽之谈·不经之谈 [辨词] 都指说出的话没根据,属贬义词。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用于形容言

-学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课 致云雀 版含答案

*致云雀 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仍能时时听到雪莱的呼唤: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寻找财富吧——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棉衣;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致云雀》 1.文学常识 雪莱——天才预言家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1818年雪莱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亡。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的作品的幻想性、

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麦布女王》《西风颂》。 是的,寻求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谛、终极真理,是我们灵魂的需求。上帝或许会死,诗神却永远不会死。上帝死了之后,诗神更加任重道远。 2.写作背景 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英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雪莱的《致云雀》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大大地歌颂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3.相关知识 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它是欧洲大革命浪潮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想起了那充满激情的呼唤: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吧!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似.()的。 (2)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落的敌人投降.()。 (3)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称.(),能称.()出为官者的分量,所以,为官者称.()职与否完全取决于百姓是否满意。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在的灯光下调整好的心情。(暗淡黯淡) (2)他由于贫穷而被人,仍游手好闲,以致穷困潦倒露宿街头、食不果腹,遭到众人鄙夷。(鄙弃唾弃) 3.辨析语境,选用成语。 (1)抬头望外,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整个场面颇为壮观,好似一幅的画面。(云蒸霞蔚花团锦簇)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阶1第1课庖丁解牛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1课庖丁解牛 (教师用书独具) 庖丁 ..(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为文惠君解牛,手 之所触 ..(接触的地方),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 牛),砉然向然 ..错误! ....(砉砉作响。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向,同“响”),奏刀 然.(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奏,进。,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莫不中音 ..(合乎音 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乃,又。会,节奏)。 请概括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描绘庖丁解牛的情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同“盍”,何、怎么)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乎技矣 ....(超过技术了。进, 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意 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遇,接触),官知止而神欲行.(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 神活动来行事。神欲,精神活动)。依乎天理 ...[击入大的(筋 ..(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大郤 骨连接处的)缝隙。批,击。郤,同“隙”,空隙],导大窾 ...[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窾,空隙],因其固然 ...... ....(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肯綮之未 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超,从不经过容易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 筋骨结合处),而况大.,·)(大骨)乎!良庖岁更.(更换)刀,割.(割肉)也;族庖 ..(一般的厨师。 族,众)月更刀,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 若新发于硎 .....(那牛骨节间有空隙。间,空....(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 隙),而刀刃者无厚 ..(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宽绰的样子)其 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 方],吾见其难为,怵然 ..(戒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 ..迟.[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 ...,.行为 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刀甚微.(轻)。謋.(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 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 ..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4课 篇目2 怜悯是人的天性 Word版含解析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捐.弃(juān)约束.(shù)霍.布斯(huò) 禀.性(bǐng) 嗜.血(shì) 汲.汲(jí) 摒.弃(bìng) 熏.陶(xūn) 着.眼(zhuó) 囚禁.(jìn)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依赖·依靠 [辨词]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依靠: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可以依靠的人或物。既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 [运用]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公司采取多种措施,开拓渠道,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 2.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辨词]都有亲身经历的意思。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运用]①看了这样的报道,有良知的人对灾区人民的遭遇一定会感同身受。 ②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就能“身临其境”地游览全世界的风景名胜,还能拍照留念。 3.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辨词]都指对事情不关心。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也说无动于中。漠不关心:形容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运用]①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②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该热忱相助,不可漠不关心。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训.(xùn)导人们方面,它屏弃 ..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pì)格言。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Word版含解析

人文主题——理论的价值 1.认识理论著作的价值,探寻伟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思考,增强理论自信,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语文素养

1.初步接触人文社科经典论著,了解这些论著的观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体会其理性探索的精神。 2.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 3.体会社科经典论著的表述方式,把握文章的论证、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风格。 4.积极思考社会现象,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观点的深刻性,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本单元七篇文章可分为两个板块。 板块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四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抗战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认识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及思维方法。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马克思思想的现状,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进行辩证的理论分析,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2.《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分别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指导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政论,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高屋建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强大思想力量。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篇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文章。该文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板块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 这三篇文章是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和坚持正义等问题。两类论文思想内容丰富,涵盖面宽广,观点鲜明,富于思辨性,论述方法各具特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案 第1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2 把握现代诗歌与小说的阅读方法

任务2 把握现代诗歌与小说的阅读方法 ◎探究一把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1.本单元五首诗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请阅读这些作品,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为自由体诗。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②《红烛》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③《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④《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探究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3.《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视角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②《哦,香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