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一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一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

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

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

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

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一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一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一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一年级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

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一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一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一、教学(学习)目标 1.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4.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

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教材单元导语:“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间接”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四个“单元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点 1.通过多篇精读,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艰辛经历。 2.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 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 同教学(学习)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为: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 发现物体的特征》、《2 谁轻谁重》、《3 认识物体的形状》、《4 给物体分类》、《5 观察一瓶水》、《6 它们去哪里了》、《7 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 我们知道的动物》、《2 校园里的动物》、《3 观察一种动物》、《4 给动物建个家》、《5 观察鱼》、《6 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

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

认识11到20的教案优质6篇

认识11到20的教案优质6篇 熟悉11到20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椭圆形,依据生活阅历尝试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椭圆形的物体。 2、通过对圆形和椭圆形进展比拟,探究椭圆形的根本特征。 3、能积极地参加操作活动。 活动预备: 1、教具:椭圆形和圆形彩色纸片各一张。 2、学具:幼儿人手两张圆形、椭圆形纸。 幼儿用书地18页,19页,彩色笔若干,各种几何图形以及胶棒。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熟悉椭圆形。 教师分别出示圆形和椭圆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看比拟这两个图形,并将圆形和椭圆形纸片重叠起来进展比拟,让幼儿主动地探究发觉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之处。 2、在幼儿探究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幼儿分别对圆形和椭圆形进展上下对折和左右,并用纸条测量两次的折印,验证圆形的两条折印一样长;

而椭圆形的折印不一样长。也可让幼儿将椭圆形和圆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再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觉,探究圆形和椭圆形的特征。 3、教师小结:圆形无论图和对折多一样长,椭圆形则不一样长,并且,圆形无论怎么折都可以重合,而椭圆形只有上下折和左右折可以重合。 4、启发幼儿想一想,找一找,在家里、在幼儿园、在其他地方,哪些地方像椭圆形。 二、操作活动。 1、观看蝴蝶和花,说说:他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引导幼儿按标记记录图形的数量。 2、引导幼儿观看数字和圆点的数量,启发幼儿添画圆点,使点子和数字一样多。 3、观看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是由哪些外形组成的?启发幼儿找出椭圆形,并给椭圆形涂上喜爱的颜色。 4、启发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拼图,并贴在方框中。 熟悉11到20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熟悉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看四周事物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疼惜时间,珍惜生命。

小学科学11有趣的碰碰球教案

小学科学11有趣的碰碰球教案 碰碰球是一种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它不仅能带给孩子们快乐的游戏体验,还能在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有趣的小学科学教案,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碰碰球的原理和科学原理。 任务一:简单介绍碰碰球的原理 碰碰球是一种通过能量的转化而产生运动的玩具。当我们把球扔到地面上时,球会弹起来,这是因为球在撞击地板的瞬间,地板对球施加了压力,而球则反向施加了压力到地板上,从而导致球弹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任务二:利用碰碰球进行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碰碰球的原理和相应的科学原理。以下是一个适合小学生的简单实验:“碰碰球的弹性”。 步骤1:准备两个相同的碰碰球。 步骤2:将一个球从同一高度扔到地板上,观察它的弹跳高度。 步骤3:用手指轻轻按压另一个球,然后松开,观察它的弹跳高度。 步骤4:比较两个球的弹跳高度,并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发现被按压的球的弹跳高度明显较低,而没有被按压的球的弹跳高度较高。这是因为被按压的球在受到压力时,它的形状被改变,而且它的能量减小。而没有被按压的球则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和能量,所以能够弹起的高度更高。 任务三:制作一个简易的碰碰球游戏 我们可以利用碰碰球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碰碰球游戏,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碰碰球的有趣和科学。

步骤1:准备一个平整的桌面和一些碰碰球。 步骤2:安装一个小型的目标架在桌面的一侧。 步骤3:站在桌面的另一侧,将一个碰碰球扔向目标架。 步骤4:通过调整扔球的力度和角度,看看能否将球打进目标架。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可以通过调整扔球的力度和角度来控制球的弹跳方向,培养他们的控制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任务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在进行以上实验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问题1:当一球和两球同时撞击地板时,会发生什么? 问题2:如果我们在扔碰碰球的过程中改变了球的形状,会对弹跳高度产生影响吗? 问题3:我们如何在设计一个更有趣的碰碰球游戏?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碰碰球的原理,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碰碰球的原理和科学原理。通过实验和游戏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在玩乐中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参考了相关教育资源,但是遵守了不设计政治的要求。

2023年《纸的发明》教案11篇

2023年 《纸的发明》教案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简单说下这两大发明。 一、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121)年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发明地点洛阳)。 二、活字印刷: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宗仁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 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__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元代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孩子们对纸张的感兴趣是非比寻常的,可以组织大班的孩子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 活动一:我知道的纸 活动形式: 集中活动 活动准备: 蜡光纸、图画纸、宣纸、报纸、面巾纸、毛边纸、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人有两个宝》教案11篇

《人有两个宝》教案 《人有两个宝》教案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有两个宝》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有两个宝》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爱迪生经过上万次实验,终于发明出电灯泡的故事。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爱迪生成功的原因。 3、爱迪生勤动手做实验,勤动脑想问题,所以他成了大发明家。看来,双手和大脑非常重要,是人的两个宝贝。 4、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从图上你能看出来人有哪两个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认读。 双手就是人的左右两只手。举起你们的双手,拍拍自己的脑袋。(4)指导朗读第一句。 2、自学生字。 看笔顺图,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 交流。 3、指导写字。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双手大脑两个宝人 认读。 给人、大、手找朋友。 2、人有哪两个宝?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1)指名读第二句。 (2)出示:会 认读。

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11篇

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11篇 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1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 ___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

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023年小学科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范文(通用11篇)

2023年小学科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范文(通 用11篇) 小学科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1 教学内容: 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从身边做起保护大自然。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幻灯片、音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你能说说什么是大自然吗? 二、美丽的大自然 1、做一做大自然中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请你将有生命的东西用笔圈出来。 2、你知道吗?水、空气、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哦! 三、蒙眼游戏 到树林里、草地上,和小伙伴玩一个蒙眼游戏。 活动说明:带上蒙眼布,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蒙上双眼,静静地待上几分钟。然后,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走过一段路。最后,摘下眼罩围成一圈,分享活动感受。 分享: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气味?摸到了什么东西?请指出你走过的那段路。 交流:蒙上眼睛后,你害怕吗?你会格外留心周围的动静吗? 四、观察云彩 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观察云彩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小学科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⑵、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贵阳市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⑶、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心灵; ⑵、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3、德育目标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4、生态目标 为共建爽爽的贵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爽爽的贵阳》,老师和学生共唱。展示课件:贵阳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2、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 植物需要水分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为何需要水分以及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植物和水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心和爱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植物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植物、种子、水杯、纸巾、盆栽等。 2. 实验材料准备:水、土壤、漏斗、吸水纸、容器等。 3. PPT展示:准备相关图片和图表以支持教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提问:你们是否知道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请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2.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植物,让他们观察植物的形态差异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第二步:理论学习(15分钟) 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强调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其他部分的过程。 第三步:实践探究(3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分别拿两个盆栽,一个盆栽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遮阳处。每天给阳光下的盆栽适量浇水,遮阳处的盆栽不浇水。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并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20分钟) 1. 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把盆栽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植物的生长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为何需要水分并总结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第五步:巩固和拓展(25分钟) 1. 分发练习册,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提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对植物和水分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水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观察植物和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课程教学设计11篇

科学课程教学设计11篇 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根底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看活动”为主线绽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看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连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看”,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嬉戏的科学”、“太阳与实践”、“点的本事”、“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有关里的现象进展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体验胜利的乐趣。其次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第三单元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识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通过观看,设计试验等手段揭开雨点有关的相关探究。第四主要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导学生涉猎神奇和新颖的生命领域人体。第五单元以学生对常见的几种动物的人是为根底,层层绽开,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够胜利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泼,天生的奇怪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剧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宠爱的。但是他们却经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预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肯定的观看力量,但是他们的观看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外表,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试验感兴趣,但简单停留在外表,而不去讨论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熟悉。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 1、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预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亮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剧烈的奇怪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拟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索、表达等都能得以比拟充分地进展。学生在经受探究活动的根底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亮的物质,没有肯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分;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觉并讨论不行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

一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教学计划及教案计划

一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教学计划及教案计划 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一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教学计划及教案计划篇1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校门,他们对学校所有的感觉都是新鲜的,更希望学校生活能带给他们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玩心还是很重,对待学习没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年龄到了该上学了,并没有觉得应该多学点知识,所以实践课一方面要带领孩子走进有趣的活动中,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规范和习惯。 二、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小学科学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小学科学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发现物体的特征 引言: 科学是一门研究规律和现象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物体的特征是科学观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用科学方法来观察物体。 3.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类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物体的特征。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物体的特征是用来描述物体的性质和特点的。 2. 学会观察物体,发现和记录物体的特征。 3. 整理和分类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1. 一些不同种类的物体:球、积木、书、水杯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一些物体的特征。

3. 小组讨论的工具,如白板、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 展示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好奇心,并向学生提问,例如:“你看到了什么特征?”、“你能发现哪些与其他物体不同的地方?” -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请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特征。 2. 探究(30分钟): - 将不同种类的物体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我们能通过哪些特征来描述这个物体?”、“这 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体?”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 发现。 3. 理论总结(2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他们观察到的不同物体的特征,将其记录在白板上。 - 引导学生从所观察到的特征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共同点,并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物体的常见特征类别。 4. 小组合作(30分钟): - 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拿到一些不同种类的物体。 - 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这些物体的特征,并尝试将它们分成组。

科学《蝴蝶》教案(精选11篇)

科学《蝴蝶》教案(精选11篇) 科学《蝴蝶》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蝴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蝴蝶》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对动物的活动和生长有初步的兴趣。 2、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3、观察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蝴蝶》。 2、幼儿用书:《蝴蝶》、《好饿的毛毛虫》。 3、教学挂图:《蝴蝶》。 三、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蝴蝶的话题。 教师:猜猜这个谜语说的是谁?“有样东西真美丽,四片翅膀象花衣,春天飞到花园里,停在花上吸花蜜。” 教师:谜语里为什么说的是蝴蝶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引导幼儿观察课件《蝴蝶》。 教师:你见过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凭借已有的经验,自由讲述对蝴蝶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主要特征:对称的翅膀、细小的身体、触须等。 教师:蝴蝶什么地方最美丽?(引导幼儿观察翅膀对称的花纹)。 教师:你们还见过哪种蝴蝶? 3、在交流中引导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教师:蝴蝶最喜欢在哪里飞来飞去?为什么? 引导幼儿围绕蝴蝶自由提问和交流自己的认识。

4、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蝴蝶。 教师:蝴蝶是怎么飞的? 教师:蝴蝶停在花朵上时,翅膀是什么姿态? 教师和孩子一起跟音乐模仿蝴蝶飞。 科学《蝴蝶》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寻找户外的蝴蝶,观察蝴蝶的颜色、花纹和飞舞的姿态。 2、感受春天的美丽和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春天来了》。 2、照相机。 3、幼儿园旁边小区的花园。 活动过程: 1、谈话:我们知道的蝴蝶是什么样的。 教师:春天到了,花儿开了,蝴蝶也飞来了。你们看到蝴蝶了吗?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蝴蝶在干什么?蝴蝶是什么颜色的?蝴蝶的身上有花纹吗?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找蝴蝶吧。 2、找蝴蝶。 带幼儿到小区花园里找蝴蝶,自由地追逐蝴蝶,观察蝴蝶。 3、给蝴蝶留影。(教师给幼儿寻找到的各种蝴蝶拍照) 教师:蝴蝶真美丽,小朋友找到蝴蝶以后,轻轻地过来告诉老师,老师给蝴蝶拍张照吧。这样,我们回去也能看到美丽的蝴蝶了。(教师拍摄正在飞的和停在花上的蝴蝶) 4、蝴蝶飞飞。 教师:小朋友们,蝴蝶飞来飞去真美丽啊!我们也一起学着蝴蝶快乐地飞吧。 教师带领大家模仿蝴蝶飞和停在花丛中的动作。 幼儿唱着春天的歌曲,在大自然中模仿蝴蝶飞来飞去。 科学《蝴蝶》教案篇3 活动目标:

202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202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202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他们大多数年龄在10--11岁之间,他们身心健康,活泼可爱,接受知识的能力强,。由于科学接近生活,大多数同学对科学很感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抓住学生新奇、爱动的特点,创设多种观察实验的情景,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在实验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班内的优秀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能及时完成,能大胆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同学学习方法得当,模仿能力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表演能力强,成绩突出。 中等生同学好动,欠细心,但能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良好。 学困生:有部分同学大脑比较灵活,但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有好玩的思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较差。 针对以上情况,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搞好优生优培和困难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大面提高教学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5课,分为五个单元。 “变化的世界”是全册的起始课,目的是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同时也突出本学期以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能力为训练重点。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变化,利用自己建立的“小小气象站”观测、记录天气变化,并坚持做长期天气观测,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析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中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测、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发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 一、学生分析 1、通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2、虽然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4、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5、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不严格要求,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从知识覆盖面年,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前者如《冷和热》单元,后者如《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从探究技能的覆盖面看,既覆盖了单项的初级过程技能,又出现了综合过程技能中的“假设与搜集证据”。老师们可以对照教材所设计的活动,考查诸活动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训练内容,进行相应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覆盖面也很宽泛,覆盖了“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一年级现有四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45人,他们的有效注意只有8—10分钟,很多学生还不懂课堂的规矩,不懂提问的方法、回答问题的方法,通常对感兴趣的问题说起来就刹不住车;学生在幼儿园里、家庭里都有经验多少接触过……教师要耐心组织课堂教学,随时表扬好的提问、倾听、回答等习惯。还要注意通过问话交流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探究答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玩玩具等活动,引导从生活与经验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通过用眼看身边事物的颜色与形状、用耳辨别各种声音、用皮肤感知物体的冷热与干湿、用鼻闻物体气味、用舌尝物体味道等活动,来感受物体外部特征及现象,初步学会运用感官去认识周围事物。并综合运用观察、比较与分类法进行探究活动,学会用简单语言初步描述所观察物体或现象的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意识。 3、通过认识和使用放大镜、削笔刀等工具,初步认识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学会运用简单工具的功能和方法,结合身边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4、科学探究不但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课内充分参与活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课外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参与家庭实验探究,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套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富先进行整体建构;将“探究技能”、“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设置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内容 1、本册书共有5个单元,共计16课。《我们一起学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玩中学》、《水》、《工具是个好帮手》。第一单元是绪论单元起着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第二单元是方法单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方法来认识事物。第三单元引导学生用感官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第四单元借助水让学生发现和多有趣的现象;第五单元初步了解实用工具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继续遵循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想中学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配合科学教研组举办的创“海洋知识多少”吉尼斯纪录活动,将继续坚持课前五分钟的科学小知识问答,小知识大学问,培养学生读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一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

科学的教案(集锦15篇)

科学的教案(集锦15篇) 科学的教案1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科学的教案2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7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 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

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