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课题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师:请你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3 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意识到遵守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1.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

列队做到快静齐,

参观途中不说话,

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

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实验:比较水

(1)思考:怎么比较水的多少?

(2)交流。

(3)实验

3.回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

三、总结本课

师:怎样上好科学课?

教学反思:

课题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三、总结本课

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二、感觉器官共同活动

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二、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

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观看挑选西瓜视屏

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本课

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

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

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

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

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探究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碰碰球架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

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

2. 谁破坏了蜘蛛网?

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

玩碰碰球.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

四.拓展探究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

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通过各种信息来猜想不方便打开的东西里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来发现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准备:暗箱

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 解暗箱

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

1.解暗箱

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

2.其他解”暗箱”的示例

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2.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和隐患.

3.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

师:今天学了什么?生:……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

教学准备:变黄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

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

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

三验证猜想

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

四总结回归

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教学反思:

课题10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

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

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3.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

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课题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碾米工具等。

一、教学过程:激趣导入

“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

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12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1.知道轮子的作用;2.知道轮子的发展史。

教学重难点:轮子的变化。轮子的应用。

教学准备:轮子、小车配件包、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体会导入

1.活动:先推书,再用铅笔做轮子,再推,说说轮子的作用。

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5.小组活动:想办法给“小车”装上轮子。

6.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7.拓展: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8.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9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1.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

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2、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3、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

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称量物体的重量。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

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认识物体的形状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将物体放在盒子中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

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三、交流研讨

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5《观察一瓶水》

一、聚焦导入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2)闻一闻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3)摸一摸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描述并记录现象。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一、聚焦

1.导入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课题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小孩子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 3.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科学的定义。 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斜坡、小球。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人是谁吗? 教师:现在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研究新课 1.自主研究,了解科学的定义。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进行“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哪些材料。 2)交流如何进行实验。 3)交流如何记录,制作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如何合作。 3.认识科学的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4)法律渗透:《环境保护法》、《动物保护法》。 5)安全教育:研究科学要注意安全,防雷电等。 三、总结本课 教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的工作内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工程的定义。 2.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研究新课 1.自主研究,了解工程的定义。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较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或者需要删除的段落。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使其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让学生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如何研究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2、初步认识“科学”: 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家居设备,引发对它们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了解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和小鱼的变化,让他们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教师展示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并做好观察。 4、讲解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5、拓展活动:让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科 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提出的问题,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 2、让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讲解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工程师是什么?) 二、研究新课 1.了解工程师的工作 师:工程师是指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课件展示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2.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 师:现在我们开始设计一个铅笔加长器,你们可以先想一想,这个加长器应该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设计图) 3.制作铅笔加长器 师:现在我们开始制作铅笔加长器,需要用到剪刀、双面胶等工具,大家跟着我一步一步来。(师生一起制作铅笔加长器) 三、总结本课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工程师的工作,也尝试设计并制作了一个铅笔加长器,你们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并交流)

思考交流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工程师是什么? 媒体呈现方案:课件展示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教学反思:可以增加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设计要求,让学生更加关注环保与科技的结合。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 教学重点 1.认识感觉器官。 2.了解动物的感官。 3.描述物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描述物体的特点。 教学资源 图片资料、实物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闭上 眼睛,感受一下 自己的身体,哪 些地方感觉最

明显? 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 二、研究新课 1.活动:同伴互 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 说出它们都是感 觉器官。 2.观赏图片资料。 了解动物也有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并且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很灵敏。 3.活动:用感官观 察物体,描述它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并交流。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玩具,展示自己的玩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喜好和兴趣。 二、研究提问的方法。 1、什么是提问?为什么要提问? 2、如何提问?展示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如“5W1H”法则等。 三、探究问题。 1、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来源和探究方法。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解答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创新发明。 1、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发明创造,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发明的过程和方法。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发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我的“小问号” 提问的方法

探究问题 创新发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提问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吧!第一个活动是“小问号”。首先,我会引导大家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看看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玩一玩,看看能不能提出自己的小问号。最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老师: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第6页的图片,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几位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更多的小问号,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小问号”,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我的“小问号”》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观察的情感。我们也学会了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建议: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形状、温度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触摸感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进行一个新的活动,叫做“摸一摸”。你们知道摸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摸就是用手去 感知物体的形状、材质、温度等特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摸呢?(引导学生思考)因为通过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发展感知能力,还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活动过程 1.让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些不同的物体,让他们用手去摸、感知,然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比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它是冷的还是热的?等等。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从观察开始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结果。 3.科学态度和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研究任务:研究科学,从观察开始。首先,以西瓜为例研究如何观察。 二、新课研究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例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

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只有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进行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全册完整完美版)

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完整完美版) 引言 本文档为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一套完整且完美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开展科学课程。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包含一年级上册的所有科学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科学与生活 2. 动物的生存环境 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4. 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 5. 昆虫的生活和变化

6. 季节的变化和季节的影响 7. 健康和锻炼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等 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或问题,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或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发 现和探索; 3. 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4. 练:进行练和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拓展:引导学生扩展知识,拓宽视野;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评估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反馈、作业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进 行教学评估,以确定学生的研究进展。

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本教学设计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 1. 教材:部编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资源: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开展一年级上册科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注意:本文档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然后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小问号”,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和道理呢? 二、探究“小问号” 1、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观察它的特点和构造,思考其中的原理和道理。 2、教师示范探究问题的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并尝试用探究问题的 方法解决。 三、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让其他同学也能了解到他们的思考和发现。 四、拓展活动 1、教师讲解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研究他们的探 究精神。 2、学生可以自己在家里继续探究自己的“小问号”,并在 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我的“小问号”、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生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且分享自己的成果,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 2)师:接下来,让我们拿出七巧板来,看看能拼出哪些 有趣的图案。学生动手拼七巧板。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提出“小问号”。老师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并让他们说出有趣的小问号。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并进行集体交流。 4)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有哪些“小问号”呢?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出更多的小问号,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课堂小结

老师询问学生这节课是否有收获,并指定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拓展活动: 老师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小问号”,并进行观察和思考。板书设计为《我的“小问号”》,强调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的思路。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小问号,激发了他们热爱观察的情感。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小问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的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并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观察、听辨、互动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探究,更加深入地理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保护眼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视觉惯。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旳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怎样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旳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旳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旳正确认识、了解和必要旳科学素养,为后面旳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23年最新颁布旳《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旳教科书采取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旳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旳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旳展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旳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 1.发觉物体旳特征 2.谁轻谁重 3.认识物体旳形状 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旳动物2.校园里旳动物 3.观察一个动物 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 6.给动物分类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旳年纪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旳描述和统计。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于主要旳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利用感官及简单工具旳层面上展开旳,但对小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怎样做科学都十分主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表现科学特质旳同时,符合儿童旳年纪特征和心剪发展旳需要。详细说明以下: (1)聚焦板块:通常以陈说句旳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旳形式提出1-2个学生能够探究旳科学问题,以具备承上启下作用旳语句与前一课旳学习内容进行联络,表现课程旳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含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旳制订、搜集信息、组织和展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说句旳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旳观察和试验方法、关于旳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展现所需要旳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展现旳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旳关键问题。通常以疑问句旳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旳关键,陈说自己旳观点,利用证据支撑自己旳解释,在个人论证旳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提议,方便他们在课外开展深入旳探究,使他们将所学旳知识利用于生活及其余新旳情境,或是与其余学科领域旳学习进行联络。 三、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旳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物体旳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能够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一样旳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一样旳特征,我们能够依照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 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 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1、今天学习什么课? 2、什么是科学? 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密? 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设备?有什么用?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看图:图中画有什么?是什么意思? 观看并回答问题。 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做实验:滚小球。 4、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故事。 5、了解一些常见的科学问题。 6、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小小科学家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点: 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1、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学生回答个性备课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 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2、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 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出示一支短的铅笔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4、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 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2、小小工程师 设计发明制造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么样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的呢? 二)新课研究 1.观察比较积木块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 2)引导学生用眼看、手摸、耳听等方法观察积木块,并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积木块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观察比较小球 1)分发材料:各组1份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2)各组用手摸、耳听、眼看等方法观察小球,并找出相 同和不同之处。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小球的重量、硬度、材料等。 3.观察比较长度 1)分发材料:各组1份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 2)各组用眼看、手摸、米尺或软尺测量等方法观察小木棒,并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小木棒的长度、粗细等。 4.小结 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物体? 通过多种观察方法,我们可以找到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5.讨论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物体并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 6.比较方法

教师介绍比较方法,例如:分类比较、逐个比较、整体比较等。 7.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外部特征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自己和他人的外部特征。 2)总结正确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方法。 三)讲述XXX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分类。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定义和意义,即依据某一特征将物品分为不同的组别,方便观察、比较和研究。 2.分类标准 1)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将某一特征相同的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分类。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标准,即依据某一特征将物品分为不同的组别,标准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3.自定标准分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材概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是一本涵盖了多个科学主题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本教案全册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和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单元一:天气变化 - 研究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 了解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研究如何预测天气变化 单元二:动物的生活 -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性

- 研究动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动物与人类的相互依赖关系 单元三:植物的生长 - 研究植物的基本部分和功能 -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 研究如何照顾植物并观察其生长 单元四:物体的性质 - 研究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性质 - 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属性- 研究如何分类和比较不同物体 单元五: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和原理- 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 实践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兴 趣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进行探究和讨论 -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科学问题 -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教学评价 -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记录,评价 其观察和实验能力 - 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沟 通能力 -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制作展板、模型等作品,评价其综合能 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内 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并且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年级科学人教版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人教版全册教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学生将学会基本的科学概念和方法。 课程安排 第一课:认识周围的事物 - 研究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 研究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放大镜等。 - 进行一些观察实验,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第二课:认识四季变化 - 研究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 - 研究如何通过观察天气和植物的变化来预测季节。

第三课:认识动物 - 研究不同种类的动物和它们的特点。 - 通过实地考察和图片观察,了解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和行为性。 - 研究如何通过观察动物特征来进行分类。 第四课:认识植物 - 研究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它们的特点。 - 通过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和不同部分,了解它们的生长方式、繁殖方式和营养摄取方式。 - 研究如何通过植物的特征来进行分类。 第五课:认识天空和地球 - 研究天空中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等基本知识。 - 认识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研究等。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资源 -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全册 - 放大镜和其它简单的科学工具 - 图片和实物样本 - 观察记录表和实验笔记本 评估方式 - 定期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的评估。 - 参与度和课堂表现的评估。 以上是一份一年级科学人教版全册教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全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册教 案(教科版) 单元1:植物的生长 实验1: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材料 - 豆子 - 湿润的纸巾 - 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 1. 将豆子放在湿润的纸巾上。 2. 将湿润的纸巾和豆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3. 把袋子封好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 4. 每天观察袋子里的豆子是否发芽。

实验结果 可以观察到豆子逐渐发芽,从种子变为幼苗。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种子的发芽过程,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芽生长。 --- 单元2:动物的生长 实验2:观察蚕变成蛹的过程 目的 通过观察蚕变成蛹的过程,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 - 蚕 - 透明玻璃

- 桑叶 实验步骤 1. 在透明玻璃中放入蚕和充足的桑叶。 2. 定期观察蚕的变化,特别是蚕变成蛹的过程。 实验结果 可以观察到蚕在适宜的环境下,逐渐变成蛹,并在一段时间后变成蝶。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蚕的生长过程,蚕经历了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蝶的变化过程,这是昆虫的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 单元3:物体的性质 实验3:观察物体的浮沉性质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性质,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实验材料 - 水 - 不同物体:木块、塑料球、石头等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装满水。 2. 依次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 木块和塑料球浮在水面上,石头沉入水底。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的浮沉性质与其密度和浮力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入水底。 ---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研究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研究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 4.种一棵植物。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

的等本质特征。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研究惯、表达能力、倾听惯等都需要培养。他们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将植物和塑料花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能尝试种植一棵动物,观察、记实动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动物具有生命体的特性,产生认识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动物,并能说出一些常见动物的称号及简单描述其特性。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动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动物有甚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动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1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动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举行对比,在小组窥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资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动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动物能够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应动物可能并不熟悉,需求教师举行指导。如土培动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有什么共同特点,能说出不同的生命之间的不同之处; 2.认识自己的身体,理解身体的作用; 3.能发现身边的生命,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4.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保护生命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生命的表现形式; 2.人类的基本需求; 3.保护生命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生命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 3.掌握保护生命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认识生命的多样性; 2.了解如何保护生命。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生命; 2.梳理生命的表现形式; 3.讲解人类的基本需求; 4.引导学生掌握保护生命的方法。 第二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 2.认识物质的各种性质和变化; 3.了解能量的种类和运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能量的种类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 2.了解能量的种类。 四、教学难点: 1.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2.理解能量的种类和运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思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 2.课堂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教授不同能量的种类和运用方法; 4.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 第三单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认识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3.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3.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三、教学重点: 1.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 2.理解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3.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2.了解不同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 3.了解物体的特征对其性能和用途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物体已经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在科学词汇和全面描述方面仍存在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认识到周围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2.掌握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 3.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4.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5.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研究活动。 4.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5.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2.了解不同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 3.了解物体的特征对其性能和用途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物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比较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观察力。 2.现在,我们来进行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选择两个物体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描述性词汇,如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