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提出口号:“教育即解放”。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提要

邓守信

〇、引言

0.1 哲学对自然语言的语境分类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

0.2 语言学研究语境与语法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0.3 本文目的

(一)本文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四种不同的语境在汉语语法的表现方式,从而定出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结构特点。

(二)本文并提出论点证明唯有在整句的范围内(即语境),才能有系统的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研讨时间结构是不够的,并且,本文认为汉语的语境必需划分为西方哲学所提的四种;戴浩一论文中(1984)认为汉语不需“完结”语境是不正确的。

(三)本文希望能为分析汉语态的结构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四)文中提到汉语的态,但不对“态”作明确的定义。

1.四种语境/情状(situation)

1.1 语境与句子

语境——指人际语言交往的最小的完整情况,一般可由一个单句代表。

Vendler (1967)提出将语境分为四类:

(一)活动(activity)(1) a.他去年学法语。 b.张老师在美国教汉语。

(二)完结(accomplishment)(2) a.他学会法语了。 b.张老师教错一个汉字。

(三)达成(achievement)(3)a.小李病了。 b.老王丢了一只表。

(四)状态(state)(4) a.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b.他不喜欢北方菜。

1.2 语境与谓语

不同的语境基本上是句子谓语的分类,而非动词本身的分类。

语境分类与动词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活动与状态两类语境中出现的动词迥然不同。

(二)同一个动词既可出现在活动亦可出现在完结中(如“学”)。

1.3 对语境的定义

(一)活动——表明纯粹的动作过程,如“走路”。这类动作在原则上从开始以后动作本身便是它的目标,别无其他的目标,即走路本身并不需要走到一个特定的地点,走到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二)完结——表明达到了动作的目标,如“走到学校”。这类情况在达到目标之前并不存在,即是说,在走到学校之前这情况还未实现,而且实现的发生在瞬刻之间。到达学校便是原先动作的目标。拿例(1)与例(2)比较,我们可以说,“他去年学习法语”,则在去年某一段时间内之任何一点学习法语这动作都存在,但在“他学了两年的法语”中,如果学习未达两年,这情况便不存在。

(三)达成——不牵涉到动作而只表明某种情况的出现,如“干了”,达成之异于完结不但在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但在‘实现的发生”这点上是与完结相同的。“干”这个现象在“干了”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干了”也不是某个动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干了”只是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者说一个状态的转变。

(四)状态——只表明一个情况的存在,如“快乐”,在人际交往中,状态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恒久不变的现象,而活动则有它自然的起始点以及终结点。

2.语境与动词

2.1 语境分类与格语法的动词分类

二者在活动及完结中出现的动词皆为动作动词(action):在达成中出现的则为变化动词(process),而在状态中出现的即为状态动词(state)。

很明显,这两种分类法有着极高的相同性,在不及物动词中尤其显著。绝大部分的变化动词及状态动词皆为不及物动词。

戴浩一(1984)主张:语境的分类基本上就是动词分类,只不过将动作动词再分为活动及完结动词。他将汉语动词分为以下三类:

戴文的主要根据汉语活动动词并不包含结果(attainment)。戴文指出在下列例句中:

(5)a.我昨天画了一张画,可是没画完。

b.I painted a picture yesterday,but I didn't finish it.

(5a)在汉语是可以成立的语境,但相对的英语句不合语法。

他认为,这表示在英语一个动作动词(如paint)有了宾语便包含了结果,而在汉语中并没有类似的含义,认为(5a)是合语法的句子。但事实上,(5b)不合语法,(ba)也同样不合汉语的语法。一个语境并不单指句中的动词,而完结语境也不单指结果的产生。Vendler的分类是根据整句的时间结构,与戴文的出发点相关并不很深。

语境与动词的分类原则上是两个不同的角度。

以下本文便从时间结构的论点,说明四种语境的不同,认为Vendler的理论可以较清楚地对汉语的态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3.时间的结构

3.1 时间结构

与本文有关的时间结构分为起点(inception),终点(termination),这两点之间的过程(duration),以及这过程上的任何一点称分点(subinterval)。过程为时段(period),其他三种为时点(point),重复出现的时段或时点称时频(frequency)。

3.2 汉语时间词、短语、分句的分类

(6)a.时段:一小时、三天、整年、一会儿、马上、一下、三小时之内

b.时点:那个时候、刚才、五分钟前、昨天、客人到的时候

c.时频:三次、很少、常、每月、老

4.活动(语境)的时间结构

4.1 时段

时段出现在活动中代表活动持续范围,即注明活动的起点以至终点的长度,如:

(7) a.罚你煮三天饭! b.我(每天)走三个小时。

这只是一般的情况。有些时间副词指明活动开始的时候,如:

(8) a.我马上就写信。 b.他一会儿就上街。

“马上”指说话时间到动作(写信)开始这期间短暂的时段,就是说“马上”或“一会儿”标明活动的起点,但不指明活动持续多久,与此类似的副词,如“一下”其时间结构便有不同。试比较:

(9) a.*我一下就做饭。 b.*我一下就看书! c.我一下就吃完了。

(a)与(b)句表示“一下”不适用于指明活动的开始,而只能指明说话时间到完结时间的时段,如(c)句所示。我们可以说“马上”之类的时间副词是“向起点”(inception-oriented)而“一下”之类的是“向终点”(termination-oriented)。

4.2 时点

时点出现在活动中表示活动的开始或者迸行,如:

(10)a.你什么时候写信? b.他昨天下午堆石头。

4.3 时频

时频出现在活动中表示活动出现的频率,如:

(11) a.他们家很少做饭。 b.小孩儿老哭。

5.完结的时间结构

5.1 时段

时段在完结句中出现只表示活动完成时的终点,不能指明活动持续的时段。试比较:

(12) a.*他洗好衣服洗了半个小时了。 b.他洗好衣服半个小时了。 c.他洗了半个小时才洗好衣服。

在(a)句里,如果要将“洗好”这情形持续半小时,这句便不合语法,因为“洗好”是活动完结的一时(终点),而完结是不能持续的。(b)句中半个小时是指完结后到说话时间的时段,而在(c)句里,半个小时是指活动的持续一直到完结的发生,所以.(b)句的时段是事后的时段,而(c)句则是事前的时段。这个区别在语法上也表明得很清楚,动词后的是事后,动词前的是事前。这是汉语一般的规则(比较,“来早了”及“早点儿来”)。

5.2 时点

“马上”在活动句中指活动的起点,“一下”不能在活动中出现。与此相反,“马上”与“一下”都能在完结句中出现,而且都指活动完结的终点,如:

(13)a.他一下(或马上)就煮好饭了。 b.他一下(或马上)就写好三封信了。

在完结句中“向起点”性及“向终点”性便中性化了。不但如此,在活动句中,如(8a),动作还未开始,而在完结句中,如(13a),动作必然已经在进行中。因此,时间副词在活动句以及在完结句中的领域(scope)有所不同。

“一下”或“马上”没有明确定出时间的长短;有明确时间的结构也是同样的,如:

(14) a.他五分钟吃了二十个饺子。 b.他一小时搬了二十块砖。

“五分钟”是指完结“吃二十个饺子”这活动的所需时间,也就是说从起点到终点共需五分钟。这种结构不出现在活动句中,如:

(15)a.*他五分钟作了饭。 b.*他一小时写了信。

可知,“吃饺子”为活动,而“吃了二十个饺子”便为完结句。这两类语境是要分类的。

时点出现在完结句中指明活动完结的终点,而不牵涉到活动的起点。这与活动句完全不同。如:

(16) a.他六点半洗好衣服。 b.他就在那个时候堆好二十块砖。

5.3 时频

时频一般不在完结句中出现。试比较:

(17) a.*他很少煮好饭。 b.*我找到喜欢的字典三次。 c.*我经常写好家信。

6.达成句的时间结构

完结句不同于达成句,主要在完结句说明某种活动达到了一个结果,有了结的意义,而达成句主要说明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转变,即变化过程。而这过程是瞬间的,不能持续的,因此它的时间结构也与完结句有所不同。

6.1 时段

时段出现在达成句中表明变化的起点或者终点,视不同的动词而定,如:

(18)a.这只虫死了很久了。 b.这块玻璃破了好几天了。

时间词指某种变化(由生至死,由整至破)发生后至说话时间的时距,而且变化的状态已经不存在了,已是过去的事实。

(19)a.我的狗病了很久了。 b.医院的门开了半天了。

虽然时间词同样地指变化的发生到说话时间的时距,但变化后的状态仍然存在着。“死”类的达成句指明状态的了结,也就是

“向终点”,而“病”类则是指明状态的开始,也就是“向起点”,这不同点可以在持续状态“着”句中表现出来,如:

(20) a.他病了三天了=病着。 b.他死了三天了今死着。

“马上”与“一下”在已完成的达成句里经常出现,如:

(21) a.鱼一下就死了。 b.狗一下就病了。 a.大门马上就开了。

这些句子也可以指未完成的情况。但在没有“了”字时,情形便不一致。试比较:

(22) a.鱼马上就死。 b.*狗马上就病。 c.衣服马上就干。

一般说来,“向终点”达成句较常出现在类似(22)的句里,因为“向终点”动词本身在达成之前已有起点存在(“死”的过程或“干”的过程),而“向起点”动词本身便没有(“病”之前没有“病”的过程)。例外情形很多,如:

(23) a.大门马上就开。 b.小孩儿马上就醒。

明确的时间出现在达成中,其结构也与完结句不同。如

(24)a.那个病人一年就死了。 b.小孩儿五分钟就醒。

“一年”并非“死”所需的时间,而是住院到死经过的时间。(b)句里的“五分钟”也非醒所需的时间,而是从说话时间到醒所经过的时间。在这方面,完结句与达成句的时间结构相当不同。

6.2 时点

达成句中的时点指出状态变化的起点或终点,如:

(25) a。病人六点半死的。 b.他上星期六病的。

6.3 时频

时频出现在达成句的规则较复杂,试比较:

(26) a.?鲤鱼很少死。 b.他病了三次。 c.*床单干了三次。 d.我晚上很少醒。

(a)句里的死不能指同一条鲤鱼,这是事实上的而非语言的限制(如“*他死了三次”)。(c)句的限制则较为复杂,不易说明。

7.状态句的时间结构

7.1 状态句的语义特点

状态句表示一种较稳定较持久的心理或生理状况,如“知道、爱”,因此在语言沟通时状态的起点及终点是不重要的,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存在,如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或什么时候爱已不存在了。

7.2 状态与达成之别

一个现象存在时是状态,发生了一个现象则为达成。如:

(27)a.我认识王大成。 b.我认识了王大成(了)。

(28)a.他高兴了。 b.手指肿了两个月。

(29)a.我认识他很久了。 b.他喜欢小王好几年了。

7.3 时段

时段在状态句里指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所谓形容词的状态动词是不与时段同时出现的,如:

(30)a.*汽油贵很久了。 b.*小张高好几年了。

7.4 时点

“一下”及“马上”表示一种转变,与状态是不相容的,如:

(31) a.*他的房子一下就很大。 b.*那个小孩子一下就很勇敢。

如果有句尾语气词“了”便合语法,但全句便成为达成句。句尾“了”表示状态的转变,“一下”的领域不在状态动词本身而在句尾的“了”。

7.3 状态动词的分类

+稳定+短暂状态动词客气

(32) a.他小时候很胆小。 b.*他进门的时候很胆小。

(33) a.*他小时候很生气。 b.他进门的时候很生气。

(34) a.*军人还很勇敢。 b.他还很生气。

(35) a.*他八点半喜欢四川菜。 b.*他常喜欢湖南菜。

8.结语

此文从时间的结构探讨汉语四种语境,了解了不同的时间结构方能了解各类动词本身的结构,也方能认识动词与其宾语之间相互的影响。唯有正确认识了语境的时间结构,汉语的态(aspects)才能明确地掌握,语境与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态的功能直接受制于语境,而不在动词本身。

*他教了书。

他教过书。

这区别不在动词本身在“他教书”这语境(活动)。赵元任先生所发现的一条汉语语法规则,即宾语有数量修饰动词必带“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只知道这是汉语的规则,从语境的角度来看,这规则便能较自然合理地解释。

他买了一本字典。

不是活动句而是完结句,而“了”字出现在完结句是合情合理的,过去对态的分析只注意与动词的关系而忽视了语境的重要性。

(二)态的分布与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态能直接为语境分类,如下表:

背景介绍

一、动词分类角度

1.1 语法分类: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

1.2 语义关系分类:格分类、配价分类、题元分类

格语法

1.3 情状(situation aspect)分类——动词的时间结构:

情状体、事态体或(aktionsarten)或动词体(verb aspect)

Vendler,Zeno. Verbs and Times,1957/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6)。

顾阳时态、时制理论与汉语时间参照,语言科学,2007,(4)。

1.4 动相/动貌(phase:动词短语完成时和未完成时的对立,与体态对立,与时态有别)分类。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杨素英,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左思民,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左思民,动词的动相分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

二、情状分类:

(一)邓守信(1986)

时间结构分为起点(inception)、终点(termination),这两点之间的过程(duration),以及这过程上的任何一点称分点(subinterval)。过程为时段(period),其他三种为时点(point),重复出现的时段或时点称时频(frequency)。

马上:+向起点(inception-oriented)+向终点(termination-oriented)

一下:-向起点(inception-oriented)+向终点(termination-oriented)

事件语义结构

时间结构

时段时点时频

纯粹的动作过程:

开始以后动作本身是目标,别无其他目标

代表活动持续范围(起讫长

度)

马上:终

*一下

表示活动的开始或

进行:他昨天下午

堆石头。

活动出现的频率:他

们家很少做饭。

达到了动作的目标:

达到目标之前不存在,且发生于瞬间

表示活动完成时的终点,不能

指明活动持续的时段:他洗好

衣服半个小时了。

马上/

一下:终

指明活动完结的终

点:他六点半洗好

衣服。

一般不在完结句中

出现:*他很少煮好

饭。

只表明情况的出现(状态发生或转变)

与完结之之异:

(1)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

(2)完结说明某种活动达到了一个结果,有了

结的意义;达成句主要说明一个状态的发生或

转变,即变化过程(瞬间而不能持续)

与完结之同:实现的发生

表明变化的起讫点,因动词而

异:这只虫死了很久了。

指某种变化发生后至说话时

间的距离:我的狗病了很久

了。

a.鱼一下

就死了。

b.狗一下

就病了。

a.大门马

上就开

了。

指出状态变化的起

点或终点:病人六

点半死的。

规则复杂:

他病了三次。

*床单干了三次。

我晚上很少醒。

一个情况的存在,恒久不变。

异于活动:活动有起始点及终结点

稳定状态:大,高,知道,胆小,勇敢

短暂状态:生气,纳闷,难堪,累,烫

二属:客气

状态与达成:

现象存在时是状态,发生了一个现象为达成

指状态的持续时间:

我认识他很久了。

a.他小时候很胆小。

b.*他进门的时候很胆小。

a.*他小时候很生气。

b.他进门的时候很生气。

a.*军人还很勇敢。

b.他还很生气。

一般不出现:*他八

点半喜欢四川菜。

给情状进行分类的语义特征多采用以下三组:

静态的(static)

持续的(durative)

完成的(telic)

每组又分正负值。

(二)Zeno Vendler(2002)的四分情状及语义特点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

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

达成(achievement)

状态((state)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tense)与态(aspect)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aspect)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三)戴浩一(1984)的三分情状

将汉语动词分为

动作(act iv ity )

状态(state)

结果(result)。

这完全与格语法的动词分类相符合,结果一类便是变化(process)。

(四)Carlota. S. Smith(1991)的五分情状、语义特征特点及赋值

(四)Mari Broman Olsen(1997)的六分情状、语义特征及赋值,采用了语义特征的缺省式处理方法。

(五)陈平(1988)的五分情状、语义特征及赋值。

(六)顾阳的分类

顾阳(2007)各个情状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似处,所以情状体本身是不同体特征组合的产物,是衍生物,而非基本特征。迄今所知的基本体特征与情状体的“态”,“界”及“持续”有关,用正负值来表示,可归纳为〔士动态性〕、〔士持续性〕、〔士有界性〕。这些体特征往往也被用作区分情状体的检测指标。

第一,情状体的“动态性”

情状体可以分为非动态和动态的两种,非动态性的,亦即静态的状态或非事件,只有状态体。活动体、单活动体、成就体和达成体属于动态性的事件,概括如下:

动态的事件可以在某时某地发生或突发,非动态情状属存在着的状态,不是发生或突发的。事件可以受相应的时间地点副词修饰,如例(5)所示;状态则不可,如例(6)所示:

(5)a.工人在门口推车。

b.病人刚才咳嗽一声。

c.弟弟突然看见猫。

d.妹妹在屋里绣一朵花。

(6)a.*学生们在教室里懂外文。

b.*学生们刚才/突然懂外文。

第二,情状体的“持续性”

情状体分为不可持续的[—持续性]情状和可持续的[+持续]情状。单活动体和成就体都为单体事件,在时空上是个点,所以它们内部不具有持续性,即它们本质上没有内部体结构(除非采用语法手段强制性地改变它们的体结构)。状态体、活动体和达成体在时空上都有持续性。见图示:

持续性指某个情状在时空中的持续时段,验证一个情状体是否有持续性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描述持续的过程。汉语可以用“从……起就……”引出非持续性的状态,用“从……起就在……”引出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8)学生们从小时候起就懂外文。

(9)a.工人从早上起就在推车。

b.妹妹从昨天起就在绣一朵花。

用“从……起就……”来验证,单体事件的非持续性亦显露出来:

(10)a.*病人从昨天起就在咳嗽(一声)。

b.*老婆婆从昨天起就在死。

第三,情状体之间在时空上的有界与无界

情状体可以分为有界的[+有界]情状和无界的[—有界]情状。

状态体、活动体和单活动体属于无界情状,即它们均无终止点;成就体和达成体都有终止点,为有界情状。归纳如下:

所谓无界的情状,是说它们在时空上没有达到终极点,即没有成果。结合“持续性”,我们可以说,一个无界的情状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如“学生们懂外文”的状态在时空上一直可以延续下去,“工人推车”也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病人咳嗽(一声)”,虽然是单体事件,但它没有产生成果而达到终极点。这也是为什么单活动体的情状是可以重复的,可以涵生为活动体,因此“病人咳嗽”也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衍生为类似“工人推车”这样的活动体情状。以上这些情状体本身不含有终极点,所以是无界的。成就体和达成体都有结果,如弟弟之所见,一朵花之绣成,一个情状在时空上达到终极点后,该情状就结束了,因而这样的情状是有界的。

三、动相分类

(一)动相所分类别与情状的类别可以对应。

杨素英(2000)用语义特征[+/-动态]、[+/-时限]、[+/-结果实现]取代[+/-动态(dynamic)]、[+/-终结( telic)]、[+/-瞬时(punctual)],根本上仍是划分情状类别的标准。

(二)完全套用给命题的“情状”(situation)分类的标准。郭锐(1993):

(三)完全从动相角度给动词分类。左思民(2006)

1.瞬间活动动词:活动延续极短,可反复。如:“敲、跳、闪、炸”。如:

他敲了一下门。

2.非瞬间活动动词:活动可延长,可反复。如:“看、跑、休息、转、流”。还包括表示活动变化的“热、冰”等。如:

他看了一会儿报纸。

3.活动-状态动词:活动一结束,状态就马上形成,该状态无延续时长的限制。如:“躺、住,死、认识”。如:

他打算在这里住下来。(这里的“住”表活动)

4.活动-结果动词:活动一结束,结果就马上形成,该结果无延续时长的限制。如:“挂、放、堆”。如:

东西你就放桌上吧。(这里的“放”表活动)

以上3、4类是兼相动词。

5.关系/状态动词:对关系或状态无延续时长的限制。如:“是、属于、等于、懒得”。如:

他是经理。

6.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对性质无延续时长的限制。如:“红、热、钝,熟、老”。如:

水热了。

但操作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主要缺陷有三:

1.分类标准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缺乏论证。

2.对兼相动词的语义特征的描写不够完整、清晰。

3.所分类别的覆盖面不足。如没有包括心理动词。

(四)左思民(2009):分类所用的语义特征共有四对八个:“动态—静态”、“持续—瞬时”、“量变—非量变”、“强动性—弱动性”。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Hànyǔ)又称华语、中国话、中文等~属汉藏语系~至少15亿使用者~是中国、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欢迎阅读参考!!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1 / 28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2 / 28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汉语动词的英译完整版

汉语动词的英译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汉语动词的英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对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很难互译。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难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下面就从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谈谈汉译英时如何翻译动词这一问题。 英汉语对动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汉语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使用时不受形态上的限制,比较方便。现代汉语句法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现代汉语一动词站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有比较丰富的时态变化,但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或转译。 (一)汉语动词译为英语动词的某种形态 英语的动词是各种词类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多的词类,汉语动词的多样性无法与之相比。仅从语法范畴来看,英语动词具有时、数、体、态和人称等范畴,而汉语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完全具有以上范畴,往往需要借助其它词汇或语境体现。汉语动词在在英译过程中仍用动词表达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 1、爬山很有趣。 Climbing mountainsisinteresting. 2、教你真难。 Toteach youisdifficult. 3、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

He getsup at7:00everymorning。 4、门锁好了。 Thedoor hasbeenlockedup. 5、我借这本书好几天了。 I havekept thebookforquiteafewdays. (二)汉语动词省译 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较窄,受限制比较大,所以汉语动词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进行省译。 1、我来跟你父母谈。 Iwilltalkwithyourparentsaboutit. 2、服下的阿司匹林很快就见效了。 Theaspirinssoontookeffect. 3、他们决定缩衣节食。 Theydecidedto save clothingandfood. 4、禁止乱扔杂物。 Nolitter. 5、请闻一闻牛奶的气味。 Please takeasmell atthemilk. (三)词类转换 既然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而英美人却喜欢多用名词和介词,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能把原文中的动词灵活变换成英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介词等其他词类,这样的译文就会显得地道、符合习惯。因此,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词类转换是一个技巧。

最新中文动词大全教学内容

中文动词大全 一、基本解释: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如‘走、笑、有、在、看、写、飞、落、保护、开始、起来、上去’。 二、动词的分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说、看、走、听、跑、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觉的、思考 表示判断:是、为、乃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表示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三、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Zhongguo Yuwen, No. 6, 1993, 410-419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A systematic analysis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Guo Rui 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的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由于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过程结构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六条标准把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大类共十个小类。这五大类十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渐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这就是处于系统两端的无限结构、点结构和处于系统中心的第四小类双限结构。从语义类型看,这三个典型过程结构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整个系统可看作是以动作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最后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零. 前言 0.1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特别是体(aspect)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注意不够,因而影响到一些语法现象的研究。本文首先全面分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过程结构分类。 本文强调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真实世界的特殊处理模式,但以形式标准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还注重语言的系统性,力图在系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避免孤立和局部的讨论。 0.2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 a.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用I代表); b.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用F代表); c.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用D代表)。 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个要素的组织。如果把时间过程用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那么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可图示如下∶ D ●● I F 但并不是所有动词都完整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结构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另外,三要素还有强弱问题,比如有的过程结

[原创]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原创]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2.1 汉语动词的分类 动词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动词往往就有不同的功能。例如: ~ 小李 II 睡了。(充当谓语) ~小李 II 已经睡了。(充当谓语中心) 动词的分类例子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指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具备动词的主要语跳、看、听、画、写、走、研究、买法特征,是典型的动词。 心理动词爱、恨、憎、讨厌、妒忌、 ~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失望、思念、感到、觉得、以为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想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要、要想、敢于 ~能愿动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直接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带体词性宾语。该、当、须得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 的格式中。 判断动词是 ~判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主要作用是对事物加以判断 或说明。 ~判断动词后面带体词性宾语,构成述宾短语。

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上、下、进、出、 ~是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过、开、起、回、来 ~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也经常用在多音节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出来、过来、回来、下去、进去、出 去 使令动词使、令、叫、请、让、教派、 ~使令动词是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催、逼、求、托、命令、吩咐、鼓励、 动员、组织号召表示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有、没、在、变、停、蹲、 发展、开始、继续、消失 2.2 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 动词语法功能说明例子词形变化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 有AA式。第二个音节读轻音。想想、说说、看看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ABAB式。第二、 第四个音节都读轻声。研究研究、学习学习、 这两种重叠,带有“尝试”的意味。表示动作 的时间短,程度比较轻微。检讨检讨多数动词能够带宾多数的动词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在1.弟弟II 在学习国语语法。语及物动词后面加上宾语,称为粘宾动词(例子 1),也可以不带宾语(例子2)。不及物动词2( 属于大家。 就不能带宾语(例子3)。 3. 这部戏我看过了。

汉语语法

1.0 前言 现代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一切语言的属性。从结构上很功能上来看,它就是一种重要的交际与思维工具,同时也不分阶层、一视同仁地为使用它的人们服务。现代汉语可以通过口语与书面语的两种不同形式来表达思维活动。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文,具有本身独特的特性,但它只是口口相传,一发即逝,不能永久流传。所以人们就创造出文字来记录可听的口语,让它变成可见的书面语。由此,催生现代汉语语法。通过语法让人们能够以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表达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学好现代汉语语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语法的体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通过学习语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语法体系所覆盖的词类、句子类型、句子成分、等等。当我们了解汉语语法体系的基础知识后就能更事半功倍进行教与学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学习汉语语法能树立新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理念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能更全面地体会汉语语法的特点、规律和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覆盖广,所以这份课业的着重点的是在于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动词是语法中属于实词的一个类别。它主要是充当谓语的同时也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在语法功能方面也不大一致,能以不同的标准把它划分成许多小类如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体宾动词、谓宾动词、名动词和助动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管是在口语或书面语都离不开都对事体的活动、行为、动作、举止进行描述。以此,只要能够掌握动词的用法,它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造句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是一种提升汉语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把配价理论运用到汉语二价动词的确定及相关句型讨论上。论述了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汉语配价理论一直有所争议的配价的性质、动词配价的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应用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的可操作性来确定二价动词,并对二价动词的定义进行讨论和补充;重点对二价动词的基本式:NP1+V2+NP2,特殊式:NP1+p+NP2+V2,N+V+NP/ N+V+着+NP(存现句),变换式:NP1+把+NP2+V2、NP2+被+NP1+V2、NP2+NP1+V2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通过句式来揭示出对应汉语二价动词语义特征和语法规律。为汉语动词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一、充实到1000字以上) 关键词:配价理论、二价动词、句式 二、缺少目录 三、内容大致可以,但主体部分分析少、没有“结论”却有“余论”,结构安排不太合理。 四、思路调整: 第一部分: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本文的研究对象

1.3前人的研究综述 1.4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程序 1.5本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1.6本文结构 第二部分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的区别(侧重点在于区分标准) 第三部分二价动词的相关句式 3.1基本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 3.2特殊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跟一般现代汉语书或语法书所说的句型句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要讨论,这是文章的重点和价值。) 第四部分结论 第五部分余论 五、正文中不要堆砌那些动词,把它们放在文后的附录中。 六、参考文献等严格按照研究生部的规定 七、检查错别字词、标点等。 第一章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1配价理论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O)中一个氧原子能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化合价是二价○1。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最新1985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汇总

1985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提出口号:“教育即解放”。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提要 邓守信 〇、引言 0.1 哲学对自然语言的语境分类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 0.2 语言学研究语境与语法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0.3 本文目的 (一)本文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四种不同的语境在汉语语法的表现方式,从而定出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结构特点。 (二)本文并提出论点证明唯有在整句的范围内(即语境),才能有系统的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研讨时间结构是不够的,并且,本文认为汉语的语境必需划分为西方哲学所提的四种;戴浩一论文中(1984)认为汉语不需“完结”语境是不正确的。 (三)本文希望能为分析汉语态的结构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四)文中提到汉语的态,但不对“态”作明确的定义。 1.四种语境/情状(situation) 1.1 语境与句子 语境——指人际语言交往的最小的完整情况,一般可由一个单句代表。 Vendler (1967)提出将语境分为四类: (一)活动(activity)(1) a.他去年学法语。 b.张老师在美国教汉语。 (二)完结(accomplishment)(2) a.他学会法语了。 b.张老师教错一个汉字。 (三)达成(achievement)(3)a.小李病了。 b.老王丢了一只表。 (四)状态(state)(4) a.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b.他不喜欢北方菜。 1.2 语境与谓语 不同的语境基本上是句子谓语的分类,而非动词本身的分类。 语境分类与动词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活动与状态两类语境中出现的动词迥然不同。 (二)同一个动词既可出现在活动亦可出现在完结中(如“学”)。 1.3 对语境的定义 (一)活动——表明纯粹的动作过程,如“走路”。这类动作在原则上从开始以后动作本身便是它的目标,别无其他的目标,即走路本身并不需要走到一个特定的地点,走到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二)完结——表明达到了动作的目标,如“走到学校”。这类情况在达到目标之前并不存在,即是说,在走到学校之前这情况还未实现,而且实现的发生在瞬刻之间。到达学校便是原先动作的目标。拿例(1)与例(2)比较,我们可以说,“他去年学习法语”,则在去年某一段时间内之任何一点学习法语这动作都存在,但在“他学了两年的法语”中,如果学习未达两年,这情况便不存在。 (三)达成——不牵涉到动作而只表明某种情况的出现,如“干了”,达成之异于完结不但在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但在‘实现的发生”这点上是与完结相同的。“干”这个现象在“干了”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干了”也不是某个动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干了”只是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者说一个状态的转变。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讲课教案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提出口号:“教育即解放”。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提要 邓守信 〇、引言 0.1 哲学对自然语言的语境分类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 0.2 语言学研究语境与语法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0.3 本文目的 (一)本文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四种不同的语境在汉语语法的表现方式,从而定出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结构特点。 (二)本文并提出论点证明唯有在整句的范围内(即语境),才能有系统的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研讨时间结构是不够的,并且,本文认为汉语的语境必需划分为西方哲学所提的四种;戴浩一论文中(1984)认为汉语不需“完结”语境是不正确的。 (三)本文希望能为分析汉语态的结构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四)文中提到汉语的态,但不对“态”作明确的定义。 1.四种语境/情状(situation) 1.1 语境与句子 语境——指人际语言交往的最小的完整情况,一般可由一个单句代表。 Vendler (1967)提出将语境分为四类: (一)活动(activity)(1) a.他去年学法语。 b.张老师在美国教汉语。 (二)完结(accomplishment)(2) a.他学会法语了。 b.张老师教错一个汉字。 (三)达成(achievement)(3)a.小李病了。 b.老王丢了一只表。 (四)状态(state)(4) a.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b.他不喜欢北方菜。 1.2 语境与谓语 不同的语境基本上是句子谓语的分类,而非动词本身的分类。 语境分类与动词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活动与状态两类语境中出现的动词迥然不同。 (二)同一个动词既可出现在活动亦可出现在完结中(如“学”)。 1.3 对语境的定义 (一)活动——表明纯粹的动作过程,如“走路”。这类动作在原则上从开始以后动作本身便是它的目标,别无其他的目标,即走路本身并不需要走到一个特定的地点,走到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二)完结——表明达到了动作的目标,如“走到学校”。这类情况在达到目标之前并不存在,即是说,在走到学校之前这情况还未实现,而且实现的发生在瞬刻之间。到达学校便是原先动作的目标。拿例(1)与例(2)比较,我们可以说,“他去年学习法语”,则在去年某一段时间内之任何一点学习法语这动作都存在,但在“他学了两年的法语”中,如果学习未达两年,这情况便不存在。 (三)达成——不牵涉到动作而只表明某种情况的出现,如“干了”,达成之异于完结不但在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但在‘实现的发生”这点上是与完结相同的。“干”这个现象在“干了”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干了”也不是某个动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干了”只是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者说一个状态的转变。 (四)状态——只表明一个情况的存在,如“快乐”,在人际交往中,状态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恒久不变的现象,而活动则有它自然的起始点以及终结点。

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词性(精)

一、实词 (一名词 1.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哥哥”和“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4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如“朋友们、你们”。加“们”之后不能再受表示确定数目的词语修饰。 2.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时间名词较特殊,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例如“他昨天来了。” 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 方位词有定位性,总放在词语之后,与实词语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如“桌子上”、“房间里”。 方位短语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如“在椅子上”。 少数方位词,如“前、后、之前、以后、内、之内、以内”可表示时间,如“出发前”等。方位词有封闭性(指数量有限,它能产性差,又有定位性,因而带有虚词性,所以有人称它为“后置词”。 (二动词

1.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来了”、“我爱祖国”。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例如能说“很怕、很喜欢”等。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想想、说说”,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打扫打扫”。有些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式是AAB,如“散散步”。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太阳红~红太阳”。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例如“快走、老实说”。 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动词“地”,才可以做状语。例如“慢慢说、轻松地说笑”。 一部分形容词也能作补语,例如“看清楚,走快(了”。 (2形容词不带宾语。 但是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例如“端正态 度”(使态度端正、有致使义,这样用时叫“使动词”。 还有“花了眼、直着身子”,表示一种变化或者事物表现为某种状态,“直、花”等是动词。这种词,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后带宾语时不能前加程度副词。这些词兼属形容词和动词两类。 (3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很简单”。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形容词、、和。 :、、、、叹词、。 1.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有与无对应是存在性动词。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 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及其特点研究

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及其特点研究 一、现代汉语中的动词 动词在汉字的解释中,指的就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动词并非只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在古代汉语中也实际存在,不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表达和口语表达不一致,因而在文献中和现代有区别。 现代汉语一般指的是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之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这也是在我国传统的口语表达上进行规范的。其实,一些动词在句式中的运用,早在我国明清小说中就出现了,表达的含义和现代没多大区别。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从构造上就能看出动词和名词的区别,尤其是动词的表意更加明显,许多会意字、形声字都有这个特征。像众所周知的“提手旁”“口字旁”“心字底”表达的都是与动作有关的,如“扛、提、拉、推、扳”、“叫、喊、吃、喝、吹”“想、念、忿”,这些字不仅表达了动作,还将动作的产生部位都点明了。 汉语中的动词除了与结构有关的单音字以外,还有很多双声词以及重叠词。双声词动词由两个不同意思的汉字组成,它们有的是单音动词加上单音动词,将动作做了进一步表达;有的是名词加上动词,表现新的含义;还有的是动词加上形容词的组合。 叠音词的种类也比较复杂多样,有的是单字重叠,有的是双声词重叠,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重叠词不仅被大量运用在口语表达上,

在我国明清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像“缓缓”“闪闪”“踹一踹”“摸一摸”这些动词,就大量出现在明清小说和戏剧剧本中。 二、现代汉语单音动词的形态特点 单音动词和所有动词的用处一样,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还可以表示存在,变化和消失。 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听、读、问、跑、吃”等;“爱、恨、愁、怕”等表示的是心理活动;而“有、无、在、死”等表示的是存在;表示判断的有“是、否”;表示可能和意愿的有“能、会、肯、敢、要”。“上、下、进、出、回、开、过”等则表示的是趋向。 在运用方面,动作行为动词能和副词组合,却不能和程度副词组合。比如可以组成“不看,不要,再来,再读”,但不能组成“太看、更看,极跑”等。但心理活动的动词又能和程度副词组合,比如可以组成“最恨、极爱、更怕”。 单音动词和所有动词一样,它的作用是在句子中做谓语,并且多数能带宾语,如“小红吃晚饭”“老爸看电视”等。 在单音动词中,有一些具有两种或者多种意义,也有一些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像“笑”,在“大家都笑他”中的“笑”具有“嘲笑”“取笑”的含义,因此能带宾语;而“她笑了”中的“笑”具有“快乐、高兴”的意思,就不能带宾语。 单音动词在表示行为动作时,还能带上缀词,像“着、了、过”,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像“走着,跑过、来了”等,就比单一的“走、跑、来”更形象。

汉语言《语言学概论》考试题

语言学概论综合练习(一) 导言-第二章练习及解题提示 一、填空题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3.一种语言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但无限的句子中却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则__________。 4.__________包括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法学派。 5.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含义是,语言具有__________,没有阶级性。 6.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 7.语言符号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社会成员__________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语言结构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前者的作用在于使语言单位的结合具有有序性,后者则简化了语言系统,便于人们学习掌握语言。 9.语言的底层是一套__________,上层是__________的符号和__________。 10.语言符号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11.语言符号具有二层性,其核心是__________。 12.人类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的能力和__________的能力。 13.语言的__________主要是指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请打×) 1.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叫文言文。() 2.埃及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 3.索绪尔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著作为《普通语言学教程》。() 4.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5.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不是属于上层建筑,而是属于经济基础。() 7.语言和思维是不同性质的东西,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8.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也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9.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正日渐削弱。() 10.我们常听人们说“工人有工人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11.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语言可以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1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13.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14.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又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15.任何一种符号都包括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16.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是先天具备的。() 17.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例如把shuiguo(水果)说成guoshui。() 18.人们一般认为人类有5000多种语言。人类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语言,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而造成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