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Zhongguo Yuwen, No. 6, 1993, 410-419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A systematic analysis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Guo Rui

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的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由于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过程结构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六条标准把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大类共十个小类。这五大类十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渐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这就是处于系统两端的无限结构、点结构和处于系统中心的第四小类双限结构。从语义类型看,这三个典型过程结构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整个系统可看作是以动作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最后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零. 前言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特别是体(aspect)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注意不够,因而影响到一些语法现象的研究。本文首先全面分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过程结构分类。

本文强调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真实世界的特殊处理模式,但以形式标准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还注重语言的系统性,力图在系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避免孤立和局部的讨论。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

a.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用I代表);

b.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用F代表);

c.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用D代表)。

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个要素的组织。如果把时间过程用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那么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可图示如下∶

D

●●

I F

但并不是所有动词都完整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结构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另外,三要素还有强弱问题,比如有的过程

结构终点强,有的终点弱,如此等等,由此形成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不同的过程结构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不同表现,为了分析这些语法和语义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对过程结构进行分析。

关于动词的过程结构,过去没有人明确提出过,但对于与之相关的现象早已有人在不同语言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句子的情状类型和动词的aktionsart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前者如Vendler(1967)、邓守信(1986)、陈平(1988),后者如Comrie(1976)、马庆株(1981)和李平(1989)。

过去研究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动词的时间特性的分类归结为一些非此即彼的意念特征的有无,各类之间截然分明,没有看到存在一个系统的变化,一些处于过渡中的中间类型被忽视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这些意念特征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过程结构的类型,这是分析动词语义上的时间特性的要害。

一. 本文的做法

.关于时间的两个概念

本文经常用到与时间相关的概念,本文将按下面的定义使用与时间相关的两个术语:

a.时刻:时间流中的某一个位置,可用“什么时候、何时”提问。如“我来时、去年”表示的时间位置。

b.时长:时间的长度,可用“多久、多长时间”提问。如“三天、一年”表示的时间长度。

.关于过程结构的总的思想

本文关于过程结构的总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a.一切aktionsart特征,如“持续、状态、完成”,都可归结为过程结构的不同。换句话说,aktionsart特征实际上都是过程结构的外在表现。

b.过程结构的差异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i)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有无;

(ii)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强弱。

c.确定过程结构类型严格以语言内部标准为依据,即以形式特征和能明确把握的意义为依据,排斥含糊的抽象意念特征。

d.存在一个过程结构渐变的系统,各类过程结构间呈逐渐过渡的状态,某种特征不仅有有无的问题,还有强弱的问题。

e.以动词为分析对象,而不以句子为分析对象。

.确定过程结构的依据和原则

过程结构的差异决定于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和强弱,确定过程结构实际上就是确定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和强弱。我们以以下两方面的标准为判断依据:Ⅰ.能与什么样的成分组合;

Ⅱ.与这些成分组合后体现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一共用了六条标准来确定过程结构。

下面是这六条标准及具体判断方法:

a.~了(I/F):如果动词能加“了”,而且:(i)表示开始,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并且有续段;(ii)表示结束,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比如:

(1)病了(表示开始,有起点,有续段)

(2)到了(表示结束,有终点)

(3)吃了(既可表开始,又可表结束,有起点、续段和终点)

是表示开始还是表示结束,不是看在说话时动作开始还是结束,而是看“V了”表示的意义相对于参照时刻,是达到起点还是终点,由于参照时刻与说话时刻的复杂关系,有些“V了”表示的动作在说话时已结束,但它本身仍是表示“达到起点”,如:(4)他来的时候,门口坐了一个人。(“坐”在说话的时候虽已结束,但此处“坐了”是相对于“他来的时候”而言的,仍表示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们把“了”分为助词和语气词两个,这里不区分二者,“~了”中的“了”指紧接在动词后,与动词为直接成分的“了”,下面两种情况排除在外:(5)吃饭/了(6)不去/了

b. ~时量宾语(I/F):如果动词能带时量宾语,而且:(i)表示动作本身的持续时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有续段,(ii)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如:

(7)住三天(表示动作持续时长,有起点有续段)

(8)毕业三年了(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有终点)

(9)烧了三天了(既可表示动作持续时长,又可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既有起点、续段,又有终点)

c.~着:如果动词能带“着”,那么这个动词有续段。如:

(10)吃着饭呢

(11)门口坐着一个人。

这里的“着”包括表示动态动作持续的“着1”(如例(10))和表示动词词义本身指明的静止状态的固定的“着2”(如例(11)),不包括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态的固定的“着3”。例(12)中的“着”是“着3”,应排除:

(12)a.地上扔着一双鞋。b.他剪着短发。

d.在/正在~:如果动词前面能加时间副词“在”或“正在”,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如:

(13)a.他在游泳。b.他正在看电视。

e.~过:如果动词能带表经历的“过”,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如:

(14)a.吃过这种菜。b.在这儿住过。

f.φ~φ(D):如果动词不能带以上五种成分,但可以表示在持续中,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如:

(15)a.他是学生。b.这本书属于张三。

以上六条是我们确定过程结构的标准。可以看出,对于某一要素,可以有不止一条标准与之相关。比如c、d、f以及a(i)、b(i)都与续段有关。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将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Ⅰ.对于某要素,只要满足与之相关的任何一条标准,就表明具备该要素。比如如果一个动词满足c、d、f、a(i)和b(i)中的任何一条,就表明其过程结构有续段。

Ⅱ.对于某要素,与之相关的标准满足得越多,则表明该要素越强。比如,对于终点,“烧”满足a(ii)、b(ii)和e,而“等”只满足a(ii)和e,“相信”只满足e,三个动词的终点强弱顺序是:烧>等>相信。

二.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类型

.概说

根据.提出的标准,我们确定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归为大大小小的类型,同时按其本身呈现出的差异大小,把这些类型排列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共五个大类十个小类。我们把这个系统归纳为表1。

说明:1.“~了”下标I或F指满足标准a(i)或a(ii)。2.“~时量”下标I或F指满足标准b(i)或b(ii)。3.Va都满足标准f,由于此标准专门针对Va,不再列入表中。

在这个系统中,根据三个要素的有无把过程结构分为五个大类,表1中的图示显示了五个大类的差别。此外,五大类之间以及Vc、Vd内部各小类之间还存在要素强度的差异,这一点图示无法显示,但我们可以根据其满足相关标准的情况了解这一点。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把各类过程结构满足相关标准所体现出的三个要素的强弱程度用表2显示出来。

说明:要素强度得分等于满足相关标准的次数。

表中的要素强度得分只是就所用六条标准而言,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如果扩大考察的标准范围,也许强度得分会改变。在.中我们将谈到,实际上存在一个系统的渐变,每一类的要素强度都不完全相同。

.过程结构分类说明

(一)Va.无限结构:*~了,*~时量,*~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无限结构动词主要有:是、当(dang4)等于、以为、作为、像、舍得、能够、敢、企图、记得、需要、值得、总计、显得、在。

无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无起点、无终点,与起点、终点相关的标准a、b、e都不满足。所谓无起点、无终点是就其内部过程而言的,并不是说无限结构表现的事情是无始无终的。事情的始终是外部真实世界的情况,起点、终点是语言内部观念系统的情况。在意义问题上,我们采取非客观主义的观点,认为意义从根本上说是观念世界的,而不是真值条件的①;并且主张,语法形式的差异一定反映意义上的差异,这是我们采取语言内部标准确定过程结构的原因之一。

无限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续段极弱,与续段相关的标准a(i)、b(i)、c、d、f中,只满足f一条。续段弱不是就其长短而言,无限结构的续段无限长,但并不包含什么实在的过程,仅表示一种关系或属性,因而极弱。

无限结构动词相当于过去说的状态动词,关于状态动词的一切意念特征,诸如静态、无限持续、无内在终点、同质过程、不可分解、不需动力等,都可以用到无限结构动词身上。但这一切意念特征,都可以归结为其无起点、无终点和续段极弱两个特点,上述意念特征无非是这两个特点的外在表现。同时,我们也不以意念特征为分类的依据,而是严格按六条标准判断一个动词是否属Va 。一些看上去有上述意念特征,但不满足我们提出的标准的动词,不属Va。比如“认识”可以带“了”;“相信”可以带“了、过”;“爱、坐”可以带“了、着、过”,这些动词都不属Va 。因此,本文的无限结构动词的范围比过去所说的状态动词要小得多。

(二)Vb.前限结构:~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

前限结构动词数量很少,典型的有:认识、认得、知道、晓得、熟悉I、了解(1)、当心。

前限结构的特点是有起点,但无终点,续段很弱。前限结构动词过去被归为状态动词,关于状态动词的意念特征,对前限结构动词也适用,但如果仔细体会,可以发现与无限结构相比,有些特征已减弱。比如就是否“需动力”这一点看,前限结构动词大多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因而与表示关系、属性的无限结构动词相对比,似乎稍微需要那么一点动力,“不需动力”这一特征已减弱。

(三)Vc.双限结构:

双限结构的特点是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但由于起点、终点、续段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五个小类。

Vc1:~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c1有:放心、害怕、懂、忽视、讲究、明白、轻视、顺从、误解、喜欢、相信、姓、拥护、准许、重视。

Vc2:~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c2有:爱护、保持、保留、打算、跟随、留心、盼望、佩服、热爱、体贴、信任、希望、依赖、指望、爱、关心、恨、后悔、坚持。

Vc3:~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c3有:包围、病、存、惦记、盯、蹲、躲、跪、昏迷、流露、忍受、伸、限制、醉、坐、住。

Vc1、Vc2和Vc3虽然三个要素齐备,但续段和终点仍很弱。这三类过去一般归为状态动词,但与Va、Vb相比,即使从意念特征看两者也有差异,比如Vc1、Vc2和Vc3的动力性已明显增强,特别是Vc3,已有很强的动作性。

Vc4:~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c4有:表演、猜、担、等、端、进行、工作、哭、劳动、恋爱、敲、体会、想、响、踢、舔、笑、追、战斗、找。

Vc5:~了(I,F),~时量(I,F),~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c5有:搬、撤、吃、逮捕、掉、看、改革、回答、锯、砍、生产、添、烧、设计、生、撕、买、卖、移动、写、洗、摘、修。

Vc4和Vc5与其他三类Vc相比,动作性增强,可以加“在/正在”。Vc4与Vc5的不同在于,Vc5终点更强。

总之,Vc内部各类之间互相区别、互相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从Vc1到Vc5的渐变上,这种渐变就是:续段逐渐增强(动作性增强),终点逐渐增强。即使在每一小类内部,也存在这种渐变。比如Vc5中“卖、搬、生”带时量宾语时,比“吃、看、写”更容易指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这表明前者比后者终点更强。又如“笑、表演、敲”的动作性显然比同属Vc4的“端、担、等”要强。

(四)Vd.后限结构:

后限结构的特点是有续段和终点,但没有起点。根据续段强弱不同,又分为两类:

Vd1:~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d1有:变化、产生、出现、打破、改、改变、改正、恢复、减少、缩小、提高、下降、消失、形成、增加。

Vd2:~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d2有:放松、建立、解放、离开、灭亡、丧失、实现、消除、削弱。

Vd1和Vd2的共同点是带有变化意义,即动作结束时产生某种性质的突变;但在达到这个突变之前,可以带有一个渐变的续段过程,因而可以加“在/正在”表示正在渐变过程中,Vd1还可以带“着”表示在渐变过程中。

(五)Ve.点结构:~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Ve有:毕业、出来、到、到达、丢、发明、获得、结婚、开始、断、抛弃、碰见、取得、失败、死、损失、完成、忘、牺牲。

点结构的特点在于其瞬时性和变化性,即点结构总表示某种性质的突变,这与后限结构相同;但在这个突变之前,并不包含一个渐变的续段过程,动作一开始也就结束,并产生一定的结果,从而从一种性质进入另一种性质。因此,虽然根据我们的标准,看不出点结构有起点,但可以理解成起点与终点重合了。

. 过程结构的系统性

2.3.1.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十类过程结构实际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种区别和联系体现在从点结构到无限结构的方向一致的渐变上。这种渐变使得十类过程结构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渐变表现为三个方面:

a. 内在过程的相对长度逐渐拉长,从一个点变化为无限长②。点结构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只有一个性质的突变,可以说没有时间长度;后限结构在性质的突变之前有一个渐变的续段,有了一定的长度;双限结构从Vc5到Vc1内在过程进一步拉长;前限结构没有终点,无限结构甚至连起点也没有,其内在过程都是无限长。

b. 终点逐渐变弱,最后消失。点结构和后限结构都包含一种性质的突变,终点很强;双限结构无必然终点,过程在任何一点停止都算终点,从Vc5到Vc1终点进一步弱化;到前限结构和无限结构,终点完全消失。

c.内在过程的同质程度逐渐增强。点结构只表示一瞬间的性质变化,谈不上内在过程的同质性;后限结构虽有一个续段,但那是附带的,而且这个续段本身也表示性质的渐变,也没有多少同质性;双限结构中的Vc5有很强的动作性,这些动作都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单元组成,比如“吃”可分解为“入口、咬、舌头搅拌、吞咽”等不同单元,同质程度很低;但Vc4则同质性增强,如“等、端、担”已不太能分解成更小的动作单元;Vc3、Vc2、Vc1直到前限结构、无限结构,这种同质性逐渐增强,变为完全的同质。

在2.2.中我们还谈到,这种渐变不仅存在于类与类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各类内部各成员之间。所以,就整个动词来看,实际上整个过程结构系统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连续统(continuum)。虽然我们用六条标准把这个系统分成了离散的十个小类,但相邻的类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正如各类内部成员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一样。

不过,从相似性角度看,这个系统却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形成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之间有明显的差别。这三个核心就是处于系统两个极端的Va和Ve以及处于系统中心的Vc4。这三类过程结构之间至少存在两个要素的差异:Va只有续段,Vc4有续段还有起点、终点,Ve只有一个点;而其他过程结构类与这三个核心类之间分别只存在最多一个要素的差异,实际上是三个核心类之间的过渡类。从语义类型上看,这三个核心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整个系统实际上是以动作(Vc4)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从中心向前,逐渐带有状态的特征;从中心向后,逐渐带有变化的特征。可用图1表示这种情况。

状态动作变化

●●●

Va Vb Vc1 Vc2 Vc3 Vc4 Vc5 Vd1 Vd2 Ve

图1:过程结构连续统和典型类

戴浩一(1984)将汉语动词分为状态(state)、动作(activity) 和结果(result)三类,如果不考虑过渡类,这种分类是有道理的。

从认知角度看,过程结构系统实际上反映了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外部现实事件的处理模式及语言表达模式。即语言观念系统把形形色色的外部事件处理成从永恒事件到瞬时事件的一个连续的事件体系,在这个事件体系中,包含三个典型的事件类型——状态、动作和变化;语言正是按这个事件体系来表达形形色色的外部现实事件的。

2.3.2. 单独看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变化,似乎过程结构系统是不平衡的,但如果把三个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就会发现整个系统仍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性体现在各类过程结构的总能量上。我们发现要素强度的增加总伴随着过程长度的缩短,过程长度的增加又总伴随着要素强度的减弱,两者呈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把总能量理解为三要素的强度之和与内部过程长度的综合,那么各类过程结构的总能量总是相等的③。比如无限结构无起点、无终点、续段极弱,因而总强度极弱,但它通过长度的无限得到补偿;点结构长度只有一个点,但它通过极高的强度(性质的突变)得到补偿。

三.《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的分类结果

根据上文提出的方法,我们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动词用法词典》共收动词1328个,以义项出条,共2117条。在分类过程中,我们在下面几项上对词条有所增删:

a.不应归为动词,共删8条。如“抱歉”、“失望”属形容词;“照(4)”属介词;“脱(3)”不成词。

b.对“挂、穿”一类动词,区分动态动作和静止状态两个义位,共增加46条。如“穿(4)”分为“穿(4)a”和“穿(4)b”两条④。

c.个别动词义项归并不妥,应分开处理,共增加12条。如“熟悉”应分为“熟悉I”(知道得清楚)和“熟悉Ⅱ”(为知道得清楚而进行的活动,如“熟悉一下情况”)两条。

这样,最后纳入分类范围的词条总数为2167。

《动词用法词典》注有动词的[了着过]、[动时量]等功能,我们基本根据《动词用法词典》所列的功能来判断动词是否满足标准a、b、c、e,但个别情况下以笔者自己的语感为准;是否满足标准d、f以及满足a(i)还是a(ii)、b(i)还是b(ii)则由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感判断。

. 分类结果

有1890条(87.22%)完全满足十类中某一类的标准,可以归入相应的类;有277条(12.78%)不符合十类中任何一类的标准,不能归入其中任何一类,属例外。如“超过、经过、闭幕、完毕、出发、开始”等动词满足标准的情况是“~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不符合十类中任一类的标准。

我们共用了六条标准来确定过程结构类,其中标准f是专门针对Va的,可以暂时不考虑,标准a和b实际上分别有两项,如果就标准a(i)、a(ii)、b(i)、b(ii)、c、d、e七项来看,共有128种可能的配合情况,但87.22%的动词只属于其中的10种配合情况。这表明,这七项标准与动词的关系不是随机的,其原因在于七项标准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如果一个动词满足标准d,那么也一定满足标准a、b、e;如果一个动词满足标准b(i)和b(ii),那么也一定满足标准a(i)、a(ii)、c、d、e;如果一个动词不满足标准a,那么也一定不满足b、c、d、e(参看表1、表2)。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动词过程结构的限制。这进一步证明过程结构在汉语中是真实存在的。

在可归类的1890条中,各类过程结构的词数所占的比例很不均衡,表3是各类的词数统计。

虽然分布不均衡,但有一个现象却值得注意,图2显示了这种现象。

从图2可以看出,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间和两端,形成三个分布峰,三个分布峰之间形成两个分布谷;并且基本以Vc4为中心呈对称状态。这种现象与.中谈到的三个核心及核心之间的过渡是相应的。这似乎表明,恒态事件、动作事件和变化事件是汉语中最重要的三种事件,其他事件只是这三种事件的变异形式。

. 关于例外

例外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解释:

a.构词因素的限制。如“超过、经过、通过”由于后一语素是“过”,因而不能再加体标记“过”。

b.语用因素的限制。比如动词加“过”要求动作是能重复的,不能重复的不能加“过”。“闭幕、完毕、出发、开始”等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能加“过”。

c.语言的参差性。语音的变化以词为单位,体现为词汇扩散。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语法也是以单个的词为作用单位,由此造成语言的参差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词类的语法功能的参差现象,几乎没有一个语法功能是某个词类的所有成员都具备的,属于同一词类的词的语法功能,也多多少少存在差异,通常使用频率高的词语法功能更多⑤。对于动词过程结构分类中的例外,也应从语言参差性角度来看待,所谓例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动词在功能上的参差现象。

四.结语

本文根据过程结构的三要素(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和强弱,把动词过程结构分为五个大类、十个小类,并指出这是一个表现为状态、动作和变化三个核心之间的过渡的连续统。动词的过程结构与某些语法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目前我们所知而言,动词的过程结构与“刚V”、“V以后”、“不/别V(O)了”的意义和引申义趋向补语“起来、下去”的出现条件、“了”不出现的条件、“把”字句中动词的出现条件等有密切关系,而特别重要的是与汉语的体的关系。可以说,揭示动词的过程结构为分析这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强调语言对于真实世界的处理模式,力图用朴素的眼光揭示汉语的本来面目。但了解语言的处理模式的依据是语法形式。我们认为,处理模式的差异一定会反映在形式上,形式差异也反映着处理模式的不同,因此,只有找到形式上的根据,才能断

定处理模式的不同。在这一点上,本文仍然坚持较严格的形式标准方法。此外,系统观念、连续统观念和要素分析法也对本文的分析起了作用。

附注:

①参看戴浩一(1989)。

②陈平(1988)在分析汉语句子的情状类型时,已指出这一点。

③关于三要素的强度,参看2.1.表2。但表2所列强度得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并不能完全反映各类过程结构的实际强度关系。

④“挂、写”一类动词加“着”后有动态义和静态义的对立,如:

(1)a.他正挂着画,外面传来一声枪响。(动态)

b.墙上挂着一幅画。(静态)

(2)a.他正写着信呢。(动态)

b.书上写着几个字。(静态)

其中,“挂、穿”等动词在其他语境中也有动态义和静态义的对立,应分为两个义位。如:

(3)挂了半天

a.表示动作持续时长

b.表示静止状态持续时长

(4)穿大衣的人

a.指正在穿大衣的人

b.指身上穿着大衣的人

而“写、画”等动词找不到动态义和静态义对立的其他语境,可把“V着”的动态义和静态义的对立归结为“着1”和“着3”的不同(参看.),“写、画”一类动词本身只有动态义一个义位。属于“挂、穿”一类动词的还有“举、顶、踩、包、缠、关、摆、搁、开”等;属于“写、画”一类动词的还有“刻、涂、印、绣、喷、栽、种、记”等。

⑤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在进行的“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科研项目初步统计,能做定语的形容词在高频词中占%,但在低频词中只有%;能做状语的形容词在高频词中占%,在低频词中只有%。

主要参考文献

陈平(1988)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

戴浩一(James H-Y. Tai)(1989)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

邓守信(1986)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1) 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

李临定(1985) 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

陆俭明(1991)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

马庆株(1981)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

孟琮等(1987) 《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Comrie,B. (1976). Asp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hl,sten (1985). Tense and Aspect System. Oxford 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i,Ping(李平)(1989). Aspect and Aktionsart in Child Mandarin. 马克斯·普郎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Tai,James(戴浩一)(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Lexical Semantics,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Vendler,Z.(1967).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附录:《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的过程结构类型及例外清单

说明:

1.符号a、b分别表示“挂”类动词的动态动作义位和静止状态义位。

2.符号I、Ⅱ表示对《动词用法词典》中部分动词义项的进一步划分。

3.同形词条标号和义项序号与《动词用法词典》相同。

4.拼音中的数字分别表示: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5:轻声

Va.无限结构:*~了,*~时量,*~着,*在/正在~,*~过(111个)

包(4),比(2),比(5),比(6),标志着,成立(2),带(6),当(dang4)(1),当(dang4)(2),当做,得(dei3),等(2),等于(1),等于(2),对(1),放(11),飞(4),盖(3),赶(5),敢,敢于,给以,关(4),怀疑(2),记得,加入(1),加以,见(4),讲(4),叫2,接近Ⅰ,据说,觉得(1),觉得(2),开(15),看(kan4)(4),看(kan4)(6),可以(1),来(4),懒得,落(luo4)(5),拿(6),难免,能(1),能(2),能够(1),能够(2),怕(2),抛(2),配(5),譬如,企图,欠2(2),情愿(1),情愿(2),请(3),求(2)Ⅰ,去1(3),染(2),让(4),忍心,认为,任凭,赛(2),舍得,省得,胜(2),使(2),使得,是1,是2(1),是2(2),是2(3),是2(4),受(2),数(2),属于,说(4),算(4),算(5),算(7),通(4),推(4),往,问(4),显得,想(3),像(1),像(2),谢谢,需要,压(4),咬(2),要(2),以为,意味着,用(2),有(3),有(5),预料,在(1),在(2),在(4),值得(1),值得(2),指(3),撞(2),着眼,总计,作为(1),作为(2)。

Vb.前限结构:~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13个)

当心,分(3),欢迎(2),可以(2),了解(1),磨(mo2)(3),认得,认识,熟悉Ⅰ,投(7),晓得,醒(3),知道。

Vc.双限结构:

(1)~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63个)

爱(2),爱(3),爱好,爱惜,保证,传(4),懂,对(4),对(7),放心,怪,害怕,害羞,忽视,会2(1),会2(2),活动(2),讲(5),讲究,接近Ⅱ,禁止,满意,迷信,明白,明确,虐待,怕(1),便宜,轻视,上(2),少(1),少(2),顺从,贪(1),摊(3),疼(2),停(2),停顿(1),停顿(2),误会,误解,喜欢(1),喜欢(2),相同,相信,想(4),信(1),姓,要求,拥护,有(2),有(4),占有(1),着急,支配(1),重视,装1(1),准许,着想,尊重,坐(4),做(5),做(6)。

(2)~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72个)

爱(1),爱护,保持,保留(1),保留(2),保留(3),表示(2),藏(2),存(5),打算,带(3),代表(1),代表(2),顶(8),扶(1),负担,该2,搁(2),跟,跟随,雇,挂(4),挂(5),关心,管(2),管(6),恨,轰动,后悔,活,忌妒,继承(2),坚持,具备,靠(3),留神,流行,留心,蒙憋,迷(2),盼,盼望,佩服,迁就,去2,缺(1),缺(2),热爱,忍耐,生活(1),生活(2),

生长,讨厌,体贴,体现,突2,拖(2),希望,瞎,羡慕,小心,信(2),信任,养(1),养活(1),依赖,遗留,有(1),在(3),照顾(1),支配(2),指望。

(3)~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247个)

挨(ai)(1),按(2),按(3),拔(4),摆(1)b,绑b,包(1)b,包(2),包(3),包(5),包围,抱(1),比(4),闭,病,踩b,藏(1)b,插(1)b,搀1,缠b,抄2(3),称1,盛(1)b,盛(2),乘1,承担,吃(5),冲2(2)Ⅱ,冲突,愁,穿(4)b,刺激(1),凑(3),存(1)b,存(2),存(3)b,存(4)b,搭(2),搭(3),搭(4),搭(5),搭(6),打(12),戴b,带(1),代替,耽误,担(3),担任,当(dang1)(2),挡(1),挡(2),倒(dao4)(1)Ⅱ,登2(2),颠倒,垫(1)b,垫(2),惦记,盯,钉(ding1)(2),钉(ding1)(2),顶(1),顶(2),顶(4),顶(6),冻(1),冻(2),堵b,断(2),堆b,对(3)Ⅰ,蹲(1),蹲(2),多(1),躲,躲藏,饿(2),犯(2),放(6),放(8),放b,盖(1)b,搁(1)b,挂(1)b,关(1)b,关(2)b,跪,滚(3),裹b,合(1),合(2),回(2),昏迷,混(1)b,挤(1),记(1)b,继承(1),夹(1)b,夹(2),假装,结合,尽,经受,举(1)b,卷(1)b,开(1)b,开(8),开(13),看(kan4)(2),靠(1),靠(2),控制,扣(1)b,扣(2),扣(3),扣(4),扣留,捆b,拉1(5),落(la4)(3),来往(1),拦,立(1),晾b,流动(2),流露,留(2),留(3),搂(lou1)(2),搂(lou3),轮流,埋b,埋葬b,冒(2),摸(4),磨(mo2)(4),拿(1)b,拿(3),捏b,扭(1),趴(1),趴(2),攀(1),泡(1)b,泡(2),赔(2),配合,捧(1),披(1),漂,铺b,骑Ⅰ,牵连,欠1,欠2(1),抢1(2),让(1),绕(3),忍,忍受,散(san3),烧(3),赊,射(3),伸,生(3),省(1),剩,胜(1),使(1),使唤(1),使唤(2),收(3),守(1),输2,率领,拴b,顺(2),松b,缩(2),锁(1)b,塌(2),抬(1),贪图,娞(2),躺,套(1)b,套(2)b,提(1),体谅,替,挑(tiao3)(1),贴(2),停(1)Ⅱ,停(3)b,停留,通(1),透(1),拖(3),托1,弯b,握Ⅰ,吸(3),吸引,掀Ⅱ,限制,歇(2),谢(1),醒(2),压(1)b,压(2),压(5),压迫(2),哑,淹(1),腌b,掩盖(1)b,养活(2),咬(1)b,咬(4),噎,依靠,阴,隐藏b,隐瞒,赢,影响,怨,沾,占领,站1,掌握,长(1)b,着(zhao2)(1),着(zhao2)(2),震动(1),震动(2),指(1),肿,住(1),抓(1)b,装2(1)b,醉,遵守,坐(1),坐(2),做(4)。

(4)~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643个)

挨(ai2),安排(1),安排(2),安慰,熬(ao2)(2),摆(1)a,摆(2),摆(3),办(2),办理,帮,帮忙,帮助,绑a,保护,保卫,抱怨,背(bei1),背(bei4)(2),奔跑,奔走,奔(ben4)(2),蹦,逼,比(1),比(3),比较,比赛,避,编(3),编(5),辩论,变(3),表达,表示(1),表演(1),表演(2),表扬,剥削,驳斥,补(3),布置(1),擦(1),猜,采(2),踩a,参加Ⅱ,参考,藏(1)a,操心,操纵(1),操纵(2),查(2),查(3),缠a,尝,唱(1),抄写,吵(1),扯(1),扯(3),称赞,盛(1)a,乘2,吃(2),冲1,重复,抽1(3),抽2(2),筹备,出(5),出(6),除(2),锄,穿(2),穿(3),穿(4)a,传(3),喘,串(3),闯(1),吹(2),吹(3),凑(1),凑(2),催(1),存(1)a,存(3)a,存(4)a,搓,答应(1),打(4),打(7),打(8),打(18),打(19),打(20),打(21),打(22),打(23),打扮,打击,打听,戴a,带(5),代理,担(1),担心,当(dang1)(1),倒2(dao3)(1),倒2(dao3)(2),捣乱,道歉,倒(dao4)(1)I,倒退,登1(1),登2(1),等(1),等待,等候,抵抗,递,点(2),点(3),点(4),垫(1)a,调查,调动(2),掉2(1),叮,顶(3),动(1),动(3),动弹,动员,斗(1),斗(2),斗(3),斗争(1),斗争(2),逗,督促,读(3),端,锻炼,堆a,对(3)Ⅱ,对(5),对抗,躲避,发(3),发(6),发(8),发(9),发表(1),发愁,发动(2),发挥(1),发挥(2),发扬,翻(4),反抗,反省,防备,防守,访问,放(2),放(3),放(10)a,飞(3),分析,奋斗,丰富,服务,改造(2),盖(1)a,赶(1),赶(2),赶(3),赶(4),感谢,干(1),干(2),工作,攻击(1),攻击(2),鼓动,鼓励,刮1(2),刮2,挂(3),拐1,关(2)a,观察,管(1),管(3),管(4),管理(1),管理(2),管理(3),贯彻,广播,逛,滚(1),裹a,过(3),喊(1),号召,核对,合(4),合作,哄(hong3)(2),哄(hong4),呼吸,划1(hua2),化装(1),怀念,怀

疑(1),欢迎(1),还(2),回忆,会1,混(1)a,混(3),活动(1),活动(3),活动(4),积累,集合,挤(2),计较(1),计较(2),计算(1),计算(2),计算(3),记(1)a,记(2),记录,纪念,夹(1)a,加(1),驾驶,监督,检查(1),检查(2),检讨,建设,讲(3),浇(1),交(3),交代(2),交流,交涉,嚼,校对(1),校对(2),教育,叫1(2),接(2),接待,接洽,揭(3),揭发,解释,介绍(3),紧,进攻,进行,警告,敬,救,救济,鞠躬,举(1)a,举(3),卷(1)a,开(6),开(16),开动,开展,看(kan1)(1),看(kan1)(2),砍(2),扛,考虑,考试,考验,磕,咳嗽,啃,控诉,抠(1),抠(3),扣(1)a,哭,夸(2),夸奖,娎,拉1(1),拉1(3),拉1(4),拉1(6),捞(1),捞(2),劳动,理(1),理(2),利用,联合,联络,联系,恋爱,炼,练,练习,晾a,了解(2),淋(lin2),淋(lin4),领导,流,流传,流动(1),搂(lou1)(1),搂(lou1)(3),旅行,抹(ma1)(2),骂,卖(3),卖(4),埋怨,冒(1),描(1),描(2),描写,摸(1),摸(2),摸(3),磨(mo2)(1),磨(mo2)(5),磨(mo4)(2),闹(1),闹(2),闹(3),撵,捻,念(1),念(2),拧(ning2)(1),拧(ning2)(2),拧(ning3),扭(2),扭(4),弄(1),呕吐,爬(1),爬(2),拍(1),排1(1),排1(2),盘问,判断,抛(1),跑(1),跑(3),泡(1)a,培养(1),培养(2),陪,配(1),捧(2),批(2),批判,批评,劈(pi3)(1),劈(pi3)(3),骗,飘,飘扬,拼1,拼2,评(1),评论,破(3),扑(1),欺骗,骑Ⅱ,启发,起(2),起(5),起(6),掐(1)Ⅱ,掐(2),牵,签1(2),前进,强调,强迫,敲(1),亲,清理,请(1),请(2),请教,请求,请示,庆祝,求(1),求(2)Ⅱ,区别,劝,劝解,嚷(1),嚷(2),让(2),绕(2),热,认(1),认(3),揉(1),撒(sa1)(2),塞,赛(1),散(san4)(2),散(san4)(3),散布Ⅰ,散步,扫(3),杀(2),筛,晒,扇,闪(5),商量,伤心,上(1),上(11),射(2),申请,审(1),审(2),审查,审问,渗,生(2),生(4),生气,升(1),实践,实行,拾掇(1),使用,试,试验,收获,守(2),受(1),熟悉Ⅱ,数(1),摔(4),涮(1),涮(2),睡,说(3),说明(1),送(3),搜查,算(1),算计(1),算计(2),算计(4),抬(2),抬举,摊(1),谈论,弹(1),弹(3),探(1),探望(1),叹,逃(2),讨(1),套(1)a,套(3),套(4),套(5),剔(3),踢,体会,舔,挑1(tiao1)(1),挑1(tiao1)(2),挑2(tiao1),挑选,调剂,调解,挑(tiao3)(3),跳(1),跳(2),通(3),捅(2),突击(1),突击(2),推(1),推(2),推测,拖(1),拖延,驮,挖苦,弯a,玩儿(1),玩儿(2),玩儿(3),玩耍,望,威胁,维持,维护,慰问,喂(1)Ⅱ,闻,问(2),问(3),握Ⅱ,捂,洗(3),洗澡,献(2),享受,想(1),想(2),想(5),想念,响,笑(1),歇(1),协商,协助,欣赏(1),休息,休养,叙述,宣传,旋转,选(1),选择,学(2),学习,寻找,训练,压(1)a,压(3),压(6),压迫(1),压制,轧,腌a,研究(1),研究(2),演,掩盖(1)a,掩盖(2),掩护,掩饰,养(2),养(4),摇,摇晃,咬(3),议论,引诱,隐藏a,迎接,应付,应用,拥抱,用(1),用(3),优待,游,游泳,阅读,运,运输,运用,酝酿,赞美,责备,战斗,张望,长(1)a,招3,招待,招呼(1),招呼(2),找1,找2,照(1),照(2),照顾(2),照料,折腾(1),折磨,征求,争吵,争夺,争论,争取(1),争取(2),挣扎,整顿,支持(1),支持(2),指导,指点,指挥,治(1),治(2),治疗,主持,嘱咐,注解,注意,祝贺,抓(4),转(zhuan4)(1),转(zhuan4)(2),装1(2),追(1),追(2),追(3),追求,准备,综合,走(1),阻挡,组织,钻(zuan1)(2),钻(zuan1)(3),琢磨(1),做(2),做(3)。

(5)~了(I,F),~时量(I,F),~着,在/正在~,~过(465个)

安(2),按(1),熬(ao2)(1),拔(1),拔(2),掰,搬(1),搬(2),办(1),办(3),包(1)a,报告,编(1),编(2),编(4),变(1),拨(1),补(1),补(2),布置(2),擦(2),擦(3),擦(4),裁(1),采(1),采(3),采购,参观,测量,测验,插(1)a,查(1),拆(1),拆(2),搀2,唱(2),抄1(1),抄1(2),抄2(1),炒,吵(2),扯(2),撤(1),撤(2),撤(4),沉,称2,承认,吃(1),冲2(1),冲(2)Ⅰ,抽1(1),抽1(4),出(3),出(4),处理(1),穿(1)Ⅱ,传(1),传(2),吹(1),搭(1),答复,打(1),打(2),打(3),打(5),打(6),打(9),打(10),打(11),打(13),打(14),打(15),打(16),打(17),逮,逮捕,掸,捣,倒(dao4)(2),登记,点(1),点(5),点(6),点(7),点(8),点(10),调(diao4),

调动(1),掉1(1),掉2(2),钓,叠,定,订(1),订(2),钉(ding4)(1),钉(ding4)(2),丢(2),读(1),读(2),堵a,对(6),对(8),夺(1),剁,发(1),发(2),发(4),发(5),发动(3),发展,翻(1),翻(2),翻(6),翻译,反映(2),放(1),放(5),放(6),放(7),放(9),放(11),飞(1),飞(2),分(1),分(2),分配(1),分配(2),缝,改(2),改(3),改革,改良,改造(1),盖(2),盖(4),搞,割,搁(1)a,耕,贡献,刮1(1),刮1(2),挂(1)a,挂(6),关(1)a,滚(4),过(1),过(2),喊(2),喝(he1),糊,花,划2(hua2),画1,画2,划(hua4),化装(2),换(1),换(2),换(3),回(3),回答,汇报,会3,挤(3),加(2),加(3),煎(1),煎(2),剪,减(1),捡,建筑,讲(1),讲(2),降(jiang4)(1),降(jiang4) (2),降落,浇(2),浇(3),交(1),交代(1),交代(3),交换,教(jiao1),搅,叫1(1),叫1(3),接(1),接受,揭(1),揭(2),揭露,解(1),解决(1),介绍(1),纠正,举行,锯,掘,开(1)a,开(2),开(3),开(10),开(11),砍(1),看(kan)(1),看(kan4)(5),考,烤,克服,抠(2),扩充,拉1(2),拉2,拉(la2),立(2),立(3),量,漏(1),落(luo4)(1),落(luo4)(2),抹(ma)(1),埋a,埋葬a,买,卖(1),灭(1)Ⅱ,磨(mo2)(2),抹(mo3)(1),抹(mo3)(2),抹(mo3)(3),磨(mo4)(1),抹(mo4),拿(1)a,碾,捏a,弄(2),弄(3),挪,拍(2),拍(3),排2,排列,耪,配(2),配(3),喷,碰(1),批(1),劈(pi1)(1),劈(pi3)(2),评(2),泼,破(2),破(7),扑(2),铺a,普及,沏,起(4),砌,掐(1)Ⅰ,签1(1),签2,迁移,抢1(1),抢2,撬,切,取(1),去1(1),染(1),绕(1),扔(1),揉(2),撒(sa1)(1),洒,撒(sa3),扫(1),扫(2),杀(1),删,上(6),上(7),上(8),上(9),上(10),烧(1),烧(2),设计,射(1),生(1),生产,拾,拾掇(2),适应,收(1),收(2),收(3),收(4),收(6),收集,收拾(1),收拾(2),梳,输1,刷,摔(3),拴a,顺(1),说(1),说(2),撕,松a,送(1),搜集,算(3),损害,锁(1)a,锁(2),踏,摊(2),谈,弹(2),坦白,烫(1),烫(2),掏(1),掏(2),淘1(1),淘1(2),讨论,套(2)a,套(6),腾,剔(1),剔(2),提(3),提(4),提(5),提(6),提(7),提醒,剃,添,填(1),填(2),调(tiao2),调整,挑(tiao3)(2),贴(1),听(1),通(2),捅(1),统一,偷(1),投(1),投(2),投(5),涂(1),涂(2),涂(3),吐(tu3)(1),吐(tu3)(2),吐(tu4)(1),推(3),推广,推荐,退(1),退(3),退(4),退(5),褪(tui4),吞(1),褪(tun4),脱(1),脱(2),托2,挖,喂(1)Ⅰ,喂(2),问(1),吸(1),吸(2),吸收(1),洗(1),洗(2),下(1),下(2),下(6),下(9),下(10),掀Ⅰ,消化(1),消化(2),写(1),写(2),修(1),修(2),修(3),修(4),修(5),修改,修理(1),修理(2),绣,宣布,选(2),学(1),咽,邀请,咬(1)a,要(1),移动,印,印刷,邮,预备,扎(za1),砸(1),栽1(1),宰,糟蹋(1),糟蹋(2),凿,造(1),增长,扎(zha1),铡,炸(zha2),炸(zha4)(2),摘(1),摘(2),蘸,招1(1),召开,照(3),镇压,蒸,织(1),织(2),执行,制定,制造(1),种,煮,抓(1)a,抓(2),抓(3),转(zhuan3)(1),转移,赚,装2(1)a,装2(2),撞(1),捉,总结,走(2),钻(zuan1)(1),坐(3),作,做(1)

Vd. 后限结构:(1)~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32个)

变化,补充,产生,出现,打破,改(1),改变(1),改变(2),改进,改善,改正,化(1),还(1),恢复,集中,减少,解决(2),觉悟,开辟,靠近,扩大,衰亡,缩小,提高,稳定,下降,消失,形成,醒悟,延长,增加,转变。

(2)~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24个)

裁(2),创造,放松,寄(1),建立(1),建立(2),缴,解放,进(2),开(4),离开,灭亡,破坏,起(7),确定,惹(1),扔(2),丧失,实现,说服,停(3)a,消除,消灭(2),削弱。

Ve.点结构:~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220个)

安(1),安(3),暴露,爆发,抱(2),毕业,避免,变(2),拨(2),补助,参加Ⅰ,撤(3),成(1),成立(1),吃(3),抽2(1),出(1),出版,出来,出去,除(1),处理(2),穿(1)Ⅰ,传(5),传(6),

传染,吹(4),促使,答应(2),达到,打倒,倒1(dao3)(1),倒1(dao3)(2),到,到达,到来,得(de2)(1),得(de2)(3),得到(1),得到(2),登1(2),掉1(2),掉1(3),跌,丢(1),丢(3),断(1),断(3),夺(2),夺取,发表(2),发动(1),发明,发生,发现(1),发现(2),翻(7),分别1,分裂,粉碎,俘虏,复员,告诉,给,挂(2),拐2,关(3),关(5),规定,滚(2),过(4),化(2),获得,加强,加入(2),减(2),建议,接(3),接(5),结婚,解散(1),解散(2),介绍(2),借(2),进(1),拒绝,决定(1),开(9),开(12),开除,落(la4)(1),落(la4)(2),来(1),来(2),离婚,裂,留(1),留(4),漏(2),落(luo4)(4),满足(1),灭(1)Ⅰ,模糊,扭(3),排除,派,派遣,叛变,抛弃,逃(2),赔(1),赔偿,碰见,批准,披(2),劈(pi1)(2),聘请,破(1),破(4),破裂,起(3),起(8),起来(1),起来(2),驱逐,屈服,取(3),取得,取消,去1(2),让(3),认(2),入(1),入(2),散(san4)(1),闪(3),伤,上(3),上(4),上(5),声明,升(2),失败,失去,摔(1),摔(2),死,送(2),损失,缩(1),塌(1),逃(1),逃走,淘汰,讨(2),提(2),提拔,提议,替换,跳(3),贴(3),听见,停(1)Ⅰ,停止,通过(2),同意,捅(3),投(3),投(6),投降,推(6),推翻(1),推翻(2),退(2),退还,吞(2),脱(4),脱离,妥协,完,完成,挽救,忘,忘记,委托,牺牲,吸收(2),下(3),下(5),下(11),下(12),下来,下去,降(xiang2)(1),泄露,谢(2),醒(1),锈,养(3),养成,养活(3),遗失,引起,遇,遇到,遇见,原谅,砸(2),栽1(2),栽2,炸(zha4)(1),摘(3),展开(1),展开(2),站2,指定,住(2),走(3),走(5),组成。

例外(277个)

1. ~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52个)

搬(3),表决,表现(2),补(3),串(1),催(2),顶(5),讽刺,奉承,扶(2),负责,互助,奖励,交际,抗议,恐吓,夸(1),灭(2),拿(4),闹(4),拍(4),攀(2),批发,欺负,气,敲(2),敲诈,侵略,取(2),拾掇(3),提倡,挑(tiao3)(4),挑拨,投(4),推(7),侮辱,下(4),下(8),吓,吓唬,笑(2),咬(5),游行,造(2),招1(3),召集,折腾(2),证明,支援,指教,自习,阻止。

2. ~了(I,F),~时量(I,F),*~着,在/正在~,~过(21个)

拔(3),报复,发行,罚,解(2),借(1),拿(2),捏造,跑(4),跑(5),贪污,通知,透(2),推(5),下(7),献(1),陷害,选举,招2,制止,转(zhuan3)(2)。

3. ~了(I,F),~时量(I,F),*~着,*在/正在~,~过(1个)

安(3)。

4. ~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29个)

插(2),抄2(2),出差,串(2),刺激(2),闯(2),点(9),动(2),动(4),反对,费,否认,见(1),见(2),见(5),接(4),节约,举(2),开(5),看(kan4)(3),来(3),来往(2),冒充,碰(3),缺(3),守(3),淹(2),长(2),走(4)。

5. ~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11个)

闭幕,超过(1),超过(2),出发,结束,经过(1),开幕,开始,完毕,消灭(1),着手。

6.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17个)

成(2),成(3),出(7),巩固,交(2),经过(2),抛(3),破(5),惹(2),认(4),杀(3),闪(1),闪(2),算(6),通过(3),突1,吐(tu4)(2)。

7. ~了(I,F),~时量(I),*~着,*在/正在~,~过(1个)

分别2。

8. ~了(F),~时量(I,F),*~着,在/正在~,~过(1个)

处罚。

9. ~了(I),*~时量,*~着,*在/正在~,~过(17个)

包括,奔(ben4)(1),多(2),发(7),符合,合(3),寄(2),见(3),满足(2),容纳,算(2),相等,相反,允许,赞成,占有(2),遵照。

10.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50个)

表现(1),吃(4),出(2),抽1(2),促进,带(2),得(de2)(2),端正,翻(5),犯(1),方便,防止,服从,感到,管(5),回(1),混(2),开(14),离(1),离(3),落(luo4)(3),落(luo4)(6),卖(2),密切,碰(2),破(6),起(1),杀(4),闪(4),上(12),烧(4),省(2),贪(2),摊(4),探望(2),听(2),听从,听取,突出,吐(tu3)(3),违背,违反,响应,赢得,增产,炸(zha4)(3),招1(3),指(2),撞(3),走(6)。

11.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5个)

翻(3),拿(5),讨(3),团结,推动。

12.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4个)

采取,缩(3),制造(2),提供。

13. ~了(I),*~时量,~着,*在/正在~,~过(7个)

差(2),差(3),带(4),反映(1),具有,配(4),少(3)。

14. ~了(I),*~时量,~着,*在/正在~,*~过(5个)

把握(2),包含,差(1),感动,适合。

15. *~了,*~时量,~着,*在/正在~,*~过(14个)

把握(1),呈现,惦,对(2),该1,看(kan4)(7),渴,期望,散布Ⅰ,算计(3),透(3),想(6),向(1),琢磨(2)。

16. *~了,*~时量,~着,*在/正在~,~过(9个)

挨(ai1)(2),抱(3),背(bei4)(1),朝,凭(1),凭(2),同情,

偷(2),向(2)。

17.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3个)

哄(hong3)(1),夸大,惹(2)。

18. *~了,*~时量,*~着,*在/正在~,~过(12个)

对待,叫1(4),理(3),弄(4),算计(5),下(13),嫌,降(xiang2)(2),欣赏(2),愿意,主张,尊敬。

19. ~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1个)

继续。

20. ~了(F),*~时量,~着,*在/正在~,*~过(3个)

卷(2),决定(2),开(7)。

21. ~了(I),*~时量,~着,*在/正在~,*~过(2个)

充满,离(2)。

22. ~了(I,F),*~时量,*~着,*在/正在~,~过(1个)

迷(1)。

23. ~了(I,F),*~时量,~着,在/正在~,~过(3个)

命令,挑战(2),透露。

24. ~了(I),*~时量(F),*~着,*在/正在~,*~过(2个)

顶(7),说明(2)。

25. *~了,~时量(I),*~着,*在/正在~,~过(1个)

缺乏。26. ~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1个)

捎。27. *~了,*~时量,*~着,在/正在~,*~过(1个)

成为。

28. ~了(F),~时量(F),*~着,*在/正在~,*~过(2个)

挑战(1),通过。

29. *~了,~时量(I),~着,*在/正在~,~过(1个)

指(4)。

删除(8个)

抱歉(形),成(4)(形),饿(1)(形),晴(形),失望(形),疼(1)(形),照(4)(介),脱(3)(不成词)。

汉语动词的英译完整版

汉语动词的英译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汉语动词的英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对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很难互译。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难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下面就从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谈谈汉译英时如何翻译动词这一问题。 英汉语对动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汉语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使用时不受形态上的限制,比较方便。现代汉语句法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现代汉语一动词站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有比较丰富的时态变化,但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或转译。 (一)汉语动词译为英语动词的某种形态 英语的动词是各种词类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多的词类,汉语动词的多样性无法与之相比。仅从语法范畴来看,英语动词具有时、数、体、态和人称等范畴,而汉语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完全具有以上范畴,往往需要借助其它词汇或语境体现。汉语动词在在英译过程中仍用动词表达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 1、爬山很有趣。 Climbing mountainsisinteresting. 2、教你真难。 Toteach youisdifficult. 3、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

He getsup at7:00everymorning。 4、门锁好了。 Thedoor hasbeenlockedup. 5、我借这本书好几天了。 I havekept thebookforquiteafewdays. (二)汉语动词省译 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较窄,受限制比较大,所以汉语动词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进行省译。 1、我来跟你父母谈。 Iwilltalkwithyourparentsaboutit. 2、服下的阿司匹林很快就见效了。 Theaspirinssoontookeffect. 3、他们决定缩衣节食。 Theydecidedto save clothingandfood. 4、禁止乱扔杂物。 Nolitter. 5、请闻一闻牛奶的气味。 Please takeasmell atthemilk. (三)词类转换 既然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而英美人却喜欢多用名词和介词,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能把原文中的动词灵活变换成英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介词等其他词类,这样的译文就会显得地道、符合习惯。因此,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词类转换是一个技巧。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Zhongguo Yuwen, No. 6, 1993, 410-419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A systematic analysis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Guo Rui 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的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由于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过程结构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六条标准把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大类共十个小类。这五大类十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渐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这就是处于系统两端的无限结构、点结构和处于系统中心的第四小类双限结构。从语义类型看,这三个典型过程结构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整个系统可看作是以动作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最后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零. 前言 0.1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特别是体(aspect)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注意不够,因而影响到一些语法现象的研究。本文首先全面分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过程结构分类。 本文强调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真实世界的特殊处理模式,但以形式标准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还注重语言的系统性,力图在系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避免孤立和局部的讨论。 0.2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 a.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用I代表); b.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用F代表); c.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用D代表)。 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个要素的组织。如果把时间过程用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那么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可图示如下∶ D ●● I F 但并不是所有动词都完整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结构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另外,三要素还有强弱问题,比如有的过程结

汉语语法

1.0 前言 现代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一切语言的属性。从结构上很功能上来看,它就是一种重要的交际与思维工具,同时也不分阶层、一视同仁地为使用它的人们服务。现代汉语可以通过口语与书面语的两种不同形式来表达思维活动。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文,具有本身独特的特性,但它只是口口相传,一发即逝,不能永久流传。所以人们就创造出文字来记录可听的口语,让它变成可见的书面语。由此,催生现代汉语语法。通过语法让人们能够以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表达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学好现代汉语语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语法的体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通过学习语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语法体系所覆盖的词类、句子类型、句子成分、等等。当我们了解汉语语法体系的基础知识后就能更事半功倍进行教与学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学习汉语语法能树立新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理念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能更全面地体会汉语语法的特点、规律和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覆盖广,所以这份课业的着重点的是在于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动词是语法中属于实词的一个类别。它主要是充当谓语的同时也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在语法功能方面也不大一致,能以不同的标准把它划分成许多小类如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体宾动词、谓宾动词、名动词和助动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管是在口语或书面语都离不开都对事体的活动、行为、动作、举止进行描述。以此,只要能够掌握动词的用法,它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造句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是一种提升汉语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把配价理论运用到汉语二价动词的确定及相关句型讨论上。论述了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汉语配价理论一直有所争议的配价的性质、动词配价的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应用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的可操作性来确定二价动词,并对二价动词的定义进行讨论和补充;重点对二价动词的基本式:NP1+V2+NP2,特殊式:NP1+p+NP2+V2,N+V+NP/ N+V+着+NP(存现句),变换式:NP1+把+NP2+V2、NP2+被+NP1+V2、NP2+NP1+V2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通过句式来揭示出对应汉语二价动词语义特征和语法规律。为汉语动词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一、充实到1000字以上) 关键词:配价理论、二价动词、句式 二、缺少目录 三、内容大致可以,但主体部分分析少、没有“结论”却有“余论”,结构安排不太合理。 四、思路调整: 第一部分: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本文的研究对象

1.3前人的研究综述 1.4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程序 1.5本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1.6本文结构 第二部分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的区别(侧重点在于区分标准) 第三部分二价动词的相关句式 3.1基本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 3.2特殊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跟一般现代汉语书或语法书所说的句型句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要讨论,这是文章的重点和价值。) 第四部分结论 第五部分余论 五、正文中不要堆砌那些动词,把它们放在文后的附录中。 六、参考文献等严格按照研究生部的规定 七、检查错别字词、标点等。 第一章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1配价理论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O)中一个氧原子能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化合价是二价○1。

最新1985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汇总

1985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提出口号:“教育即解放”。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提要 邓守信 〇、引言 0.1 哲学对自然语言的语境分类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 0.2 语言学研究语境与语法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0.3 本文目的 (一)本文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四种不同的语境在汉语语法的表现方式,从而定出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结构特点。 (二)本文并提出论点证明唯有在整句的范围内(即语境),才能有系统的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研讨时间结构是不够的,并且,本文认为汉语的语境必需划分为西方哲学所提的四种;戴浩一论文中(1984)认为汉语不需“完结”语境是不正确的。 (三)本文希望能为分析汉语态的结构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四)文中提到汉语的态,但不对“态”作明确的定义。 1.四种语境/情状(situation) 1.1 语境与句子 语境——指人际语言交往的最小的完整情况,一般可由一个单句代表。 Vendler (1967)提出将语境分为四类: (一)活动(activity)(1) a.他去年学法语。 b.张老师在美国教汉语。 (二)完结(accomplishment)(2) a.他学会法语了。 b.张老师教错一个汉字。 (三)达成(achievement)(3)a.小李病了。 b.老王丢了一只表。 (四)状态(state)(4) a.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b.他不喜欢北方菜。 1.2 语境与谓语 不同的语境基本上是句子谓语的分类,而非动词本身的分类。 语境分类与动词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活动与状态两类语境中出现的动词迥然不同。 (二)同一个动词既可出现在活动亦可出现在完结中(如“学”)。 1.3 对语境的定义 (一)活动——表明纯粹的动作过程,如“走路”。这类动作在原则上从开始以后动作本身便是它的目标,别无其他的目标,即走路本身并不需要走到一个特定的地点,走到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二)完结——表明达到了动作的目标,如“走到学校”。这类情况在达到目标之前并不存在,即是说,在走到学校之前这情况还未实现,而且实现的发生在瞬刻之间。到达学校便是原先动作的目标。拿例(1)与例(2)比较,我们可以说,“他去年学习法语”,则在去年某一段时间内之任何一点学习法语这动作都存在,但在“他学了两年的法语”中,如果学习未达两年,这情况便不存在。 (三)达成——不牵涉到动作而只表明某种情况的出现,如“干了”,达成之异于完结不但在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但在‘实现的发生”这点上是与完结相同的。“干”这个现象在“干了”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干了”也不是某个动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干了”只是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者说一个状态的转变。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提出口号:“教育即解放”。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提要 邓守信 〇、引言 0.1 哲学对自然语言的语境分类 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 ),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 0.2 语言学研究语境与语法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结构牵涉到整个句子,而不能仅在动词本身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分析。 0.3 本文目的 (一)本文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四种不同的语境在汉语语法的表现方式,从而定出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结构特点。 (二)本文并提出论点证明唯有在整句的范围内(即语境),才能有系统的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研讨时间结构是不够的,并且,本文认为汉语的语境必需划分为西方哲学所提的四种;戴浩一论文中(1984)认为汉语不需“完结”语境是不正确的。 (三)本文希望能为分析汉语态的结构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四)文中提到汉语的态,但不对“态”作明确的定义。 1.四种语境/情状(situation) 1.1 语境与句子 语境——指人际语言交往的最小的完整情况,一般可由一个单句代表。 Vendler (1967)提出将语境分为四类: (一)活动(activity)(1) a.他去年学法语。 b.张老师在美国教汉语。 (二)完结(accomplishment)(2) a.他学会法语了。 b.张老师教错一个汉字。 (三)达成(achievement)(3)a.小李病了。 b.老王丢了一只表。 (四)状态(state)(4) a.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b.他不喜欢北方菜。 1.2 语境与谓语 不同的语境基本上是句子谓语的分类,而非动词本身的分类。 语境分类与动词分类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活动与状态两类语境中出现的动词迥然不同。 (二)同一个动词既可出现在活动亦可出现在完结中(如“学”)。 1.3 对语境的定义 (一)活动——表明纯粹的动作过程,如“走路”。这类动作在原则上从开始以后动作本身便是它的目标,别无其他的目标,即走路本身并不需要走到一个特定的地点,走到一个地方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二)完结——表明达到了动作的目标,如“走到学校”。这类情况在达到目标之前并不存在,即是说,在走到学校之前这情况还未实现,而且实现的发生在瞬刻之间。到达学校便是原先动作的目标。拿例(1)与例(2)比较,我们可以说,“他去年学习法语”,则在去年某一段时间内之任何一点学习法语这动作都存在,但在“他学了两年的法语”中,如果学习未达两年,这情况便不存在。 (三)达成——不牵涉到动作而只表明某种情况的出现,如“干了”,达成之异于完结不但在缺少动作的层次而且更无目标的存在,但在‘实现的发生”这点上是与完结相同的。“干”这个现象在“干了”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干了”也不是某个动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干了”只是一个状态的发生,或者说一个状态的转变。 (四)状态——只表明一个情况的存在,如“快乐”,在人际交往中,状态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恒久不变的现象,而活动则有它自然的起始点以及终结点。

汉语言《语言学概论》考试题

语言学概论综合练习(一) 导言-第二章练习及解题提示 一、填空题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3.一种语言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但无限的句子中却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则__________。 4.__________包括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法学派。 5.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含义是,语言具有__________,没有阶级性。 6.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 7.语言符号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社会成员__________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语言结构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前者的作用在于使语言单位的结合具有有序性,后者则简化了语言系统,便于人们学习掌握语言。 9.语言的底层是一套__________,上层是__________的符号和__________。 10.语言符号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11.语言符号具有二层性,其核心是__________。 12.人类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的能力和__________的能力。 13.语言的__________主要是指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请打×) 1.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叫文言文。() 2.埃及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 3.索绪尔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著作为《普通语言学教程》。() 4.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5.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不是属于上层建筑,而是属于经济基础。() 7.语言和思维是不同性质的东西,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8.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也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9.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正日渐削弱。() 10.我们常听人们说“工人有工人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11.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语言可以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1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13.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14.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又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15.任何一种符号都包括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16.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是先天具备的。() 17.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例如把shuiguo(水果)说成guoshui。() 18.人们一般认为人类有5000多种语言。人类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语言,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而造成的。()

现代汉语动词的自动性与他动性

现代汉语动词的自动性与他动性 ─以“感动”和“激动”1)为例 田 禾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we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nsitive verb gandong and the intransitive verb jidong Both of them are unaccusative bring patient-centered events. But gandong is also causative. As a causative verb when the Causer takes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the light verb CAUSE only exists in D-Structure it is possible for gandong to be transitive. Key words: u naccusative/非宾格动词, patient-centered event/以受事为中心的事 causative/致使动词 1.引言  汉语的动词分类因其对动词语义和用法的侧重点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标准 这样一来即使是同一个动词也同时分属不同的类别 比如动词 跑 是动作动词 是可持续性动词 是自主动词 是非及物动词,是可控的 是无界的 是可重叠的 是中性词 这些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综合性地观察一个动词 更好地把握这个动词的语义和功能特征 并且通过对这样具体的单个动词的不同侧面的描述 无疑也能够对汉语动词的整体特征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这些分类当中 有几个是跟动1) 对于这两个动词的异同曾在 楽 学 中国語 的由相原茂先生监修的 中国語類義語弁別 栏目第28回中做过概括性的说明 在其中执笔过程中感受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这也是本文选择这一题目的起因之一

从句式到构式_对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

2010年6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une.2010第18卷 第2期 J ou 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 iversity Vol.18.No.2 从句式到构式:对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 郭 霞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语言学研究致力于描写和表征语言这一复杂系统。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理论观点的对立,体现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不同发展径路。本文对比分析了上述三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并以英语中常见的双宾句式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本文的结论是,语言研究单位是由句式向构式演进的过程,体现为语言学研究从局部向整体,最终实现更为全面的结构性描写这一演化途径。 关键词:句式;构式;结构性描写;句法规则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76(2010)022******* Abstract:Numer ous theoretical concerns have been given t o descri p ti on and rep resentati on of the comp lex language syste m.I n the past half century TG/FG/CG has e merged as a separate disci p line and established its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which re2 flects a different app r oach t o structurally describe a language.I n this article,the English Double Objects has been selected as an exa mp le t o de monstrate a re markable divergence of the three linguistic theories.I n conclusi on,the turn fr om“sentence”t o “construct”conf or m s t o the shift of research paradig m fr om“l ocal”t o“whole”,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 o achieve the goal of a more comp rehensive and natural descri p ti on of a language itself. Key words:sentence pattern;construct;structural descri p ti on;syntactic rules 1.引言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和概括出语言现象中的一般规律(Saussure1959:6)。自此百多年间,生成语法(TG)、功能语法(FG)和认知语法(CG)等流派相继进入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视野。尽管各自理论方法和观点主张迥异甚至对立,但都试图对具有心智属性的语言体系进行全面和一致的描写,并以此对可观察的语言事实作出统一解释。但是,“心智化”这一属性决定了语言绝非轻易打开的“灰箱”,建立在不同假设之上、采用各自研究程式所获得的结论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不同视点而对语言内在“逻各斯”的趋近。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语言学理论模式从TG到FG,再到CG的时间进程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研究趋势或规律?此外,能否找到一个相似的语言示例,来对不同流派的理论方法进行更清晰的表述,并以此勾勒出语言结构性描写的理论进路呢?由此,贯穿整个TG体系的“句式”概念、FG中“句式”及由其组成的语篇、以及作为CG基本研究单位的“构式”成为本文中比较分析的对象。以下,通过对各流派的观点梳理,力求找到语言学研究从“句式”转变为“构式”的逻辑线索和发展脉络。 2.三种语法理论的研究模式概述 20世纪中叶,以TG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日渐盛行。该理论假定心智语言知识是以组块(components)及组块间的连接(linking)形式而存在,其中句法组块提供词项合并成句的规约条件,语义组块则是句子意义的组合规定,每种分管语句的音、形、义呈现的独立组块又由高度概括性的连接规则连接起来(Cho m sky1981)。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结构性描写可通过以下程式得以实现:以基本句式(kernel sentence)作为研究起点,依据数理递归法则设定句法转换的规则体系,并用原则和参数来统领这一规则体系。此外,为解决系统中语义与语法的非对称现象,TG引入“词库”这一概念,规定词库中具有一定音义与用法规则的词项将这三个组块联系起来。应该说,这一理论取向摆脱了之前的语言学研究沉迷于言语现象穷尽式归纳的“泥潭”,强调对语言知识性质、来源以及使用的探讨,开创了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Halliday等创立的功能语法(FG)继承了古希腊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学派以及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传统,指出语言学的研究是“揭示人们是如何通过意义潜势的选择来实现各种功能”(Halli2 day1994:xx),侧重对语义维度和语言单位纵聚合关系的考察。其理论要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语言是一种因使用而建立的社会符号,语法研究的任务是基于言语事实来解释语言何以被这样使用;第二,语言是一个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语音层构成的符号系统。

汉语动词的英译

汉语动词的英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翻译实践证明凡是英汉相同之处,一般比较容易对译,英汉不同之处却很难互译。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难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下面就从英汉动词的差异入手,谈谈汉译英时如何翻译动词这一问题。 英汉语对动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做动词。汉语动词没有曲折的形态变化,使用时不受形态上的限制,比较方便。现代汉语句法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现代汉语一动词站优势,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有比较丰富的时态变化,但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或转译。 (一)汉语动词译为英语动词的某种形态 英语的动词是各种词类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多的词类, 汉语动词的多样性无法与之相比。仅从语法范畴来看, 英语动词具有时、数、体、态和人称等范畴, 而汉语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完全具有以上范畴, 往往需要借助其它词汇或语境体现。汉语动词在在英译过程中仍用动词表达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 1、爬山很有趣。 Climbing mountains is interesting.

2、教你真难。 To teach you is difficult. 3、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 He gets up at 7:00 every morning。 4、门锁好了。 The door has been locked up. 5、我借这本书好几天了。 I have kept the book for quite a few days. (二)汉语动词省译 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较窄,受限制比较大,所以汉语动词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进行省译。 1、我来跟你父母谈。 I will talk with your parents about it. 2、服下的阿司匹林很快就见效了。 The aspirins soon took effect. 3、他们决定缩衣节食。 They decided to save clothing and food. 4、禁止乱扔杂物。 No litter. 5、请闻一闻牛奶的气味。 Please take a smell at the milk. (三)词类转换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163 2006年?第8期下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现代企业教育 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 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 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 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 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 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 参考书目:[1] 牛占卉,赵天杰,刘 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 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钱 多 王岩岩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 动词 重叠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郭锐

《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 Zhongguo Yuwen, No. 6, 1993, 410-419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A systematic analysis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Guo Rui 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的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由于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过程结构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六条标准把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大类共十个小类。这五大类十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渐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这就是处于系统两端的无限结构、点结构和处于系统中心的第四小类双限结构。从语义类型看,这三个典型过程结构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整个系统可看作是以动作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最后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零. 前言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特别是体(aspect)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注意不够,因而影响到一些语法现象的研究。本文首先全面分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过程结构分类。 本文强调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真实世界的特殊处理模式,但以形式标准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还注重语言的系统性,力图在系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避免孤立和局部的讨论。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 a.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用I代表); b.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用F代表); c.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用D代表)。 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个要素的组织。如果把时间过程用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那么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可图示如下∶ D ●● I 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