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乳化剂的选择依据探讨

微乳化剂的选择依据探讨

微乳化剂的选择依据探讨

柴油和水的界面张力很大,水在柴油中不能稳定分散,容易聚集分离,所以要配制稳定的柴油微乳液,就必须加入适当的微乳化剂。因此,筛选微乳化剂的依据应是:

(1)亲油基团与油相具有相似结构的乳化剂乳化效果好。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求乳化剂的憎水基团的结构和油的结构越相似越好。结构与柴油越相似,界面上的吸附作用也就越强,这样就能既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得多,又能使界面膜的强度大,因而稳定性就好。一般选用与柴油的主要成分有相似分子结构的有机酸和乳化剂。

(2)混合乳化剂的效果往往比单一乳化剂效果好。为了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要求乳化剂不仅能大量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而且能在油水界面形成坚固的保护膜。有些物质的表面活性大,能大量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有些物质表面活性虽然较差,但能在水微粒周围形成坚固的保护膜。选择具有相似分子结构的这两类表面活性剂,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乳化效果。因此,使用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加助剂制备的微乳液,比用单一表面活性剂加助剂制备的微乳液更稳定。

(3)辅助表面活性剂是微乳液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分。一般乳状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形成坚韧的保护膜,同时降低界面张力,使油(或水)较易分散。但无论如何仍有界面,从而有界面张力的存在,故此种体系是不稳定的。若再加入一定量的极性有机物,可将界面张力降至不可测量的程度;此后即形成稳定的微乳液。辅助表面活性剂是微乳液形成一个不可缺少的组分,它除了能降低界面张力外

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能自发形成,粒径小,可长期稳定存在;粘度适中,微乳燃油的粘度与未掺水燃油粘度相差不大。而乳化燃油为了能延长货架寿命,有时要加入增粘剂,达到稳定目的,但这样不利于燃油雾化,影响内燃机点火效率。由于微乳液可自发形成,制备简单;微乳燃油燃烧效率高,有害废气排放量明显低于乳化燃油;微乳燃油节油率为5%~15%,排气温度降低20%~60%,烟度降低40%~70%,NO 和CO排放量约为一般燃油的25%,在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可观。李兴福等研究了油酸钠/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异丙醇(正己醇、正辛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相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降低,表面活性剂最佳浓度增大且其浓度随着异丙醇、正辛醇、正己醇的顺序降低。Leung等研究了包括不同油(C2、)、硬脂酸钠和不同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等组成的微乳状液中盐水加溶量与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时,必须明显地增加最佳盐浓度以满足微乳液形成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范绮莲等_5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4/NP7(W /W =3.2:1)/柴油形成的W/O微乳液,并在其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现与单独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水加溶量约少5%,稳定时间也增长;研究还发现,n(醇):n(表面活性剂)为0.35~1.4 5时效果最好,微乳柴油的粘度与水增溶量有一定的关系,随增溶水量的增多,粘度先增大后降低。蔺恩惠等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sT—l8、NS一06、SF一10、SF一20)与不同种类醇及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Steven等采用长链脂肪酸铵盐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微乳化研究,长链脂肪酸铵盐由脂肪酸和氨水(乙醇胺或异丙醇胺)反应制得,不同含氮碱形成最佳微乳液所需的中合度不同。戴乐蓉等分别以C,2(EO) +C 2(EO)2和N P(EO) +TX100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制备柴油一水微乳液。Genova等研究了一种以糖酯为乳化剂、二元醇为助剂制成的油包水微乳柴油。Schwab等_9 在燃油中加入了一种有

机硝酸盐添加剂,大大降低了柴油燃烧尾气的排放。Dessauer等_研制的柴油乳状液包括60%~80%的柴油、0.5%~5%乳化剂,其余部分为水。

助溶剂的选择

目前,所选用的助溶剂主要有中碳醇、中碳铵、醚类等。合适的助表面活性剂可以调节微乳液的HLB值、分子排列参数、表面活性剂单分子膜的粘弹性,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从而可大大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

电解质的影响

微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适量加入电解质(NH,N 、NaC1等),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使表面活性剂效率增加

流动性改进剂

流动性改进剂主要成分是乙烯一醋酸乙烯聚合物,能够降低柴油的倾点和冷滤点,改善柴油的流动性。

缓蚀剂

为了防止水、表面活性剂离子等对气缸、油路的腐蚀,需要加入缓蚀剂。缓蚀剂一般可选择苯丙三唑(BTA)。BTA对Cu、zn、Fe等金属在油水微乳状液和燃烧后混合气氛中有保护作用。由于BTA含有杂环单原子,具有碱性,可以和脂肪酸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改善燃料的燃烧性能,提高抗沉积性能。

配制W/O柴油微乳状液亲水采油平衡值一般在4~6之间。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应以高效、价廉为原则,在所用的体系中应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产生较低的界面张力;在界面上必须通过自身的吸附或其他被吸附的分子形成相当结实的吸附膜;表面活性剂必须以一定的速度迁移至界面,使乳化过程中体系的界面张力及时降低至较低值。目前,初选乳化剂的一些经验和半经验方法主要包括:亲水一亲油平衡(HLB)法、相转变温度(PIT)法和内聚能比(CER)法。

乳化剂介绍

饲料营养—饲用乳化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 乳化剂能够将饲料中的油脂乳化,从而提高其消化吸收率。本文就市场上出现的乳化剂种类和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卵磷脂类和糖苷酯类乳化剂优于其它类型的乳化剂。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在追求养殖高效应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饲料中使用油脂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畜禽饲料中添加油脂一般以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米糠油为主,也有使用动物油和餐桌剩余油脂的情况。通过合理的使用油脂,畜禽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但是在使用油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必需克服的缺点:在幼龄畜禽中使用油脂的效果不明显,许多研究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油脂对于仔猪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Cera等,1988; Li等,1990)。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龄动物消化道发育不完全,胆汁酸盐和脂肪酶分泌不足以消化吸收饲料中的油脂,造成饲料中油脂的浪费,被幼龄畜禽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仔猪断奶阶段对能量的要求要显著高于生长猪,所以仔猪日粮中的油脂如果能够被充分吸收,仔猪断奶期间的增重将大大提高。现阶段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常常大量添加油脂。肉鸡料后期的日粮中油脂的添加比例常常超过3%,哺乳母猪日粮中的油脂也能够达到3%以上,在这样的添加比例情况下,饲料中添加的油脂常常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这主要是因为日粮中高比例的油脂所需要的胆汁酸盐量大大超过了畜禽体内能够分泌的量,所以油脂的乳化不彻底,没有乳化的油脂常常导致畜禽的腹泻,从而造成畜禽生产的损失。 1、饲料中乳化剂的使用 解决油脂使用上的这些问题,增加油脂的消化吸收率,扩大油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是提高畜禽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油脂的消化率,添加乳化剂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乳化剂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又能够溶解于油的两性物质。乳化是把一种液体置于与它互不相混合的液体中,在外力作用下将此液体呈微粒分散的过程,新生成的均匀混合物称为乳浊液.使这两种液体分散,并使乳浊液保持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实质上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后,饲料中的油脂能够溶解在水中,大大加强了油脂的消化吸收性能。 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当在仔猪含牛油日粮中添加卵磷脂和脑磷脂(添加量为牛油量的10%)时,日粮中脂肪的消化率由80.9%分别提高到88.4%和83.9%。肉鸡饲料中添加卵磷脂作为乳化剂能够减低肉鸡腹脂厚度,提高胴体重。 2、乳化剂的种类 现有阶段使用的乳化剂有数十种,但是用于食品和饲料工业上的主要有:磷脂类、脂肪酸酯和糖苷酯类,饲料上也使用胆汁酸盐类乳化剂。通常商品化的乳化剂产品并不是由单一的乳化剂组成,为了更好的乳化性能,几种乳化剂按照合适的比率组成商品乳化剂。复合乳化剂是由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乳化剂。不同乳化剂之间互相配合,加强了乳化剂对油脂的溶水能力。 3、不同乳化剂的优缺点 磷酯产品主要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及饲料中,有精制卵磷酯、改性磷酯、氢化磷酯、复配磷酯、脱色磷酯及粗制磷酯等,品种多达几十种。进一步

乳剂

乳剂 乳剂(emulsions)又称乳浊液,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为水或水溶液称为水相,用W 表示,另一种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相,用O表示. 在乳剂中以小液滴状态存在的一相称为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液滴的直径为0.1~100μm;另一相则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易分成油—水两相,故必须另外加入乳化剂,才能使乳剂稳定。 一、乳剂的类型、组成、特点:根据粒子大小及制备方法不同,乳剂可分为普通乳、亚微 乳、复乳和微乳。 1. 普通乳(emulsion) :普通乳的粒径较大,通常在1~100μm范围,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属于不稳定体系。 根据分散相的不同,普通乳可分为两类: 水包油型,常简写为油/水(O/W),其中:油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油包水型,常简写为水/油(W/O),其中: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 2. 亚微乳(submicroemulsion) :粒径在0.1~0.5μm范围的乳剂称为亚微乳,常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静脉注射乳剂)。它具有以下特点: 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 增加药物的体内或经皮吸收; 使药物缓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提供高能量的静脉注射脂肪乳,副作用小而药效长的环胞菌素静注脂肪乳属亚微乳。3. 复乳(multiple emulsions) :又称二级乳,是由初乳(一级乳)进一步乳化而成的复合型乳剂,分为W/O/W和O/W/O两种类型,其分散相分别为W/O型和O/W型乳剂。 复乳的特点是具有两层或多层液体乳膜结构,故可更有效地控制药物的扩散速率。 复乳乳滴粒径一般在50μm以下。 复乳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通常:外水相的W/O/W型复乳可用于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外油相的O/W/O型复乳只可用于肌内、皮下或腹腔注射。 4. 微乳(microemulsion)微乳是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外观上是透明液体。 微乳乳滴多为球形,大小较均匀,始终保持均匀透明,经加热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多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5],它主要用作药物的胶体性载体,具有以下特点: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提高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也可作为缓释给药系统或靶向给药系统。如环磷酰胺作成O/W型微乳可提高其抗癌活性 二、乳化剂: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剂形成、稳定性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一种好的乳化剂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乳化能力——乳化剂显著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的能力,并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的能力; 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无毒,无刺激性,可以口服、外用或注射给药; 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乳剂处方中除药物外,常加有许多其它成分,如酸、碱、辅助乳化剂等,乳化剂应不受这些成分的影响。 目前尚没有一种乳化剂能全部符合上述条件,仍然可作为选择或评价乳化剂的相对标准。

微乳化剂的选择依据探讨

微乳化剂的选择依据探讨 柴油和水的界面张力很大,水在柴油中不能稳定分散,容易聚集分离,所以要配制稳定的柴油微乳液,就必须加入适当的微乳化剂。因此,筛选微乳化剂的依据应是: (1)亲油基团与油相具有相似结构的乳化剂乳化效果好。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求乳化剂的憎水基团的结构和油的结构越相似越好。结构与柴油越相似,界面上的吸附作用也就越强,这样就能既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得多,又能使界面膜的强度大,因而稳定性就好。一般选用与柴油的主要成分有相似分子结构的有机酸和乳化剂。 (2)混合乳化剂的效果往往比单一乳化剂效果好。为了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要求乳化剂不仅能大量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而且能在油水界面形成坚固的保护膜。有些物质的表面活性大,能大量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有些物质表面活性虽然较差,但能在水微粒周围形成坚固的保护膜。选择具有相似分子结构的这两类表面活性剂,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乳化效果。因此,使用一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加助剂制备的微乳液,比用单一表面活性剂加助剂制备的微乳液更稳定。 (3)辅助表面活性剂是微乳液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分。一般乳状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形成坚韧的保护膜,同时降低界面张力,使油(或水)较易分散。但无论如何仍有界面,从而有界面张力的存在,故此种体系是不稳定的。若再加入一定量的极性有机物,可将界面张力降至不可测量的程度;此后即形成稳定的微乳液。辅助表面活性剂是微乳液形成一个不可缺少的组分,它除了能降低界面张力外 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能自发形成,粒径小,可长期稳定存在;粘度适中,微乳燃油的粘度与未掺水燃油粘度相差不大。而乳化燃油为了能延长货架寿命,有时要加入增粘剂,达到稳定目的,但这样不利于燃油雾化,影响内燃机点火效率。由于微乳液可自发形成,制备简单;微乳燃油燃烧效率高,有害废气排放量明显低于乳化燃油;微乳燃油节油率为5%~15%,排气温度降低20%~60%,烟度降低40%~70%,NO 和CO排放量约为一般燃油的25%,在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可观。李兴福等研究了油酸钠/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异丙醇(正己醇、正辛醇)形成的柴油微乳液的相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降低,表面活性剂最佳浓度增大且其浓度随着异丙醇、正辛醇、正己醇的顺序降低。Leung等研究了包括不同油(C2、)、硬脂酸钠和不同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等组成的微乳状液中盐水加溶量与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时,必须明显地增加最佳盐浓度以满足微乳液形成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范绮莲等_5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4/NP7(W /W =3.2:1)/柴油形成的W/O微乳液,并在其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现与单独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水加溶量约少5%,稳定时间也增长;研究还发现,n(醇):n(表面活性剂)为0.35~1.4 5时效果最好,微乳柴油的粘度与水增溶量有一定的关系,随增溶水量的增多,粘度先增大后降低。蔺恩惠等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sT—l8、NS一06、SF一10、SF一20)与不同种类醇及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Steven等采用长链脂肪酸铵盐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微乳化研究,长链脂肪酸铵盐由脂肪酸和氨水(乙醇胺或异丙醇胺)反应制得,不同含氮碱形成最佳微乳液所需的中合度不同。戴乐蓉等分别以C,2(EO) +C 2(EO)2和N P(EO) +TX100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制备柴油一水微乳液。Genova等研究了一种以糖酯为乳化剂、二元醇为助剂制成的油包水微乳柴油。Schwab等_9 在燃油中加入了一种有

乳化剂原理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牛乳饮品一般是由蛋白质、脂肪、糖类、食用纤维(水溶性或水不溶性)、淀粉类、维生素类(水溶性或油溶性)、矿物质类等物质组成的营养性饮料,是一种客观不稳定分散体系,既有蛋白质及果汁微粒形成的悬浮液、脂肪的乳浊液,又有以糖类、盐类形成的真溶液。这一复杂体系即使采用最先进的加工机械和加工工艺,也很难达到饮料的质量要求,会发生油层上浮、蛋白质沉淀、色素凝聚等产品质量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入适量的乳化剂、增稠剂、品质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以使饮料保持稳定。 1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食品乳化剂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是表面活性和乳化增溶性。因为乳化剂的分子内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易在水和油的界面形成吸附层,属于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余油基如烷基(碳氢化合物长链)与油脂中的烷烃结构相似,因此与油脂能互溶。其亲水基一般是溶于水或能被水所润湿的原子团,如羟基。牛乳饮品中主要的不稳定物质是油脂(易上浮)和蛋白质(易沉淀),我们主要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乳化剂在牛乳饮品中的作用机理。 1.1 乳化剂对牛乳饮品中油脂的作用机理牛乳中的油脂和其它部分经机械搅拌混合均匀后,放置一段时间,油脂又会重新析出,在牛牛乳饮品表面形成一层乳白色油层。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种乳化剂后,它就在两种物质间的界面发生吸附,形成界面膜。在这种界面膜中,乳化剂分子按其分子内极性发生定向排列。即亲油部分伸向油,而亲水部分朝水定向排列。其结果是油分子和乳化剂的亲油部分为一方,与水分子和乳化剂的亲水部分为另一方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界面张力发生变化。界面张力的变化可以使一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即形成乳状液。界面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对分散相液滴起保护作用,使液滴在相互碰撞中不易聚结。1.2 乳化剂对牛乳饮品中蛋白质的作用机理蛋白质是一种表面具有极性结构基团的亲水粒子,经水分子的加成后形成水合物层,从而防止这些悬浮粒子聚结。在这种体系中加入乳化剂时,亲水的固体表面与乳化剂的亲水部分相互作用,而乳化剂的疏水部分朝着水定向排队列。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因此会发生絮凝作用。乳化剂分子连续嵌入,形成具有外亲水结构的固体-乳化剂双层,生成可再溶剂化的粒子,从而使悬浮液稳定性增强。但由于蛋白质的颗粒较大,同时牛乳中所含的蛋白质较高,因此牛乳饮品中的蛋白质单*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还不足以完全

微乳剂配方研究及优选方案2011.11.23

微乳剂作业指导书 一、微乳剂定义及特点: 微乳剂是液态农药、表面活性剂、水、稳定剂等组成,属于热力学经时稳定的分散体系。其特点是以水为介质,不含或少含有机溶剂,因而不燃不爆、生产操作、贮运安全、环境污染少,节省大量有机溶剂;农药分散度极高,达微细化程度,农药粒子一般为0.1~0.01微米,外观近似于透明或微透明液;在水中分散性好,对靶体渗透性强、附着力好。 二、配方组成: 原药%:1~30;表面活性剂%:15~20;溶剂%:10~40;助溶剂%:0~5;水补齐100%。 三、配样顺序: 1、将原药溶于溶剂中,然后加入助溶剂和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 2、将上述溶液慢慢倒入定量水中,在充分搅拌下(转数为100—200r/min,搅拌时间为30分钟)得到透明淡黄色液体。 四、配方筛选 1、溶剂的筛选 以溶解原药在低温下不析出为准,选择用量少价格低的溶剂,一般选择甲苯、二甲苯、环己酮、DMF和甲醇等溶剂。 2、助溶剂的筛选 助溶剂是帮助溶剂溶解原药,提高微乳剂的透明温度,一般选择正丁醇、乙二醇等。

3、乳化剂的筛选 根据微乳剂产品的要求,以及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从农乳500#、农乳600#、By-125、By-140、农乳700#、601S和OP-10等乳化剂中进行筛选,但发现单一的乳化剂都不能加工出性能优良的微乳剂,我们又从中选择性能良好的2种乳化剂,采用优化组合法筛选出最佳配比。 4、透明温度测试把筛选好的配方在水浴锅中进行高温检测,当微乳剂变浑时,记录温度;在低温恒温浴槽中进行低温检测,当微乳剂变浑是记录此时的温度,这个范围就是微乳剂的透明温度范围。 五、稳定性试验 1、乳液稳定性试验取0.5毫升微乳剂放入100毫升标准硬水中,在30度水中放置一小时后,上无浮油下无沉淀为合格。 2、热贮稳定性试验在(54±2)℃恒温箱中贮存14d,相对分解率<5%,在贮存前后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有效成份的含量,相对分析误差为±1%。 3、抗冻稳定性试验在不同的低温下,将试样冷冻14d,试验表明在-10℃以下,试样出现半透明或胶冻状,但恢复室温后,其仍能变为均相透明液体,且在水中可自动分散成透明溶液。

乳化剂

云清牌柴油乳化剂 一、介绍:柴油专用乳化剂。该产品彻底解决了以往乳化柴油性质不稳定、易分层、易混浊、和国标柴油不互溶的问题。使用该产品乳化的柴油外观清亮透明,储存1年性质稳定,和国标柴油任意比例互溶,不受油罐底部积水、胶质影响其储存。使用该产品节油率可高达20%以上,动力与使用纯柴油相同 二、技术指标 项目技术指标 外观无色液体 密度(20℃),g/cm3 0.840—0.8501 闪点(开口),℃,≥ 200 凝点(℃),≤ -15 pH 7 运动粘度(50℃),mm2/s,≤ 50 乳化性两性 三、应用范围 该乳化剂应用于各种柴油的乳化。 四、使用方法 根据该产品使用对象不同其配比不同: (1)机动柴油车用油配比工艺 配方:国标柴油77.5%,水15%,微乳化剂7.5%。(质量百分数) 按配方要求将水、柴油、乳化剂分别加入容器中进行搅拌60分钟即。 (2)烧火油,锅炉用油,船用柴油配比工艺同(1)相同 配方:基础柴油70%,水20%,微乳化剂10%。(质量百分数) 五、产品包装 250公斤/桶 六、运输与储存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晒、雨淋和碰撞; 产品应储存于清洁、阴凉、干燥处。 联系电话:0631-5751754 松香乳化剂 一性能特点 本品为特殊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具有良好的亲水亲油特性和高乳化分散性能,还耐硬水,抗高温,无毒,生物降解性好。对松香乳化粒径可达0.1——0.2um,是制作高分散高浓度(50%)阴离子松香乳液的理想选择。 二适用范围 用于棕榈蜡的乳化 三理化指标 序号项目指标 1 外观乳白色固状物 2 含量含量:≥99% 3 PH值 5.0-7.0(1%水溶 液)

实验一 微乳剂的配制及质量检测

实验一微乳剂的配制及质量检测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乳剂的室内配制及质量检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农药原药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即为微乳剂。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托盘天平,玻璃棒,10 mL量筒,100 mL具塞量筒,250 mL烧杯,5 mL 移液管,洗耳球,电热恒温水浴锅,恒温箱,烘箱、研钵,杀虫剂原药(阿维菌素),标准硬水,冰,乳化剂,环己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4.1微乳剂的配制 室温下,将0.2 g阿维菌素用4 g环己酮溶解,加入表面活性剂600-2# 1 g,500#0.4 g,再混合均匀,得到透明澄清溶液,边搅拌边滴加水至20 g,使体系逐渐由油包水相转化为水包油相,得到微乳剂。 4.2微乳剂的质量检测 4.2.1 乳液稳定性 用342 mg/L标准硬水,将0.5 mL微乳剂样品稀释200倍于30 ℃(室温)下静置30 min,保持透明状态,上无浮油,下无沉淀,并能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视为合格。 4.2.2透明温度范围 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温度的敏感性很大,因而微乳剂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透明。为使微乳剂产品有一定适用性,在配方研究中,必须利用各种方法扩大这个温度范围,一般要求0-40 ℃。保持透明不变,好的可达到-5-60 ℃。 取10 mL样品于25 mL试管中,用搅拌捧上下搅动,于冰浴上渐渐降温至出现浑浊或冻结为止,记录此转折点的温度,作为透明温度下限T1,再将试管置于水浴中,以2 ℃/min的速度慢慢加温,记录出现浑浊时温度T2,即为温度上限,则透明温度范围为T1-T2。

水乳剂、微乳剂、可溶性液剂和乳油的基本配方及比较

水乳剂、微乳剂、可溶性液剂和乳油的基本配方及比较 标签:基本配方分类:剂型研究2006-09-26 19:19 水乳剂、微乳剂、可溶性液剂和乳油的基本配方及比较 EW 水乳剂 ME 微乳剂 SL可溶性液剂EC乳油 农药原药√√√√ 溶剂油(或甲苯、二甲苯)* ——————√ 极性溶剂————√—— 增溶剂——√√—— 乳化剂√√√√ 微观结构乳化微粒溶胀的胶束分子溶液遇水呈乳化微粒 外观一般牛奶状 透明或 半透明液状 透明液状透明液态 对环境的影响安全较安全严重严重*注:对固体农药在制备ME、EW前需用少量溶剂油配制成药液。 异氟尔酮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 CAS号: 78-59-1 中文名称:异佛尔酮 英文名称: Isophorone; 学名: 3,5,5-Trimethyl-2-cyclohexen-1-one 别名:1,1,3-三甲基环己烯酮

分子式: C9H14O;(H3C)2CCH2COCHCCH3CH2 外观与性状:水白至淡黄色液体,带有薄荷香味 分子量: 138.23 蒸汽压: 0.133kPa/38℃ 闪点:84℃ 熔点: -8.1℃ 沸点:215.2℃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相对密度(水=1)0.9230;相对密度(空气=1)4.77 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 主要用途:用作油类、树胶、树脂、漆、硝基纤维的溶剂及化学合成中间体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人接触后有烦躁感觉。本品沸点较高,在生产实际中未见严重中毒或慢性中毒报告。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对粘膜、皮肤刺激性强。 急性毒性:LD502330mg/kg(大鼠经口);2000mg/kg(小鼠经口); 1500mg/kg(兔经皮);人吸入228mg/m3×1小时眼鼻粘膜受损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食品中乳化剂的添加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食品中乳化剂的添加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 引言: 微胶囊是一种常用的载体系统,用于包覆、保护和释放各种活性成分。在食品工业中,微胶囊被广泛应用于添加剂、调味品、营养补充剂等。然而,微胶囊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食品中常添加的乳化剂被认为是影响微胶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乳化剂的基本原理: 乳化剂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相和油相混合的物质。它通过在界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薄膜,使得油滴在水中分散稳定。乳化剂的添加可以使食品更加均匀,口感更加滑润,并且能够延长储存周期。然而,乳化剂的添加无疑对微胶囊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乳化剂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1. 乳化剂的特性对微胶囊稳定性有影响: 乳化剂的特性,如HLB值、分子结构等,会对微胶囊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特定HLB值的乳化剂添加可以增强微胶囊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避免沉淀和聚集现象的发生。另外,某些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可以与微胶囊表面的功能性基团进行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2. 乳化剂添加量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乳化剂的添加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胶囊的稳定性。过多的乳化剂添加会导致微胶囊表面的薄膜过厚,造成微胶囊之间的结合增强,从而影响分散稳定性。相

反,乳化剂过少,则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的薄膜,使得微胶囊易于破裂或发生固相分离。 3. 乳化剂与微胶囊材料的相容性影响稳定性: 乳化剂的选择应考虑其与微胶囊材料的相容性。如果乳化剂与微胶囊材料相容 性不好,会导致微胶囊表面的薄膜形成不完整或松散,降低微胶囊的稳定性。因此,在微胶囊研究中,需要评估乳化剂与材料的相容性,选择合适的乳化剂。 结论: 食品中乳化剂的添加对微胶囊的稳定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乳化剂的特性、添 加量以及与微胶囊材料的相容性都是影响微胶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在添加乳化剂时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测试,以确保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乳化剂的选择和调配方案,以优化微胶囊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 参考文献: 1. McClements, D. Julian. "Food emulsions: principles, practice, and techniques." John Wiley & Sons, 2015. 2. Bhandari, Bhesh R., Arunop Luanakham, and Helen M. Ende. "The role of emulsifiers on the dispersion and release of flavor encapsulated by spray drying."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5 3.4 (2002): 305-315. 3. Vald és, Ana, et al. "Microencapsulation of potato peel phenolic compounds by spray drying: effect of maltodextrin and arabic gum on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50.1 (2013): 557-563.

微乳液的名词解释

微乳液的名词解释 微乳液是一种在化妆品行业中常见的产品,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 够满足不同肤质需求,并在美容保养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微乳液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从其组成、特性、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款产品。 一、微乳液的基本概念 微乳液是指一个由水和油形成的乳状液体,其特点在于水和油的粒子非常微小,通常在10-100纳米的范围内。相比传统乳液,微乳液的颗粒更细小,更均匀分散,能够更好地与肌肤接触,提供更高的渗透性和吸收性。 二、微乳液的组成成分 微乳液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水相、油相及乳化剂。水相主要由水、活性成 分和辅助成分组成。油相则包括各种功能油和稳定剂。乳化剂是微乳液中起到固定水相和油相之间稳定性的关键物质,能够使两者形成均匀分散的乳液状态。 三、微乳液的特性和优势 1. 高渗透性和吸收性:微乳液中的微小颗粒能够更好地渗透肌肤,为肌肤带来 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从而达到深层滋养的效果。 2. 轻盈不油腻:微乳液的质地轻盈,贴合肌肤,不会给肌肤带来油腻感,适合 各种肤质的人使用。 3. 高稳定性:微乳液的乳化效果稳定,不易分层、凝集,能够长时间保持均匀 分散的状态,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4. 多功能性:微乳液不仅可以作为保湿霜使用,还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成分,如 抗衰老成分、美白成分、紧致成分等,满足不同肌肤需求。

5. 适应性强:由于微乳液的微小颗粒优势,它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发挥作用,适用于不同季节和环境。 四、微乳液的应用领域 1. 基础护肤:微乳液可以作为日常基础护肤品,用于保湿、滋润和柔软肌肤。 其高渗透性和吸收性能够满足肌肤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帮助改善肤质和肤色不均等问题。 2. 特殊护理:微乳液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性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以 满足不同肌肤的特殊护理需求。例如,添加抗衰老成分的微乳液可以改善细纹和皱纹,提升肌肤弹性。 3. 化妆前保养:微乳液质地轻盈,容易被吸收,可以作为化妆前的保湿基础, 使妆容更加服帖和持久,同时也保护肌肤免受化妆品对皮肤的伤害。 4. 日晒防护:某些微乳液可以添加防晒成分,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避免紫外线 对皮肤的伤害。这种产品的轻盈质地使其特别适合夏季使用。 综上所述,微乳液是一种融合了水和油相的乳状液体,具有高渗透性、吸收性,质地轻盈不油腻等特点。该产品在基础护肤、特殊护理、化妆前保养和日晒防护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满足不同肌肤需求。希望通过本文的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微乳液,并在使用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肌肤需求的产品。

关于可溶液剂(SL)与微乳剂(ME)比较

田园关于可溶液剂(SL)与微乳剂(ME)比较有一种剂型,在外观上与微乳剂和水剂极为相似,清澈透明,被称之为可溶液剂SL。 可溶液剂是指:对在水中呈微溶状态的农药原药配以大量亲水性极性溶剂,在辅以助溶剂和乳化剂后所制得的一种在使用中能在水中溶解的农药剂型。 一般认为在水中溶解度大于1000mg/L的农药适宜于制备可溶液剂,因为它所需添加的极性溶剂较少,甚至可以不加或少加助溶剂,例如在高毒农药中此类制剂有40%久效磷、40%甲胺磷SL等。近年来伴随着水基化农药制剂尤其是微乳剂研发热潮的兴起,外观形似的可溶液剂的开发也应运而生,研究的对象也迅速扩大,一些水中溶解度在数百到数拾毫克/L的农药原药也被列入SL的开发对象。由于SL与ME外观相似,概念上容易混淆,有的研究者把SL误作为ME去开发,甚至把SL误作为微乳剂进行申报登记和推广,对此应引起关注。 另有个别农药如戊唑醇等,几乎不溶于水,不具备制备SL的条件。但为了防治上的特殊需要,仍按SL的配方特点,加入大量的特种极性溶剂,并辅以乳化剂和少量水,制成外观清澈透明的25%类SL制剂。这种制剂在配方上具有了SL 的特点,在使用上具有乳油的特点,遇水后呈乳化液。 无论是SL,或类SL,都在农药制剂中引入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极性溶剂。由于这些制剂中的极性溶剂对人和环境可能有害,除非防治上的特殊需要,建议不要大规模使用。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的农药剂型科技创新中要警惕“表观水基化”的误导。 可溶液剂与微乳剂的区别和鉴别 1)在适用的农药活性物品种上的区别。水溶液剂的研制对象为在水中呈微溶状态的农药原药,而微乳剂配制的对象更广泛,还包括大量的难溶的农药原药。 2)SL的最大特点在于大量使用亲水的极性溶剂,故又被称作可溶性乳油。在微乳剂中,对固体农药活性物只需用少量非极性溶剂配成药液即可。而在可溶液剂中,不管是固态或液态农药,均需配以大量的极性溶剂以提高亲水性。此外,微乳剂和可溶液剂一般均需添加极性结构的增溶剂。在可溶液剂中,上述极性溶剂主要为酰胺类、酮类、直链和支链的醇等有机物,尤其对水中溶解度小于1000mg/L的活性物SL中,所需的量很大,不少品种对环境的危害已超过乳油。

乳化剂选择的注意事项

乳化剂选择的注意事项 以乳化剂选择的注意事项为标题,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如何正确选择乳化剂。 乳化剂是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稳定的乳液。在食品、制药、化妆品等行业中,乳化剂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选择乳化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选择乳化剂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选择乳化剂需要考虑乳化剂的类型。乳化剂根据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等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乳化剂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比如,阴离子型乳化剂适用于水性涂料、墨水等乳化体系,而非离子型乳化剂适用于油水混合液体的乳化。因此,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性质、生产工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乳化剂还需要考虑其乳化能力。乳化能力是乳化剂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决定了乳化剂能否将不相溶液体乳化。乳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乳化剂的分子量、亲水性、亲油性等。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根据产品的乳化要求和液体的性质,选择具有适当乳化能力的乳化剂。 第三,选择乳化剂还需要考虑其稳定性。乳化剂稳定性是指乳化剂在乳化体系中的稳定性,它影响着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和保质期。一

般来说,乳化剂稳定性越好,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就越高,保质期也就越长。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考虑乳化剂在乳化体系中的稳定性,选择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乳化剂。 第四,选择乳化剂还需要考虑其毒性和安全性。乳化剂虽然对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高毒性和低安全性的乳化剂也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考虑乳化剂的毒性和安全性,选择具有较低毒性和较高安全性的乳化剂。 选择乳化剂还需要考虑其成本和适用性。乳化剂的成本是影响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考虑其成本。另外,乳化剂的适用性也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适用性好的乳化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选择乳化剂需要考虑乳化剂的类型、乳化能力、稳定性、毒性和安全性、成本和适用性等多个因素。在选择乳化剂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乳化剂。

微乳液化妆水的制备

微乳液化妆水的制备 微乳液化妆水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保湿剂等成分组成的。它的制备原理主要包括乳化、去离子水和表面活性剂的选取、混合、均质和灌装等步骤。微乳液化妆水的制备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1、溶解:将所有原料放入搅拌器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搅拌至溶解。 2、调配:将溶解后的原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 3、均质:使用高压均质机对混合液进行均质处理,使其形成微小的液滴,从而达到稳定的乳液状态。 4、灌装:将均质后的微乳液化妆水灌装到预先消毒的容器中,然后密封。 微乳液化妆水具有以下优点: 1、成分稳定:微乳液化妆水中的微小液滴可以保护各种成分不受破坏,使其在保质期内保持稳定。 2、保湿效果好:微乳液化妆水中的油性成分可以锁住水分,减少皮

肤水分蒸发,从而实现高效保湿。 3、易于使用:微乳液化妆水的质地清爽,不油腻,易于吸收,使皮肤在涂抹后不会感到黏腻。 总之,微乳液化妆水的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但是制备出的化妆水具有诸多优点,在保湿、护肤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化妆品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微乳液化妆水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化妆品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页岩储层的防水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开发利用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页岩储层防水锁微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微乳液的制备 微乳液是一种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在制备微乳液时,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油相、水相和表面活性剂,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制备过程中,先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油相或水相中,然后将油相和水相混合,通过高速搅拌或超声波震荡形成微乳液。为了获得稳定的微乳液,需要调整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同时控制搅拌

5-3 微乳法

微乳法 1. 几个基本名词、术语 自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定名为微乳液(microemulsion)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微乳成为界面化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是十分活跃的分支。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 1.1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从分子结构看,这类化合物由非极性的“链尾”和极性的“头基”两部分组成。非极性部分是直链或支链的碳氢链或碳氟链,它们与水的亲和力极弱,而与油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被称为憎水基或亲油基(hydrophobic or lipophilic group)。极性头基为正、负离子或极性的非离子,它们通过离子-偶极或偶极-偶极作用与水分子强烈相互作用并且是水化的,因此被称为亲水基(hydrophilic group)或头基head groups。这类分子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质,因此又称为双亲分子。 由于双亲性质,这类物质趋向于富集在水/空气界面或油/水界面从而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因而具有“表面活性(surface activity);在溶液中,当浓度足够大时,这类双亲分子则趋向于形成聚集体,即“胶团”或“胶束”(micelle)。这两个过程即分别是所谓的吸附(adsorption)和胶团化(micellization)过程。这种能产生吸附和胶团化的物质统称为“表面活性剂”,同时还被称为“双亲物质(amphiphile)等。 另一类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如低分子量的醇、酸、胺等也具有双亲性质,也是双亲物质。但由于亲水基的亲水性太弱,它们不能与水完全混溶,因而不能作为主表面活性剂使用。通常它们(主要是低分子量醇)是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组成表面活性剂体系,因而被称为助表面活性剂。 ※1.2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液珠直径一般大于0.1um。此种体系皆有一个最低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活性剂之存在而大大增加(Becher 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乳状液是多相体系,至少存在两个相。②至少有两个液相。 ③这两个液相必须不互溶。④至少有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⑤规定了液珠的大小。 ⑥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通过加入第三组分可增加其稳定性。 我们把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而把另一相称为连续相或外相。于是乳状液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油分散在水中,称为水包油(O/W)型;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称为油包水(W/O)型。前者如牛奶,后者如原油乳状液。这种简单的O/W型或W/O型乳液称为简单(普通)乳状液。 双重或多重乳状液: w/o/w, o/w/o ※普通乳状液的液珠大小通常在0.1-10um,对可见光的反射比较显著,因此,具有不透明、乳白色的外观,而微乳液的液珠在10nm数量级,外观为透明或至少半透明。 如果分散相质点大小一致,此种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反之称为多分散体系。虽然用特殊方法可以制得单分散乳液,但常规方法制得的多是多分散乳液。 1.2.1 乳状液的形成 根据热力学理论,乳状液不能自发形成。因此,要使一个油/水体系变成乳液,必须由外界提供能量制备乳状液的主要方法是分散法,即通过搅拌、超声波作用或其它机械分散作用使两种流体充分混合,最终使得一相分散在另一相中。 制备乳液时的关键问题是制得的乳液是哪一种类型,经验证明,影响乳液类型的因素有: ①两相的体积比。②两相的粘度差异。 ③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浓度。④温度。

乳化反应的引发剂与乳化剂的种类与选择原则

引发剂: 引发剂,指一类容易受热分解成自由基(即初级自由基)的化合物,可用于引发烯类、双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和共聚合反应,也可用于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固化和高分子交联反应。 引发剂一般是带有弱键、易分解成活性种的化合物,其中共价键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形式。又称启动剂。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显性肿瘤细胞的化学致癌物。引发剂具有下述特点:本身有致癌性,必须在促长剂之前给予,单次接触或染毒即可产生作用,其作用可累加,而不可逆,不存在阈量;可产生亲电子物质与细胞大分子(DNA)共价结合,绝大多数为致突变物。例如,反-4-乙酰氨基茋为引发剂。 引发剂能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物质。不饱和单体聚合活性中心有自由基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配位化合物等,目前在胶黏剂工业中应用最多的是自由基型,它表现出独特的化学活性,在热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共价键均裂而生成两个自由基,能够引发聚合反应。 引发剂在胶黏剂和密封剂的研究和生产中作用很大,丙烯酸酯溶剂聚合制备压敏胶,醋酸乙烯溶剂聚合制造建筑胶和建筑密封胶,合成苯丙乳液、乙丙乳液、VAE乳液、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白乳胶等,接枝氯丁胶黏剂,sBs接枝胶黏剂,不饱和聚酯树脂交联固化,厌氧胶固化,快固丙烯酸酯结构胶黏剂固化等,都必须璃用引发剂。引发剂可以直接影响聚合反应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也会影响聚合反应速率,还会影响产品的储存期。 编辑本段分类 引发剂种类很多,在胶黏剂中常用的是自由基型引发剂,包括过氧化合物引发剂和偶氮类引发剂及氧化还原引发剂等,过氧化物引发剂又分为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和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2] 1、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有机过氧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R—O—O—H或R—O—O—R,R为烷基、酰基、碳酸酯基等。. 有机过氧化合物分为如下6类 (1)酰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 (2)氢过氧化物(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 (3)二烷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 (4)酯类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戊酸叔丁基酯). (5)酮类过氧化物(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 (6)二碳酸酯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有机过氧化物的活性次序为:二碳酸酯过氧化物>酰类过氧化物>酯类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 2、无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无机过氧化合物因溶于水,多用于乳液和水溶液聚合反应,主要为过硫酸盐类,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过硫酸铵和过硫酸钾。 3、偶氮类引发剂 偶氮类引发剂有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属低活性引发剂。常用的为偶氮二异丁腈,使用温度范围50~65℃,分解均匀,只形成一种自由基,无其他副反应。比较稳定,纯粹状态可安全储存,但在80~90℃也急剧分解。其缺点是分解速率较低,形成的异了腈自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用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 偶氮二异庚腈活性较大,引发效率高,可以取代偶氮二异丁腈。而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引发活性适中,聚合反应易控,聚合过程无残渣,产品转化率高,分解产物无害,是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最佳替代品。 4、氧化还原引发剂

微乳液综述

1.1 微乳液概述 微乳液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作用下生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的分散体系。 微乳液是由蒸馏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盐五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的低张力体系,五种组分中任何一种组分的性质或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微乳液的形成与性质[1] 1.1.1微乳液的结构性质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醇类) 、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 和水或电解质水溶液在适当的比例下自发形成的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粒径在10 ~200nm 之间,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微乳液体系的界面张力通常约为10 -2 mN·m-1 ) ,热力学稳定的乳状液。微乳液分为W/O 型O/W 型和双连续型3 种结构。W/O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O/W型微乳液的结构则由水连续相、油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双连续相结构具有W/O 和O/W2 种结构的综合特性,但其中水相和油相均不是球状,而是类似于水管在油相中形成的网格。影响微乳液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性、疏水性、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各相分的相对比、油相的化学特性等。通过相图,各组分的关系可以比较精确地确定,而且可以预测微乳液的特征。除单相微乳液之外,微乳液还能以许多平衡的相态存在,如Winsor Ⅰ型(两相,O/W 微乳液与过量的油共存) 、Winsor Ⅱ型(两相,W/O 微乳液与过量的水共存) 以及WinsorⅢ型(三相,中间态的双连续相微乳液与过量的水、油共存) 。 1.1.2微乳的形成机理 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 O/W 型和W/O 型,但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2 个根本的不同点: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