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屮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导论

1、中原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堂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女口,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洪学术流派中更学术流派是中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

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木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

(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

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

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

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②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四)特殊学派

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更、道更、佛医等。

△主要学术流派简介

一、伤寒学派

以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用药心得为屮心的学术群体。

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王熙: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倡导麻、桂、青龙三法,肇后世三纲鼎立Z

,从脉证入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从经络辨识病位,病与证结合辨析的倡导者

,从病因病机立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

、《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一部伤寒验案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 专著),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

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后世诸家之方补《伤寒论》方药缺失。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注解《伤寒论》第一家,“以经释论”,重视对伤寒症状的 鉴别,

是伤寒临床鉴别专著

明清伤寒三派:

以河间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的一个医学流派。

亲炙刘氏之学者,有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等。荆山浮屠一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震亨。

传震亨之学者,有赵道震、赵良仁、戴连、戴思恭、王履、刘叔渊等。私淑朱震亨者有汪机、王纶、虞技、徐彦纯 等,均能取长补短,而不拘于一格。私淑刘完素Z 学者有张从正(主张汗吐下三法攻邪)° 三、易水学派

以易州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为中心的学派。建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行味归经理论, 《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惯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为补土派。

李杲传张氏之学,罗天益亦师事李杲。

薛己私淑于李杲,兼及钱乙。

四、温病学派

本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防治规律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Z 气而发,王履倡导伤寒温暑为治不同,汪机提出新感温病。 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说,以及热病釆用辛凉、廿寒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出现了 “热病用河间”的局面。明清 之际温疫流行,促使以吴有性《瘟疫论》、戴天章、余霖、叶桂(《温热论治》,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使温热 病的辨证论治成为独立于伤寒病以外的完整体系)、吴塘、王士雄、薛雪《温热条辨》等为代表的江浙医家对温病 研究趋向深入,温病学派应运而生。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踞、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

孙思邈

1、简介:自号孙真人,世称太白处士,初唐医学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统称为《千金》,为我 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在前者中首列“大医习业” “大医精诚”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 为大医精诚与高超的医疗技术相结合的医德规范;后者辑录张机《伤寒论》原著。被尊称为“药王”。

根据不同吋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

(一)

晋代

唐代

宋代 韩祇和:《伤寒微旨论》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百证歌》

金代 (二)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一一柯琴、徐大椿

以法类证

分经审证

二、河间学派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创立医德规范与行医准则

二、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

(一) 抑情养性

(二) 常欲小劳

(三) 食养食治

(四) 慎护养老

三、 伤寒温病的方证论治体系

(一) 仲景方证,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釆众方 三阴三阳编排论述

(二) 温疫证治,预防为主:把温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指出“吋行温疫”乃是“毒病之气”所致。创立四吋五 脏阴阳毒的辨证纲领。

(三) 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

四、 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一) 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二) 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

五、 杂病治疗经验

(一) 中风:外风:脏腑受外來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 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木虚为精气Z 亏,标实为痰火Z 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 息风清热养液。

(二) 虚损: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诸病。补虎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 远志。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 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劳则补子。

(三) 血证:治疗经验:吐血有三种,有内虬 有肺疽,有伤胃。

六、 代表方剂

(一) 温脾汤

【组成及方义】:君:附子:温脾散寒

1 沪十M “注4" 大黄: 臣:芒硝: 干姜: 佐:当归: 人参: 使: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

【主治】阳虚冷积证

(二) 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廿草大枣和,饴糠),当归

(三) 磁朱丸:磁石 光明砂 神曲一一心肾不交证

(四) 独活寄生汤

【组成及方义】君:独活

E :细辛:散寒祛湿 「

防风、秦兀:祛风胜湿’活络舒筋 _祛风胜湿,宣痹止痛

桂心:温里驱寒,通行血脉

J ' 佐: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归、芍药、地黄、川尊:养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

使: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FI 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方歌】独活寄生芫防辛,尊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泻下积滞 」

软坚

温中助阳

养血润燥,润肠且泻下不伤正

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五)小续命汤

【组成及方义】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补气;川時、芍药补血;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风淫故主以防风。湿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热淫佐以黄苓。

【主治】阳气不足,风中经络

【功用】祛风散寒,益气温阳

(六)苇茎汤:苇,慧戎仁,桃仁,瓜瓣

(七)孔圣枕中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一一补肾宁心

钱乙

△简介:北宋人,精儿科,善《颅肉经》,传承者阎季忠,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脚气治法总要》),主要著作《小儿药证直诀》(阎季忠整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原本专著),《伤寒论指微》、

《婴孺论》。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阐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所谓长骨脉,即小儿的“变蒸”过程。

病理,脏腑柔弱,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治疗:禁妄攻误下。小儿病虽有非下不可之证,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并在下药之后,常用益黄散等和胃Z剂以善其后。

二、创立儿科易简诊法

(一)六脉分诊法:脉乱,不治;气不和,眩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二)面目分部色诊法:

而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须为肾,出现赤色为热象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色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着肾虚。

面觥白可见于胃气不和、胃冷虚、虫痛三种情况。

三、确立儿科脏腑辨证纲领

(一)五脏虚实辩证纲要: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

(二)五脏虚实补泻主方:

治则:盛即下Z,久即补Z,热者寒Z,寒者热之,重视整体观念

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 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气虚,益黄散;肺实证,泻白散或廿桔汤;肺有痰热,尊苗丸;肺气艰,阿胶散;肾虚,地黄丸。

(三)五脏相兼病的五行辨证法

四、对儿科疾病的阐发

(一)小儿疱疹:外感天行,内蕴热毒。辩证:五脏分证论治:呵欠顿闷归属于肝,时发惊悸归属于心,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归属于脾,面燥腮赤、喷嚏归属于肺,水疱归属于肝,脓疱归属于肺,斑归属于心,疹归属于脾,疹痘黑陷归属于肾。

治疗: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代表方:紫草散

(二)小儿惊风:高热、痰热及热极生风列为急惊风的主要病机,吐泻等病后的脾胃虚损是慢惊风的基本病机。治疗:急惊合凉泻:用泻青丸泻肝热,泻心汤和导赤散泻心热,利惊丸利下痰热,抱龙丸镇惊开窍,地黄丸补肝肾

之阴,皆为治疗小儿热病引起的神昏惊厥实证之效方。

慢惊合温补

(三)小儿疳证:疳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造成的症候群的总称。治则:健脾

五、制方用药特色

(一)用药务求柔润:如地黄丸

(二)力戒呆补峻攻:在祛邪务尽的基础上力求攻邪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以通为补,力戒呆补峻攻。

“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故常于祛邪方中佐以扶正之品。如败毒散,为扶正解表代表方。

(三) 注意升降气机:治脾注意升举清阳,治胃病侧重降其逆气。如七味口术散。

(四) 善于化裁古方:异功散

(五) 创制简便成药:

1、 简便救急

2、 寓猛于宽

3、 药饮多样

△代表方:

一、导赤散

【组成及方义】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二、 泻白散

【组成及方义】君:桑白皮:清肺平喘

E :地骨皮:清泻肺热

佐使: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调和药性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喘证

O 附:泻青汤:当归龙脑川茸山梔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鸡头大一一肝经火郁

泻黄散:蕾香叶山梔子仁石膏防风甘草一一脾胃伏火

三、 异功散:

【组成】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

四、 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霍香叶木香甘草葛根

【功用】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

五、 六味地黄丸

【组成及方义】君:熟地黄:填精益髄,滋补肾阴 ~

臣:山茱萸:补养肝肾,m [ 三阴并补

山药:补脾肾,w

佐:泽泻;泻肾浊 ]

丹皮:清肝火 - 三泻

茯苓:健脾渗湿 」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

六、 抱龙丸:天竺黄雄黄辰砂麝香天南星甘草一一小儿急惊,痰热闭窍

刘完素

△简介:又称刘守真,刘河间,“长沙复生”,传承者有荆山浮屠,再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丹溪。私淑有张从 正。 △著作有:河间三书:《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伤寒直格》、《三消论》 君: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 臣: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引心火下行丿 佐

使:牛:廿草梢:清热解毒,止淋痛,调和诸药

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一、脏腑六气病机说:

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

“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温清寒燥热均为内生六气

二、对火热病证的研究

1、火热致病的广泛性: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病证的范围

2、六气皆从火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风与火热:风可助火,火热为生风的根本原因,风与火热相兼为病,清凉治之。

湿与火热:积湿成热,“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湿热可以互生,二者亦可相兼为病,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小便。燥与火热: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

寒与火热: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可使阳气郁结,不能宣散,化生火热之证。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治疗上重视“养肾水,胜

心火”

4、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认为伤寒病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之不同,皆为热病,只有表里之分,而无寒热之别。

表证用汗,里证用下,半表半里则宜和解,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力主辛凉诸剂以清其热。

5、火热病症的治疗

(1)治热病善用寒凉

1)表证:

①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

②阳热郁遏于表:恶寒战栗诸症一一阳热郁极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发其

郁结

2)表里同病:以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如说:“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令汗而愈者。热甚,服大柴

胡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

表证而兼有内热的一一表里双解法

防风通圣散、双解散一一两解表里之剂

邪在半表半里者一一小柴胡汤和解

3)里证

①里热郁证:下法一一大承气汤

②里热重证

(2)精于辨证,合理用药

(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

(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三、亢害承制论:认为运气之间的相互承制,是维持事物动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

四、玄府气液宣通与阳气怫郁

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玄府是神机所通利出入之处。“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

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

玄府闭塞原因:阳气怫郁一一病机:六气和五志化火;阳热

治疗:宣、通、清法,辛苦寒药。

五、杂病治疗经验

1、屮风:心火盛,肾水虚,治以降心火、益肾水一一大秦茏汤,地黄饮子

2、 泄痢:芍药汤 △代表方剂:

一、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莒、当归、芍药、薄荷、大黄、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白术、山梔、荆芥、甘草、黄 苓、葱白、豆豉、生姜

【配伍特色】 宣散表邪:

通利二便:

清泻郁热: 流通气血: 防风、荆芥、麻黄、生姜、薄荷、桔梗 大黄、芒硝、滑石 石膏、黄苓、梔子、连翘

当归、川莒、芍药、白术、甘草 ?辛温与苦寒相伍,治外感风邪化热或兼里热证

?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体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

?宣、清、逋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体现刘完素重视阳气怫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 通的用药特点。

二、地黄饮子

【组成】君: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

巴戟天、肉欢蓉:温养肾阳

臣:附子、肉桂:温助真元,引火归元

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

佐:茯苓、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薄荷:解郁开窍

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康。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双蓉附桂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香连丸

组成:黄连、木香。

主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芍药汤

[组成]:芍药当归 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苓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张元素:

△简介: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立辨证新说,创药物归经、引经报使新论。创立易水学派。著述《医学启源》、《脏 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洁古家珍》、《洁古本草》、《药注难经》、《产育保生方》等。

△主要学术理论:

(一)总结脏腑辨证理论

1、藏彖体系及其平病脉证模式的构建:

2、 脏腑疾病本标类属与辨证方法:脏为本,腑为标,脏腑为本,经络为标

3、 脏腑病的演变和预后;

4、脏腑病的治疗:以肝脏为例,提出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的治肝原则和方药。

(二) 遣药制方论

(1) 气味厚薄理论:

① 气味厚薄决定药效;

② 气味厚薄决定升降沉浮;阳主升,阴主降,味厚主降,味薄主升,气厚主升,气薄主降;炮制一熟升生降、根 升梢降。

(2) 药类法彖: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3) 发明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所谓引经报使,是指利用某药对某经络及脏腑或身体部位的特殊亲和作用,引导 其他要的药力直达病所,又称药引、引经药。

十二经药引:太阳经病,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经病,在上用白芷、升麻,在下用石膏;少阳经病,在上用 柴胡,在下用青皮;太阴经病,用白芍;少阴经病用知母,独活是足少阴肾经引经药;厥阴经病,在上用青皮,在 下用柴胡;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浮,使入心肺;牛膝引药下行,直达肝肾。

太阳经头痛(头项强痛)用蔓荆子;阳明经头痛(前额)用白芷;少阳经头痛(头两侧 或偏头痛)用柴胡和青皮; 厥阴经头痛(巅顶)用吴荣萸。

(4) 制方法则:创立风暑湿燥寒制法

(三) 脾胃病治法 △代表方剂

一、九味羌活汤p29

臣:防风:祛风,胜湿止痛

苍术:入太阴经,燥湿,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佐:细辛:入少阴经,止痛

「 白芷:入阳明经,燥湿

;一祛风散寒 川苛:入少阳、厥阴经,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 生地、黄苓:清泻里热,防止诸辛温燥烈Z 品助热伤津—

使: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苛,黃苓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二、生脉散P127

【组成】君:人参:大补肺脾之气,生津

臣:麦冬: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一一气阴双补 佐:五味子:敛阴止汗,收敛耗散之肺气而止咳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三、当归拈痛汤p250

【组成】君: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通痹止痛 茵陈:苦泄下降,清热利湿

臣:猪苓、泽泻:渗湿

黄苓、苦参:清热解毒 佐:防风、升麻、葛根:祛风湿

苍术:除内外之湿

白术:健脾燥湿

知母:清热,防止苦燥伤阴

当归:养血活血

【组成】君:羌活:入太阳经,解表寒,祛风湿, 利关节,止痹痛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痹止痛

人参、甘草:补益气血,防止辛散Z 药耗气伤阴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方歌】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苓葛根,二术苦(人)参知母草,疮疡实热服皆应。

张从正

△简介:号戴人,有“宛丘”之称,私淑河间,金元四大家之攻邪派,主张汗吐下三法。著作有《儒门事亲》。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一、因邪致病理论

(一) 邪气致病之疾病观:治病首重邪气

疾病观主要包括因邪致病、论病重邪和祛邪安正三方血。

(二) 天地人三邪之发病说

(三) 邪壅血气之病机论: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

二、汗吐下三法致病经验

(一) 汗法

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如“灸、蒸、涕、洗、熨、烙、针刺、眨射、导 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1) 适应范围: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

(2) 宜忌: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3) 注意事项:①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汗程度和吋间。

② 中病则止

③ 发汗后禁忌:杂食、嗜欲、忧思、劳作。

(4) 眨射出血:喉痹,头风疼痛

(二) 吐法

凡邪气在上者,皆宜吐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1、 适用范围:风疾、宿食、酒积等邪在胸皖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病证,伤寒杂病中的某些头痛症,痰饮病胁肋刺痛, 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以及眩晕、恶心等病症,皆可吐之。

2、 论治方法:瓜蒂散,葱根白豆豉汤,探吐、鼻饲、取嚏、催泪等外治法。

3、 注意事项:先小剂量,没有效果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可饮蕭汁。

(三)下法

凡具有下行作用的,都属于下法。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提出“陈苹 去而肠胃洁, 适用范围 论治方法 注意事项 禁忌:洞泄寒屮,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眼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 二经败症。

三、食疗补虚

慎用补法: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法;对邪积未去的病人,以攻药为先,应慎用补剂,以免助邪伤正;对脉脱下虚, 无邪无积的虚证病人,方可议投补剂;强调药补不如食补,认为凡病皆由邪,攻去其邪,病人能进五谷,才是真补 之道。 补发分为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癥瘟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不存焉”

凡邪滞宿食,蕴结在胃胶以下;积聚陈堇于屮,留结寒热于内;各种外伤引起肿痛剧烈者。

热壅、寒实、水聚、痰滞、湿滞、食积、血瘀分别投以寒下、凉下、温下、热下、峻下、缓下之剂。 急则用汤,缓则用丸,中病即止

1、 2、 3、 4、

四、情志疗法:源于内经以情胜性,又不拘于内经有所创新,惊者平Z,以喜胜怒△代表方剂

一、禹功散p58:黑牵牛,茴香(或加木香)一一逐水通便,行气消肿一一治阳水

二、导水丸p58:大黄,滑石。黄苓,黑牵牛一一攻下逐水一一治水肿

三、木香槟榔丸p283: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香附子,牵牛(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

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泄痢后重热滞宜。)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泻热

主治:痢疾,食积

四、三圣散p292:防风,瓜蒂,藜芦一一涌吐风痰一一治中风闭证,癫痫,食物中毒

李杲

△简介:宋金人,号“东垣老人”,师从张元素,传其学者罗天益、王好古。为金元四大家之补土派。主要著作有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用药法象》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一、脾胃内伤学说

(一)脾胃生理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内伤的主要因素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脾胃元气不足的发病机制有:

1、劳伤阳气,汗泄精绝,身热心烦,甚而昏厥

2、脾胃不和,谷气下流,阳气沉降,阴精失奉

3、胆气不生,饮食不化

4、五味不藏,五气失养

5、脾胃帰弱,形气俱帰

脾胃内伤,最先受累的是肺。

(三)阐发内伤热中证

1、内伤热屮证发病机理:其热像是阴火内燔所致

a、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b、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c、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d、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补充:阴虚火旺和阴火上冲都有潮热汗出,头晕,心悸,烦躁不眠,面红口渴之症

阴火上冲:气火关系的失调:潮热多见于上午,并兼有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症状,如气短乏力

阴虚火旺:阴阳关系的失衡:潮热多见于午后或入暮为热,并兼有肝肾阴虎之象,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2、内伤热中证的治疗: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李杲强调升阳益气

(1)甘温除热法:用甘温之气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创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为主的代表方。

(2)升阳散火法:创升阳散火汤

(3)升阳除湿法

二、遣方用药经验

(一)四时用药:长夏时创清暑益气汤用于治疗湿热困脾,另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黃苓、黃连、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参、苍术、黄罠、甘草),用于治疗阴火炽盛,是李杲益气与泻火并重的代表方。

(二)脏腑用药:升阳益胃汤

(三)治疗温疫:普济消毒饮

△代表方

一、普济消毒饮P79

【组成】君:黄连、黄苓:清热解毒泻火,清上焦头面热毒

臣: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佐:鼠粘子(牛茅子)、连翘、僵蚕:疏散头面风热,清热解毒

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玄参滋阴,防苦燥升散Z品伤阴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桔梗载药上行

陈皮:理气疏壅,散邪消肿

人参:补气,扶正祛邪

使: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方歌】普济消毒苓连鼠,玄参廿枯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二、补中益气汤P124

【组成】君:黄罠:补中气,固表气,升阳举陷-

臣:人参:大补元气一补一身之气

炙甘草:补脾和中

佐:白术:补气健脾-

当归:补养营血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引药上行

使: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庞发热证

【方歌】补中益气茂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三、当归补血汤P131

【组成】君:黄罠:补气固表,补气以助生血臣:当归:养血和营黄罠30g:当归6萨5:1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四、羌活胜湿汤P264 _

【组成】君:羌活:善祛上湿

祛风除湿,通利关节

独活:善祛下湿J

臣:防风:散风胜湿而治一身Z痛

川茸:上行头目,疏散周身风邪,活血行气止头身疼痛佐:蒿本:疏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止巅顶头痛

蔓荆子:清利头目

使:甘草:缓解诸药辛散之性,调和诸药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犯表之痹痛

【方歌】羌活胜湿羌独茸,甘蔓蒿本与防风。

五、复元活血汤p203

【组成】君:酒大黄:消瘀散瘀,导瘀下行柴胡:疏肝

一升一降,攻散胁下之瘀滞

行气,引诸药入肝经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

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佐:当归:补血活血

桔楼根(天花粉):消瘀散结,清热消肿

使:廿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入,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朱震宁

△简介:字彦修,浙江义乌人,又称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Z滋阴派,从学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格致余论》《局方发挥》《脉因证治》《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并不是他的著作。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一、相火论

(一)、相火常为生命动力

生理之火,相火的实质推动维持人体生命力的动力

(二)、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病理之火,李杲将相火妄动的直接原因归咎于人的“情欲无涯”。“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因此饮食厚味、房劳过度、情志过极是相火妄动论的主要原因。

相火具有两重性,其生理特性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维持和延续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在情欲刺激状态下妄动的相火属于病理状态,能直接耗损寄存于肝肾的阴精和元气,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

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阳有余而阴不足是朱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

(一)人之阴阳动多静少

(二)人之阴精难成易亏

(三)人之相火易夺阴精

三、阴升阳降论

分别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认为导致升降失常而产生的各种病证的因素包括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房劳致虚等。

四、摄生养老论:养阴抑阳的理念

五、治疗经验

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用越鞠丸。“杂病用丹溪”

火热病论治经验:滋阴降火法。实火可泻,郁火可发,虚火可补(大补阴丸)。

郁证论治:病因:情志、六淫、饮食分类:六郁(气血痰热食湿)气郁为关键,创六郁汤

△代表方剂

一、痛泻药方p68

【组成】君:炒白术:补脾燥湿

臣:炒白芍:柔肝止痛

佐:炒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使:防风:疏散肝郁,升脾Z 清阳,祛湿止泻,为脾的引经药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

二、 左金丸p85

【组成】黄连18g :吴茱萸3g=6:1

黄连清肝火,清胃热,泻心火;吴茱萸疏散肝郁,和胃降逆,制大黄之寒,引黄连入肝经。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三、 大补阴丸pl39

【组成】君:熟地黄:填精益髓

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健骨

臣:黄柏:泄相火

知母:清泻肺、胃、肾三经之火,又滋三经之阴

佐:猪脊髓:补髓养阴

蜂蜜:补中润燥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四、 越鞠丸pl81

【组成】君: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

臣佐:川時:行气活血,解血郁

燥湿健脾,解湿郁 清热泻火,解火郁 消食和胃,解食郁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五、 固经丸pl60

【组成】君:龟板:滋养肝肾,潜阳制火

白芍:敛阴益血以养肝

臣:黄苓:清热泻火止血

黄柏:泻火坚阴

佐:椿根皮:固经止血

香附:行气活血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

【方歌】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苓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六、 二妙散p252

【组成】黄柏:清下焦湿热

苍术:健脾化湿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七、 四苓散p254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功用】利水渗湿 苍术: 梔子: 神曲:

【主治】水湿内停证

八、保和丸p281

【组成】君:山楂:消积化滞,肉食

臣:神曲:消食健脾,酒食

莱腋子:消食下气,麦面

佐:半夏、陈皮:行气导滞,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主治】食积证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植,苓夏陈翘酿子加,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屮用麦芽。

薛己

△简介:(字新甫,号立斋)温补开山鼻祖,明成化人,著作有《内科摘要》(屮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内科命名的书)、《外科发挥》、《疮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外科枢要》(明清时期对骨病的代表性著作)、《正体类要》(最早的骨伤内科著作)、《口齿类要》(现存最早的口腔和五官科专著)、《保婴撮要》(篩己与其父同著的儿科专著)、《女科撮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等,评注有《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小儿药证直诀》《名医杂著》等。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治病求本

1辨证论治求病之本。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无论内伤、外感之证,都需掌握疾病发生之本源。2人以胃气为本(重脾胃)。治病关键调制脾胃。

3 “滋化源”是薛己治病求本观的法则把补脾胃扩大到肾与命门。采取虚则补其母的治法达到滋化源的目的。

二、重视脾胃

1生理:人体之所以有生机、活力,全赖脾胃的滋养与健运。“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

2病理:“脾胃一虚,四脏俱无生气”“人Z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某些外感疾病也是由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引起。

3治疗:阴焜亏损之证的治疗调补脾胃阳气为先(四证四方):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一一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者一一六君子汤加炮姜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一一四物汤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一一八味丸(补气到补阳到补肾)

三、阐发肾命

常用六味丸、八味丸调治肾命阴阳,力避苦寒泻火,崇尚温补。

四、补虎心得

所言虚证为阴虚,包括肝肾脾之虚。

1、朝夕互补

2、急证骤补:急补:八味丸一一肾元不固,独参汤一一气血津液脱失证,参附汤一一阳虚气脱Z重证

3、偏虚纯补

△代表方剂

一、内补黄罠汤p306

【组成】君:黄罠:补脾肺,生肌敛疮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臣:肉桂:温补阳气

熟地:滋阴养血以生肌

佐:当归、川茸:活血养血,行滞通络

麦门冬、白芍:滋阴补血,敛阴以配阳

远志:亍心安神,疏泻壅滞

茯苓:健脾泄浊

生姜、大枣:调补脾胃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功用】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主治】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

【方歌】内补黄罠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茸。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

二、参附汤P109

【组成】人参,附子

【功用】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三、加味逍遥散p68

【组成】肝郁:血虚:脾弱:内热:佐使: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丹皮、山梔:清肝热生姜、薄荷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梔着。

四、归脾汤P132

【组成】君:黄罠:补脾益气

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

臣:人参、白术:补脾益气

当归:补血养心

酸枣仁:宁心安神

佐:茯神:养心安神

远志:亍神益智

木香:理气醒脾

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炙甘草:补心脾之气,调和诸药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庞证

2、脾不统血证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诜,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缪希雍

△简介: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神医安道全”,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是我国清代以前的单方验方大全)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外感热病的研究

(一)伤寒时地议。

(二)伤寒易于热化:邪入口鼻,证多阳明。

(三)伤寒温病辨治特点

1、强调速逐热邪

2、重用阳明清法: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临床多大剂量使用。

3、固护津液,慎于汗下:不用半夏(为渴家、汗家、血家三禁)

二、调护脾胃,倡脾阴之说

治疗脾胃虚证善用甘平柔润之剂。甘凉滋润酸甘化阴。

四神丸、创制脾肾双补丸

三、内虚暗风论治

治疗内风提出法当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养阴补阳以治其本的原则。用药多廿润清灵或酸廿柔润,养阴清火, 平息内风。

四、气血病证论治特色

(一)立治气病三法,注重降调气机:“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

(二)血证论治特点

1、治血三法:“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以“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证可审” 为血瘀之诊断大法,所忌的破血药为三棱、姜黄、水蛭、桃仁、红花等。

2、创吐.血三要法:

(1)宜行血不宜止血:用和血行血法以防络脉瘀阻,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

(2)宜补肝不宜伐肝

(3)宜降气不宜降火

五、本草学成就

(一)阐发药性,详尽朴实

(二)创本草文献体例之新

1、注疏药物

2、主治互参:指单味药物与方剂组成的有机联系

3、简误防失:纠正本经Z论的简误和临床用药的简误。

△代表方剂

参苓白术散

【组成】君:人参:益气健脾

白术 ~ 茯苓健脾祛湿

臣:山药、莲子:健脾止泻

白扁豆、惹改仁:健脾渗湿

佐: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

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陈皮:燥湿理气

使:甘草:健脾和屮,调和诸药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慧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总论知识点 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 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 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 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 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 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 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 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 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 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 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 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 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 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 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 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 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 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 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 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 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 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 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 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 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 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复习进程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张元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 A、补阴必兼泻火 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 C、补阴不必泻火 D、补阴多兼泻火 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 B、阳从外走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Ⅰ前言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进一步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大纲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述课程性质,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学说、学派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各论以对中医理论影响巨大的七大学说(七大学派)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个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并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Ⅱ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8学时,共4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和案例实验讨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Ⅲ正文 上篇:总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历代各主要学说、学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点,各主要学说、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求中医学术中规律性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明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载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后世的影响。 答:一,用药务求柔润;二,力戒呆补峻功;三,注意升降气机;四,善于化载古方;五;创造简便成药。钱乙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造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仿;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意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家所采纳。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4,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治疗有何发展。 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一,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热,用“甘草,滑石,葱鼓等发散甚妙”,如:凉隔散,天水散;二,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沸热郁结为主,如大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如承气汤,黄连解毒汤。 5,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一,升降沉浮。二,制定药类法象。三,阐发苦欲补泻。四,创药物归经报使。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六,用药要旨。突出成就。创药物归经和药物报使。 6,张元素治疗脾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其确定的治脾胃的原则是什么? 扶养脾胃“养正积自除” 7,简诉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 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即“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则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想。 8,李杲脾胃论的后世的影响? 答:首先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派。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一,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李中梓,张介宾;二,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三,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诸疮全赖脾土”:四,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更加完善。 9,试诉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10,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 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胃和气郁有着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以二陈汤为治疗基本方。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瘀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反郁皆在中焦”创作越鞠丸统治诸郁证。治郁重在调气,常用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屮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导论 1、中原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堂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女口,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洪学术流派中更学术流派是中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 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木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 (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 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 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 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②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四)特殊学派 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更、道更、佛医等。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 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 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 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 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 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 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 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 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 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 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 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 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 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 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 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 客交浑,最难得解”。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 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 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 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 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 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 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 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 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说课讲解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中医各家学说备课讲稿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 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 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 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 一.学术流派 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 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秦派: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 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 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 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 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 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 二.养生学 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 ,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

,《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 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 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 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 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 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 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在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 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制方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 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 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 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 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 (3)、顾护脾胃 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 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 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④调理脾胃: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 以养脾胃。 (4)、喜用药引:使用药瘾,有利于丸散的加减,便于服药,又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汤、金银花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四、刘完素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 释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以火热学说为核心研究内容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以探讨脏腑辨证学说为核心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攻邪学派:凡在理论上一攻击邪气为首务,辩证上强调“病由邪生攻邪【】病”治疗上主张用含吐下散发治病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丹溪学派:凡以阐述“内伤火热”证治为主,治疗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引起对人体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补学派:又称肾命学派,凡在生理上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要作用,辩证上立足先后天,或重脾或重肾,治疗善用甘温之剂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医学流派。A 按因类证:以方证的发病原因为归类标准,如太阳病中风、伤寒、风寒两感、中风火劫、中风误吐等,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 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C 虫蚁搜剔法: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指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 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E 二纲六变: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篇”之称,即所谓“二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他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其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的观点 F 反兼化:指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反见胜己之化,即会向相反的,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G 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甘温除热:中医补法之一。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J 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K 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L 戾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的病因。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M 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N 逆流挽舟法: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如失于表外邪入里日久者,也可引邪出于外,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剂人参败毒散。 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此,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Q 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S 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三本二统:绮石治虚劳,注重肺脾肾三脏,称为“治虚三本”,三本之中,尤重肺脾二脏,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成为二统。 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 三世医学:远古医学,伏羲制九针《黄帝针灸》,黄帝岐伯论脉《素女脉诀》,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 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T 吐血三要法: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 W 五郁:木、火、土、金、水五郁。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X 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 “相火”: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之变,相火妄功为病理之火,耗损真阴,损伤元气,为元气之贼 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Y 药物四维:《景岳全书》附子大黄人参熟地 以方类证:《伤寒论》研究中,把一个个方证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证候,以方名证,按方类证。 “养阴三法”:一甲养而涩之,二甲养而镇之,三甲养而济之。 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引经报使:是响导全方主治的效用。即通过某种药物的引导,使全方对某脏腑经络的疾病 发挥更好的疗效。阴中求阳:张介宾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在补阳时,适当加入少量补阴之品,以达到阴中求阳的效果。 Z 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真阴之用 :指命门的功用。命门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真阴之脏:指命门,命门内藏先天元阴元阳,故称真阴之脏。 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