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收集历代进士和举人的名单、事迹、传记等资料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些有关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推荐:

1.《中国科举考试史》:由中国科举考试博物馆编纂,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科举考试历史的书籍,包括进士和举人的名录、考试规则、

录取标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科举考试录》:宋代官方编写的科举考试总集,收集了自隋朝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和举人考试内容,是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资料。

3.《历代进士名录》:清代学者黄遵宪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包括进士的等级、出身、姓名、事迹等信息,是了解古代进士的重要资料。

4.《中国进士大全》:清代学者王引之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记录进士考试和录取情况的巨著。

5.《举人名录》:清代学者陈康祺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举人名录,是了解古代举人的重要资料。

这些书籍都是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

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民俗

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一千三百余年间,设闱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亦称大比。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痒生),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组织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进行,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又称廷试,考策问。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通渭八进士 在古代“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位通渭学人考中了进士。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后入仕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升为工部郎中,先

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他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李鏊,今平襄镇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在四川省任职。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他在任职期间,勤政惠民,兴办义学,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赞为“牛青天”。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清史稿?循吏》有传。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56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56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7-29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李春芳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 名进士及第 张春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 名进士及第 胡正蒙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 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90名 亢思谦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汪镗孙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恽绍芳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史朝宾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曹金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张正和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黎澄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黄铸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张居正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胡杰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杨继盛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

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

浙江省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 童惠平(浙江兰溪) 科举制度包括文科举和武科举,文科举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文科进士为开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后一次考试,共沿袭了1298年;武进士科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共相沿了1202年。据《兰溪市志》、《兰溪市教育志》、《兰溪市文化志》及各村《童氏宗谱》,我整理出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如下: 一、历代进士名录(共19人,其中武进士1人) 姓名字号 朝 代 登科时间官居籍贯今址备注 童澄字国宾 号清溪 宋 太平兴国二年 (977)年丁丑 科吕蒙正榜进 士及第 任殿中侍御 史⑴ 家居纯 孝乡椒 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童新字琅器 号焦崖 宋 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中进士 任殿中侍制⑵ 纯孝乡 椒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谱载为至道年间 (995-998)登进 士,官签书⑶刑 科谏议⑷。 童奇字珍之宋 元丰五年 (1082)中壬 戌科黄裳榜进 士 任司徒⑸转福 建廉访使⑹ 纯孝乡 椒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童刚中字伯应宋 绍兴二十七年 (1157)中丁 丑科王十朋榜 进士 任至江西等 行中书省⑺平 章政事⑻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时中字伯庸宋 绍兴年间 (1131-1162) 进士 授儒林郎⑼, 福建转运司 干办公事⑽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刚中之胞弟, 应比他中进士要 晚。

童尚文字贯道宋 开禧年间 (1205-1207) 登进士 授迪功郎⑾, 任常山县主 簿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恭字允让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中进士 由大理司直 为江南西路⑿ 安抚司干,官 仕至府尹⒀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居易字文礼宋 嘉定十年 (1217)中丁 丑科吴潜榜武 进士 授任宣州⒁知 州⒂ 居石渠 乡石 渠,后 迁香溪 香溪镇香 溪人 绍定年间 (1228-1233)为 前军司马,从讨 伐李有全有功, 封东莞郡伯。 童吁宋 嘉定年间 (1208-1224) 进士 翰林院修撰 ⒃,文林郎同 知制诰兼国 史院⒄编修, 后廷议遣使 特诏谕安南 国⒅,钦加奉 议大夫⒆,佩 黄金符复命, 称天子意,晋 中宪大夫⒇, 太常礼仪院 (21)判官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颖字叔秀宋 嘉定年间 (1208-1224) 进士 授征仕(事) 郎(22),翰林 院编修,升讲 书承德郎(23)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颂字圣美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登进士 授文林郎,任 龙游知县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湘字世忠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登进士 仕至中宪大 夫,苏州府尹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时和字民望宋 淳祐年间 (1241-1252) 进士 仕至昭文馆 (24)大学士, 荣禄大夫(25)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浙江宁波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

浙江宁波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 王庆祥 2001年春,在搜集整理象山历代进士名录时,根据民国县志《选举表》所列北宋庆历六年(1046)“丙戌科”进士陈诜与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进士陈詥(诜之堂弟)、陈誴(诜之兄),以及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陈宗翰(诜之孙)四人亲缘关系,查考他们的里籍。不意,从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及元《延祐四明志》等志籍中发现,《选举表》所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进士陈辅是“詥之子”,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谠是“詥之堂弟”,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进士陈诩是“谠之弟”,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称进士)陈讽是“誴之堂弟”,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亦称进士)陈休锡是“谠之侄”。可见这五人与他们同出一族。同时发现,《选举表》未列的元丰二年(1079)“已未科”进士陈谔是“詥之弟”,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撝是“誴之族”,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进士陈摅、陈抍都是“撝之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进士陈晋锡是“休锡弟”,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进士陈栖筠是“抍之侄”。这六人也与他们同出一族。另据民国县志《陈大雅传》:陈辅次子陈珌,亦举进士(《选举表》未列其名,乃是“举而未获隽”)。如此,这个陈氏一族在北宋、南宋时期曾先后举进士十六名。据此梳理,这十六名进士的亲缘关系是:陈誴与陈诜、陈詥与陈谔、陈谠与陈诩,是三对亲兄弟;陈讽,是他们的族兄弟;陈撝、陈摅、陈抍三兄弟,都是他们的族人;陈辅,是陈詥之子(民国县志《陈大雅传》言陈辅是大雅之子,《乾道四明图经》等则在陈辅名下注“詥之子”,可

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科举时代,资中文星璀灿,出了状元2名,进士216名,举人224名,贡生102名,秀才1000多人,这些人都是文化名城的文化精英,光耀了资中人的“门庭‘。对于状元,谁都知道是宋朝的赵逵和清朝的骆成骧,而哪些人是进士、举人、贡生?知之者便微乎其微了。为此,笔者从《四川通志》、《资州直隶州志、资佼中县续修资州志》等史籍中多所查寻,列名于后,若有读者家中尚有族谱,可与之对照,或许你家早就是文风舒卷的书香门第了,这种家世连“先前阔”过的阿Q先生都是会肃然起敬的! 资州进士名录 (不含资阳、仁寿、井研、内江四个属县) 宋朝186名 谢颐素邓永世谢尧辅陈尧钱规范亦颜谢汝弼 刘澄钱恬黎璺几姚腾尧何嗣老何彦立罗敏功 王南中范弁姚宗尧何如石扬三锡陈伯牛谢启 范怀侯锋张乐何懿目骥钱骧杨植 何师中何如霆勾声范安节何俱张行谢天奎 贾天英唐之问谢敦何灿濯行王宠光贾敦夫 何慈冯褒何迪张周钦萧卞谢时举杨仁 毕豫张汝弼何元亮赵仁揆谢三俊张康成黄清问 钱俦刘丙杨辉张刚陈颐何三才郑昂 张忠黄邦直牟丙冯获谢二连赵逵雍有容 魏宪张忠民刘令孙赵伯聪李占张元龙赵迪 王洗黄常杨充史尧仁张安问李石赵雄 张穆支自中黄依仁魏誉仲赵希济钱仁勾龙复 勾龙京王庠王翔钱大寿李浩何辉黄太 赵洵黄寅震李忻范晓裴仲虎张释王化鹏 何蕃王天麟王铎赵希斋王用中赵希混黄震龙 张方赵思栅谢涛蹇许刘成道贡元僎董纯 黄震赵介胄赵思敬杨墀王昌辰黄宸何应隆 郑伏一张瑾张受传何观光赵炎震王如意魏林 裴远扬张莘之李仲熊邓震发钱张俊王国华 赵子信谢弼张开发张光远赵希懿赵炎谢用之 王之支铿勾良传张良能张应赵谢景福赵已果 赵兴种陈元端何士龙邓菱李荣五贾仲坤谢南子 勾龙西张应有濯能牟午南张子成王大海何福祖 王震荣赵田义刘鸿谢起南何大雷谢东之赵兴隽 勾龙赵孟燧王心亭李寅杰赵与王时用袁森 郭孝祥黄午黄骥子 明朝18人 陈铿田琼李芳向敬吴王祥宋有文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涪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汉武帝刘彻建之元年(公元前140年)置涪陵县,属巴郡;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东晋明帝司马绍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废县,南齐复置,属涪陵郡;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又废县;隋又置涪陵县,属巴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属重庆府;公元1913年,民国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和四川第八区;1983年撤县建涪陵市(县级),1995年撤地区设涪陵市(地级),1997年12月20日撤地级涪陵市,设重庆市涪陵区。 从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年〕进士)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证得知:涪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24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32名,居四川各州县之首,比有“才子之乡”的富顺县多13名。 现将涪州在明清两朝文科进士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涪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蒋勉明永乐13/2/72《索》1456《碑》127夏铭明宣德5/2/31《索》363《碑》185 刘纪明景泰2/3/40《索》1990《碑》237刘岌明景泰5/3/149《索》1982《碑》257 郭澄明天顺1/2/23《索》143《碑》262张善吉明成化2/3/144《索》527《碑》313 钱玉明成化8/3/57《索》2344《碑》342刘茞明弘治12/2/78《索》2022《碑》485 张柱明弘治15/3/77《索》483《碑》506夏邦谟明正德3/2/58《索》360《碑》532 夏国孝明嘉靖2/3/81《索》361《碑》634谭棨明嘉靖17/3/45《索》99《碑》722 谭臬明嘉靖29/3/168《索》98《碑》796黎元明嘉靖35/3/93《索》893《碑》832 王堂明嘉靖38/3/49《索》332《碑》846徐尚明嘉靖41/3/189《索》990《碑》869 文作明隆庆2/3/157《索》76《碑》905刘养充明隆庆5/3/200《索》2045《碑》929 文德明万历8/3/48《索》75《碑》974曹愈参明万历14/3/158《索》1853《碑》1014张与可明万历17/3/61《索》524《碑》1030况上进明万历17/3/98《索》1161《碑》1031杨景淳明万历17/3/105《索》1702《碑》1032向鼎明天启5/3/208《索》903《碑》1242 涪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文景藩清康熙12/3/38《索》78《题》182何有基清雍正1/3/110《索》678《题》349 周煌清乾隆2/2/46《索》2236《题》427张煦清乾隆2/3/224《索》515《题》437 刘为鸿清乾隆4/3/88《索》2003《题》446徐玉书清乾隆16/3/140《索》950《题》503 邹锡畴清乾隆17/3/118《索》933《题》515陈于午清乾隆22/3/92《索》2088《题》538 陈鹏飞清乾隆28/3/113《索》2165《题》568张二载清乾隆31/3/114《索》408《题》577 周兴岱清乾隆36/2/6《索》2231《题》588文楠清乾隆37/3/72《索》77《题》600 熊德芝清乾隆37/3/98《索》697《题》601周宗岐清乾隆40/2/44《索》2208《题》605 陈煦清嘉庆6/3/7《索》2161《题》692陈廷达清嘉庆6/3/17《索》2092《题》692 陈永图清嘉庆7/3/16《索》1702《题》707陈伊言清嘉庆10/3/142《索》2111《题》723刘邦炳清嘉庆13/3/15《索》2032《题》731张进清嘉庆14/3/68《索》456《题》746 邹柟清嘉庆22/3/12《索》931《题》782陈錕清嘉庆25/3/127《索》2172《题》811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篇一: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指记录历代进士和举人的名单和事迹的书籍,一般包括进士录、举人名录、乡贤文献等。这些书籍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记录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和人物性格。 以下是一些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及其简介: 1.《清科举制》 《清科举制》是清朝时期一部系统地总结清朝科举考试制度的著作,其中包括了进士和举人的录取标准、考试内容和录取结果等。这本书是清朝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重要见证。 2.《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是清朝时期一部综合性的典章制度著作,其中包括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规定、选举典制等。在这本书中,进士和举人的录取标准、考试内容、录取结果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3.《中国科举考试史》 《中国科举考试史》是北京大学教授陈云庆所著的一部系统性的科举考试史著作,包括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科举考试历史,对每个时期的考试制度、录取标准、考试内容等都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4.《中国进士举人名录》 《中国进士举人名录》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国良所著的一部进士和举人的名录书籍,包括了广东省内各个朝代的进士和举人的名单和事迹,是广东

省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以上是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及其简介,这些书籍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篇二: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指专门收集、整理历代进士及举人名单、事迹、传说、历史故事等的书籍,一般包括进士目录、进士名录、举人名录、举人传、故事、传说等内容。这些书籍主要用于历史、文化、民俗等领域,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进士和举人是一种特殊的科举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进士分为甲科、乙科、丙科,每科考试取前三名,称为进士出身。举人则是通过乡试取得功名,但不一定能够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这些考试的举行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在收集、整理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 进士及第名单:包括历代进士的生卒年、姓名、科目、出身地等信息。 2. 进士事迹:记录进士的功绩、贡献、成就等,以及他们的生平故事。 3. 进士传说:记录进士的传说、故事、趣闻等,有助于人们了解进士的历史和文化。 4. 举人名录:记录历代举人的生卒年、姓名、科目、出身地等信息。 5. 举人传:记录举人的生平故事、思想、贡献等,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政治见解等。 6. 举人故事:记录举人的故事、传说、趣闻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平度名人

平度历代进士、举人考 道光《平度州志·选举表》和民国《续平度县志·选举表》收录平度古代进士51名,其中武进士7名;举人204名,其中武举人43名;五贡(恩贡岁贡、优贡)460名;其他出身246名。 唐朝高宗时,平度(胶水县)惟一的进士是蒋钦绪。唐中宗时,任太常博士。 宋代,平度是“望”县,即上等县,出了三位进士: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祁暐中进士;公元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齐中状元;蔡体时间不祥)。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中落。平度没有一个文人入仕。 明朝的情况是: 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甲子科乡试,平度人侯庸、吕让考中举人; 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试,平度人侯庸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九名;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乡试,平度人张容考中举人; 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会试,平度人吕让考中进士;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乡试,平度人窦艺考中举人; 公元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乡试,平度人赵惠考中举人; 公元1402年(明洪武三十五年),壬午科乡试,平度人戴新考中举人;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甲申科会试,平度人戴新考中进士; 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乙酉科乡试,平度人邱志、马进二人考中举人; 公元1408年(明永乐六年),戊子科乡试,平度人陈成考中举人;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辛卯科乡试,平度人朱焕、张曙、任奉、杨祯、王翔五人考中举人; 公元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乡试,平度人孙辅、刘泰、石理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科乡试,平度人张璈、刘都、高贵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科乡试,平度人欧复、杨新、林侃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29年(明宣德四年),己酉科乡试,平度人毛宗鲁考中举人; 公元1430年(明宣德五年),庚戌科会试,平度人毛宗鲁考中进士; 公元1432年(明宣德七年),壬子科乡试,平度人窦寿考中举人;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乙卯科乡试,张宗义考中举人; 公元1444年(明正统九年),甲子科乡试,平度人徐禄考中举人; 公元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丁卯科乡试,平度人刘观考中举人; 公元1450年(明景泰元年),庚午科乡试,平度人姜海、张恂、张宣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53年(明景泰四年),癸酉科乡试,平度人乔俊考中举人;。 公元1459年(明天顺三年),己卯科乡试,平度人蔡蓁考中举人; 公元1462年(明天顺六年),壬午科乡试,平度人官廉、王灏二人考中举人; 公元1464年(明天顺八年),甲申科会试,平度人官廉考中进士; 公元1465年(明成化元年),乙酉科乡试,平度人张公玉考中举人;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戊子科乡试,平度人张祯考中举人; 公元1471年(明成化七年),辛卯科乡试,平度人李鼐考中举人; 公元1474年(明成化十年),甲午科乡试,平度人倪宗、张霄二人考中举人; 公元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丁酉科乡试,平度人官贤、刘永昌、盛时雍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会试,平度人张祯考中进士; 公元1489年(明弘治二年),己酉科乡试,平度人张锦、王宠、张和三人考中举人; 公元1490年(明弘治三年),庚戌科会试,平度人官贤考中进士; 公元1492年(明弘治五年),壬子科乡试,平度人王銮考中举人; 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乡试,平度人崔邦考中举人;

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经眼录

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经眼录 王东峰 【摘要】兰州在陇右地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清代及近代,产生了许多作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以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的别集为 考察对象,对其作者、版本、内容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文献价值集中反映出作者的 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广泛,涵盖面十分宽广,涉及兰州地区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及士人思想、百姓生活等,是兰州近现代史的生活记录,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5)004 【总页数】4页(P109-112) 【关键词】甘肃省图书馆;清代;近代;兰州先贤别集 【作者】王东峰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重庆 40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兰州古称金城、皋兰,上自秦汉,下迄近代,名儒贤士,代不乏人,在陇右地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清代及近代,兰州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事业也出现了欣欣向荣景象,因此涌现出了许多较有影响力的作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

作品和文化遗产。西北地方文献,作为甘肃省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收藏了大量的陇右地方文献。 1 馆藏清代及近代兰州先贤别集 1.1 作者构成 从别集作者的功名上考察,有功名者如进士、举人、贡士等,其中进士出身的5人:秦维岳、吴可读、王树中、刘尔炘、王烜;举人出身的3人:郝璧、江得符、周应沣;贡生3人:黄国珍、王澍霖、王炳麟;无功名者4人:陈增、陈坦、朱 克敬、张松龄。 从别集作者的身份上看,既有朝廷命官,如郝璧以文才署太常博士,不久升为给事中,典试江南,后迁安徽按察副使;秦维岳由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改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迁兵科给事中,署湖北盐法道、武昌盐法道布政使、按察使;吴可读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吏部主事;刘尔炘曾任甘肃省咨议局、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王烜在民国时期,历任甘肃省公署秘书长,政务厅长等职。也有久试不第,设帐授徒的饱学之士,如陈增、陈坦兄弟。还有方外人士,如同治时西安八仙庵的主持、道士刘元机。 1.2 版本类型 这21种别集版本类型丰富,有刻本11部:《三余斋诗草》《三余斋存稿》,乾 隆五十一年(1786)汲古书屋刻本[1];《听雨山房诗草》,清嘉庆年间刻本[2];《南墅诗草》,道光三年(1823)刻本[3];《暝庵诗录》,同治九年(1870)长沙刻 本[4];《梦梅轩诗草》,清光绪年间刻本;《云水前集》《后集》,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世德堂诗文集略》,光绪十一年(1885)世德堂重刻本[5];《果斋 前集》,民国拙修山房刻本[6];《携雪堂集》共有两种版本:一为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不标卷数,共分五册,分别为《携雪堂诗集》《携雪堂文集》(将奏 疏与论、跋、启、序等合在一起)《罔极编》《携雪堂试帖》《携雪堂时文》;一

元史艺文志书目研读札记

元史艺文志书目研读札记 10涉外2 黄琴 4号序跋自刘子骏校理秘文分类书为六略,曰六艺者经部也,诗赋者集部也,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皆子部也。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著记则久之,春秋类古封禅祭祀封禅议对汉封禅祭祀久之,礼类高祖传孝文传久之,儒家类是时固无四部之名,而史家亦为别为一类也。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部先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缺,后王亮谢胐任昉殷钧撰书目皆循四部之名,虽王俭阮校孝绪析而为七祖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都用李充部叙而已宋时三馆图志号称大齐,汴京既破辇归金源氏南渡后建秘书省搜坊遗缺,优献书之赏馆阁储藏,不减东都盛时。元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耶律楚才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世祖至元四年从臵京师改名宏文院,九年臵秘书省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及大兵南伐命焦友臵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伯颜入临安遣郎中孟祺籍宋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图书由海道舟运至大都,秘书所藏彬彬可观矣。唐以前藏书皆出抄写。五代始有印版。至宋而公私版本流布海内,自国子监秘阁刊校,外则有浙本蜀本闽本江西本,或学官佯校,或书坊私刊。士大夫往往以插架相夸用世祖用许衡言遣使取杭州在官书籍版及江西诸郡立具交署以掌之,诸路儒生著述辄由本路官呈进下,翰林看详可传者,命各行省檄所在儒学及书院以系官钱刊行。鄱阳马氏文献通考,且出于羽流之呈进亦一时佳话也。至正儒臣撰秘书监志仅纪先后送库若干部若干册,而不列书名。明初修史又不列艺文之科,遂使石渠东观所储漫无稽考兹,但取当时文士选述录其都目以补前史之缺,而辽金作者亦附见焉。趣味题闻谅多漏落部分,离厕亦恐不免拾遗纠谬以俟君子。

古代学子必读的四书五经

古代学子必读的四书五经 高密学子在科考中博取过名列前茅的状元、探花,有数量众多的进士、举人、秀才。四书五经等成就了这些学子,这些学子为高密争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时至今日,我们在追忆研究高密历史与历史名人的同时,也需认真研究四书五经等的历史与现实作用,今将四书五经等作以简介,以飨同仁与读者。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五部书。 《大学》:《大学》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因其有独特的价值,被单独取出刊行。《大学》初稿成于战国,定稿于秦初。作者曾参。曾参,世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孔子的高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推崇为“圣人”。该书依据孔子“仁政”思想,阐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提出三纲与八个方法步骤。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即“提倡美德,除旧革新,为美好理想奋斗”。八目就是要做到:格物(研究事物原理),致知(明确知识),诚意(意念诚实),心正(心思端正),修身(品德修养),齐家(治理家族),治国(治理国事),平天下(天下太平)。 《中庸》:作者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中庸》根据孔子的语录,继承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系统阐发,编辑成书。说理至精,论道至微,内容要点有三:即天命性道,中和,诚。 《论语》:该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行记录。流传于今的《论语》系东汉时郑玄集合各家版本编成的,共二十篇。内容主要为孔子大力提倡的“仁”的学说,“有教无类”的主张,提出法制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历代文状元名录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孙伏伽侯君素杨纂房玄龄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陈伯玉杜绾李琚羊袭吉常衮 李博杨凝张正甫陈讽班肃李顾行 韦谌裴俅李余李从实狄慎思莫宣卿 刘蒙赵峻许佑孙归黯羊绍素崔詹 崔液宋守节姚仲豫严迪贾至杨护 卢庚王溆王储牛锡庶李程徐晦 李固言卢储李合陈宽崔岘顾标 于镶裴延鲁归仁绍郑合敬陆扆崔胶 卢文焕李超弓嗣初常无名李嶷崔曙 杨誉洪源张式魏弘简卢顼郑巨源 武翊黄尹极白敏中韦筹郑确郑颢 卢深颜标薛迈李筠孔缄郑贻矩 苏检裴格赵蒙郑益李昂虞咸 王阅李巨卿杨栖梧杨凭崔元翰尹枢 李随王源中张又新郑冠宋刓李肱

卢肇于珪崔铏孙龙光郑昌图孙偓 李瀚赵观文归佾杨仲昌许且范崇凯 王正卿刘单杨儇萧遘丁泽薛展 贾棱封孟绅柳公权郑澥李群杜陟 裴思谦郑言张温琪李亿韩衮孔纁 郑蔼杨赞禹崔谔归系吴师道王维 徐征赵岳杨纮齐映黎逢郑全济 苑论陈权韦瓘独孤樟柳璟李珪 崔囗易重李郜孔纬郑洪业归仁泽 崔昭纬崔昭矩杨赞图裴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彻王归璞黄仁颖郭晙王朴扈载简文会梁嵩王克贞伍乔卢华寇湘王溥乐史邱旭张确费黄裳王崇古卢郢杨遂邓及宋代状元榜 杨砺张去华马适苏德祥李景阳刘察 李肃刘蒙叟柴成务安德裕张拱刘寅 安守亮宋准王嗣宗吕蒙正胡旦苏易简 王世则梁颢程宿陈尧叟孙何孙仅 孙暨陈尧咨王曾李迪姚晔梁固 张师德徐奭张观蔡齐王整宋庠

王尧臣王拱辰张唐卿吕溱杨寊贾黯冯京郑獬章衡刘辉王俊民许将彭汝砺许安世叶祖洽余中徐铎时彦黄裳焦蹈李常宁马涓毕渐何昌言李釜霍端友蔡薿贾安宅莫俦王昂何焕沈晦李易张九成汪应辰黄公度陈诚之刘章王佐赵逵张孝祥王十朋梁克家木待问萧国梁郑侨黄定詹骙姚颖黄由卫泾王容余复陈亮邹从龙曾从龙傅行简毛自知郑性之赵建夫袁甫吴潜刘渭蒋重珍王会龙黄朴徐元杰吴叔告周坦徐俨夫留梦炎张渊微方逢辰姚勉文天祥周震炎方山京阮登炳陈文龙张镇孙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举高正郑云从石用中王熙载吕德懋王用极张俭陈鼎杨又玄初锡南承保邢祥李可封杨佶史克忠刘二宜高承颜史简鲜于茂昭张用行孙杰张克恭张仲举张渐李炯张昱张宥张仁纪刘贞 刘师贞冯立邢彭年王寔王棠张孝杰 梁援王鼎张臻赵廷睦刘霄刘瓘

历代进士表

历代进士表 历代进士表 ——摘自福州地情网 连江历代进士,民国版《连江县志》收录364名,本表依据乾隆版《福建通志》(表中附注 简称《通志》)、乾隆版《连江县志》和明弘治《八闽通志》(表中附注简称《八闽》)增加常时 尹、赵与榕和董应举3名,计367名。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为唐大顺元年(890年)。宋代取士名 目繁多,共293人(其中,正奏116人、特奏79人、宗子正奏50人、宗子取应5人、童子科1 人、诸科7人、幸学出官3人、释褐15人、武举正奏17人)。元代仅2人。明代34人。清代 37人(其中正卷28人、明通榜3人、武进士6人)。 表40-1唐至清代连江县进士名表姓名中式时间附注张莹唐大顺元年(890年) 礼部尚书。丹阳杜棠人 李亚荀宋端拱元年(988年) 夔州路转运使 陈纲宋淳化三年(992年) 第一甲第二名。莆田太守黄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童子科赐进士出身。嘉贤里人 林卫宋天圣二年(1024年) 将作监主簿。崇礼人 李处厚宋庆历二年 (1042年) 庐州知州 林震宋庆历二年(1042年)承事郎 谢宋臣宋皇祐元年(1049年)归安主簿

赵谷宋皇祐元年 (1049年) 浦城知县 李谟宋皇祐元年(1049年) 校书郎 李馀庆宋皇祐元年 (1049年) 归安知县、常州知州 林彭年宋皇祐五年(1053年)真州都曹 陈和仲宋嘉祐八年 (1063年) 李处道宋治平四年(1067年) 同谷知县 郑瑜宋熙宁三年(1070年) 将作监簿。安德里人 李撰宋熙宁六年(1073年)彭泽知县、太仆寺主簿 郑玠宋熙宁六年(1073年) 韩昌国宋熙宁六年 (1073年)将作监簿 孙狩宋熙宁九年 (1076年) 吴赟宋元丰二年(1079年) 施州知州 陈宏度宋元丰二年 (1079年) 都巡检使。嘉庆《县志》注:“旧志误为陈度” 吴开宋元丰二年 (1079年)将作监簿。《通志》作侯官人 孙大廉宋元丰五年(1082年)泉州推官。《通志》误为侯官人 林敏宋元丰八年 (1085年) 太学上舍 韩筠宋元祐三年(1088年)殿中侍御史陈抱宋元符三年(1100年)著作郎 郑南卿宋崇宁二年(1103年) 朝奉郎。安德里人李弥大宋崇宁五年(1106年) 刑部、工部尚书。《通志》误为福清人李弥逊宋大观三年(1109年) 徽猷阁学 士、知端州、漳州韩彰明宋大观三年(1109年) 王元鼎宋政和六年(1116年) 山阴剑浦知县、建州路提刑。安德里人林颖 宋政和七年(1117年) 松溪知县 李弥正宋宣和二年(1120年) 吏部郎中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8-17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万历年间共举办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以下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孙继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余孟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谢裘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2名进士出身 张振先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3名进士出身 蔡干釜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4名进士出身 余国宾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5名进士出身 徐元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6名进士出身 陈国华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7名进士出身 苏希栻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8名进士出身 容若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9名进士出身 王录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0名进士出身 王家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1名进士出身 马鸣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2名进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40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40 展开全文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6-27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伦文叙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丰熙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刘龙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

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95名 孙绪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林庭?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罗钦忠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杨廷仪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陆栋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王守仁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张文渊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钟秉秀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胡文璧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张宪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许庭光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名进士出身 胡锭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2名进士出身 汪标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3名进士出身 徐朴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4名进士出身 罗善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5名进士出身 罗钦德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6名进士出身 余寰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7名进士出身 许铭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8名进士出身 江潮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9名进士出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