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张佐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江南、中原有数十万汉族军人和百姓被朝廷遣往府治在云南建水的临安府戌边和民屯。明清两代的临安府幅员辽阔,管辖有建水(因临安府的府治在建水,故建水也称临安)石屏、蒙自、阿迷(今开远市)、宁州(今华宁县)、通海、河西(今通海县河西镇)、嶍峨 (今峨山县)8个州县以及红河以南的许多地方,这些来到临安府的汉人,其文化修养和儒学素质都远远高于当地的土著,加上他们的后代都勤奋好学以及历任地方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因此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都有了长足发展。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最显著的长足发展标志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明代的临安府,有547人考中文举人,57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0.42%;清代的临安府,有1358人考中文举人,有105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1.05%。据我统计,明清两代临安府举人和进士的中试人数和中式率仅低于府治在昆明的云南府,而远远高于云南的其他府。明代云南全省有2755人考中文举人,264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中式率为9.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高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临安府文举人的人数占全省文举人的人数的19.85%,文进士的人数占全省文进士的人数的21.59%,文举人和文进士的人数都居全省第二。清代,云南全省有5646人考中文举人,698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文进士的,平均中式率12.3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虽然略低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但临安府之举人的人数竞高达全省文举人的24.05%,临安府文进士的人数也占全省文进士人数的21.49%,这说明清代的临安府比之明代的临安府,人才辈出科甲更鼎盛,位居第二的地位更没有改变。

临安府明清两代207位文进士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比较容易查阅到,本文不再开列,而明清两代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却很难完整不漏地查阅到,现将这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具体开列于下,以飨感兴趣的读者。

临安府明代文举人名录

明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科(应天府乡试)

张文礼(宁州)、王遴(宁州)(2人)

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云南乡试,以下皆同)

王嗣京①(宁州)周永(石屏)白圭(临安)赵安(临安)李士英(临安)(5人)

①王嗣京,刘文征《滇志》为“王胤宗”。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甲午科

李鉴(石屏)苏懋(石屏)张旺(通海)王谌(石屏)陈常(石屏)王敬(临安)(6人)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丁酉科

许胜(石屏)施大节(石屏)黄亮(石屏)王纲(河西)杨燮(石屏)张赐(宁州)

张英(通海)龙潭(石屏)贾晟(河西)杨迪(临安)张焕(蒙自)(11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

吴野(蒙自)杨通(宁州)赵福(通海)杨宾(临安)普苏(宁州)李毅(河西)张祥(临安)(7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科

李勉(石屏)王贵(通海)杨荣(河西)杨冕(临安)王让(石屏)杨振(宁州)(6人)

明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科

王文(嶍峨)王鉴(通海)(2人)

明宣德四年(1429年)己酉科

杨护(宁州)王文凤(临安)李宁(河西)(3人)

明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

刘锴(临安)(1人)

明宣德十年(1435年)乙卯科

晏辅(嶍峨)(1人)

明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

杨清(通海)葛陵(河西)(2人)

明正统六年(1441年)辛酉科

李旺(河西)蔡濬(临安)(2人)

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科

李晟(石屏)李素竹(临安)合政(河西)(3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丁卯科

蒲庆(阿迷)戴儒(河西)(2人)

明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

张友闻(阿迷)曾瑄(临安)田容(临安)徐琰(临安)张遵(通海)钟礼(石屏)沈政(通海)傅瑛(通海)(8人)

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

邢干(临安)李信(临安)袁镐(石屏)张通(河西)苏祺(石屏)(5人)

明天顺三年(1459年)己卯科

郑杲(临安)王曦(河西)董文焕(嶍峨)(3人)

明天顺六年(1462年)壬午科

罗珦(临安)杨宪(阿迷)夏尚忠(石屏)段禧(嶍峨)苏曰琏(石屏)(5人)明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科

马文荣(宁州)孙赟(通海)曹豫(临安)彭裕(临安)蔡秩(蒙自)(5人)明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

张曰瑚(石屏)濮宗达(临安)陆坦(宁州)(3人)

明成化七年(1471年)辛卯科

刘斗(临安)(1人)

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

张西铭(宁州)赵臣(蒙自)孙杰(通海)李谧(河西)(4人)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科

徐瀚(阿迷)(1人)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子科

王杲(临安)蔡穟(临安)黄暟(临安)柴伸(临安)王仪(河西)柴俸(临安)(6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

杨棨(临安)曹汝希(宁州)(2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

王绍荣(宁州)曾锳(临安)王璟(临安)(3人)

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

程文衡(通海)董琰(嶍峨)冯玉(蒙自)张绎(临安)何雄(临安)(5人)

明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

何俨(临安)曾祥(临安)马玉(通海)(3人)

明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

王锐(通海)杨迪(宁州)叶茂①(临安)乔瑛(通海)刘云(石屏)缪瞕(通海)(6人)①叶茂,刘文征《滇志》为“业茂”。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

程政(临安)杨逊(宁州)刘洙(临安)(3人)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

樊昂(临安)何相(嶍峨)邢思敬(临安)(3人)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

李文中(临安)王冕(石屏)叶聪(临安)王铉(阿迷)刘洵(临安)魏洪(石屏)(6人)

明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

王玺(临安)缪辅之(通海)朱旈(临安)赵士贤(临安)李大经(临安)黄玉(临安)(6人)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

王廷表(阿迷)石瓒(临安)冯恩(临安)(3人)

明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

颜楫(临安)唐鳌(临安)胡钧(石屏)(3人)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

万言策(临安)张凤翀(宁州)张秉中(宁州)刘应春(临安)杨仲美(石屏)(5人)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

缪宗周(通海)艾仲清(通海)冯嘉恩(临安)包杰(临安)叶瑞(临安)吴廷秀(临安)李仪(石屏)丁子英(通海)(8人)

明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

徐澜(石屏)杨志林(通海)(2人)

明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

陈爵(通海)杨僎(临安)王国臣(通海)张一鹏(河西)王信之(临安)冯文魁(石屏)缪宗元(通海)钟岳(临安)冯彦(临安)(9人)

明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

杨环(石屏)萧遇祥(临安)拜完(临安)冯良知(石屏)(4人)

明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

乔栋(通海)邹星(临安)李廷玠(阿迷)万文彩(临安)朱仕(阿迷)赵汝昌①(通海)(6人)

①赵汝昌,刘文征《滇志》为“赵汝谦”。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

王廷佐(通海)刘楷(临安)纪经纶(临安)李遇元(临安)戴国经(河西)秦国贤(嶍峨)(6人)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

杨茂时(临安)刘举良(石屏)王采(石屏)张一鹤(河西)朱纲(临安)濮大纲(临安)赵宋儒(嶍峨)(7人)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

羊尚恩(临安)杨廷相(石屏)潘晟(临安)苏民重(石屏)任子贤(临安)聂勋(临安)吴黼(河西)刘文荣(临安)许子言(石屏)夏寅(临安)(10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

包溥(临安)黄宪(宁州)王以忠(临安)常时亨(河西)葛之奇(河西)(5人)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

李文蔚(石屏)陈葵(石屏)陈嘉言(临安)吴希贤(临安)包万殊(临安)任之良(临安)李继祖(临安)(7人)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

陈其力(通海)孙良珊(临安)许堂(石屏)吴朝周(临安)朱绍舜(临安)张嘉言①(阿迷)祁恕(通海)(7人)

①张嘉言,刘文征《滇志》为“朱嘉言”。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

李逢旸(临安)宗廷美(石屏)李明通(石屏)拜锦(临安)马万程(临安)王万运(临安)(6人)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

王宗皋(临安)龚廷璧(临安)李成良(阿迷)董学礼(蒙自)刘孟贤(通海)王尧中(石屏)(6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

高守谦(临安)赵汝谊(通海)唐允恭(临安)冯桂芳(临安)雷学皋(临安)胡定(阿迷)(6人)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

萧崇业(临安)赵献可(阿迷)王一心(临安)王之绪(临安)黄致中(临安)王来贤(临安)万铣(临安)邹学礼(临安)张应时(临安)王建元(临安)吴尚信(临安)杨蕃(阿迷)杨资元(蒙自)王养性(临安)(14人)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

许镃(石屏)赵友仁(临安)许嘉荣(临安)曾倬(临安)马腾汉(临安)许国良(石屏)马应乾(嶍峨)王恩民(临安)张仲仁(临安)冯文明(石屏)杨绍(通海)王以善(临安)(12人)

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

尹廷俊(蒙自)吴道东(临安)陈愚见(临安)柴为栋(临安)马腾云(临安)王国兵(蒙自)(6人)

明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

王高选(临安)董邦臣(临安)黄立中(临安)张有光(阿迷)翟时雨(临安)赵瑜(临安)竺彩凤(临安)缪守之(通海)雷学尹(临安)向僎(临安)仇国佐(通海)李联芳(石屏)(12人)

明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

朱道南(临安)姚九功(临安)何惠(石屏)任梓(临安)高永谦(临安)李陶成(临安)张懋(通海)邹瑞(临安)叶祖尧(临安)王遴(宁州)涂时相(石屏)高岑(临安)(12人)

明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

杨应兆(临安)傅尔珍(临安)吴灿(临安)李继美(临安)阮和咸(临安)彭商英(临安)张任教(临安)沈滋桂(临安)王国治(石屏)吴琰(临安)陈铭(石屏)冯运泰(临安)沈滋梧(临安)李友梅(蒙自)董岐凤(石屏)(15人)

明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

魏烜文(临安)叶中彦(临安)谭继统(临安)包见捷(临安)徐继芳(临安)张万春(临安)徐大贤(临安)王宠(临安)郑登高(临安)谈三极(蒙自)吴珏(临安)孙思顺(石屏)董三畏(嶍峨)马明衡(临安)佴正(临安)(15人)

明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

邹祖礼(临安)黄学皋(临安)张良遇(临安)赵瑄(临安)刘安仁(临安)萧韶(通海)胡向礼(河西)杨忠爱(石屏)冯运吉(临安)禄有政(蒙自)尹绍皋(蒙自)(11人)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

许登高(通海)王宗鲁(河西)陈用璟(临安)尹愉(蒙自)张儒象(通海)马斯良(临安)李健(石屏)段复元(石屏)许登瀛(通海)任较(临安)田大年(宁州)余起龙(临安)刘之澜(嶍峨)吴廉(石屏)王元吉(临安)王聘贤(宁州)(16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

戴廷光(河西)苏一登(蒙自)杨瑞麒(蒙自)王元翰(宁州)张维(蒙自)冯运升(临安)雷整(临安)徐学诗(嶍峨)王虁龙(石屏)孙之锦(临安)(10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

杨应登(阿迷)佴祺(临安)高祺(临安)(3人)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

杨栋(石屏)陈龙光(石屏)杨愈乔(通海)孙光前(宁州)马永嗣(河西)刘宪(临安)(6人)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

李中和(石屏)杨忠亮(石屏)马一豸(临安)曾湛(临安)马三才(临安)张好仁(通海)谭天相(临安)徐一鸣(河西)马千里(临安)李一沅(蒙自)(10人)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

苏鸿(石屏)陈鉴(石屏)王履祥(石屏)邵纯谦(临安)赵琦(宁州)葛仲选(河西)

高佑(临安)温如玉(临安)李元初(河西)王天益(石屏)(10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

吴国谟(石屏)魏时祯(临安)杨忠诲(石屏)段上锦(临安)翟元肃(临安)谢联登(石屏)唐山斗(临安)许敦德(石屏)张赞(通海)吴道美(临安)张炳象(临安)李士奇(临安)杨忠国(石屏)(13人)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

李希裕(临安)胡平表(临安)张法孔(宁州)杨可久(河西)曹宗载(临安)高甲撰(临安)夏吉昌(临安)张燮任(临安)杨凤朝(石屏)段为相(嶍峨)雷恒(临安)(11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

任俶(临安)李同然(石屏)杨春秋(临安)刘浑(临安)吴鼎衡(临安)赛启皋(石屏)王履泰(石屏)杨学礼(河西)陈弘济(石屏)张三聘(石屏)吴运昌(临安)(11人)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

魏英(蒙自)姚大统(石屏)张正道(宁州)李思份(临安)翟元懿(临安)李柱明(阿迷)杨森(临安)任僎(临安)李希卫(临安)吴之芳(通海)谭经济(石屏)沈绩科(临安)(12人)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

王肃(石屏)孙光祐(石屏)张万象(临安)孙光绪(石屏)杨世勋(河西)吴世勋(石屏)刘长统①(宁州)王之珽(临安)叶柱国(嶍峨)刘熙(嶍峨)(10人)

①刘长统,刘文征《滇志》为“张长统”。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

廖大亨(临安)李敦信(蒙自)张象贤(阿迷)李云衡(石屏)李宗奇(临安)章呈锦(通海)张联象(临安)李廷荣(临安)董杞(蒙自)李鼎实(蒙自)李宗望(临安)高伟(通海)马一荀(临安)马之骅(临安)(14人)

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

刘廷祚(宁州)艾廷献(通海)李天秩(建水)夏元侯(临安)谈所蕴(蒙自)王晋①(临安)万永康(建水)高近旸(临安)杨德培(建水)朱国柱(临安)曾惟鲁(蒙自)杨应桂(建水)姚载典(通海)李思恂(河西)刘桂梯(建水)徐元卿(石屏)业可继(宁州)(17人)

①王晋,刘文征《滇志》为“王进”。

明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

王适(河西)朱国昌(临安)刘芳(石屏)万民表(阿迷)陈士誉(石屏)钟大成(临安)耿廷箓(河西)杨开泰(石屏)孙光祚(石屏)李悦心(建水)薛安唐(临安)台汝砺(临安)(12人)

明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

马之骝(临安)王化行(河西)王士章(河西)王建极(河西)董明道(石屏)尹于禧(蒙自)张纶(宁州)曹天锡(建水)赵民保(通海)(9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

张炜台(通海)许之曾(石屏)李会通(临安)纪天祐(临安)王朝柱(阿迷)揭其要(嶍峨)杨寅旭(阿迷)高榜(建水)丁德萌(临安)常中恂(临安)(10人)

明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

陈际明(建水)谢翰臣(石屏)史觐震(石屏)王士昌(宁州)万度(临安)叶可縯(通海)许文宏(通海)车重殷(建水)张宣(河西)刘准(临安)徐炜(河西)(11人)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

张一甲(石屏)刘佐(嶍峨)杨文炫(通海)张垣(通海)许登龙(通海)何泰然(嶍峨)昌献忠(建

水)李之彦(石屏)邹应启(临安)丁一麟(石屏)王士宏(河西)萧琯(建水)(12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

万仁(临安)任士茂(建水)刘国正(建水)廖履亨(建水)刘泽(石屏)沈应科(建水)张大昌(临安)曹会正(临安)段瑜(蒙自)王锡命(临安)郝聚五(临安)阚应祥(通海)台衡(通海)张瓒(石屏)张其彩(河西)伍庭兰(阿迷)(16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

王家麟(嶍峨)白玉廷(临安)刘昌(临安)段汝珍(石屏)周肇孔(通海)马达(建水)矩从心(建水)李锦(石屏)张甲撰(通海)(9人)

临安府清代文举人名录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

杨主敬(蒙自)赵英(通海)马敬(建水)王肃(嶍峨)王哲(嶍峨)尹嗣涉(通海)

黄世春(临安)杨湘(嶍峨)张景春(通海)常宪元(嶍峨)(10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

姚卜相(通海)阚桢兆(通海)常宏谟(河西)董奇馨(嶍峨)祁珏(通海)杨起雷(石屏)李铭(建水)苏若颋(河西)王谋(嶍峨)杨中原(临安)(10人)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

王道大(宁州)黄世宪(临安)储华绩(河西)魏殿元①(石屏)杨尧杰(通海)许伸(临安)马维调(建水)史紫宸(建水)赵龙伍(临安)(9人)

①魏殿元,石屏人,学籍为元江。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

沈秉正(通海)周道治(临安)孙申之(石屏)(3人)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科

苏龙门(河西)万肃(石屏)阚福兆(通海)杨光烈(蒙自)赵登良(通海)魏元会(阿迷)廖理周(河西)(7人)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补行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

赵节(建水)李斯德(通海)卢先觉(嶍峨)段鹏翥(石屏)杨炳耀(石屏)许贺来(石屏)曾旭(临安)徐之昌(河西)台联甲(通海)伍士祺(阿迷)王恭行(蒙自)王吕社(嶍峨)(12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

吕从姬(石屏)许鼎新(建水)曹中选(临安)赵邦俊(建水)刘敬公(石屏)李镜(石屏)李载膺(石屏)黄璋(石屏)丁懋观(石屏)(9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

黄肇曾(临安)冯如京(建水)王玙(石屏)李天育(建水)张凤鸣(临安)尹文炽(蒙自)陈薪槱(临安)卢炳(石屏)卢先烈(通海)(9人)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

尹泰(蒙自)侯方夏(建水)许昭来(石屏)段铨璋(建水)王兆鳌(宁州)张缙(通海)杨廷杰(通海)陈弼(临安)段纁(石屏)尹乐善(通海)王膺天(通海)张士钥(通海)杨元捷(石屏)(13人)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科

谭黄(临安)张祚盛(河西)涂会畿(临安)高陞(石屏)魏文镳(宁州)徐琳(河西)

张黌李(建水)吉惠吉(河西)李南英(建水)刘仁安(临安)廖理清(石屏)朱灿英(建水)(12人)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科

李来仪(建水)翟昂(通海)王立宪(建水)郑敷(石屏)高攀云(临安)孙守之(石屏)杨文征(嶍峨)仇文龙(通海)许泰来(石屏)祁苏(建水)曾昕(建水)董玘(通海)萧大成(建水)王杞(嶍峨)(14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

邢世瞻(建水)张殿桂(蒙自)廖辛圻(石屏)何其伟(石屏)苏云腾(河西)李士奇(石屏)潘録(石屏)王孙澹(石屏)汤茂如(蒙自)华朱正(宁州)胡士伟(建水)朱照临(通海)查照临(通海)许企观(石屏)吴宾元(石屏)任廷用(石屏)涂暾(石屏)魏重煋(宁州)董芳(河西)杨盛烈(嶍峨)官守仁(蒙自)(21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

段铨珍(建水)万贞元(临安)李灏(石屏)杨德淳(建水)尹晋(临安)李大观(石屏)邹峒(建水)沈联元(临安)赵河(通海)任偀(石屏)叶元秀(宁州)张翼(蒙自)许龙骧(石屏)张伟俊(宁州)杨

廷枢(蒙自)周治(建水)李殿魁(建水)海安澜(通海)邹崃(临安)孙瓒(石屏)刘琰(临安)(21人)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

陈际熙(石屏)阚揆正(通海)常文起(河西)杨玉笥(石屏)朱宏正(石屏)黄启曾(建水)刘凤诏(建水)周琯(通海)熊必强(建水)段国锦(石屏)任寿(石屏)黄萃南(临安)马汝翼(嶍峨)涂晫(石屏)杨敷荣(石屏)王心翼(石屏)许涵(石屏)孙占魁(宁州)(18人)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

田国珍(建水)合揆(河西)赵诚(通海)张汉(石屏)卢侯瓒(石屏)王泷(建水)邢世观(建水)杨昭融(石屏)杨重光(石屏)白惟秀(石屏)金友兰(阿迷)曹灏(通海)陈守仁(石屏)张缙(石屏)朱希邑(蒙自)曾曦(河西)杨敦德(石屏)房书(石屏)何为英(建水)许湜(石屏)(20人)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

李根大(石屏)许方(建水)常文质(河西)何自超(河西)陈其怡(石屏)许轼(石屏)苏沄(石屏)晏俊(嶍峨)赵超(嵩明)李秉中(石屏)王浩(蒙自)程云路(通海)王绂(河西)孙应昌(石屏)陈超(建水)许渊(石屏)孙昺(石屏)台栗(河西)

许涟(石屏)龙廷标(石屏)吴震翔(建水)黄茂颖(建水)(22人)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

孙士鹤(石屏)吴之铭(临安)缪维垣(通海)邹继生(建水)董继舒(通海)李倬(建水)李秉乾(石屏)林鹤来(建水)李仙瀛(石屏)刘颜臣(通海)业世基(宁州)杨昌(石屏)杨凤诏(蒙自)袁师孔(临安)赵霐(宁州)陈允升(石屏)黄春祉(石屏)周祐(通海)傅琳(临安)(19人)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

吴应平(临安)薛天培(临安)丁流光(石屏)万咸燕(石屏)陈无党(石屏)李朝元(建水)郑琨瑞(建水)王恩来(石屏)许岳(石屏)涂暐(建水)刘仁达(建水)苏伯麟(河西)董兆瀛(通海)李之宝(石屏)刘廷举(临安)杨炽(通海)赵宪清(建水)李德元(建水)邹解(建水)黄钺(建水)张缨(通海)台联捷(通海)许懋爵(宁州)黄鹤鸣(建水)储文标(河西)陈浩(通海)马珩(建水)(27人)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

曹振(宁州)王人杰(临安)陈宏谟(建水)李嘉祥(建水)熊其郊(蒙自)尹文灿(石屏)许潜(临安)王枟(嶍峨)张仲熊(石屏)何朗(石屏)刘景珍(通海)尹宗梁(蒙自)(12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

朱煐(石屏)刘以礼(蒙自)华朱绂(通海)伍鼎望(临安)牛有良(通海)许平(石屏)王兆会(石屏)胡应选(阿迷)饶思明(蒙自)魏仪(宁州)沈熹(通海)高执中(石屏)李文锦(石屏)高怀峰(河西)段世奇(石屏)张教(蒙自)王琨(通海)王宾远(河西)姚梦麟(蒙自)杨宪文(石屏)王自寿(建水)孙峻(石屏)(22人)

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

张文琳(建水)陈荀纕(石屏)赵绳武(建水)祁秉衡(建水)萧憼(建水)刘腾鲲(阿迷)徐鸣燮(河西)林岳生(蒙自)张珩(建水)陈沅(石屏)王峤(通海)杨世昌(蒙自)旃文灿(河西)万以毅(阿迷)杨德沛(嶍峨)杨兆鳌(蒙自)罗凤彩(石屏)李士焕(蒙自)喻易(石屏)陈云龙(通海)陈容纕(石屏)李经邦(蒙自)任龙张(石屏)俞安(河西)萧易奇(临安)何天峻(建水)刘士玉(临安)段开化(建水)(28人)

清雍正二年(1724年)补行癸卯正科

王林(建水)朱炜(石屏)许维藩(石屏)邹继芳(临安)许国正(通海)戴观光(石屏)谢廷绣(临安)王崇儒(蒙自)刘占魁(临安)杨昱(通海)向大载(河西)王道(临安)王城(宁州)(13人)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科

柏守仁(嶍峨)黄元吉(石屏)刘腾蛟(石屏)许镇(石屏)房伟(石屏)刘瓒(建水)

张大临(阿迷)房联元(石屏)张坦(石屏)王瑞(临安)张继韶(通海)葛萃(河西)

郭廷选(宁州)徐瑢(石屏)尹麒(临安)李蕡(嶍峨)戴扬(石屏)傅为詝(建水)

沈致中(建水)姜飞熊(嶍峨)陈必元(临安)(21人)

清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

杨名扬(石屏)李学周(蒙自)宋佑臣(石屏)刘灿藻(建水)杨永仁(河西)孙德修(石屏)杨向荣(通海)高扬(通海)刘敦仁(石屏)苏暾(河西)许鼎甲(石屏)张委贤(宁州)楚文天(宁州)张琯(嶍峨)杨宏祚(建水)赛玙(石屏)李瑛(石屏)董正履(通海)赵庭璋(蒙自)喻冕(阿迷)黄鹤翀(建水)李晴(河西)龙廷楣(石屏)合鸣歧(河西)(24人)

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

陈世烈(建水)蒋文祚(临安)张玉(宁州)朱朴(通海)饶仁美(建水)周之德(建水)杨鸣鹤(石屏)杨挺(建水)卫璜(建水)刘为章(临安)王齐英(蒙自)何凑(蒙自)冯泰(蒙自)常仰天(河西)周于智(嶍峨)施凤仪(蒙自)刘名廷(蒙自)台萃(通海)朱佩(建水)周綸(建水)常瑛(河西)叶藻(建水)裴有度(蒙自)许飞龙(通海)(24人)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

杨璐(蒙自)刘辰赞(临安)杨锡禄(宁州)王肇兴(石屏)许昂(河西)李裕齐(河西)李崑(石屏)李郁文(建水)赵嗣武(宁州)廖文萃(石屏)孙敬(石屏)陈铭(临安)董作锦(石屏)沈萃(通海)王

瑛(石屏)郑良才(石屏)佴震山(建水)(17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恩科

刘静轩(河西)刘英(通海)张文炯(通海)董文英(临安)何国奇(蒙自)侯楷(蒙自)曾绾(建水)徐成功(嶍峨)马挺峯(建水)王再旦(蒙自)刘位廷(蒙自)阮师茫(临安)王恩善(临安)杨开元(蒙自)王涞(嶍峨)王一中(建水)沈詠(通海)王式祐(建水)龙在天(建水)马恒星(临安)房灿衡(临安)贺天祥(蒙自)卢煇(阿迷)王元伟(石屏)程楷(通海)陈炯(建水)(26人)

清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

周鋐(石屏)张凤书(通海)杨茂林(蒙自)段曧(建水)孙钟衡(建水)刘兆鸣(阿迷)王士玜(通海)陈树敏(临安)周沛(通海)孙兆凤(建水)任佑仁(石屏)王厥宽(建水)许嗣唐(河西)邵际昌(建水)吴道中(建水)杜侨(临安)田溥(建水)罗元琦(石屏)张开第(建水)(19人)

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

王一祐(石屏)田沇(建水)仇恂(建水)吴伟柱(石屏)张九功(建水)李琦(石屏)陈琳(宁州)张盛兆(建水)徐硕士(嶍峨)谈鹤徵(蒙自)刘辉(临安)邵一诚(建水)高方佑(石屏)刘琰(通海)李名儒(蒙自)杨淳典(建水)李沛(蒙自)李涵苾(蒙自)旃兆鹏(河西)罗见龙(蒙自)王敬(临安)杜卓(阿迷)(22人)

清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

万以徵(阿迷)刘心傅(石屏)张文星(河西)谢凤璋(建水)王凤仪(通海)张合明(宁州)苏起鲲(河西)邓文圻(石屏)杨玉京(蒙自)武绳祖(临安)万卜爵(蒙自)卫宸黻(建水)陈憉(石屏)杨文扬(宁州)唐顺(建水)朱簾(石屏)杨凤苞(临安)(17人)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设计

目录 建水县的基本概况 (3) 1.地理位置 (3) 2.行政区划 (3) 3.人口民族 (4) 4.地理气候 (4) 历史状况 (4) 现状 (5) 1、农业 (5) 2、工业 (6) 3、旅游业 (6) 4、林果业 (6) 5、社会事业 (7) 6、基础设施建设 (7) 7、资源条件 (8) 城市特点 (9) 历史悠久文物荟萃 (9) 气候温和农业发达 (9)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出成体系 (9) 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0) 经济状况 (10) 文化底蕴 (11) 1、孔子文化节 (11) 2、建水小调 (11) 3、建水十八怪 (12) 人文景观 (13) 人文特色 (13) 景观特色 (13) 金临安茶苑 (13) 文庙 (14) 朝阳楼 (14) 朱家花园 (15) 张家花园 (16) 文笔塔 (16) 燕子洞 (16) 双龙桥 (17) 建水古井 (17)

2.行政区划 2008年,经过县委,县政府商定,建水所属乡镇为14个,即临安镇、 西庄镇、青龙乡、岔科乡、李浩寨乡、面甸乡、坡头乡、官厅乡、普雄乡、盘江乡、甸尾乡、

利民乡。 3.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5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9万人,占总人口的86.1%;少数民族人口17.53万人,占总人口的35.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2人。 4.地理气候 建水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为最高点,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红河谷地的阿土村为最低点,海拔230米。境内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两个盆地,海拔1300米。境内东西走向的山脉分南北两支,将建水和曲江两个坝子隔开。境内主要河流泸江河、曲江河、塔冲河、南庄河等属南盘江水系,坝头河、玛朗河、龙岔河等属红河水系。 建水县位于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南境,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节和地形变化影响,呈现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立体气候特征。地区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地温20.8℃,年平均相对温度72%,年平均日照时数232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05毫米。全年无霜期307天。 历史状况 建水历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等。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绵羊冲水库、曲江温泉度假村等为代表,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光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成为建水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政府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建水孔庙,建筑宏大,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其他还有燕子洞、双龙桥、指林寺、纳楼长官司署、朱家花园、小桂湖等重要名胜古迹,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宋朝定制。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后历朝沿用,亦称殿。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众科之中,此科尤贵。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又名常贡。清沿明制。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本文标签:历史名人 □陈春阳 莆田苏姓为苏益后裔,苏益长子苏光谊,其后裔礼部侍郎苏钦、淮东节度推官苏烨。宋初由泉州德化迁居仙游。苏益次子苏光谓,初居泉州永春,北宋初期其五子苏文谛自永春迁居今莆田三江口镇芳山、锦墩一带,为入莆始祖。八世孙朝奉郎苏世南因与陆氏联姻,故始居禮泉里陆厝村,后迁居浮屿(今秀屿苏厝),同样将浮屿开基地命名为醴泉里眉山境西山东社,开立房号,因苏良为安抚使,将醴泉房称为安抚房,苏世南为莆田苏氏安抚房开基祖。苏文谛后裔苏卿生五子,长子苏子轸,次子苏子昭,三子苏子莱,四子苏子期,五子苏子忠,而又分为五房。至北宋后期后裔有五处定居点,即后世所分莆田五房,宗谱中又称为:象简桐秀侍郎房、百美江滨司业房、金墩驸马房、玉湖直郎房、醴泉安抚房。今三江口镇芳山村有苏氏孝子祠。 莆田宋代苏氏进士有苏烨、苏棫、苏良、苏钦、苏廷彦、苏十能、苏权、苏子牧、苏应衡、苏国兰、苏子严、苏方子等12人。 苏烨,原名苏桓,字天宠。莆田人。与弟苏棫同入太学,声华籍甚。宋元符三年(1100)同登李釜榜进士。徽宗以其

犯太子讳,赐今名,因字天宠。除太学录,迁博士。大观二年至四年(1108-1110)提举成都府事,乞便亲,政和元年至二年(1111-1112)移淮南东路学事,时其弟苏棫适提举淮西,兄弟夙以孝闻,人为筑华萼于两淮界上,迭迎养老父。入为国子司业,因所取程文不合王安石新经之旨,降授奉议郎,除太常少卿,太子左谕德。政和六年至七年(1116-1117)补外知泉州,历知福州、建州及顺昌府。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再知泉州。后召为礼部侍郎。丐祠禄。钦宗即位,再以礼部侍郎召,未赴。适时多故,戒诸子曰:“吾不能死君难,而苟窃君禄,非吾志也。”乞致仕,加太中大夫,充徽猷阁待制。 苏棫,字公美。莆田人。与兄苏烨同入太学,声华籍甚。曾以书谒苏轼,苏轼喜而延之,与叙宗盟。宋元符三年(1100)与兄苏烨同擢李釜榜进士。授漳州教授。秩满,除太学博士,出提举淮西,与兄苏烨迭迎养,事亲甚孝。苏棫居官,文学清介,为徽宗所奖眷。然提举淮西时,欲自售,献议于权相蔡京,搞政治投机。请索政和二年(1112)至崇宁五年(1106)蔡京罢相期间中外学官策士问目,“校其所询,以观向背”,即通过策士题目,观察学官对蔡京的政治倾向。所请为蔡京所采纳,于是被论罪并被停职、夺职者三十余人,识者鄙之。因功除考功员外郎,出为京畿提点刑狱。久之,复由尚书郎为国子司业。卒,自奉议郎赠官三秩,官其一子、一弟。邑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张佐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江南、中原有数十万汉族军人和百姓被朝廷遣往府治在云南建水的临安府戌边和民屯。明清两代的临安府幅员辽阔,管辖有建水(因临安府的府治在建水,故建水也称临安)石屏、蒙自、阿迷(今开远市)、宁州(今华宁县)、通海、河西(今通海县河西镇)、嶍峨 (今峨山县)8个州县以及红河以南的许多地方,这些来到临安府的汉人,其文化修养和儒学素质都远远高于当地的土著,加上他们的后代都勤奋好学以及历任地方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因此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都有了长足发展。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最显著的长足发展标志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明代的临安府,有547人考中文举人,57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0.42%;清代的临安府,有1358人考中文举人,有105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1.05%。据我统计,明清两代临安府举人和进士的中试人数和中式率仅低于府治在昆明的云南府,而远远高于云南的其他府。明代云南全省有2755人考中文举人,264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中式率为9.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高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临安府文举人的人数占全省文举人的人数的19.85%,文进士的人数占全省文进士的人数的21.59%,文举人和文进士的人数都居全省第二。清代,云南全省有5646人考中文举人,698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文进士的,平均中式率12.3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虽然略低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但临安府之举人的人数竞高达全省文举人的24.05%,临安府文进士的人数也占全省文进士人数的21.49%,这说明清代的临安府比之明代的临安府,人才辈出科甲更鼎盛,位居第二的地位更没有改变。 临安府明清两代207位文进士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比较容易查阅到,本文不再开列,而明清两代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却很难完整不漏地查阅到,现将这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具体开列于下,以飨感兴趣的读者。 临安府明代文举人名录 明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科(应天府乡试) 张文礼(宁州)、王遴(宁州)(2人) 明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云南乡试,以下皆同) 王嗣京①(宁州)周永(石屏)白圭(临安)赵安(临安)李士英(临安)(5人)

杭州新城县今昔考

杭州新城县今昔考 袁氏家谱网袁资友 武夷山《袁氏家谱》记载:我祖世居杭州新城县百丈村。 看《富阳县志》,所谓杭州新城县,或叫新登县,只是历史上存在的县,故址位于今浙江西北部的富阳市,总面积629平方公里。新城县是新登县的原名,公元226年由富春县析出。公元907年,改名为新登县。1958年10月,并入桐庐县。1961年8月,新登并入富阳县。1958年10月新登县建制撤销。1961年12月,原新登、富阳地从桐庐县析出,合臵富阳县(现为富阳市)。 经查,历史上的新城县百丈村,现名富阳市渌渚镇杨袁村,位于新登百丈山东南向。 一、杭州新城历代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祜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没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臵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 二、杭州新城袁氏由来

富阳导游词

富春江导游词 朋友们,大家好!本次将由我带领大家游览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富春江是中国浙江省中部河流,为钱塘江桐庐至萧山闻家堰段的别称,它长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线,其间风景绝美,无可比拟,因此古代文学家吴均有文《与朱元思书》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地域山高水清,有“小三峡”之称,现在,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里的山水之美。 先看这边,富春江水极清,呈青白色,有种晶莹清澈的静态美。但静中有动:可以一眼见到水中嬉戏的鱼儿;动中又存静:水中的细石也可以一览无余。江水有时又有种动态美:急湍胜箭,猛浪若奔。有一泻千里的豪气,使江水的秀丽美和壮观美完美的结合。 再看那边,富春江夹岸高山也别有一番美感,高大巍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更显出“负势竞上”的山势之奇。在这幽远的山谷中,大家应该感到了一种平静、祥和,这也就是吴均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山间泉水叮咚,百鸟鸣声嘤嘤,给山一种勃勃的生气。真正是“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游客朋友们,置身于如此美丽的山水之间,想信你们一定很惬意,吴均也在1600年前至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他充满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这里可体会高山之壮丽,观看江水之清澈,聆听蝉和猿的叫声。 本次游览到这就结束了,如果游客朋友们有兴趣,还可以拍照留念。 导游:潘慧八年级五班篇二:杭州概况导游词 杭州概况导游词 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浙江省省会,早就被民间誉为“人间天堂”。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钱塘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高新(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建德、富阳、临安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千米。杭州市总人口大概在660万左右,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市之一,更何况每天还有成千上万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 由于杭州历史悠久,文化和物质遗产丰富。 杭州名称最早的由来,是由大禹治水时曾经在这里舍杭登陆,杭就是方舟,船的意思,后人于是就把杭州称之为禹杭,不知道从何时,为何事,老百姓把禹杭称为余杭,至今在杭州仍有余杭这个地名,清朝最大的一个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就发生在余杭。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杭州能够发展到如今这样繁荣,最大的功臣就是吴越国的建立者——钱王镏,他的保境安民政策,使的中国大地有了一块在战火中休养生息的土地。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飞来峰造像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北宋时间,杭州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就更不用说了,中央政权在此建都,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球第一大都会。宋室南渡,全国的艺人云集杭州,大大促进了这

江西名人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 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卢肇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个状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 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聪慧,十 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

建水

建水县 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古已有“粮蔗之乡”的称谓。 建水地理位置 建国后,在东山坝发现石斧,在城东燕子洞发现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的古人类遗址,出土砍砸器、刮削器、陶坠、陶弹丸等;在龙岔河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的古墓葬,并出土铜斧、铜剑、铜锄、陶罐等;在青龙乡发现青铜器……。表明这一带有过发达的青铜器文化。碗窑村有元代以来的古窑址和陶瓷残片堆积层等,是建水人类社会进展和进步的物证。 地方特色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 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 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之一。从哈尼族的草项记、竹项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集中于城区和西庄镇的汉族民居,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同时荣戴国家级建水风景名胜区桂冠。该景区含燕子洞、临安古城、红河焕文等三大景区,融溶洞景观、融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 气候景观特色 立体气候景观,在焕文山红河景区,有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 低的红河谷(209米),两地直线距离仅三十公里,高差达2306米,温差15℃左右。地形气候的变化,景观也变化万千,云海奇异多彩。汽车行驶仅一小时就能体验由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立体气候景观。 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观由燕子洞溶洞和颜洞地下溶洞奇观组成。燕子洞以古洞厅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颜洞为徐霞客慕之数十年,曾足履其间,并留有游记的古溶洞。 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芒鼓舞”和“长街宴”, 哈尼刀,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踩花山,以及傣族的生活方式、风谷习惯等等,民族风情浓郁。 金临安茶苑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元、明、清三个朝代均是中国历史中较长、较重要的时期,它 们在各自的时代里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 官员选拔的制度。本文将会从历史角度考察这三个朝代的官员选 拔制度,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 元朝的官员选拔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其政治制度 有很多蒙古民族的烙印。元朝统治者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以优秀 的政治表现和能力为首要考虑因素,但也注重官员的出身和血统。 在招募官员方面,元朝的选拔制度有着几个特点。首先,朝廷 并不对所有人都开放,它只会吸收汉人、蒙古人和西域人等具有 一定背景的人才参与招募。其次,元朝的选拔制度注重“科举”, 这是一种旨在考核官员才能和素质的制度,与当时同时存在的“世卿”(世家门第)相对而言较为公正。此外,元朝还建立了一个官 衡制,以官员的行为和政绩来评判他们的能力和表现。招募者还 会注意到申请人的身份和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评估其适合度。

明朝的官员选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员选拔制度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科举制度是一种基于考试和评价标准的选拔制度,经常是通过考试取得文化地位和相应地位的人才。在明朝,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科举制度和补充制度。 科举制是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科举考试的标准在整个明朝时期内都是固定的,分别为会试、殿试和监司试。首先,会试是一种全国性的考试,用于检测文化的基础和道德修养;其次,殿试是一种评测备选官员从策试和政论两道,分别测试候选人政治理念与表达能力的试验;最后,监司试是一种针对特定目的的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候选人通常要为在特定领域法律和政策制定提供解决方案。 明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过于依赖考试,缺少更高层次的政治评价标准,导致部分地方官员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其职务。为此,明朝朝廷还另外设置了补充制度,比如贡士和举人制度。那些未能获得科举通行证的考生可以通过贡士制度获得一些机会。而举人则是在科举落榜后仍需贡士一段时间后通过试卷审查而获得的称号。

宋代科举防弊措施

宋代科举防弊措施 考试是测度和甄别人的德、学、才、识、体个别差异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利益,所以自有考试制度以来,就产生了考试舞弊现象。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殿试,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考试舞弊。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中国科举制度诞生,而几乎科举制度一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通关节”、“冒籍”、“枪替”、“夹带”等千奇百怪的作弊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瘴气。与此同时,官府也在绞尽脑汁地进行反舞弊。这场“猫和老鼠”的游戏,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最后一科,历时1300年。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从未停歇过,堪称人类历史上战线最长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舞弊”与“防弊”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自从考试制度兴起以来就一直是一对矛盾共同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起彼伏,此消彼长”。 宋代科举从内容到形式,与隋唐相比,做了一系列改革,立法也更加详尽。严格的考试防弊制度不仅维护了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为后世所借鉴,

对当代高校的考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据《宋史?选举志二》载:“举人之弊凡五:“曰传义〔传递答案〕,曰换卷〔调换答卷〕,曰易号〔涂改试卷编号〕,曰卷子出外〔将试卷带出考场〕,曰誊录灭裂〔篡改原卷〕。”此外,假手〔替考〕、考官进行公荐请托也时有发生。 宋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制定了严格的科举考试防弊制度。 一、针对考生:提高作弊成本,奖励诚信 “互保连坐制”。 互保连坐是同一地区的考生分为一保〔一般州郡三人一保,国子监、开封府五人一保〕,一人考试出了问题,其他人都要受处分。雍熙二年〔985年〕正月三十日诏:“举人应合保,并五人以上为一保。监官、试官如求情财物,并准枉法赃论……今后如有情人撰述文字应举者,许人告言,送本处色役,用不得仕进,同保人知者殿四举,不知殿两举,受情者在官停任,选人殿三举,保人殿五举,诸色人量事科罪。”“举人因怀挟文字者,同保人实殿五举;移动座位者,同保人一例驳放。” 以上这段话说明,举子作弊视情况获罪。即便情节最轻的传纸条、换座位,一旦查处,本人取消5年考试资格,同乡知情不报者取消4年考试资格,不知情者也要取消2年考试资格。至于贪污受贿的官员,帮助作弊、行贿受贿的考务

杭州市导游欢迎词

杭州市导游欢迎词 杭州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在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浙江省省会,早已被民俗称为“人间仙境”,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住了许多游客来去玩,导游员要领着好游人参观考察,详细介绍旅游景点的特点给游人掌握。下边是我为大伙儿产生的杭州市导游欢迎词,期待能够协助大伙儿。 杭州市导游欢迎词1 热烈欢迎大伙儿赶到这儿,下边我为大伙儿介绍一下! 杭州市有悠久的历史,早就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会有华夏民族生息繁衍,并造成了被称作“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市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北京市、南京市、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市、许昌、杭州市),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夏朝之前,流传炎帝到乌程(今绍兴县)赴诸侯国交流会,在这里“舍航(杭)登录”,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杭州余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争雄,杭州市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春秋战国时代,楚灭越后,杭州市又归于燕国的板图。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222年),秦灭楚,莫谓杭州市地区置钱唐县,另外置余杭县,同归属于会稽郡。杭州市自秦时设县治至今,现有2200很多年历史时间。 元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市,杭州市之名初次古代历史发生。唐朝时期,汉高祖武德四年(公年621年),改杭州余杭郡为杭州市,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杭州市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宋代皇朝几代定都地。五代十国阶段,吴越国偏安东南方(偏安指封建社会丧失中华而苟安于仅剩的一部分国土),定都杭州市。那时候的杭州市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江。宋代高宗建炎三年(公年1129年),高宗为避金军自扬州市南渡至杭州市,以州治为驻跸,升杭州市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市八年(1138年),宋代宣布建都杭州临安,历经140多年。 杭州市导游欢迎词2 从今天开始,车里的诸位便是我们的朋友了,热烈欢迎大伙儿赶到这儿,下边我为大伙儿介绍一下! 杭州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在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浙江省省会,早已被民俗称为“人间仙境”。杭州市有悠久的历史,自秦时设钱塘县至今,现有2200很多年历史时间。杭州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4700很多年前,就会有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并造成了被称作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市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宋代皇朝几代定都地,是在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称钱唐。元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市,杭州市之名初次古代历史发生。宋代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市,升杭州市为临安府。绍兴市八年(1138年)宋代宣布建都杭州临安,历经140多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江、同仁县地并置杭县。民国时期十六年(1927年),进行析出杭县市区设杭州,杭州市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市释放,此后解开了杭州市发展趋势新的历史时间章节。 杭州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杭州西湖、高新科技(各地)、杭州萧山区、杭州余杭八个区,建德、富阳市、杭州临安3个地级市,桐庐县、淳安县两个县。

从天启《滇志》管窥明代云南医药文化

从天启《滇志》管窥明代云南医药文化 考察天启《滇志》中相关医药内容可管窥明代云南医药文化。明代云南中医发展以儒学教育的普及为文化背景,建立有与内地类似之医事制度,除委派医官与行政官员兼医外,尚有谪戍或致仕官员行医,本地医学著作开始出现,儒医的大量出现成为明代云南医药文化的重要特点,从一些特殊疗法和特产药物来看,中医学在云南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本地特色。 标签:天启《滇志》;医药文化;儒医;明代 地方志是记载自然、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包涵内容广泛,其中有关医药的内容更是研究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在现存明代云南志书中,内容最为丰富者当属天启《滇志》[1]。其纂修者刘文征,字懋学,昆明右卫人,生于嘉靖年间,万历间中癸未科进士,曾任新都县令、刑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史、陕西右布政使等职,晚年以太仆卿之衔致仕,此后专心于撰修《滇志》,完稿于天启年间,故后人称为天启《滇志》。由于在传统文化中,医学被视为杂流小技,所以在天启《滇志》中所涉及的医药内容也比较有限,如对明代云南名医兰茂的记载仅涉及其文学诗赋,但即使如此,仍可透过有限的记载,管窥当时云南医药文化的发展状况。 1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中医学得以在边地发展的重要基础。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历史久远,据《华阳国志》记载:“相如持节开越嶲,按道侯韩说开益州”,万历《云南通志》更附以“授经教学,今云南有古汉学基。”《滇志》从之。然此后虽历经数代,其发展依然缓慢,直至元代“设云南诸路学校,其教官以蜀士充之。”规模仍然有限。 及至明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汉文化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滇志·地理志》记载:“(洪武)十五年春,城云南,建诸衙门及儒学。……永乐元年,设楚雄县儒学,……五年,设镇南州儒学,……十年,设武定、寻甸、广西三府儒学,……(万历)十六年,设罗平州儒学……(天启)二年,建弥勒、富民、阳宗三州县儒学”。同时派遣学官,府学派教授、州学派学正、县学派教谕或训导。教化效果亦佳,如《滇志·地理志·风俗》言:“(寻甸府)置流建学以来,其俗渐改,人文可睹”,“(武定府)近建学校之后,旧习渐迁”。 汉文化以儒学为基础并极具包容性的特点是使其成为中国主导文化的重要原因,在历史上多次民族融合中,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这也是使其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中医学是在汉文化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传播也必然依赖于汉文化的普及,因此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为中医学在云南边地的落地开花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医事与教育

云南景东明清官学职官辑校

云南景东明清官学职官辑校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3-158-02 云南省景东的教育行政机构,最早见之于史志的,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吴兰孙纂修《景东直隶厅志》。志中载:“景东卫训导,正统七年(1442年)设,万历二十四年(1459年)改卫学为府学,设教授,训导裁。”又载:“景东厅儒学复设训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设”。关于景东儒学的职官,因年代久远,各种史志记载出入较大。乾隆《景东直隶厅志》收录35人,道光增纂《景东直隶厅志》收录53人,《景东县志稿》收录67人。而《景东 教育志》收录28人。本人以吴兰孙纂修《景东直隶厅志》为基础,参考民国纂修《景东县 志稿》及《景东教育志》的记载,现将景东官学职官辑校如下: 一、关于明清时期景东官学的发展概况 元中统三年(1262年),开南(今景东)傣族首领投降元军。从此,景东纳入中原王朝正式版图。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开南州,元至顺二年 (1331年) 置景东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降为州,十七年 (1384年) 仍为府。这一时期,史籍上没有官学的记载。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景东设景东卫。中原一带军屯人员、家属以及大量汉人不断进入景东,学习儒学(汉文化)的私塾由此开端。1442年设立卫学,到后来设立府学,再到景东 设置考棚,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教授、训导。景东官学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 极大促进了景东的发展。 二、景东官学职官辑校 (一)明代景东卫训导(2人,其余失考) 郑天贵,万历间任掌印训导。 傅九章,万历间任掌印训导。 (二)清代儒学教授(40人) 钱国启,云南府选贡,顺治七年(1650年)任。 倪垣,楚雄府人,解元,康熙五年(1666年)任。 郭维新[1],嵩明州人,岁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任。 丁运亨,曲靖府人,举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 杨炳耀,临安府石屏州人,举人,康熙三十一年[2](1692年)任。 李思德,云南府昆明县人,举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 缪守仁,云南府昆明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 杨邠俊[3],云南安宁州人,举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任。 李汝相,鹤庆府人,举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 邹启孟,澄江府人,进士,康熙六十一年[4](1722年)任。 张问政,蒙化府人,举人,雍正七年(1729年)任。 陈其怡,河阳县人,举人,乾隆五年(1740年)任。

衡阳的历史名人(东汉至清代)

衡阳的历史名人(东汉至清代) 蒋琬(168-246) 三国时蜀国大臣。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祁东县砖塘乡,一说今湘乡县)人。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授官广都县长官。及刘备为汉中王,任命他为尚书郎。后来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后任东曹椽、参军、丞相府长史兼抚军将军等职,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助手。诸葛亮死后,刘禅遵其嘱托,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蒋琬,先后任其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封安阳亭侯,复加为大司马。公元246年,蒋琬卒于军中,刘禅追封为恭侯,葬于涪(今绵阳市效西山之顶)。 刘巴(约170-222) 字子初,汉末蒸阳(今衡阳县)人。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胆识才华闻名。荆州刺史刘表多次要提拔他,并举荐为“茂才”。他见刘表非英明之辈,均辞谢不就。刘备攻取西蜀后,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椽。刘备曾称“子初才智过绝人”,诸葛亮也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任刘巴为尚书,后又叫他代法正为尚书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诸文告策命,均出自刘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义,东汉桂阳郡耒阳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后,正值三国鼎立时期。朗出任吴国。先后任郎中、尚书令史、郡中正、长沙浏阳令、都尉、尚书郎。后调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迁大中正大夫,专司察举人才。吴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吕兴背叛吴国。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经番禺、牂牁,进军交趾,讨代吕兴。平乱后谷朗迁九真太守。吴凤凰元年(272),谷朗病逝任所,归葬耒阳。为昭示其功绩,时人刻有《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现存耒阳县城,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罗含(生卒年不详) 东晋文学家。字君章,桂阳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少有志尚。据说他曾梦见一只文彩异常的鸟飞入口中,从此文思日进。始任州主簿,后为郡功曹。桓温镇荆州,召为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后入朝为尚书郎,又出任宜都太守。累迁散骑常侍、侍中,官终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时,谢尚称其为“湘中之琳琅”,桓温誉为“江左之秀”。所著文章流行于当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三卷,已佚。今存《答孙安国书》、《更生论》,载《弘明集》。其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传在《晋书文苑传》。 欧阳彬(生卒年不详) 字齐美,五代十国后蜀时衡山县人。出身县吏之家,博学能文,工于辞赋,有名于时。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继位。衍喜爱诗文,生活奢侈,常派人来楚采购货物及花石之类。欧阳彬在别人的资助下来到西蜀,向蜀主献《独鲤朝天赋》(也作《万里朝天赋》),王衍大悦。欧阳彬被任为嘉州刺史,后蜀时,官至尚书左丞相。 赵葵(1186-1266) 字南仲,号倍庵,南宋衡山人,赵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淳

培风书院名人

培风书院名人 培风书院自成立二百余年以来,滨州有许多官宦、文人雅士在此就读或执教,现列举如下: 杜彤光 滨州杜家第十三世传人,是广西上思州知州杜鼒的长子,是吏部侍郎杜堮的父亲。他自幼聪颖好学,学绩甚佳。精于经史,工于诗文、书法,文学造诣颇高,著述颇丰,有《拙修斋诗》刊行于世。《国朝山左诗钞》和《武定诗续钞》皆有存诗。他为人性情豁达,沉毅。取得秀才后,因父亲常年为官外地,他便主动放弃科举,承担起了家族事务。他深谙儒学,秉承耕读传家之道。他持家井井有条,教育子女有方。父亲去世时,弟弟彤辉只有16岁,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对弟弟说:“家所以立,耕读耳。自今我任耕,弟任读。耕不善,弟当责我;读不力,我责弟也。”他将祖上留下的藏书之地“西轩”修葺扩大,作为弟弟与诸子读书之所。常为他们讲解经史诗文,诸子“至膝下皆僵直不敢有惰容,命之息乃敢息。”在他的严格教导下,弟弟杜彤辉中乾隆乙酉拔贡,任职县令。八个儿子均取得功名,有一名进士,一名举人,监生、贡生各一人,副榜一人,秀才三人。尤其是第四子杜堮,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后,曾任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加太子太保衔,赠大学士,谥号文端。

杜彤光堪为杜氏家族教育的集大成者。清咸丰《滨州志》赞扬杜彤光说:“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教诸子先实行,而后文章,言皆可为世法。” 杜彤光还非常热心滨州的公益事业,并将他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推向了社会。他捐资并亲躬修葺学宫,还首创滨州城内最早的公办学堂培风书院。在创建培风书院的过程中,他不但亲自带头捐资,还亲董其事,在两任知州的协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筹措资金,购臵地基,鸠工备料,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直至竣工。他又延请儒师,招收学子,制定学规;乃至学子生活输添,号舍增葺,院长、儒师俸禄,门额、刻匾、镌石等一切院内庶务皆秩序井然,逐件落实。培风书院的建成开学,对滨州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古滨州后期的文化教育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此举,杜彤光有首创之功,功不可没。 杜彤光一生无意仕途,隐居乡野,悉心钻研圣人之书,历练为人之道。他严持家族事务,遍行善举,以圣人之道教子。以他的学识、才干和人品,很多人都劝他出去做官,但他都婉言谢绝,说:“吾志与事不在此矣。”他在教诲子女们时,常说:“吾无意仕途,非不谓荣且贵,顾吾性不宜,且欲观汝曹力学,稍有成就以延忠孝诗书之脉,吾见先人地下有词耳。”他终生秉承言教身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先履行,言必行,行必果。在临终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