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案例锚索断裂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案例锚索断裂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案例锚索断裂

一、事故概述

2018年1月,某城市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基坑工程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当时,该商业综合体正在进行地下车库的施工,突然发生了锚

索断裂的情况。这一意外事件导致施工现场严重混乱,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两人不幸身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 设计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该商业综合体地下车库的设计存在问题。在设计方案中,锚索的数量和规格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对锚索进行检测和监控,导致出现断裂的

情况。

2. 施工管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和成本压力大等原因,施工方对于锚索的安装和检测并没有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同时,在现场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等。

3. 材料质量问题:经过初步检查发现,在锚索材料选用上存在问题。

部分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或者质量不达标。

三、事故后果

1. 人员伤亡:该次事故共造成两名工人不幸身亡,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名受伤工人的伤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2. 经济损失:由于事故导致施工进度受阻,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时间被迫推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对受损设施和设备的修复和更换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财务负担。

四、事故处理措施

1. 救援和治疗:在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治疗。同时,企业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善后工作,并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2. 事故调查:在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安监部门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次事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相应处罚。

3. 安全整改:针对该次事故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立即启动了安全整改工作,对施工方和监理方进行了严格管理,并加强了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和检测。同时,企业还对相关设备和材料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更换。

五、事故启示

1. 安全第一:在任何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只有

保证安全,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2. 重视设计和规范操作:在任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3. 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大型深基坑失稳坍塌、基坑塌陷、高支模、高边坡、工程倒塌案例探讨分析

大型深基坑失稳坍塌、基坑塌陷、高支模、高边坡、工程倒塌案例--探讨--分析

施工技术 1、 南京一在建工地发生大面积基坑塌陷,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有哪些? 2018年1月14日凌晨4:30左右,随着一声巨响,位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竹山路上的一在建工地发生大面积坍塌,附近的居民楼受影响。在工地正南方向有栋居民楼,位于竹山路360号,最近的距离工地只有五六米。从外面看,四单元受到塌陷影响最明显,已出现明显歪曲。

发生坍塌的是龙湖地产“龙湾天街购物中心”项目,西面紧邻该开发企业的住宅项目和江宁区市民服务中心。所幸,事故无人员伤亡。已疏散工人及附近人群,基坑南侧的竹山路360号小区目前监测数据稳定安全,小区居民被安置附近宾馆。已通报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正开展相关技术分析,制定安全处置方案。

相关部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坍塌部位为基坑支护体,长度为40米,宽度15米左右。坍塌的原因与近期雨水以及周边地形情况复杂有关,不是施工不当造成的。监测数据显示,附近居民楼楼体未发现异常。目前,工程已经停止所有施工,正组织人员开展消险工作。 那么,居民住宅出现的裂缝是否与施工有关?工地基坑支护桩塌陷又

是否会对居民居住安全造成影响呢? 龙湖地产项目负责人:坍塌原因复杂无人员伤亡 14日下午1点,江宁区建工、住建、属地街道以及龙湖地产的项目负责人对这起突发事件做出了回应。龙湖地产项目负责人表示,发生险情的是南京龙湖G23地块E区南侧基坑,因为险情发生时工地还没人上班,塌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坍塌范围长40米,宽15米,坍塌原因复杂。 现已停止施工妥善安置46户居民 南京江宁区建工局质检站负责人表示,经江苏省施工图审查中心有关专家现场查勘,并查阅相关工程资料和图纸后,对抢险及应急措施给予了专业指导意见。目前,工程已停止所有施工,正组织人员、物资和专业设备按照专家意见开展消险工作。 住建局房屋安全管理办公室:楼体未发现异常 南京江宁区住建局房屋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上午8:25左右,第三方监测单位已经进行了现场安全监测,监测数据显示竹山路360号楼房楼体未发现异常,后期他们还会继续加强监测频次。 从清华附中工地坍塌,到丰城电厂坍塌事故,再到2017年 5月,深圳地铁工地发生坍塌,7月,内蒙古某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一起起坍塌事故,无论是施工平台坍塌,还是基坑土方坍塌,坍塌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有哪些? 坍塌是指施工基坑(槽)坍塌、边坡坍塌、基础桩壁坍塌、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包括施工围墙)倒塌等。

深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摘要: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质量事故实例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 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论文名称:某工程基坑事故分析 作者:cyzd720 摘要:基坑围护施工在上海地区已经开展多年,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事故,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案例锚索断裂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案例锚索断裂 一、事故概述 2018年1月,某城市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基坑工程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当时,该商业综合体正在进行地下车库的施工,突然发生了锚 索断裂的情况。这一意外事件导致施工现场严重混乱,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两人不幸身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 设计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该商业综合体地下车库的设计存在问题。在设计方案中,锚索的数量和规格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对锚索进行检测和监控,导致出现断裂的 情况。 2. 施工管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和成本压力大等原因,施工方对于锚索的安装和检测并没有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同时,在现场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等。 3. 材料质量问题:经过初步检查发现,在锚索材料选用上存在问题。 部分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或者质量不达标。 三、事故后果

1. 人员伤亡:该次事故共造成两名工人不幸身亡,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名受伤工人的伤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2. 经济损失:由于事故导致施工进度受阻,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时间被迫推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对受损设施和设备的修复和更换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财务负担。 四、事故处理措施 1. 救援和治疗:在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治疗。同时,企业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善后工作,并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2. 事故调查:在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安监部门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次事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相应处罚。 3. 安全整改:针对该次事故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立即启动了安全整改工作,对施工方和监理方进行了严格管理,并加强了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和检测。同时,企业还对相关设备和材料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更换。 五、事故启示 1. 安全第一:在任何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只有

大连地区2007年基坑、边坡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大连地区2007年基坑、边坡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1 基坑、边坡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土木工程中基坑、边坡工程的事故率往往高于其它类型的土木工程,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自然因素 岩土体性质复杂,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和可变性。 不均匀性主要指,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岩土体的差异很大。由于形成原因、成分、上覆压力、地下水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竖直方向岩土体表现为层状分布,每层的物理、力学性质都不同,极不均匀。从水平方向上看,不远的两点,其下的地层有可能变化很大,层厚不一,有的地层可能缺失,即使同一地层、同一深度,实测所得的物理、力学指标也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岩体的均匀性相对土体要好,但岩体存在结构面,结构面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均匀性,同时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一般较差(主要是抗剪强度低),岩体中结构面的密度、结构面的产状控制了岩体的力学性质。 可变性主要指,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变化、降雨、外力作用等因素的存在,使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成为一个变量,不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状态,这一点粘性土最突出。 岩土体的不均匀性和可变性决定了作用于支护结构的土压力(下滑力),同样存在不均匀性和可变性,难以准确把握,出问题的可能性自然较大。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业主责任、设计责任和施工责任。 1.2.1 业主责任 基坑、边坡工程不像建筑工程可为业主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基坑工程都是临时结构,建筑物地下室完成土方回填后即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有的业主对基坑、边坡工程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把钱花在支护结构上不划算,能少花尽量少花,并且存在侥幸心理,在不得已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工程造价低的设计方案,对基坑、边坡工程投入不足,主观上增大了工程事故的发生几率。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近年来,基坑坍塌事故频发,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基坑坍塌事故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期提升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背景: 该基坑坍塌事故发生在大型城市的住宅楼施工工地。该项目由一家知名建筑公司承建,涉及多个地下岗位施工。事故发生时,工地上有近百名工人在施工,造成多人死伤和巨额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 1.设计不合理:基坑工程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存在缺陷,没有清晰确定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关键信息,导致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无法有效评估和控制。 2.监督不到位:工地监理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监督,未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特别是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及时监督不足,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施工管理漏洞:施工方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违反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存在为施工速度和效率而忽视安全的行为。例如,未按照要求进行基坑降水,以及在未完成支护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4.人员素质不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相对较低,未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资质考核,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事故应对措施:

1.加强规划设计:在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明确设计 要求与标准。 2.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施工按图纸 和规范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工地监理单位要有能力和责任进行有 效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方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进 行施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4.加强工地安全教育:通过组织工地安全培训、讲座、演练等形式, 提高工人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结论: 基坑坍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努 力才能预防和避免。各参与方应共同努力,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在规划设计、监督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和工地安全教育等方面加强措施, 提升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建设美丽城市的同时,保证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案例1 1 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 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 事故分析 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3 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案例2 1 工程概况 某渔委商住楼为322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大楼,一层地下室,总面积23150平方米。基坑最深出(电梯井)-6.35M 该大楼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干道凤凰路与乐园路交叉口,西北两面临街,南面与市粮食局5层办公楼相距3~4M,东面为渔民住宅,距离大海 200M。 地质情况大致为:地表下第一层为填土,厚2M;第而层为海砂沉积层,厚7M;第三层为密实中粗砂,厚10M;第四层为黏土,厚6M;-25以下为起伏岩层。地下水与海水相通,水位为-2.0M,砂层渗透系数为K=~51.3m/d。 2 基坑设计与施工 基坑采用直径480MM的振动灌注桩支护,桩长9M,桩距800MM,当支护桩施工至粮食局办公楼附近时,大楼的伸缩缝扩大,外装修马赛克局部被振落,因此在粮食局办公楼前作5排直径为500MM的深层搅拌桩兼作基坑支护体与止水帷幕,其余区段在震动灌注桩外侧作3排深层搅拌桩*(桩长11~13M,相互搭接50~100MM),以形成止水帷幕。基坑的支护桩和止水桩施工完毕后,开始机械开挖,当局部挖至-4M时,基坑内涌水涌砂,坑外

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深基坑的概念及特点二、深基坑工程事故类型处理措施三、以某项目为例如何进行土方开挖阶段事故预防四、深基坑工程事故预防及处理五、深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六、未来基坑支护的发展 一、深基坑的概念及特点 •1、深基坑的概念 •开挖深度超过5 米(含5 米)成地下室三层以上 (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 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本规定所称深基坑工程,包括工程勘察、围护结构设计、围护结构施工、地下水控制、基坑监测、土方挖填等内容 由于岩王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城性,所以各地对于深基坑的定义也有所差别。 如上海、广东、山东、江西、南京规定5m以上为深基坑。 宁波、厦门、苏州规定4m以上为深基坑。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的基坑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也有一些专家的建议,可采用稳定系数Ns来判定,但不常用: N=r • H/C H •其中:(kN/m3);开挖深度(m),是土的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kPa)。对于27的基坑为深基坑 2、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1)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岩土工程区域性强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工程区域性更强。如黄土地基、砂土地基、软粘土地基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基中,基坑工程差异性很大。因此,深基坑开挖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完全照搬外地的经验。 (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基坑工程不仅与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还与基坑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及市政地下管网的位置、抵御变形的能力、重要性以及周围场地条件有关。因此,对深基坑工程进 行分类,对支护结构允许变形规定统一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应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具体运用。 (3)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深基坑工程涉及土力学中强度(或称稳定)、变形和渗流3个基本课题三者融溶一起需要综合处理。有的基坑工程土压力引起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是主要矛盾,有的土中渗流引起土破坏是主要矛盾,有的基坑周围地面变形是主要矛盾。深基坑工程的区域性和个性强也表现在这方面同时,深基坑工程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及施工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 是理论上尚待发展的综合技术学科。 (4) 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对深基坑的稳定性和变形有较大影响。在深基坑设计中要注意深基坑工程的空间效应。土体蠕变体,特别是软粘士,具有较强的蠕变性。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随时间变化蠕变将使土体强度降低,使土坡稳定性减小,故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其时空效应。 (5) 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环境效应 深基坑工程的开挖,必将引起周围地基中地下水位变化和应力场的改变,导致周围地基土体的变形,对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及市政地下管网产生影响。影响严重的将危及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及市政地下管网的安全与正常使

某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某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基坑支护施工在各大城市已经频频出现,基坑支护工程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事故,小者产生一些经济损失,大者会产生极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人身伤害事故。基坑施工虽然只属于一个分部工程,但由于开挖深度深、土层地质情况复杂,而施工单位又极不重视报着一种侥幸心理,未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最终产生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基坑支护设计施工 一、工程概况 本次基坑围护施工的内容是工厂内一小型的机械设备基础,基坑面积仅7.0×4.0m2,但基坑的开挖深度达到7.5m深,且整个设备基础基坑在厂房内施工。厂房建筑为已建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层高为9m,基础为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基坑边缘距离最近的两个排架柱边为6.m左右,排架基础为4m×5m的矩形独立基础,基础埋深为室内地坪以下2.5m,基坑边缘距离厂房排架柱基础边的距离仅3m左右。因此该基坑虽小,但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影响将涉及到整个厂房的使用和安全。 二、围护方式及事故产生原因 由于本工程基坑面积小,业主未请专业设计单位对基坑的开挖做专项设计,施工单位也未认真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1.围护形式简介 基坑的开挖深度为7.5m,围护施工的基本形式为钢板桩挡土、压密注浆隔水,支撑采用两道钢围檩十字型钢支撑。 鉴于在厂房内施工,厂房层高为9m,钢板桩的长度和机具设备均受到层高的限制。因此施工中先放坡挖土2.5m后落坑打钢板桩,钢板桩为拉森Ⅳ,长度为9m。插入深度为坑底以下仅3.1m。 隔水压密注浆仅一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由于第3层灰色砂质粉土砂性相当重,渗透系数大,注浆深度达到10m左右时无法控制,因此实际注浆深度仅为坑底以下2.0m。此外由于基坑面积较小,坑底进行了压密注浆满堂加固,但是同样由于土层的原因,加固深度也仅为坑底以下2m。 2.基坑事故情况 围护施工结束后不到一周,施工单位就开始挖土施工。由于基坑面积小,土方少,挖土施工进行得非常迅速。尽管在向下开挖的过程中早已发现从钢板桩的缝隙内不断地有地下水渗出,但施工单位仍然抱着侥幸心理直挖到底;在基坑挖

9种基坑坍塌案例

9种基坑坍塌案例 一、整体失稳 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与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8月3日,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与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2005年9月3日12时,武昌区彭刘杨路金榜名苑已开挖至设计深度 5.2M的深基坑东侧〔cd〕段约40余米长的边坡发生滑塌险情。 二、坑底隆起 坑底隆起是一种向上的位移,产生的原因一是深层土的卸荷回弹,二是由开挖形成的压力差导致的土体塑流。

由于土体是连续体,坑底的隆起和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必然导致坑外土体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带动相邻建筑物或市政设施发生倾斜或挠曲,这些附加的变形使结构构件或管道可能产生开裂,影响使用,危与平安。一般解决的方法是被动区加固,提高土的抗力,减少变形,同时解决整体稳定和坑底隆起问题。 三金.鑫城国际C地块事故 三、围护结构倾覆失稳 围护结构倾覆失稳主要发生在重力式结构或悬臂式围护结构,重力式结构在坑外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围护结构绕其下部的某点转动,围护结构的顶部向坑内倾倒。抵抗倾覆失稳的力矩主要由围护结构自身的重力形成,坑底的被动抗力也是构成抵抗力矩的因素。 如武汉火炬大厦开挖深度10m,上部为老钻土,下部为基岩,采用¢900mm人工挖孔嵌岩排桩支护,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由于老粘土局部浸水,强度降低,土压力剧增,由于桩嵌人岩层,变形不易谐调,造成十余根支护桩折断,危与邻近六层综合楼,使该楼楼梯间悬空,情况危急。经紧急回填,增设锚杆后。得以稳定。 四、围护结构滑移失稳 围护结构底部地基承载力失稳是指重力式围护结构的底面压力过大,地基承载力缺乏引起的失稳。由于在围护结构的外侧还作用着土压力,因

常见基坑工程案例、事故原因分析

常见基坑工程案例、事故原因分析 依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 ]87号文规定: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或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一、事故案例近年来,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发生安全事故的类型可分为:1、周边环境破坏:围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地下水位降低造成周围路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破坏事故。2、支护体系破坏:主要包括:①墙体折断;②整体失稳;③基坑坡脚隆起破坏;④锚撑失稳。3、渗透破坏;土体渗透破坏(流土、管涌、突涌)。案例一(经济适用住房基坑土方坍塌)2006年1月4日,黑龙江省哈东筑市某勘察设计院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发生一起基坑土方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轻伤。施工单位未按施工程序埋设帷幕桩,帷幕桩抗弯强度及刚度均未达到《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要求;在进行帷幕桩作业时,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毗邻建筑物(锅炉房)一侧杂填上密度低于其他部位,在开挖土方和埋设帷幕桩时,对杂填士层产生了扰动,进一步降低了基坑土壁的强度,导致坍塌事故发生;施工单位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措施不力,致使事故灾害进一步扩大。案例二(广州某广场基坑坍塌)2005年7月21日中午12点左右,广州市海珠区某广场B区施工工地发生基坑坍塌,基坑南边支护结构坍塌,东南角斜撑脱落。基坑支护坍塌范围约104.55延米,面积约2007

平方米,南侧海员宾馆的基础桩折断滑落,结构部分倒塌。同时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主要原因分析:超挖:原设计地下4层基坑深度17米,后开挖成地下5层基坑(深度达20.3米),挖孔桩成吊脚桩。超时:基坑支护结构服务年限一年,实际从开挖及出事已有近三年。超载:坡顶土方车、吊车超载。地质原因:岩面埋深较浅,但岩层倾斜。设计单位仍采用理正软件对原基坑设计方案进行复核、设计,而忽视现场开挖过程中岩面从南向北倾斜的实际情况。另外,施工过程中发现岩面倾斜,南部位移较大后,曾对部分区域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加固范围只是南部西侧的20-30米,加固范围太少。案例三(佛山市某广场工地坍塌)2015年7月26日,由于万科广场工地南侧基坑支护坍塌导致禅城区季华五路万科广场工地一侧辅道出现塌陷(塌路长度约65米、宽约15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处理结果:对责任单位及个人进行行政处罚,佛山万科罚款人民币23万元,万科广场项目负责人给予上一年年收人30%罚款;深州市某监理有限公同佛山分公司罚款21万元,其负责人给予上一年年收人30%罚款;广州中煤江南基础某公司分公司罚款人民币22万元,其负责人给予上一年年收人30%罚款;佛山市安固某房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给于人民币2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其法定代表人给予上一年年收人30%罚款。案例四(上海地铁某号线施工中基坑安全事故)2003年7月1日凌晨,某号线越江隧道区间用于连接上、下行线的安全联络通道一一旁通道工程施工作业面内,因大量的水和流沙涌入,引起隧道部分结构损坏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

9种基坑坍塌事故的原因及案例

9种基坑坍塌事故的原因及案例 整体失稳 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及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例: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9月3日12时,武昌区彭刘杨路金榜名苑已开挖至设计深度5.2m 的深基坑东侧(cd)段约40余米长的边坡发生滑塌险情。

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及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坑底隆起 1.坑底隆起是一种向上的位移,产生的原因一是深层土的卸荷回弹,二是由开挖形成的压力差导致的土体塑流。 2.由于土体是连续体,坑底的隆起和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必然导致坑外土体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带动相邻建筑物或市政设施发生倾斜或挠曲,这些附加的变形使结构构件或管道可能产生开裂,影响使用,危及安全。 3.一般解决的方法是被动区加固,提高土的抗力,减少变形,同时解决整体稳定和坑底隆起问题。 例:三金·鑫城国际C地块事故 围护结构倾覆失稳 围护结构倾覆失稳主要发生在重力式结构或悬臂式围护结构,重力式结构在坑外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围护结构绕其下部的某点转动,围护结构的顶部向坑内倾倒。抵抗倾覆失稳的力矩主要由围护结构自身的重力形成,坑底的被动抗力

土钉(喷锚)支护常见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卢

土钉(喷锚)支护常见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通过对25个土钉(喷锚)支护的深基坑工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对有代表性的事故现象进行了分类和统计,结合案例特点揭示带有规律性的事故原因,并给予说明和解释。同时,本文还介绍了武汉市为预防基坑事故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深基坑;土钉;喷锚;事故 摘自:建筑技术.2009.第五期 土钉(喷锚)支护结构不阻碍主体施工,能发挥边坡土体的自立能力,卸载后坡面土体能继续排水、固结,可进一步提高土体与喷网组成挡墙的稳固性;喷网、上下排水设施、降水井构成了对边坡土体的防水保护;嵌人坡体的土钉(锚杆)能对挡墙产生锚拉力,形成“外支撑”【1】。武汉市的阜华大厦基坑选用了喷锚支护,被闲置了8年之久,却从未出现过险情。正是由于它有太多的优点,而被过多地利用,2005年的武汉市出现了使用土钉(喷锚)支护的深基坑事故频发的高峰。本文针对2002 至2007 年选用该支护形式基坑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原因和对策。 1 近年来基坑事故工程 1.1工程事故案例见表1。 1.2事故案例的统计与说明 发生在老粘土地质区域的案例为14起,占总数的58.3% ,达半数以上。所有案例均采用土钉(喷锚)支护;仅两起(案例9)

表1 工程事故案例

l3属“上部喷锚放坡、下部桩锚”的复合形式;9起采用了对重点保护区段的“局部加固”措施,加固区段均未发生险情。与降雨有关的19起,占总数的76%;存在着地下管道、箱涵漏水作为水源的18起,占72%。“超挖”4起,占16%,有施工质量问题的为6起,占24%;

地质勘察资料不准、软土层处理不当和设计欠妥的共有13起,占52%,一半以上在软土或复杂地质结构区域; 除案例14、19、20、21、25外,其余深度均超过6m。 2 事故原因分析 2.1 地表水的破坏作用 依据边坡的自立和锚固要求,在抗剪强度高的老粘土地域中使用土钉(喷锚)支护应该最为理想,但58.3%的案例却发生在此地域,再结合“强降雨”的76% 和“地下管道、箱涵漏水”的72%,可见地表水对边坡的自稳能力有强烈的破坏作用。首先,喷网对外起防水作用,若内侧有水源(下水道漏水、坡顶未良好封闭),也会阻碍水的排出,形成出水量小于进水量的状态,根据K.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2】,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增加,杭剪强度会明显下降,案例21因坡顶未封闭,雨水渗入使土体软化,最终引发边坡的失稳(图1)。其次,老粘土的裂隙易发育性使管道、箱涵的漏水常顺着土中的缝隙流出,强降雨使水压和流速猛增,缝隙被冲刷成滑移面,与渗水共同作用形成滑坡;如果渗水不充分,可能出现“上稳下垮”的破坏形式,只在边坡下部“撕”开口子(图2),案例14的边坡下卧软土层,水源也在下部。其三,老粘土具有超固结特点和湿胀干缩潜势,渗水不仅破坏土的固结特性,产生的膨胀力也足以克服支护的锚固力,使喷网被“挤”破,边坡丧失自立能力,发生在此地质条件下的案例均呈现出锚固力失效的特征。 图2 下部被水冲垮,上部完好 图l 坡顶未良好封闭(箭头所指)

施工技术--最详细的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总结及坍塌案例分析(工程人必读)

施工技术最详细的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总结及坍塌案例 分析(工程人必读!!) 深基坑工程是最近3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领域,由于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发展,深基坑工程的规模之大、深度之深,成为岩土工程中事故最为频繁的领域,给岩土工程界提出了许多技术难题,当前,深基坑工程已成为国内外岩土工程中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深基坑工程概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深基坑工程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3层以上(含3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基坑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深基坑工程特点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深基坑工程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①深基坑距离周边建筑越来越近 由于城市的改造与开发,基坑四周往往紧贴各种重要的建筑物,如轨道交通设施、地下管线、隧道、天然地基民宅、大型建筑物等,设计或施工不当,均会对周边建筑造成不利影响。②深基坑工程越来越深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基坑越来越深,对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都提出的更难的要求。如无锡恒隆广场基坑深近27m,

上海中心深基坑达30m,均已挖入了承压水层。下图为宁波嘉和中心二期项目基坑,平均开挖深度18.3m,最大挖深25。9m,整体为3层地下室布局,局部有夹层。③基坑规模与尺寸越来越大图为天津西站二期项目基坑,总面积为 39000m2,基坑周长达855m。 ④施工场地越来越紧凑图为宁波春江花城二期项目基坑全景,地下室距离外墙用地红线仅3。5m. 深基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深基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类型很多,成因也较为复杂.在水土压力作用下,支护结构可能发生破坏,支护结构形式不同,破坏形式也有差异。渗流可能引起流土、流砂、突涌,造成破坏.围护结构变形过大及地下水流失,引起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破坏也属基坑工程事故。粗略地划分,深基坑工程事故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类:1)基坑周边环境破坏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土体有不同程度的扰动,一个重要影响表现为引起周围地表不均匀下沉,从而影响周围建筑、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严重的造成工程事故.引起周围地表沉降的因素大体有:基坑墙体变位;基坑回弹、隆起;井点降水引起的地层固结;抽水造成砂土损失、管涌流砂等。因此如何预测和减小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已成为深基坑工程界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2)深基坑支护体系破坏

基坑边坡常见的事故处理方法及案例分析

基坑边坡常见的事故处理方法及案例分析基坑桩锚支护型钢腰梁破坏华创国际广场基坑支护工程为4层地下室,基坑开挖后支护高度约20.0m,采用“桩锚+止水帷幕”支护方式(见图1),坑顶为既有市政道路(芙蓉北路)以及已建建筑物(4~6层砖混结构民房,距离基坑开挖线约10.0m),为控制变形,锚索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锁定值550kN,为缩短施工工期,腰梁采用双拼工字钢。锁定过程中,工字钢腰梁出现麻花状破坏,分析其原因,主要因为锁定值较大,基坑开挖面平整度不够,锁定时,扭矩过大,工字钢出现麻花状受扭破坏。针对该现场情况,本工程在工字钢腰梁与基坑侧壁空隙处设置型钢垫块,再次对锚索张力锁定,施工顺利进行,且效果良好。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如采用型钢腰梁,锚索锁定值较大,或基坑侧壁土质过差易产生变形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类似本工程型钢腰梁破坏模式,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或在型钢腰梁与基坑侧壁空隙之间设置型钢垫块,或在其空隙间浇筑砼垫层,或增大型钢型号等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可更改为钢筋砼腰梁。施工断面示意图(桩锚支护)2、坡顶开裂加固处理长沙恒大城基坑支护工程,该项目为两层地下室,处理段支护高度约9.0m,坡顶开裂地段采用“桩锚”支护形式,土质主要为回填土及粉质粘土。基坑施工完成后,因上部填土较厚,连日暴雨情况下,局部地段坡顶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形。考虑基坑施工已完成,重新增补预应力锚索施工困难且工期较慢,针对该现场情况,在该处理段范围内采用坡顶注浆加固处理(见图2),即在坡顶设置3排垂直注浆孔,孔径

110mm,孔底进入粉质粘土不小于 1.5m,注浆孔间距1.0m×1.0m,注浆压力0.3~0.5Mpa,注浆花管设置注浆花眼,花眼直径5~8mm,每截面按120°布置3个,截面间距0.8m;注浆时,在坡顶及基坑侧壁进行观测,如有地面隆起或其它不利状况出现,应及时减小注浆压力,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无较大影响,注浆加固后,基坑稳定性控制良好,变形得以控制。在填土、砂性土等土层中,如出现类似情况,可采用坡顶垂直注浆、侧壁斜向注浆等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如土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较好,且锚索施工条件允许,也可增补预应力锚索处理,此时,一般情况下,增加的锚索尽量位于支护结构上部,有利于进一步控制变形。图2 坡顶注浆加固方案示意图3、边坡坡体沿坡脚剪出株洲市恒豪·翠谷城边坡坡体土层为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边坡工程高度约为18~22m,支护方案为在边坡坡脚处设置2.0m高重力式挡土墙,挡墙以上为“格构锚杆挡墙”支护,骨架框内培育草籽绿化。本边坡工程边坡格构锚杆及坡脚挡土墙施工完成后,因建筑结构调整,要求在边坡坡脚下开挖基坑,距离边坡坡脚线约5~10m,基坑深度约5.0~6.0m深。基坑开挖后,未采取相关支护措施,导致已支护边坡坡体出现沿基坑侧壁剪出的现象(见图3)。根据现场情况,该边坡加固处理措施采用"预应力锚杆+微型桩"形式(见图4),本次增加的锚杆位置为原格构梁框架中心点位置,锚杆外端部增加横向钢筋砼梁;坡脚设置双排竖向微型桩,微型桩采用16b工字钢,纵向间距1.5m,排距1.5m,成孔200mm,入岩不小于3.5m采用M20水泥浆注浆充

基坑支护工程意外情况处理

浅谈基坑支护工程意外情况的处理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日益发展,为解决现代居住、车辆停放和人民防空等问题,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建筑日益普遍。而基坑工程(包括土方开挖)作为重要的分部工程,不但施工难度较大,且不可预见性强,经常出现地质情况差异较大、土钉锚索无法施工、甚至流砂、塌陷等意外情况,是重大的危险源。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单位和监理、施工企业也对基坑工程格外重视,对基坑支护的安全和质量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下面,本人结合佛山某工程实例,浅谈基坑支护工程中所遇以上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安置房小区二期工程。工程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公园西侧,总用地面积约20965m2。拟建场地设两层地下室,主体结构采用冲孔桩基础。基坑开挖范围内地下无管线埋藏,地面上无架设电线。西面为拟建25米宽的规划道路、南面和东面为拟建15米宽的规划道路,北面为准备改建迁移的马路。 地下室边线与西面规划拟建道路人行道边最小距离为11.1m;与南面规划拟建道路人行道边最小距离为9m;与东面规划拟建道路人行道边最小距离为9m。北侧为规划的小区道路,北侧地下室边线位于拟改道的马路和拟拆迁的房屋范围内。其中北侧东段和东侧北段与安置房小区一期工程的两层地下室基坑重合。基坑底面整体标高为-9.400m,局部-11.450m。

2 基坑支护设计概况 本基坑为二级基坑,支护形式采用深层搅拌桩止水,土钉加喷锚网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 3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 3.1 意外情况处理的原则 为确保基坑支护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减少事故发生,降低风险,当基坑出现意外情况时,按以下原则处理: (1)、及时通报请示(含甲方、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及时请示,通报,集合多方力量(特别是总包单位及基坑支护设计人员)解决问题; (2)、快速反应原则,对基坑支护中发生的变化要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不能犹豫不决,消极等待; (3)、防微杜渐,从小处理的原则; (4)、以人为本,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第一的原则; (5)、信息化施工的原则; (6)、强化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做到“三定”的原则。即:“定人、定时间、定部位”。 3.2 建立意外情况处理的人员组织架构 合理高效的人员组织架构是意外情况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最重要保证。对于基坑支护工程,应该在不同层次、不同参建单位中配置足够的应急救援人员,主要包括: (1)现场施工班组应该全员教育、全员交底、全员参与。施工

深基坑桩锚支护破坏事故案例分析

深基坑桩锚支护破坏事故案例分析同任何工程结构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安全一样,采用桩锚支护体系也同样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可靠。因为如果在个别地方考虑不周,或在施工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上做得不到位或达不到原设计的质量要求,就有可能功亏一匿,酿成事故,导致整个支护结构的倒塌。 北京某一深度仅有I1m、采用桩锚支护体系的基坑,在一场大雨之后突然倒塌。本文结合这一工程事故,对桩锚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本工程的事故原因做分析,以便使广大同行能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1、桩锚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及相应原因 桩锚支护体系是指护坡桩配合一道或多道锚杆的支护形式,它是一种超静定结掏,稳定性好,安全性能高,因而是深基坑支护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的讨论主要是针对护坡桩加一道锚杆的支护形式——单锚支护体系。 就单锚支护体系而言,支护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获得保证的;(I)桩有足够的嵌固深度;(2)桩身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3)锚杆能提供足够的锚拉力井且能将锚拉力可靠、有效地传递到桩上。 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支护体系的结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桩锚支护体系的可能破坏形式及其相应的破坏原因可概括为三种(图1)。

图1 桩的三种破坏形式 (a)一剔脚破坏;(b)一桩身断裂破坏;(c)一倒覆破坏 1.1 剔脚破坏 桩底端剔出,桩体绕锚点转动,原因是桩的嵌固深度不足。 1.2 桩身断裂破坏 桩身在最大弯矩处断裂,桩体从跨中断为两截。出现这种破坏的原因或者是桩体强度不足(配筋不足或混凝土强度不足或桩体有质量缺陷),或者是桩体因刚度不足导致跨中变形过大而折断。这种破坏的标志是桩从跨中断裂。 1.3 倒覆破坏

锚杆支护事故案例

为充分掌握我国锚杆支护煤巷冒顶事故现状,分析冒顶事故隐患,研究预测预防措施,通过对1996年以来162起锚杆支护煤巷冒顶事故案例的调查研究,认为煤巷锚杆支护冒顶主要是由15种原因引起的。 1.非稳定岩层变厚超过锚杆(索)长度 非稳定岩层是指对顶板岩层变形破坏起控制作用的软岩(煤)及中硬岩层。此类事故共发生48起,占调查事故总数的29. 63 %,其中直接顶板泥岩层厚变大超过锚杆(索)长度的发生冒顶事故39起,占调查事故总数的20. 07%;煤层顶板层厚变大超过锚杆(索)长度的发生冒顶事故2起。常见的非稳定岩层有泥岩、砂质泥岩、泥质胶结的粉砂岩和煤层,当支护不当时,极易导致顶板冒落。 某矿12208运输巷宽3. 6 m,中高2. 4 m,采用Φ20 mm×2 200 mm高强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采用Φ15.24 mm×5.5 m锚索,锚固深度5. 0 m,间距3. 6 m。2003年2月4日发生一起长7. 8 m,宽3. 6m,高4. 5 ~5 m的大规模冒顶事故。根据现场收集的资料看,冒落带直接顶板泥岩厚度由设计时的4. 4 m变为6. 3 m,锚杆、锚索均未锚入稳定岩层中。事故巷道的冒顶特征如图2-1所示。 图2-1非稳定岩层变厚超过锚杆长度导致冒顶 2.稳定岩层变薄 稳定岩层是指对顶板岩层稳定起控制作用的硬岩层。此类事故共发生19起,占调查事故总数的11. 73 %。例如,某矿戊9-22140切眼宽6 m,中高3. 2 m,采用Φ20 mm×2 200 mm高强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采用Φ15. 24 mm×6. 5 m锚索,锚固深度6. 0 m,间距2.4m。2002年11月27日,发生一起长40 m、宽6 m,高6. 5 m的大规模冒顶事故。事故巷道的冒顶特征如图2-2所示。 当切眼刷大尚剩8 m时,发现中部顶板有掉碴现象,两帮有片帮现象,随即在下平巷安全出口向上25~65 m处发生冒落,顶板冒落至其上的10#煤层,6. 5 m长的锚索随顶板冒落被拔出。至中班18时,又向上冒落20 m,总长达60 m,从冒落现场来看,9与10#煤层间7~9 m厚粉砂岩变为冒落时的4. 06 m,稳定岩层变薄,使锚索锚固段位于10#煤层弱面中,大大降低了锚索的锚固承载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