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秦、秦汉时期河东盐池的重要地位

先秦、秦汉时期河东盐池的重要地位

先秦、秦汉时期河东盐池的重要地位
先秦、秦汉时期河东盐池的重要地位

【摘要】河东盐池作为北方盐池之大宗,自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为封建王朝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了河东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秦;秦汉;河东盐池;历史地位

一、河东盐池的概况

中国物产丰富,产盐地区占地极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成帝时期郡国诸县设盐官37处,其范围东北至辽宁、西至甘肃、西南至云南,基本覆盖了西汉大部分地区。这样的盐官布局,必然是由自然资源的分布决定的。其中山西占有三处,分别是河东郡之安邑县、太原郡之晋阳县、雁门郡之楼烦县。其中以河东解池最为著名。

我国天然盐湖不止一处,形成时间大体相当,然而这些盐湖大都偏居于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的青海、宁夏、甘肃、内蒙、新疆等偏远地区,唯有河东盐池位于华夏民族发源的中心区域。《中国盐政史》中记载:“河东解池,居中条山北麓,介于解县、安邑之间。黄河之水,由托克托南流,至蒲州,为中条山所阻,折面东流,成一大曲,池盐产生于此。”①由于盐池位于这一凹陷地带的最低处,所以每遇山洪暴发,大水直泻而下,形成天然湖泊。洪水中含的盐类与早期的淤积层相结合,经过长期蒸发,盐类沉淀,于是就结成了很厚的盐层。

河东盐池最早的名称叫做“盬”。后来又称解池。河东盐池幅员较广,主要包含东池、西池和六个小池三个部分。东池,位于安邑境内,在几个盐池中面积最大,又称大盐池。东池是河东盐的主要产区,方圆约一百二十里,是秦汉盐池的主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运城盐池。《说文解字·盐》中云:“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②明代李延观刻的《解池图》记载:“池广五十里,袤七里,四面计之,应得一百一十四里,推之为亩,三十一万五千。”西池,位于解州境内,亦称女盐池、小盐池。《水经注?涑水注》云:“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③西池盐含量不高,产量较低。大都在东池生产受到破坏不能正常进行生产时,才在西池产盐。六小池在女盐池西北三里的地方,分别叫做金井、贾瓦、熨斗、永小、苏老、夹凹,面积都很小,在古代都曾出产过盐。之后由于生产条件差,产量少,质量低劣,逐渐淘汰,不再产盐了。

二、河东盐池的历史地位

1、悠久的开发历史

河东盐池由来已久,《史记》中记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后又“邑于涿鹿之阿”。④张其昀认为:“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在此之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尧都平阳(山西临汾)、舜都蒲坂(山西永济)、禹都安邑(山西运城),都在盐池附近,“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⑤由此可见,河东盐池自此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周朝时,河东盐池属于晋国,晋国人准备迁移都城,大家都主张迁到河东解县,因为靠近盐池,利国利民。《左传》中云:“邭瑕之地,沃饶近盐”。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逐渐发展繁荣,盐业的发展尤为活跃。经营盐业的商贾应运而生,有些人因此发了大财。鲁国穷士猗顿,“用盬盐起”,就是靠经营盐发了家的,财产多到可以和王侯比富。“论池盐之发源,当以山西之解池为最古。”⑥河东盐池的开发,由来已久。卫斯认为:“河东盐池的开发时代定在西周并不过分”。⑦而甘肃盐池到汉代才见诸史册,新疆盐池古为西域地,到清才有所记载。河东盐池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国以至世界的产盐史上,都是最悠久的。它在促进汉民族的成长、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2、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

盐税历来受到封建政府的重视,同时也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先秦时期,管仲推行“官山海”之前,食盐任民自由生产、运销,国家基本不予干涉。秦及西汉初期,国家实行征税制,《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河东

盐池归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盐利收入二十倍于古,河东盐的税收更是成倍增加。西汉初期仍行征税制,“盐税之重,不减于秦”。⑧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大规模地征讨匈奴,军费开支巨大,加上天灾频繁,致使国库空虚,朝廷财政严重困难。汉武帝采纳张汤之法,推行盐铁专卖政策,将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彻底收归国有。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为西汉王朝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史记·平准书》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⑨由此可见,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全国设置盐官的地方有27郡,河东、太原居其二,各郡国盐官的排序,河东也是位居首位,《中国盐政史》载:“汉初,武帝创盐法,立盐官,河东安邑为各郡设官之首”。可见汉武帝也将河东视为其施行盐铁专卖的股肱之地。汉元帝时期一度因天下灾荒而罢盐铁官,后三年而复之,皆因“用度不足,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徭役。”⑩足以看出,盐铁专卖成为了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而河东产盐作为北方池盐之大宗,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东汉初年仍以官营盐业为主,但由于国力较弱,一部分大地主非法经营盐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到了汉章帝时期,盐业官营正式恢复,章帝曾于元和三年两次到安邑“观盐池”{11}。安邑盐池即河东盐池,其盐质量高,产量大,是中原人民的重要食盐基地。由章帝亲自巡视河东盐池,也可以看出章帝对官营盐业的重视和河东盐池在两汉时期的重要地位。东汉和帝之后,盐铁专卖制度被彻底废除,开始实行征税制,允许私人产销食盐,由官府统一收税。

河东盐池作为北方盐池之首,尤其是实行专卖制度时期,更是为汉王朝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重视。

3、盐池发展与河东文化

河东盐池的发展对于河东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孕育和成长有着亲密的关系,在1965年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新旧石器时期的25处文化遗址中,有14处在河东,其中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丁村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极为重要,而他们都分布于河东盐池周围一百到四百里的广阔土地上,由此我们大胆推测,河东盐池在早期人类史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关于河东盐池的形成,流传着很多神话,相传蚩尤与黄帝交战于阪泉,蚩尤战败被杀死,他的躯体被肢解,血液流入河东盐池化为卤水,卤水便可以晒成盐。《孔子三朝记》载:“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这虽为神话,不足为信,但由此可以看出在黄帝时,河东盐池已经被发现,而且它和黄帝部族生活、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到尧、舜、禹时代,他们的都城都建在河东地区,并靠近盐池,虞舜所作《南风歌》“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更是将池盐与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部族聚居于河东盐池附近,并利用盐池天然优越的食盐资源,进一步加强了部族的凝聚、发展、壮大和强盛。

对于河东盐池与华夏文明的关系问题,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起于河东盐池附近,我想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上都位于消费池盐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12}从西周以来,河东盐多次有过“贡盐”、“御盐”的封号,历代盐法、盐制也多源自河东盐池。夏、商、周三代到秦汉时期,河东人民懂得通过自然日晒得到食盐,并集中捞采,食盐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几千年来,运城不仅深深地打下了盐的烙印,还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底蕴。河东盐业流传下来的独特的产盐工艺和技术,盐业政策和食盐运销的变迁,以及关于河东盐的优美传说和众多的盐业遗址,都彰显了河东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东盐池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神话传说,到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等,其文化遗产积累是十分丰富的。盐池的开发与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河东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见河东盐池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

步有过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中国最美丽的十大湖泊

1、青海湖 亦作Ch’ing Hai、Tsing Hai或Qing Hai,英语作Blue Lake。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在青海省东北部。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5公尺,最深32.8公尺。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湖水位有下降趋势。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

一.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汉绘画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了这种艺术的明确要求和力量,闪耀出一种近于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汉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其总体风格具有质朴、雄浑、鲜明、奔放的特点。汉代绘画力求抓大貌大势,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到的长处。为了弥补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在描摹人物时,往往结合情节气氛,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着力于神情的刻画,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更重要的是从笔调的轻重疾缓、柔劲坚挺变化中,透露出画家心手相应的律动感,流露出充满中国情调的笔意和神采。在着色上,秦汉画家广泛应用了朱、深红、浅红、黄、土黄、丹黄、青、绿、浅蓝、深黑、浅黑、白等颜色,并且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对比调和、清淡浓重色调的运用以及渲染平涂的技法。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体裁在汉代已开先河。 另外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上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平。 宫殿寺观壁画 汉代帛画 墓室壁画 二.秦汉美术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兵马俑 汉代石刻 中国美术简史 姓名:赵蓉 班级:美术学13-2班 学号:1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运城河东历史名人集

河东历史名人集 知我河东爱我运城 ——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图解 文字:吴民方 序 运城市旅游局局长安三法 巍巍河东,雄踞晋陕豫金三角。孕中条之秀气,毓大河之神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数千年来,名流辈涌,灿若星河。或建都兴邦,或文治武功;或著书立说,或驰战疆场;或泽被苍生,或流芳千古……,揽时代风云者,不可胜数。后人择其杰出者,共得44位,于南风广场之北,历史长廊之上,镂诸金石,雕其塑像,以扬其美名,人所共抑。 今日运城,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旅游业适逢盛世,得以快速发展,规模壮大、市场拓宽、景点层出、客源攀升,位居全省前茅,为人所瞩目。挖掘深刻内涵,展示河东文化,扬先贤美名,引四海客商,实为发展旅游之大事。 吴民方先生,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退休后笔耕下辍,悉心整理44位先贤功绩成册。市旅游局将其付梓,于海内外广泛传颂,以知我河东,爱我运城,发展旅游,振兴经济。 知我河东爱我运城 ——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图解 南风广场的北端,建有“河东历史文化长廊”。长廊壁上,尽布浮雕。漫步长廊,放眼浮雕。文人学士、帝王将相,栩栩如生,跃然身前;农贾精英、书画名家,熠熠生辉,尽收眼底。像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河东古代名人风采与运城灿烂文化。给运城增添了魅力。让世界了解运城,让运城走向世界。 为了协助市民群众和青少年朋友,进一步“知我河东,爱我运城”,现将浮雕上的四十四位河东古代历 史名人,逐一附图注解中下,以飨游人观注。 【中华曙猿】 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在垣曲县发拙出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美两国科学家验证而命名为 “世纪曙猿”。 “世纪曙猿”生成于四千万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人类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秦时名_乐_汉时_歌_浅谈秦汉古乐的文化思考

—— —浅谈秦汉古乐的文化思考艺术平台 摘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从此,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国家,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意味着之前几百年来周朝的宗亲分封制彻底崩溃。而同时,由春秋即开始的“礼崩乐坏” 至秦统一,已经使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转型,礼乐制度随之变化,在音乐教育方面由为宫廷专门培养人才的官学教育,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娱乐以及礼仪典礼提供服务的官设机构,音乐形式发展以相和歌和清商乐兴起为主,与西域的音乐交流促进了音乐形式种类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活动与发展,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卓越贡献。 关键词:乐府相和歌清商乐鼓吹乐翟芳浡 秦时名“乐”汉时“歌”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在音乐方面,将“六国之乐”集中于咸阳宫中,大力提倡百戏与传统巫乐,并为此设立专门机构“乐府”,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由于其统治极其残酷暴虐,仅仅存在十五年便被农民起义推翻。 随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实行修养生息的国民政策,国富民强,促进了灿烂的汉文化诞生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以乐府为代表的汉代音乐,如巫乐、相和歌、清商乐、鼓吹乐等,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各地域间音乐文化的交流频繁,南北音乐进一步交融,出现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著和音乐通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官方的音乐机构—— —乐府 秦统一之时开始出现“乐府”,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创立一系列新的机构,乐府便作为专门管理音乐方面的官方机构,有专人为乐府收集各地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进而改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音乐作品。秦朝灭亡后,又重新建立于西汉,西汉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方面上所奉行的道儒一体方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乐府的重建和扩充,乐府规模空前庞大,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和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的传统。其中,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乐府的分工明确,有专为祭祀表演周朝秦朝以后和新创作乐舞的乐工;有出行仪仗时演奏鼓乐的乐工;有表演各地民间音乐的;有演唱各地民歌和演奏各类民间乐器的;有表演各地百戏和民族音乐的等等。精细的操作分工,齐全的音乐种类,都推动了这一阶段表演艺术的发展。汉代乐府作品中宫廷作品占有重要地位,题材多展示浪漫多彩的神仙世界,如《安世房中乐》、《郊祀歌》等。这类作品颇有艺术性,曲调大都来自民间的楚声,乡土气息较浓;旋律“杂变并会”,曲折而富于变化;伴奏乐器钟磬、琴瑟、竽笙齐备,但又自有特色。 在表现虚幻神奇世界之余,乐府作品更多的还是来自收集、整理、加工民间的音乐,使其能够长久的保留和发展,这是乐府对音乐发展最大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一百三十八篇民歌的目录和汉哀帝时乐工所担任的各个乐种所在的地区来看,乐府收集的民歌,大致北起匈奴和其它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各地,东达黄河之滨,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这些民歌,由于都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心声,所以必然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多方面要求。它们以强烈的现实感与郊祀歌展示的浪漫王国交相辉映,构成了汉代乐府音乐特有的神韵和风采。 约公元前6年,乐府撤销,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矛盾加剧,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鉴于这样的情况,汉哀帝撤销了乐府,音乐机构仅留有专管雅乐的太乐署,乐府这一名号终于寿终正寝。乐府这一音乐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无疑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大批宝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意义深远。 二、相和歌与清商乐 1.相和歌

新元素-运城池神庙-运城盐池来历

【运城新元素·专题】砖瓦·印记-运城池神庙-运城盐池 从红墙黑瓦到雕梁玉栋,从残垣断壁到斑驳砖墙。当我们站在它的跟前,会有扑面而来历史沧桑感,当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会被它背后的情怀所震撼。它们是存在于历史长河的见证,它们是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故事,它们是存在于“地上”的故事,它们就是建筑。 对城市的老建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是城里的老建筑逐步减少时开始的。这种减少,并非是自然倒塌,而是人为的拆迁。一会儿要修公共绿地,一会儿要修立交桥,一会又要拓宽道路,理由千千万,让位的都是老建筑。 原以为,那些蜗住在城市偏僻处,远离大道的老建筑们,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寿星,会成为种种历史的见证。可近些年,这些幸运的幸存客,也迎来了它们最后的时光。当城市的新区以凡人无法觉察的速度,延伸到它们脚下的土地的时候,那些不起眼的地段,忽然之间变得奇货可居,然后是连房带地被开发商买下,再然后,是被几台大型挖机,几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 仔细打量过那些老建筑,或许是囿于落后的机械,又或许是设计师的审美,当年修建它们的时候,几乎都是依山就势,也就造成了它们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造型。如今,它们脚下的那一片土地,被轻而易举整得平坦的时候,拔地而起的是清一色的高层楼房。那种依山就势的构架没有了,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没有了,有的只是千城一面的布局,是小区里出出进进的小车,以及保安亭里冷漠而警惕的眼神。 和老建筑们一道消失的,还有那些熙来攘往的草根景象,包括那些小城独有的货郎担叫卖声,以及修伞补鞋充气的招牌。整齐划一的新城区,留给我的只是记忆与怀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我被迫住进小区,被迫买上小车,被迫堵在街道,然后在PM2.5里,利用那一点无聊光阴,去怀念一些与老建筑有关的事情。 老建筑的存在,只是一种象征。当一个时代的舞台,不再有适合它们的角色时,无论质量好坏,无论寿命长短,它们注定只能沦为城市的看客。 从鼓楼到池神庙,从李家大院到裴柏村...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看到它们就仿佛臵身于那个时代,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老地方”。这些建筑的背后,经历太长的岁月,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情怀。看到它们就会看到自己,看到父辈,看到朋友......本期《新元素》以那些记忆中的晋南建筑为主题,探索与发现这些建筑背后所包容的记忆与情怀。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 ——池神庙,盐湖与运城 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世人称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皇家敕造——池神庙 在山西运城市南郊2公里土垣上,位于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池盐产地--运城盐池边上,是我国盐业及盐运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山西运城起源之所在。运城之所以成名,就在于其为盐运之城。这里曾出产全国绝大多数的食盐,历代均为官方管辖之重地。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之重要资源,池神庙在社稷安全和老百姓的心中所占之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后来便有了皇家敕造之池神庙。

秦汉时代的舞蹈宫廷乐舞

秦汉时代的舞蹈宫廷乐舞 2010-12-8 06:59|发布者: admin|查看: 356|评论: 0 摘要: 汉代是伎乐年夜成长的时代。汉代作为我国舞蹈史上的一年夜岑岭,首要就默示在伎乐的繁荣上。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华夏与西域的文化,为乐舞的交流繁荣打下伏笔。一、“以舞相属”和宫廷社交《鸿门宴》的故事 ... 汉代是伎乐年夜成长的时代。汉代作为我国舞蹈史上的一年夜岑岭,首要就默示在伎乐的繁荣上。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华夏与西域的文化,为乐舞的交流繁荣打下伏笔。 一、“以舞相属”和宫廷社交 《鸿门宴》的故事是世人皆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了然那时在宴饮时有舞剑助兴的风尚。此外,还有在席间模拟“沐猴”、“狗斗”,也就是学山公洗澡和狗打架的滑稽表演。 汉唐时代,士年夜夫在宴饮时,除了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即是“以舞相属”的形式。 “以舞相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即为属。属者,邀请之意也。那时,宴会一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客人再舞回报。这种情意舞,有严酷的礼仪端方,姿态仪容都很有讲究,否则就是失踪礼。如不美观主人邀请,而客人不以舞为报,往往结下冤仇。据《后汉书·蔡邕传》记实: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先起舞属蔡邕,蔡邕不为报,惹怒了王智,蔡邕也拂衣而去,终因获咎显贵,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 二、伎乐舞蹈的成长 汉代歌舞之风极盛,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师、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那时称为“倡”或“歌舞者”。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由朝廷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的辩说会,其中有不少情形涉及到风尚平易近情与舞蹈艺术糊口,如说达官贵人家中蓄养家伎歌舞娱乐:“中山素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于堂下。”“今富有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今富者,祈名岳,望山水,椎牛击鼓,戏倡舞象。”(《盐铁论·刺权》)这里已谈到倡优饰演的各类形象,朱门贵戚纵**犬马,竞相夸示。在《汉书·孝元皇后传》中也有这样的记实:“贵爵群弟,争相奢嚣张……后廷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

因盐而形成的景观

因盐而形成的景观 ——转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的照片 中学化学课本中酸、碱、盐中的“盐”是这样定义的:由金属离子加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比如硫酸铜、硝酸钠、化肥中的钾肥(氯化钾)、洞穴中的钟乳石(碳酸钙)等都是盐。我们吃的食盐(氯化钠),数量巨大,其中的钠(Na)和氯(Cl)离子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盐湖中,比例都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把海水和盐湖水晾干,得到的大多数是食盐的原因。盐看似普通的晶体,却以不同的色彩和生产方式,在大地上构筑成优美而壮阔的盐景观。下面从《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中转载几张盐的景观照片:察尔汗盐湖是一个综合型大型钾盐矿床,并伴生有硼、锂、镁、溴等元素。在察尔汗盐湖,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盐喀斯特地貌,如盐钟乳等,也有人俗称其为“盐花”。这些“盐花”是干燥条件下,高浓度卤水中盐分溶解—析出平衡交替的产物。因为卤水在结晶过程中浓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成分也不尽相同等原因,形成的“盐花”变化万千,形态各异。摄影/姚正武 额吉淖尔,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北部腹地,从空中俯瞰,大片的湖面呈现出特殊的红色。而盐湖边的晒盐池里,更是犹如调色盘一样,深浅不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而丰富的色彩呢?科学家的解释是,呈现出红色和卤水中的盐类、卤水

的深度还有卤水中的微生物等因素有关,而日晒时间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发生改变,所以晒盐池中就会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摄影/杨子健一座座盐山连绵不绝,清澈的盐湖水宛如明镜一般倒映出盐山的影像,与天空中的蓝天白云遥相呼应,显得分外宁静安详。这是在乌尔禾盐湖看到的景象。乌尔禾盐湖,位于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是资源量较大的盐类矿区。摄影/高宗林 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盐湖,开采历史长达4000多年。它位于中条山北麓,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摄影/肖明巴里坤盐湖是新疆的著名盐湖,位于新疆东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湖面略成椭圆形,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13公里,面积113平方公里。这里的盐类沉积物中有芒硝、无水芒硝、石膏、水钙芒硝、半水石膏、石盐等盐类矿物及碳酸盐和泥质矿物。因为盐湖形成年代久远,湖水多次蒸发浓缩,成岩作用强,所以形成大量的沉积矿物,在湖区内经常可以看见这样大块大块形如岩石一般的盐类矿物。摄影/范书财大柴旦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境内,盐湖总面积为240平方公里,但湖表卤水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丰水期最多可达90平方公里。这里固体盐类资源由4种碳酸盐矿物、10种硫酸盐矿物、11种硼酸盐矿物和3种氯化物矿物组成,尤其是硼酸盐类矿物种

工艺美术史

这里的工艺美术起源仅简述中国工艺美术萌芽与其发展。 石器由简陋粗重向规整细小演进。 旧石器时代生存靠男人渔猎女人采集。农耕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图腾一词源出印第安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意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陶器指以粘土制坯大多经800℃~10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器物。 陶器的制坯方法大体有捏塑泥条盘筑轮制三种。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 半坡类型首次发现与西安半坡遗址时代约在公元前4800~4300年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 装饰的变化往往依托于技术进步引出的新装饰技法。新技法有模印制范法、失蜡法、嵌错以及鎏金、针刻、漆绘。 战国漆器的胎质有夹纻、皮、竹、木等。 掐丝是将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再搓成丝若将这样的丝按某种形状焊接在器物上便成为镶嵌物的外框。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其内容包括了制造车舆、农具、皮甲、兵器、乐器、礼器、饮食器、建筑、水利、彩绘、染羽毛、练丝等。 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间色则是用两种正色调和出的。 木胎主要有旋、斫(zhuo)、卷三种做法。 彩绘是秦汉漆器的主要手法,颜色有十种,其中黑、红使用最多。 西汉的丁缓是被《西京杂记》记录的著名工匠与巧匠李菊同被誉为天下第一。 周代的玉礼器基本为璧、琮(cong)、圭、璋、琥、璜,此即所谓六器。 民间工艺美术沉闷凄凉,官府的制作倒有畸形的发达。设置官府作坊为的是满足统治者的奢欲,而出于偏私,统治者期望垄断高档工艺美术品,故常常禁限官府作坊以外的高档制作。官府丝织作坊的产品主要是纹彩美丽的锦、罗、绫、绮之类,而民间织造则以无纹的绢、缣(细绢)等为主。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重要的变化时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这集中表现在6世纪以来的南北朝后期。 联珠纹有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圆珠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珠圈。 唐三彩是种低温的铅釉陶器,胎料多系白色瓷土。它们采用二次烧成法,即先烧胎,温度在1150℃左右,然后施釉再烧,温度约900℃.唐三彩的主要特点是釉面的色彩斑斓。唐三彩应基本是作为明器出现的(明在此指殉葬)。 绞胎是唐人的创作,其做法是以白、褐或白、黑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先分别制成泥条,然后拧到一起,有时直接以之拉坯成型,但绞胎料制成不易,故大多是将它切割成片状,镶贴到一般材料做出的坯体上,最后上釉烧造。 唐代制作金银器的官府作坊有少府监中尚署的金银作坊院。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制作以捶揲和錾(zan)刻居多。唐代银器往往鎏金,鎏金有两种形式,一为通体鎏金,唐人称之为“金涂”等;一为主要装饰部位鎏金,即唐代常见的金花银器。 隋镜仍基本为圆形,而唐镜的造型要丰富的多出现菱花、葵花等形。五代时多圆镜、方镜和亚字形镜。前期的镜体普遍较厚重,进入9世纪,转向轻薄。隋唐五代,扬州的铸镜业最发达。 以木为器主要是做家具,唐代的家具有椅、凳、桌、几、案、箱、橱、床、架、屏风等。 北宋时代,管理中央工艺美术造作的仍主要是少府监,其属下的作坊有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 在辽夏金,造作较昌盛的是丝绸、陶瓷和金银器。官府工艺美术机构颇为完备的是金朝,金政府也设少府监,其属下有尚方署、图画署、裁造署、文绣署、织染署、文思署,而在重要的桑蚕之地,还没有设绫锦院。 刻丝亦做克丝、尅丝、缂丝。两宋丝绸里,刻丝在后世声誉最高。其工艺特点是通经断玮。辽宋金夏,刻丝的产区大大扩展。定州是汉地最早的著名刻丝产地。 专门刺绣的官府作坊仅有少府监文绣院,它设置在北宋末崇宁二年。宋氏南渡,文绣院也不复存在。两宋官府的金银器生产主要在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前者有打作、棱作、钑(sa)作、镀金作等分工,后者虽减少了棱作,却增添了结条作。 雕漆是相传始于唐的漆器品种,做法是,在器胎上涂以几十道以至上百道大漆,阴干后,在漆地上雕刻图案,元以后,雕漆成为中国漆器的代表。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唐及五代时期河东地区的重要地位

唐及五代时期河东地区的重要地位河东地区主要指今山西省。山西目前在国内是一个较为普通的中部省份,但在古代,尤其是唐及五代时期,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地位。现就其重要性,我提出几方面的认识。 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 盐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中,盐仅次于粮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盐的产销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从中不难看出,河东池盐在全国食盐生产中地位极高,且担负供应京师的重任。唐朝后期,战乱频仍,财政拮据,为弥补国用,盐铁收归官营。河东盐池产量高、行销广,质量好,上缴国家的盐利颇丰。唐代宗时,河东盐池每年税收达150万缗,约占国家盐利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的12.5%。不言而喻,河东盐池价值非凡。 除盐池外,河东地区的矿产也极为丰富,主要是铜、铁、煤。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1]《通典·食货典》卷9记载:“按天宝中,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扬、润、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众所周知,古代以铜铸钱,唐代不仅在并州(即河东)置钱监,而且绛州(属于河东)铸钱炉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可见河东地区铜矿丰富并被大量使用,河东地区可谓是

唐朝的铸币中心。河东地区的铁矿也甚为丰富,冶铁点分布广泛,所产铁器闻名全国。河东的煤炭资源也于隋唐时期普遍使用。 河东地区亦是隋唐重要的农业基地,尤其是晋南地区。晋南地区多盆地,地势平坦,降水充沛,人口密集,自古是北方重要的产粮区。且河东较江淮而言距隋唐都城长安距离近,漕运便利,是京师重要的粮食供给地,同时也是军粮的重要来源。据《通典·食货志》卷12记载,唐代正仓储量河东道列第二位,义仓储量河东道列第三位,由此可见唐代河东道粮食之丰富。 同时,河东地区的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也很发达,对唐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 河东地区的政治地位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原因有三,一者,唐帝国的缔造者及开国重臣多出于河东。唐高祖李渊及其后继者太宗皇帝李世民于隋末起兵于晋阳,而后西平关中,南征北战,建大唐王朝。为李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初唐重臣,如尉迟敬德,为朔州善阳人;柴绍,晋州临汾人;武士彟,并州人。其余如裴寂、赵文恪、许世绪等皆为河东人氏。一代女皇武则天亦是并州文水人。唐玄宗李隆基在称帝之前在河东潞州任职。不难看出,唐代多位帝王大臣与河东有不解之缘。二者,河东地区经济优势较为明显,河东之池盐、铸铁、铸币、粮食在唐朝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三者,河东地区历来为军事要地,北御匈奴、突厥,南控两京,东镇河北,西带河朔,唐代在

工艺美术史 汉代织绣印染

汉代织绣印染 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作品。生产的形态等同与手工业,其文化形态则属于造型艺术。而工艺美术是个后起的语词,在中国的历史尚不足百年。但它涵盖的若干门类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与原始美术相比较,原始工艺美术更加成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是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令工艺美术欣欣向荣,成就辉煌,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则各地的工艺美术面貌趋于统一。然而在汉武帝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令国土和中国文化疆域不断扩张,国力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开始以文明、富强的大国文明于世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和开通了丝绸之路这两个举措对工艺美术影响深远。 在工艺美术,丝绸是最重要,其次是毛织物。两汉工艺美术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正体现于丝绸的进步,由于劝奖农桑,汉代的丝绸产量大大提高。不仅官府织造兴旺发达,民间织造也迅速发展。因此,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幸封禅,“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而那一年,国家能够得到“诸均输帛五百万匹”。在汉代诗文和画像石、墓室壁画里,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以丝织、蚕桑为题材的作品,尽管织物易腐难存,但两汉丝绸仍有大批出土,实物资料远比前代丰富,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织造的发达。 西汉织物主要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及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东汉方织物主要出土于新疆及甘肃,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叙利亚、朝鲜也有发现。墓中出土了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衣物以品种分,有绢、纱、绮、锦、绦等,装饰方法则有织纹、刺绣和印染。汉代丝绸品种众多,织造精良,装饰丰富。由于须遮羞蔽体,服装不可或缺,而中国古代的高档服装基本以丝绸为面料,所以,从两汉开始,以丝绸为代表的织物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而汉代丝绸的巨大成就又为后代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基础。 绢衣 汉人称洁白的平纹丝织物为“素”,那时的“绢”则指未经 漂练而泛黄的丝织物图片为汉代绢衣长约15CM。新疆罗布泊高 台土墓出土。此件为殉葬所用,图为服装的模型。因为穿用方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不在于造型是否写实,而在于传神写照,笔墨线条的流转飞动,呈现出磅礴的张力和气势。这一独特的气质与秦汉时期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以及地域风格、多民族共存所形成的多元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题记 四百余年的秦汉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转变时期,经过多次的兴衰变迁,典章制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统治时期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禁设私学,信奉法家思想,用律令强行统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文化建设都为大一统服务。汉代初期吸取秦灭亡的经验与教训,盛行道家思想,使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也使先秦的各家学说得以重新传播。同时,南方楚文化与先秦北方文化的汇合,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到了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出现了两汉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高潮。在融合战国时代美术成就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城市建设、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等美术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 马王堆的西汉帛画,秦汉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石雕和陶俑等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理想,其艺术风格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豪情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这是秦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与具有永恒性魅力之所在。 秦代绘画遗存不多,迄今尚未发现墓室壁画,主要是秦咸阳宫的壁画残片、画像砖和漆绘作品。其中绘有长卷式的车马出行图,七组车马皆作四马架一车的组合形式,马与人物的衣饰着有不同颜色。除此之外,还绘有楼阙、树木、麦穗等图像,大多是墨笔线描的造型,比较简略。秦汉时期的漆绘艺术在楚国漆器的工艺传统上,把更多的绘画成分加入图案中,从而增添了叙事性。漆绘的色彩对比极强,乌黑发亮的底色上绘制浓厚的彩色,使原来精彩的构图设计更具运动感。漆绘在汉代也很流行,由私人和官府工场两方面同时经营。 西汉统治者提倡画为政教服务,宫殿壁画与墓室壁画逐渐兴起。汉代逐步从前代的装饰风格中有所突破,向图像再现的方面发展。它在线描的基础上积累起勾画立体形象的能力,并运用平涂为主的色彩,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汉画的质地各不相同,包括帛画、壁画、漆绘和汉代特别盛行的画像石、画像砖,都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西汉绘画可以用长沙马王堆相利仓妻子墓出土的帛画和漆绘作代表。马王堆一号利仓之妻和三号利仓之子的墓中,各有一件“T”形帛画。汉代称之为“非衣”又作“飞衣”,是送葬出殡时用的“魂幡”,最后覆盖在内棺上。它们的内容相同,一号墓帛画绘制更为精美。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描绘天庭、人世和冥界,三界的描绘相互独立彼此关联,靠的是龙和其他神话动物的穿插配置,其主题是引魂升天。上段绘有日、月、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中段绘有墓主人出行、宴饮等人间生活。下段绘有神怪、龙、蛇、鱼、龟等生物。三号墓帛画用平涂的色块面积很大,接近漆绘,绘制相对简略,但它的人物面部处理与一号墓的全侧面老妇人像不一样;利仓之子的脸相用3/4侧面画出,使以往在楚帛画和战国铜器人物纹样的图案式处理转到绘画式的面相表现, 展开了再现对象的探索过程。帛画中物体形象都用墨笔勾画,轮廓十分清晰,这是楚帛的表现手法,也是整个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基础。西汉的帛画在技术上更进了一层,创造了重彩式,重彩的颜色有矿物与植物两种。西汉帛画以矿物颜色为主,因此保存了原来的色彩效果,重彩的画法以原色平涂为主,调和的间色不多,所以色彩对比强烈,这和漆绘的配色相通。 秦汉时期厚葬墓室壁画比较普遍,墓室壁画的制作方式,根据各地墓室的结构材料而有所区别。多数墓室壁画是用砖券构成,一般的就直接在砖壁上作画,如密县打虎亭汉墓;讲究的则先打磨砖面,使之平整,再敷上 白灰浆,画工就在上面用毛笔勾画着色,其线描风格受隶书笔法的影响较大创作壁画,如望都汉墓。以刻凿方式制成的画像石和用模压焙制的画像砖,在汉画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它们的质地和制作方式可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