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及考核改革措施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及考核改革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9172671.html,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及考核改革措施作者:柯希望殷丽华张盼盼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8期

摘要农业微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验实践和操作技术的农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对于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从开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设计;实验考核;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1-01

Abstract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for agronomy class students,which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ractice and oper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student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carry out innov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he quality is extremely essential. In the current study,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 design and examination mode innovation were discussed,which will provid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agriculture microbi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experimental design;experimental assessment;reform measures

农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特征、研究方法及应用等内容,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讲授和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让学生从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理解微生物的特点、培养、分类、代谢、遗传、生理生态及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应用情况。农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具有一套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其中显微镜观察、无菌操作、纯种分离和培养是该学科的4项基本技术[1-2]。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3]。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虽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验课程安排不连贯、验证性实验过多、学生进入实验室更多的是按实验步骤机械地重复操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试验设计、试验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4]。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农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没有兼顾不同专业背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以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综合实验能力为目标的基本教学改革思路,并以目标为导向,对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及考察方式进行了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10.1 教学任务 微生物实验课由一系列的综合性大实验组成,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形态观察、计数、生理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抗菌肽效价测定、菌种保藏等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2 教学要求 以综合性大实验的方式,向学生系统传授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微生物实验,学生能够系统理解实验流程,牢固掌握操作技术,准确把握课程要点。因此,要求学生实验前要参加实验原理与技术讲授,认真预习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积极动脑思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详实记录;实验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参加实验课后讨论。 10.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及实验创新能力。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学生应掌握无菌技术、显微技术、培养技术及灭菌、取样、稀释、接种、染色、显微观察、制片、菌种保藏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实验创新能力。 12.开设实验项目

开设实验项目一览表 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实验中各种玻璃器皿的包扎方法以及各种器皿的消毒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物理及化学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无菌操作技术训练。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测微技术。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常规涂片;物镜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观察;微生物的油镜观察;油镜的擦拭方法;血球计数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一、课程介绍 1.1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1.2学分:3学分 1.3授课对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 1.4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 二、教学目标 2.1理论课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遗传变异和代谢特点; (3)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理功能; (4)能够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培养和染色微生物; (2)实现微生物的纯培养和鉴定; (3)学习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微生物生物学特性; (4)锻炼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微生物学概述 (2)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3)微生物的生理特点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5)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6)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2实验课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2)微生物鉴定技术 (3)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研究方法 (4)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实验 (5)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 四、教学方法 4.1理论课教学方法: (1)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和实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1)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完成培养和鉴定微生物的实验。 (2)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五、教学评价方式 5.1理论课评价方式: (1)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演讲等形式的评估。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问卷调查分析及教改措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问卷调查分析及教改措施 近年来,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下称实验课)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一所某高校共计30名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取受访者,以获取他们对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调查分析 1.教师评价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显示,被抽样受访者对实验课程教师的评价较高。有83.3%受访者表示,实验课程教师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大部分受访者(93.3%)表示,他们在实验课上受到了高水平的指导,而且准备状况很好,对实验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2.课程安排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实验课程安排的满意度较低,其中有50%受访者表示实验课程安排较为混乱,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另外,有46.7%受访者认为实验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没有安排足够的实践时间,导致课程内容不够深入。 3.实验评价 调查中,被抽样受访者对实验课程的管理比较满意,大部分受访者(86.7%)认为实验课程的评价标准适当,考核形式多样,也比较 公平。但是也有一部分受访者(13.3%)表示,实验课程评价标准过 于严格,考核形式单一,这让他们难以取得好成绩。

教改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1)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应建立一个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验课程的授课安排,合理调整实验课程的授课时间,确保每次课程结束后有足够的实验时间。 (2)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灵活设置考核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3)注重学生指导。开展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升针对性实验技能。 (4)开展教学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以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论 本调查发现,被抽样受访者对实验课程教师和课程评价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实验课程安排、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为了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教改措施,以便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代码:0414541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实验类别: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36 学分: 1 一、实验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说明

1.实验条件、环境要求 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进行,主要配置无菌室、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离心机、摇床、血球计数器、高压蒸气灭菌锅、电热干燥箱、微生物培养箱、电冰箱、恒温水浴锅等。 2.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开课前作出总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安排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并收缴上一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单。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和目的熟读实验教材,根据需要查阅文献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应急问题。 3.实验报告或实验结果要求 每个实验均要求写实验报告,内容为: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及其分析、问答题等六个方面。 绘图性实验报告,着重考察绘图的真实性、细胞长与宽的比例和标注的规范性等;非绘图性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每次实验报告都打分。 4.其它说明 开课学期:第5学期;每组人数:一般2人/组,部分大型实验4人/组。 四、考核方法 实验成绩确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5分)+ 实验报告成绩(35分)+ 考试成绩(30分) 平时成绩:包括操作,课堂提问,出勤,值日,按课堂记录打分;实验报告成绩=11次实验报告成绩之和/11;考试以实验技能或实验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验技能考试评分标准,采用必考项目和抽签选考项目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学生考察4-5项实验技能。实验理论考试:着重于实验基本理论兼顾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每个实验都要考查,知识点多,全部考试内容均为客观题,考试形式为闭卷。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1] 沈平等.《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参考书: [1] 全桂静等.《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 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1,(2).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所属单位:生物与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实验学时:24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8个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饲料、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 要求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制片和观察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微生物菌数的测定方法等。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前预习 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细致地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以及实验所用的仪器等有关情况,明确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实验流程或实验过程。 2.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验要求与内容,严格认真地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作到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同时应注意与同组同学的配合。实验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实验结束后必须将实验结果报告给老师,或给老师检查,合格后方能结束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中所用物品、仪器等收拾整洁或归还给管理人员。并将实验台面与周围环境、地面等清扫干净后才能离开。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等方面。应按实验报告的统一要求完成。并于指定时间内收集上交给实验老师,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备案。 三、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实验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3学时 要求: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和细菌的制片、染色与观察方法,无菌操作方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3学时 要求: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与操作关键。 实验三放线菌、蓝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观察3学时 要求:掌握印片法制备和观察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制备水浸片观察蓝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个体形态和异形胞的形态。 实验四霉菌水浸片的制备、观察与菌落形态比较3学时

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功能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微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实验教学的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内容选取 1.基础实验:包括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如菌液的准备、菌落计数、无菌操作等。 2.工程实验:通过设计并完成微生物相关工程实验,如发酵工艺、酶活性测定等,使学生了解工程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3.教育实验:通过开展微生物教育实验,如环境微生物调查、微生物生态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生主体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操作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问题导向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 1.实验报告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科学解释能力。 2.实验技能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第一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3.创新能力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实验中不仅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在实验报告中展示了一定的研究性思维。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也使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进一步的发展。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需要通过合理的实验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微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 践 摘要:以“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以金蝉花为例”探讨微生物技 术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切实提升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同、内化了 职业精神并将积极践行职业使命。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微生物技术》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19年的农林类专业群学生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园艺技术 专业一年级学生。本门课程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研究微生物与农业及农业生 产关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实训,掌握微 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并利用掌握的知识、方法、技术解决农 业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以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努力使得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岗课赛证融通 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微生物技术课程标准,对接植物检 疫员和农产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结合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和鸡新城疫 抗体水平测定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将本课程整合为5个教学项目54学时(图1)。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以能力为本位,落实岗课赛证融通,采用线上线下 相结合,理实一体相结合进行教学。本案例来源于课程的项目五“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以金蝉花为例”。

图1岗课赛证融通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践行新时代新农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国三农“情怀,基于 教学项目构建“四种态度、四种意识、四种境界”的三层递进课程思政维度。教 学内容,紧扣“以菌治虫”为主线,融通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合理保藏、防治 应用的任务流程,凸显“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乐于实践、见于成效”的四种学 习态度,增加职业认同;教学过程,以“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成 功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深度探究,以知促行,深化“创新、规范、责任、劳动”的四种职业意识,内化职业精神;技能实践,以师徒组成学习小组,结合产学研 项目,达到“探索求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科技兴农”的四种职业境界,践 行职业使命。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1. 课程背景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则在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畜牧微生物学是研究畜禽动物及其生产环节中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在动物生理和病理生理方面的作用的学科。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畜牧生产中重要微生物的系统学习,加深学生对畜牧微生物领域的认知和掌握,提升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目标 通过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特点; 3.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培养、鉴定技术; 4.理解畜牧微生物与动物生理、病理生理的关系; 5.能够针对畜牧微生物问题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教学内容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微生物基础知识 1.微生物的起源与发展 2.微生物的体形、结构及其功能 3.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第二章畜牧细菌学 1.常见畜牧细菌病原体 2.细菌的生长和营养要求 3.细菌的生物特性和生殖过程 4.细菌的培养和染色方法 5.细菌鉴定技术 第三章畜牧病毒学 1.畜牧病毒的分类和特性 2.畜牧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性 4.病毒的免疫学 第四章畜牧真菌学 1.常见的畜牧真菌病 2.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3.真菌的生长与繁殖方式 4.真菌的鉴别与分类 第五章畜牧微生物与动物健康 1.微生物与动物健康的关系 2.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3.治疗与预防畜牧微生物疾病的措施 2.3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 1.课堂讲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面向校企合作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和改革-2019年精选文档

面向校企合作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和改革 高技能、高本质人才的培养,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湖南大先生物学院积极探求运用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在围绕如何将古代企业的技术性、理论性及运用性在课程理论教学中表现的成绩开展系列研讨。本项目次要讨论了我院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和改革。 一、《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由于实验教学依靠于理论教学,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不是一门独立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决定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项目之间缺少关联,一个实验项目验证一条理论知识或是强化一种实验技能,教学内容死板,先生对实验课的兴味不高。 2.实验内容以迁移知识为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于基本技术,如玻璃器皿的包扎和灭菌、显微镜的运用、培养基的制造、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微生物的形状观察和计数等。授课时,教师边演示边讲授,先生观察和揣摩,然后本人动手体验。这类教学内容与方式有益于培养先生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能,但是这类模式不利于先生创造性思想的进步。当前社会更多的是希望先生能够发现成绩、解决成绩,而不是简单的迁移知识。

3.无量的课堂工夫制约实验效果。实验技能需求游刃有余,而在目前无量的课堂工夫内,先生每次实验未必都能成功,比如菌种的分离鉴定、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等,由于各种缘由经常导致实验失败。如果先生想找缘由进行反复实验,由于实验触及实验室工夫安排、实验药品领取及实验室安全等要素,在现有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先生在非上课工夫做实验难以有效完成。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理论与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步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理论教学对于进步先生的综合本质、培养先生的理论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而,针对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成绩,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理论与改革。 1.培养方案制定。我院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进步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广泛征求教师、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先生的意见,参照一流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约请行业、企业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讨制定开放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顺应我院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验教学环节,重点改革实验及理论教学环节,加强对先生理论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从传统的不是独立设课转化为独立设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脱离了之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食品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本课程旨在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及代谢特性、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微生物的应用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及代谢特性; •了解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 •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习惯。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及代谢特性。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分类特征。 2.微生物生长及代谢 微生物生长的条件、生长周期、生长曲线。微生物代谢的种类、特点及代谢路径等。

3.微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作用和意义。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产业的关系。 4.微生物应用 微生物的应用在医药、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5.微生物实验技术 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微生物鉴定技术。 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其中实验为 主要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讲授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 2.实验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涵盖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毒理特性、微生物生长及代谢、微生物应 用等方面。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到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 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水平及实验组织能力。 3.研讨

在研讨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阅读相关文献、讨论微生物学与环境、医学、食品等领域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 学素养及团队合作能力。 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考核采取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实验报告、笔试、论文等。 1.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张贴必要的记录表格,撰写实验报告,从而能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 识,进一步掌握有关的实验技能。 2.笔试 笔试方式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度。考试内容是整个体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生物界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 分类等。 3.论文 论文考核方式主要检测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拟定研究方案、实验操 作和数据分析等环节,学生撰写论文并进行课堂展示。 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学时数

微生物学教学计划

微生物学教学计划 引言: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分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认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详细论述微生物学教学计划。 教学主题: 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教学课程,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 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介绍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代谢过程,以及微生物对环 境的影响。 3. 微生物的病原性与防控:通过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病原体,学生将了解疾病的 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方法。 活动安排: 1. 实验室实践:为了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掌握能力,设置多个实验项目,如菌落计数、微生物培养和鉴定等实验。 2. 现场考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如参观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了解微生物检 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微生物的照片、视频和实时数据,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使用: 1. 教科书:选择一本经典的微生物学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例如,《微生 物学导论》、《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与技术操作》等。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微生物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和科学期刊,如《自然》、《美国微生物学杂志》等。 3. 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网络资源,如微生物学数据库和学术论坛, 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4. 多媒体教学辅助: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幻灯片、模拟实验软件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概念。 总结: 通过教学主题的设置、活动的安排以及教材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学 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研究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与时俱进,关注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微生物学的教学计划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微生物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有关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有关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医学、生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中扮演 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以适 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本文将从实验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当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 教学方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其实验教学 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当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实验内容相对 单一,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染色、观察和鉴定等方面,缺乏前沿的实验技术和研究热 点的内容。实验手段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实 验环境局限,往往受制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更为复杂和深入的实验内容。 实验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充分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师首先要 更新实验内容,关注科学前沿,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 趣和好奇心。教师要提升实验手段,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如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 引导学生开展更为复杂和精密的实验。教师要改善实验环境,争取更多的实验经费和设备,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深入的实验内容。教师要调整实验评价方法, 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实验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全面 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实验意识,主动参与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开展,锻炼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要加强实验交流,与老师 和同学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和进步,共同推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 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实 验教学体系,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 探讨,对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共同推动实验教学的不断发 展和进步。

深化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深化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提出应在原有的微生物教学改革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师生达到双赢。 关键词: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教改措施 微生物实践教学是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对整个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其技术的应用,各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不断发挥其独特作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实验课[1]。 1.微生物实验教改背景 微生物学实验是用于大学本科生的基础课实验教学,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初步掌握或了解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与迅速发展的学科前沿接轨。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

力。但是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延续传统“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并采用“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授课[2],即授课教师独自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并于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药品、仪器,书写板书,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及指导下按照设定的实验题目和程序,根据板书,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和操作,验证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模式下学生完成实验较快,并且初步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厚,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机械操作,小部分学生基本不参与操作,只是书写实验报告,完成任务;而且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一些仪器设备较老旧,方法较落后,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近年来,我院对微生物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均在探索之中,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逐步完善[3]。但是初步改革难以解决教学中长年遗留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院在微生物实践教学实验操作性和先进性上进行深化改革,经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2.微生物实验教改措施 2.1内容上删旧增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删除了一些较陈旧且应用较少的实验内容,增加了一些新兴技

《农业微生物》课程标准

《农业微生物》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业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业微生物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微生物识别、微生物营养、微生物代谢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作物植保员等岗位需求,围绕植物农业微生物的关键能力,反映植物保护技术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分类为主线,将农业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业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常见微生物的识别、应用的能力。 1.了解农业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发展简史,以及农业微生物种类,理解农业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熟悉微生物生态的基本知识,能将微生物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2.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农业微生物学(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课程代码:23101001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8/2.5(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需预修课程: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适用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微生物是生物中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一类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生物群体。农业微生物学是在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农业、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农业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广泛和深入,又是处于生命科学前沿和中心的独立学科,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农业微生物学不仅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共同构成农业院校植物生产各专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且与土壤学、农业化学、植物病理学等专业课关系密切。因此,农业微生物学是农业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农业微生物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了解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及规律、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农业、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掌握微生物菌种的染色观察、分离培养、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微生物菌种的染色观察、分离培养、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为今后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3.达成目标:本课程主要与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第3、4和5条相对应,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第2条相对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微生物形态为主线,掌握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表达、遗传变异等基本特征,从分子、细胞、个体、群体水平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遗传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习中注意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理性思维,理顺脉络,联系实际,拓宽思路,以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能为今后在科研、大中专院校及相关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农业栽培、抗性育种、植物保护、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及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农药制剂的加工与生产、种子加工与生产、销售、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 2.微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农业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是农学、农学(食药用菌方向)、园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与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为本课程相关章节如微生物代谢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具备微生物学观点及无菌操作意识,为后续课程普通真菌学、植物病理学、发酵工艺原理等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具有扎实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具备科学研究或生产企业实验室无菌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无菌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掌握微生物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2、熟悉微生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首先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五大特点,然后介绍微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结合图片资料,以及生活中疫苗使用等互动讨论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重点是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讲授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其五大共性 2、微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及内容 3、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自学内容】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原核微生物的6种类型及主要差异;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细菌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生活环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生物制药、环保、农业生物技术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概述: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微生物生态: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介绍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繁殖方式。 4、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发酵、食品制作等。 5、微生物学应用:介绍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使学生对微生物学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逐一讲解知识点。 3、巩固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评价。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微观经济学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微观经济学核心内容; 3、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2、市场均衡与价格机制; 3、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

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有着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涉及到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态乃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微生物学作为国内高等院校较早开设的一门课程,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生物制药甚至化工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本着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宗旨,改变传统微生物教学观念,从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实践,使得传统的教学体制得到更新,提升微生物教学与应用效果,旨在不断完善微生物学科领域的发展,实现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微生物教学中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 人才的培养本就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大学每年招收数百万名大学生,招生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本科教育的水平依旧有待提高。对于此项问题的产生,需要积极的探索深化改革的实际途径。在微生物教学领域当中,积极寻求微生物教学与改革的途径是关键性内容。微生物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微生物能力以及健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意义,加强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 1/ 9

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后续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微生物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庞杂,基本概念繁多也较为枯燥,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点理解起来也较为抽象、深奥,如生理代谢和遗传变异的代谢途径复杂,很难在讲授中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框架性认识,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另外,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观念相对落后,教师在微生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还一直采用传统讲授的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同时,微生物学本就是一门重实践、重应用的课程,在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课程的设计通常只考虑了常规验证性实验的操作,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基于理论知识得到实验设计思维的训练。对于二本院校的非生物专业而言,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导致教学时效性较差。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在长期教学发展中丧失。为改善这一现状,通过对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措施进行探索分析,注重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旨在改变传统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满足现代教学标准,实现微生物学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观念改革与实践 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微生物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微生物的课堂教学方面,所能够涉及到的两个主体因素,即教师与 2/ 9

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

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 作者:王小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1期 王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微生物生态学》作为部分农业高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 论性和实践性。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专业特点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为《微生物生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9-02 作者简介:王小娟(1982-),女(汉族),陕西眉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微生物生态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 涉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开设本课程是为了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特别是本校资源环境科 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微生物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资 源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奠定扎实的 专业基础。目前,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程实验16个学时。通过几轮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认为这是一门理论性较 强的课程,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较全面、 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 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达到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一、教科书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因此,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尤其重要。目前,市 场上有关微生物生态学的教材较少,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黑龙江大学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 微生物生态学》。其中,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在阐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后,突 出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重强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所 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和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 生态学》核心内容大体一致,主要介绍了正常自然环境,极端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 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 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于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在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中内容[1]更加全面,涉及到废气、废水、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