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此课程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和工程实验的最基本操作技能,认识了解微生物多样性,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微生物学理论为基本目的,而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及仪器的原理、操作,应用实验仪器和工具观察认识微生物各种基本的生命特征。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显微观察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技术及基本的检测鉴别技术等基本技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术体系,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特点选择各个实验内容。

每次实验课前预先告知学生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意义,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课开始简要讲解实验原理,进行必要的示范操作,注意技术要领的讲解演示,并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增进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学生的实验结果必须给教师检查,由教师签字后方可结束实验,对于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重做。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实践教学安排

四、课程教学活动按毕业要求实施及其达成度评价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实验预习情况、方案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报告撰写、合作能力、考勤情况实验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郑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参考书:

【1】《微生物学实验》沈萍,高教出版社,2008年2月第四版。

【2】《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周德庆,高教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

【3】《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秀梨,高教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4】《微生物学实验》袁丽红,化工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执笔者:朱家荣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汪琨裘娟萍赵春田黄海婵朱家荣

审核者:余志良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的基本技术的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有关的传染病诊断与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大纲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4学时。 四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自编,1版,2005年。 Ⅱ正文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检查法 一教学目的 在学习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基础上,掌握细菌涂片的制作及革兰染色法,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 熟悉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革兰氏染色方法、步骤、原理及应用;掌握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描述方法;掌握特殊构造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验意义;了解细菌特殊结构的检查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介绍实验室规则 (二)细菌动力检查 (三)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法 (四)荚膜染色法 (五)细菌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油镜的使用 (六)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录像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10.1 教学任务 微生物实验课由一系列的综合性大实验组成,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形态观察、计数、生理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抗菌肽效价测定、菌种保藏等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2 教学要求 以综合性大实验的方式,向学生系统传授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微生物实验,学生能够系统理解实验流程,牢固掌握操作技术,准确把握课程要点。因此,要求学生实验前要参加实验原理与技术讲授,认真预习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积极动脑思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详实记录;实验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参加实验课后讨论。 10.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及实验创新能力。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学生应掌握无菌技术、显微技术、培养技术及灭菌、取样、稀释、接种、染色、显微观察、制片、菌种保藏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实验创新能力。 12.开设实验项目

开设实验项目一览表 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实验中各种玻璃器皿的包扎方法以及各种器皿的消毒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物理及化学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无菌操作技术训练。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测微技术。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常规涂片;物镜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观察;微生物的油镜观察;油镜的擦拭方法;血球计数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 (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 (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 (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 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 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 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一、概述 二、酵母菌 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三、霉菌 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四、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第四章病毒 一、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性细菌的特点和性质。本节为本章的重点。 三、病毒的检出与定量 四、病毒的种类与分类 五、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特点;它们与动植物病害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六、病毒和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代码:04145413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实验类别: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36 学分: 1 一、实验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说明

1.实验条件、环境要求 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进行,主要配置无菌室、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离心机、摇床、血球计数器、高压蒸气灭菌锅、电热干燥箱、微生物培养箱、电冰箱、恒温水浴锅等。 2.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开课前作出总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安排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并收缴上一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单。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和目的熟读实验教材,根据需要查阅文献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应急问题。 3.实验报告或实验结果要求 每个实验均要求写实验报告,内容为: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及其分析、问答题等六个方面。 绘图性实验报告,着重考察绘图的真实性、细胞长与宽的比例和标注的规范性等;非绘图性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每次实验报告都打分。 4.其它说明 开课学期:第5学期;每组人数:一般2人/组,部分大型实验4人/组。 四、考核方法 实验成绩确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5分)+ 实验报告成绩(35分)+ 考试成绩(30分) 平时成绩:包括操作,课堂提问,出勤,值日,按课堂记录打分;实验报告成绩=11次实验报告成绩之和/11;考试以实验技能或实验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验技能考试评分标准,采用必考项目和抽签选考项目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学生考察4-5项实验技能。实验理论考试:着重于实验基本理论兼顾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每个实验都要考查,知识点多,全部考试内容均为客观题,考试形式为闭卷。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1] 沈平等.《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参考书: [1] 全桂静等.《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 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1,(2).

《微生物学四》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四》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PHAR1041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四)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IV) 实验室名称: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省级)形态学实验室 课程学时:54实验学时:18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微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认真从事科学实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也能使学生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人工培养法和血清学检测等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并熟悉药品质量控制中各项微生物学检验的程序和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现有台套数 1、卧式高压消毒锅2 台10、恒温振荡培养箱2台 2、手提式消毒锅2 台11、冰箱10台 3、实验准备用显微镜3 台12、电子天平1台 4、示教显微镜15台13、普通天平5台 5、学生用显微镜每人1台14、煤气灶1台 6、超净工作台2台15、电磁炉5台 7、恒温培养箱6台16、厌氧培养箱1台 8、干烤箱2台17、台式离心机2台 9、恒温水浴箱3台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 实验一记录细菌鞭毛、芽胞、荚膜及螺形菌的形态(图); 记录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并图示染色结果; 实验二记录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现象及结果(表); 记录并比较两种试验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及不同培养基的用 途(表); 实验三记录紫外线杀菌试验结果(图)并对试验结果加以分析说明; 比较不同化学消毒剂抑菌作用的强弱; 记录试验菌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 记录细菌分布实验结果(表),并讨论自然界中细菌存在的实际意义。 实验四记录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的形态(图); 记录血浆凝固酶试验(试管法)的步骤、现象及结果; 实验五记录支原体菌落、放线菌、梅毒螺旋体形态、白假丝酵母菌(厚膜孢子)、新生隐球菌(荚膜)、石膏样小孢子菌(大分生孢子)、CPE、内基小体 形态(图); 记录真菌三种菌落特点; 实验六供试样品中细菌总数测定的主要实验步骤及结果(表)。 实验七记录供试样品中沙门菌检查的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八记录实验路线、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加以分析讨论。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结合实验课操作 (2)实验课考核成绩,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等 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五、实验教材、参考书 1、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2、参考书: (1)、主编.《医学形态学实验指导一》.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洪秀华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周正任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4)李凡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及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实验和生物技术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使他们初步了解或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本课程既注重基础,同时突出综合和鼓励创新。从内容上分为2大层次:基础实验和综合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各占50%。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1、观察和掌握四大类微生物的显微特征和培养特征。 2、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制片和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等技术;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学习和掌握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无菌接种、微生物分离和纯化、大小测定和生长测定和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等微生物实验基本技术。 4、通过综合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实验方式及要求 基础实验部分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重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综合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实验内容或参考选题和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后确定项目和研究内容,写出实验方案、教师认可后,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工作,包括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准备。综合实验报告的书写按照正式发表论文的格式。(四)主要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油镜);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普通冰箱;干燥箱;恒温振荡器;分光光度计;电炉;电饭锅等。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授课学时分配表

三、考试方式及评分 测评内容包括对微生物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及系统地完成实验的实际工作能力。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实验平时成绩占20%,实验基础知识考试(笔试)占20%,实验操作考试(口试,操作)占40%,综合实验论文成绩占20%。一般在实验课程结束时进行实验课考试,内容涵盖所有实验。 四、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黄文芳,张松编著.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二)参考书 1、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2、沈萍,范秀容,李广斌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BJ27207 【课程类别】专业课基础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 【学时数】40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一、教学目的、任务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该课程的任务是教会学生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微生物,学会分离培养微生物,学会鉴定微生物。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①学会普通光学显微 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②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③学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④学会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⑤学会鉴定细菌的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方法和⑥学习微生物DNA体外扩增技术。 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每次实验前的预习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显微镜原理、使用和保养 3学时(基础性) 主要内容: 1.微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规则及主要设备,清点仪器。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细菌单染色标本的观察。 教学要求:掌握显微镜原理、使用和保养。利用显微镜进行细菌单染色标本的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法 3学时(基础性) 主要内容: 1.微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规则及主要设备,清点仪器。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细菌单染色标本的观察。 教学要求: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法 3学时(基础性) 主要内容: 霉菌的形态观察:毛霉、根霉、曲霉、青霉。 教学要求:掌握利用显微镜进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微生物的大小及数量的测定 3学时(基础性)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一、课程介绍 1.1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1.2学分:3学分 1.3授课对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 1.4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 二、教学目标 2.1理论课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遗传变异和代谢特点; (3)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理功能; (4)能够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培养和染色微生物; (2)实现微生物的纯培养和鉴定; (3)学习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微生物生物学特性; (4)锻炼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微生物学概述 (2)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3)微生物的生理特点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5)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6)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2实验课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2)微生物鉴定技术 (3)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研究方法 (4)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实验 (5)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 四、教学方法 4.1理论课教学方法: (1)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和实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1)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完成培养和鉴定微生物的实验。 (2)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五、教学评价方式 5.1理论课评价方式: (1)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演讲等形式的评估。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革兰染色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3.掌握革兰染色方法和意义。 4.熟悉显微镜油镜的保护方法。 5.了解显微镜油镜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2.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标本片观察)。 3.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破伤风梭菌芽胞、肺炎球菌荚膜、变形杆菌鞭毛标本片观察)。 4.革兰染色法(原理、方法、结果、意义)。 实验二细菌培养;细菌代谢; 人体及自然界微生物检查;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培养方法。 2.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3.掌握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方法及意义。 4.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5.熟悉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及其实际意义。 6.了解常用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7.了解人体及自然界中细菌的分布。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培养(分离培养、纯培养)。 2.细菌代谢产物观察(单糖发酵、双糖发酵、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 3.空气中细菌的检测,人体体表微生物的分布。 4.物理消毒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杀菌试验)。 5.化学消毒灭菌法。 6.抗生素敏感试验。 实验三细菌的变异;细菌的致病作用; 球菌的形态、培养、生化检测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的致病作用。 2.熟悉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 3.掌握病原性球菌的菌体形态及培养特性。 4.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5.了解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球菌的生化反应及意义。

1.鼠疫杆菌的正常形态与变异形态;H-O变异。 2.细菌内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3.乙型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家兔皮内接种)。 4.病原性球菌的基本形态(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5.病原性球菌的培养特性(普通琼脂平板培养、血平板培养)。 6.球菌的生化反应(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 7.葡萄球菌的毒力试验。 实验四抗链“O”试验;肠道杆菌系统检测(一) 【目的要求】 1.掌握AS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肠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肠道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1.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 2.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中国蓝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 3.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单糖发酵、双糖发酵、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 实验五肠道菌系统检查(二);芽胞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肥达反应的原理,效价判定和临床意义。 2.掌握芽胞菌的形态特点。 3.熟悉厌氧性细菌常用培养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内容】 1.肥达反应(原理、方法、结果、意义)。 2.芽胞菌的形态观察(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芽胞杆菌)。 3.厌氧培养法(疱肉培养基培养法、焦性没食子酸厌氧培养法)。 4.汹涌发酵。 实验六分枝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意义。 2.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 3.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4.掌握衣原体形态特征。 5.掌握螺旋体的形态特征。 6.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方法及菌落特点。

08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doc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目的与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配套微生物学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熟悉并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能用微生物学方法解决一些专业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原理、芽抱染色原理、鞭毛染色原理、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原理、分离、纯化噬菌体的基本原理、培养基的配制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微生物生长测定原理、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原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原理、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原理、微生物诱变育种原理等。 2掌握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培养技术,代谢产物检测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菌种保藏技术等,并运用这些技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解决有关微生物专业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与微生物学相关研究与生产基础奠定良好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侧重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原理、技术,开设时间最好略后或同步于微生物学理论课。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参考)

说明: 1为了实验学时计算方便,每个实验均安排了2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或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分组完成,或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实验内容。 2必开实验24学时,选开实验6学时;每个专业至少要开设一个专业方向实验,如时间不够,可以将内容分组完成,也可以考虑延长到课外时间完成。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31780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实验实践实验属性: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4 学时:34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分:1.0 开课部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考核要求:考查 课程简介: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检验技术,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1.教学内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微生物个体形

态观察。 2.教学目标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实验项目2 革兰氏染色法 1.教学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实验用药品和器材、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影响实验结果的关健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2)熟悉革兰氏染色的药品和器材 (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实验项目3 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1.教学内容: 测量微生物生长量的几种常用测定方法、血球计数板的的结构和测定原理、用血球计数板测量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用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 (2)熟悉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用血球计数板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操作技术 实验项目4 玻璃仪器的包扎与灭菌 1.教学内容: 微生物实验的常用器材培养皿、吸管、锥形瓶、试管的包扎方法,棉塞的制作方法、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 (1)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 (2)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常用器材灭菌方法 (3)掌握微生物实验器材的包扎方法和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技术 实验项目5 培养基的制备 1.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讲课纲领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学分:1.5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266105 4 课程总学时实验室名称/实验学时:54/54 :基础生物学实验室 能否独立设课:是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包含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形态察看的制片染色技术、微生物计数等技 术。同时培育学生可以独立察看、思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脚扎实地、严肃仔细的科学研究态 度和节俭节俭、爱惜公物的优秀作风。 二、实验项目与纲领: 序必做时实验 每套 实验项目内容提要仪器号选做数种类 人数 1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必做3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器皿的包装,基础1 器皿的包装与灭菌及其灭菌原理和方法 2 环境和体表微生物必做3掌握培育箱的使用及培育方法,及微基础1 的检查生物菌落的察看 3 细菌的染色法必做3微生物制片,油镜的使用,掌握革兰基础1 氏染色法 4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选做3学习细菌芽孢染色法及察看芽孢的基础1 形态与构造 5 细菌的荚膜染色法选做3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基础1 6 放线菌的培育与形必做6掌握放线菌的插片培育法和认识放基础1 态察看线菌典型个体构造 7 霉菌的形态察看必做6掌握霉菌的培育法及认识霉菌的形基础1 态构造 8 酵母菌的形态察看选做3认识酵母菌的个体形态构造及划分基础1 死活酵母 9 培育基的制备和灭必做6掌握微生物培育基制配的原理和方基础2 菌法,及培育基的灭菌 10 微生物计数必做3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及操作基础2 技术 11 微生物无菌操作技必做3掌握微生物划线和稀释分别技术,斜基础2术面之间接种技术等 12 糖发酵实验必做3认识糖发酵实验的原理及察看不一样样基础2 微生物实验结果 13 物理化学要素对微必做6温度,抗生素,消毒剂等对微生物生基础2 生物生长的影响长的影响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与《水产微生物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课程通过完成跟理论

相应的有关实验,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相关的基本技术操作,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内容和基本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及生物安全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及理解生态循环、和谐生态的理念。 三、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如果面向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单独一张对应表,因为毕业要求和指标点不同,来自培养方案)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2所示: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 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和类型如表3所示: 填表说明:“实验类型”项请填写:①基础性;②验证性;③综合性;④设计研究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教学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

填表说明:“教学方法”填写:课堂讲授、视频学习、案例教学、实验指导、查阅文献、自学等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50 %,实验成绩占50 %。 平时成绩至少包含2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课程思政实践(占5%)、实验规范与态度、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 实验成绩至少包含2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实验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实验验收、实验考试等等;实验报告成绩占比不低于30%。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071 课程总学时/学分:27/1.5(其中理论0学时,实验27学时)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配合《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是完成微生物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必需手段。本课程要求在学习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微生物的纯培养以及生理生化反应,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的结合,对有关重复内容的实验没有进行选取,着重强化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要求] 初步掌握几种常见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二] 微生物的染色(一) (一)细菌的单染色法 (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要求]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学时] 6学时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二)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要求]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四] 培养基的制备 (一)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三)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要求] 掌握培养基的基本分类和制作方法,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习消毒和灭菌的常用方法。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五] 微生物的纯培养 [实验要求]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六]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要求] 明确各种计数的原理,学习和掌握微生物的常用计数方法。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七]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 (一)糖发酵试验 (二)IMVIC与H2S试验 [实验要求] 通过学习糖发酵试验、鉴定肠道菌的其他不同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抗生素的测定等几个实验,学习和证明不同的细菌其生化功能的多样性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八] 乳酸菌及乳酸饮料的制作 (一)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二)乳酸菌饮料的制作 [实验要求] 学习乳酸发酵和制作乳酸饮料的方法,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特性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九] 水的细菌学检查 (一)细菌的测定 (二)大肠杆菌群的测定 [实验要求] 学习水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实验学时] 6学时 各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从以上实验中选取27课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黄秀梨,辛明秀.《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所属单位:生物与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实验学时:24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8个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饲料、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 要求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制片和观察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微生物菌数的测定方法等。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前预习 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细致地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以及实验所用的仪器等有关情况,明确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实验流程或实验过程。 2.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验要求与内容,严格认真地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作到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同时应注意与同组同学的配合。实验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实验结束后必须将实验结果报告给老师,或给老师检查,合格后方能结束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中所用物品、仪器等收拾整洁或归还给管理人员。并将实验台面与周围环境、地面等清扫干净后才能离开。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等方面。应按实验报告的统一要求完成。并于指定时间内收集上交给实验老师,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备案。 三、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实验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3学时 要求: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和细菌的制片、染色与观察方法,无菌操作方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3学时 要求: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与操作关键。 实验三放线菌、蓝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观察3学时 要求:掌握印片法制备和观察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制备水浸片观察蓝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个体形态和异形胞的形态。 实验四霉菌水浸片的制备、观察与菌落形态比较3学时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621015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90 学分:3 适用对象:生物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问题,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的重点: ⑴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独特的结构特点、遗传规律特点、代谢多样性、微生物分类生态多样性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理论教学难点:

⑴微生物遗传规律特点;微生物代谢多样性。 ⑵分子微生物专题。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⑴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审视和组织教学,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⑵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研讨,部分章节安排自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实践环节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验课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主要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总1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104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主要参考书: 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33C07D 学分:1 周学时:2 总学时:34 开课学期:2.1 开课学院:海洋学院 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药物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 课程修读条件:生物化学 实践方式:实验 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生物与海洋科学系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设置了10个实验,包括实验室基本仪器使用、海洋微生物的菌落菌体基本形态结构特征观察、微生物培养和计数、微生物生理和分子鉴定等方面,实验类型包括操作、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5个类型。该课程的修读对于学生验证、深化理解海洋微生物学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加深对海洋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不同实验类型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实验培训由易到难。操作性实验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严格性;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强调实验结果的细致观察和解释;设计及研究性实验强调科研素质的综合训练,从文献资料查找到实验设计,从实验物品的准备到实验操作,从实验数据分析到结果呈现,再到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进行层进性的、阶梯十训练,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体会。 五、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实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态度占 20 %,实验理论占 20 %,操作技能占 20 %,实验报告占 40 %。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 参考书:自编。

微生物学实验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11130202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学时/学分:36 关联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及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课教研室:生物技术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 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 《微生物学实验》是四年制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它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包括培养基制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接种技术、菌种分离技术、制片染色技术、油镜的正确使用、菌悬液的制备、玻璃仪器的包装等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基本知识点和课后习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制定,共包括12次实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在线测试,、实验报告、基本技能操作、综合实验操作等。考核方式包括口述、分组操作、单人操作等。其中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包括实验报告、在线测试、实验操作;期末测评成绩占综合成绩40%,包括综合实验操作和口述。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操作的要点掌握以及综合实验原理、步骤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资源库 1.参考书: 刘国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年 陈金春、陈国强.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玲.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全桂静、雷晓燕、李辉.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沈萍.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期刊: 《工业微生物》、《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报》、《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杂志》、《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The Journal of general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3.网络资源: 爱课程网站: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 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杂志: 美国微生物学协会: 美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学资源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1—3学时 实验一实验概论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1.课前准备 1.1实验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内容自成体系,与其它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密切配合和衔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实验报告的写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撰写、从事微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研究奠定基础。本课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