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物理必修1(粤教版)

高一物理必修1(粤教版)

物理必修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1. 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2.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三、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叫指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1. 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⑴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

⑵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

⑶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

⑷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

□《三维》P4 巧用2,闯关1、2、5、9。

第二节时间位移

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

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

□《三维》P7 图1-2-1,P8巧用1,闯关1、3、8。

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

□《三维》P7 表格4 。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 。

□《三维》P10~11问题探究二,工作原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

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1.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

2.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

3.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三维》P12 巧用4、5,题组3、4、9 P41 例2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 单位(/m s ) 转换:1

1//3.6km h m s

=

1.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位移S 与时间t 的比值,它的方向为物体位移方向,矢量,/v S t =;

2.平均速率:路程S 路与时间t 的比值,标量,/v S t =率路;

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3.瞬时速度: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简称速度,矢量,它

方向为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4.瞬时速率:简称速率,速度的大小,标量。 □《三维》P15表格 三和四。

八、加速度:矢量,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1. 加速度定义式:0()//t a v v t v t =-=∆∆,速度变化量v ∆=0t v v -,/v t ∆∆称为速 度的变化率,单位:米每二次方秒,2/m s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

2. 加速度a 与速度v 、速度的变化量v ∆之间的关系;□《三维》P20表格 四;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包括大小、方向)的直线运动;

4. 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的条件:选初速度0v 方向为正方向,

a 增加,v 增加 快

a 与0v 、v 同向,加速,v 增加

a a 减小,v 增加 慢

a 与0v 、v 反向,减速,v 减小

注:加速度只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

向上倾斜:正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t 轴上方

(正方向) 向下倾斜:正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向上倾斜: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t 轴下方

a 增加,v 减小 快

a 减小,v 减小 慢

(反方向) 向下倾斜: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如:速度3m/s 与 -5/m/s, 后者比前者大。

九、匀速直线运动的 位移-时间(S-t )与 速度-时间(v-t )图像 与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时间(v-t )图像 的分析和比较

□《三维》P25 三 P27 巧用1、2、3、5,闯关2、4、6、7、10。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 速度公式:0t v v at =+ (速度-时间 关系);

2. 位移公式:2

01

2S v t at =+ (位移-时间 关系);

3. 推论式:22

02t v v aS -= (速度-位移 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

4. 平均速度连等式:0

22t t

v

v S v v t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5.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0

22t

t v v v +=;

6. 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

:2S v = 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22S t

v v >;( 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 条件:①初速度为零(即00v =); ②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 g =);

2. 自由落体加速度g ,大小:29.8/m s ,粗略210/m s ,方向竖直向下;

g 值的变化:A .维度越高g 越大;B.高度越高g 越小;

3. 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条件推到其规律公式:

① 速度公式:t v gt = (速度-时间 关系);

② 位移公式:2

1

2S gt = (位移-时间 关系);

③ 推论式: 2

2t v gS = (速度-位移 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

④ 平均速度连等式: 22t

t

v S v v t ===;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是恒定值:2S aT ∆=(匀变速直线运动判别式); 推广:2()M N S S a M N T -=-,1

2N N N S S v T ++=(某点速度),用于分析纸带的运动。

□《三维》P44 5、10 P48 4、5 P49 1、3、5 P58~59 例7、例8 09.10 ⒈ 求加速度:

奇数段:31

22S

S a T -=,(在此若为3段时,则去掉中间段);

偶数段:42312()()

22S S S S a T -+-=⨯,(第1个“2”代表项数,第2个“2”代表间隔差);

2. 求瞬时速度:

记数点“3”的速度为:23

32S S v T +=,(点“3”为点“2”和“4”中间时刻)。

已知“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或“每5个点取一个记数点” ,则时间间隔0.1T s =,打点计数器的工作频率都是50Hz 。

四、行车安全 □《三维》P53 巧用3、P54闯关4、7

反应时间0t :在此时间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反应距离1S :即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初速度为0v ,则有100S v t =;

刹车距离2S :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距离,有2022v aS -= ,即2

22v S a -= 0a <; 停车距离S :发现状况到车停下的距离,有12S S S =+。

五、追及和相遇 (具体详见笔记的4道例题)

1. 00v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

A .追上时:0S S S =+甲乙,0S 为初始时刻甲和乙的间距;

S 2S 3S 4S

1 2 3 4 5 S

v

B .当v v =甲乙时,即追上前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大值。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甲 追同向 00v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乙。 0S S S <+甲乙,追不上;

A .当v v =甲乙时若有 0S S S =+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

0S S S >+甲乙,追上。

B . 若追不上,即0S S S <+甲乙,v v =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小值。

3. 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小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

0S S S <+甲乙,追不上;

A .当v v =甲乙时若有 0S S S =+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

0S S S >+甲乙,追上。

B .若追不上,即0S S S <+甲乙,v v =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小值。

4. 速度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乙。

一定能追上,追上时0S S S =+甲乙,注意乙何时停下。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维》P65 巧用5、闯关7

一、弹力方向的判断 (具体图例详见笔记)

1. 点与平面:弹力垂直于平面;

2. 点与曲面:弹力垂直于点的切面;

3. 两平面:弹力垂直于接触面;

4. 平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平面;

5.曲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公切面。

二、胡克定律 □课本

公式:F kx =,k 为劲度系数,单位/N m ;

x 为弹簧伸长量或缩短量 ,伸长量:0x l l =-,0l l 、 分别代表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 缩短量:0x l l =-,0l l 、分别代表弹簧缩短后的长度和原长。

三、摩擦力 □《三维》P71 巧用2、4、5闯关2、3、4、6

1.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力。

⑴ 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

⑵ 大小:f N μ=动,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材料,一般01μ≤≤;N 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并使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的力) ⑶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注:① f 动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区分相对运动和运动)

② f 动可以是物体运动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2. 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

⑴ 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趋势;

⑵ 大小:

a. 物体静止,由二力平衡知,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少);

b. 取值范围:m ax 0f f <≤静,m ax f 为最大静摩擦力,m ax f f ≈动; m ax F f <,相对静止;

c. 状态 m ax F f =,临界条件(动与不动);

m ax F f >,相对运动;

⑶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接触面相切。

注:受到f 静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受到f 动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三维》巧用P82 5闯关5、6

1. 力的示意图:受力分析时用,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 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步骤:⑴选择标度,一般2—5段,同一物体的受力用同一标度;⑵选取作用点;⑶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F 和几个力1F 、2F 、3F … …等的作用效果相同,则F 称为这几个力1F 、2F 、3F … …等的合力,这几个力1F 、2F 、3F … …等称为这个力F 的分力。

F 可分解为1F 、2F 、3F … …等,1F 、2F 、3F … …等可合成F 。(注:最终合力只有一个)

4. 力的合成(两个分力1F ,2F 的情况)

⑴ 两分力同向,合力有最大值:m ax 12F F F =+;

⑵ 两分力反向,合力有最小值:min 12F F F =-,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分力同向;

⑶ 合力范围:1212F F F F F -≤≤+,

当两分力的夹角为θ时,合力为F =

⑷ 合力随夹角变化:θ增大,F 减小;θ减小,F 增大,0180θ≤≤

① 0θ= ,有max F ,同向;

② 90θ= ,有F =

③ 120θ= ,当12F F =时,有12F F F ==,组成等边三角形;

④ 180θ= ,有m in F ,反向。

⑸ 合力大小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某一分力。

5. 力的分解

⑴ 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它们组成的方式有唯一解;

⑵ 已知合力方向和两分力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

⑶ 已知合力、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分力的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

⑷ 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它们的组成方式有唯一解。

6. 力的正交分解法

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然后再进行运算的方法,步骤:

① 画出受力分析图;

② 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③ 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④ 分别通过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

7.“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一切矢量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三维》P76 巧用5 其步骤如下:

a. 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A 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 ,并记下此位置,称为结点,记下两测力计读数F 1、F 2,描出两测力计的方向,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 1和F 2的图示;

b. 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 ′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做出力F ′的图示;

c.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求出合力F ,比较

实测合力F ′和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的合力看它

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d. 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两次

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

① 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 1、F 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的误差也越大,

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

② 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

③ 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定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

④ 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方定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三维》P85 例2、例3、P87闯关2、5、7、8、10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0v =;匀速0a =;

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两个力平衡:两个力等值反向;三个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等值反向,共线,异体,同性,同生同灭

第四章 力与运动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 结论: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三维》P96 二

二、牛顿第一定律(亦称“惯性定律”)

概念: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① 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用速度描述,速度大小、方向任意一者或两者都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都该变)

③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由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三、牛顿第二定律 □《三维》P108例1、P109例3、闯关4、7、9、10、P119闯关2 、5 计算公式:F m a = (F 为合外力,m 为质量,a 为加速度)

说明:① F 一定时,a 与m 成反比;② m 一定时, a 与F 成正比;③ F 与a 始终同向。

四、超重和失重 □《三维》P124闯关 4、7、10

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N G >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N G <

压力与支持力时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研究物进行受力分析,就考虑支持力即可。

选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正 ① 超重时,有N-G>0,则N-G=ma 知a>0,与正方向相同 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② 失重时,有N-G<0,则N-G=ma 知a<0,与正方向相反 物体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或悬挂物的拉力),失重中的极限,如自由落体运动。

五、国际单位制

1. 国际单位由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和19个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组成;

2. 力学的基本单位是: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

补充内容:

1. 三角函数中特殊角的函数值:

sin /a c α=

cos /b c

α=

tan /a b α=

tan sin /cos ααα=

3. 整体法和隔离法 《三维》P95 专题四 P119闯关3、8

4. 瞬时性 《三维》P113例1、P115闯关10

注:弹簧有此特性,而换做绳子则不同,绳子没有此特性。

课本习题经典推介:

P21 5, P23 6, P24 10、11, P33 1、3、4, P36~37 1、4, P42~45 3、10、18, P51 2、4, P55 2、4, P63 4, P67 4、5, P69 4, P71 2、5、7、14、19, P89 3, P90 例2,P92 1、2, P96 2、3, P101 8、11、13

a b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附答案

第2课 时间和位移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 二、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三、难点 位移的概念及其理解。 一.时间与时刻 1、时刻和时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 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思考 “前2秒”、“最后2秒”、“2秒末”、“第3秒”分别表示时刻还是时间? 时间和时刻的关系: 用t1和t2分别表示先后两个时刻, 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则有公式 练习1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5s 时指的是物体在5s 末时,指的是时刻 B 、物体在5s 内指的是物体在4s 末到5s 末这1s 的时间 C 、物体在第5s 内指的是物体在4s 末到5s 末这1s 的时间 D 、第4s 末就是第5s 初,指的是时刻 t ?1 2t t t -=?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的物理量 2、位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3、位移的表示方法: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线段箭头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 *位移的图象表示方法: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4、位移和路程的异同: (1).路程与质点的运动轨迹有关,位移的大小则取决于初位置和末位置的位置变化. (2).路程和位移的大小一般是不相等的.只有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和位移的大小相等. (3).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标量可以直接相加减,运算符合算术运算法则;矢量不可以直接相加减. 练习2 关于路程和位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点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质点通过的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C、质点通过的路程不为零,但位移可能为零 D、质点做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始终不变时,那么它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总结:标量和矢量不能相等,不能说矢量就是标量 只能说: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练习3 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大小和路程是相等的 B、质点运动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其运动的路程 C、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长短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练习4

高一物理必修1(粤教版)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 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 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1. 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 2.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1. 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⑴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 ⑵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 ⑶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 ⑷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 □《三维》P4 巧用2,闯关1、2、5、9。

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 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 □《三维》P7 图1-2-1,P8巧用1,闯关1、3、8。 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 □《三维》P7 表格4 。 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 。 □《三维》P10~11问题探究二,工作原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粤教版)-【精】

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 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1. 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 2. 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1. 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⑴ 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 ⑵ 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 ⑶ 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 ⑷ 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 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 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 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 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 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 。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 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1. 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 2. 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 3.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 单位(/m s ) 转换: 1 1//3.6km h m s = 1.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位移S 与时间t 的 比值,它的方向为物体位移方向,矢量,/v S t =; 2.平均速率:路程 S 路 与时间t 的比值,标量, /v S t =率路; 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3.瞬时速度: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简称速度,矢量,它 的 方向为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4.瞬时速率:简称速率,速度的大小,标量。 八、加速度:矢量,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1. 加速度定义式: 0()//t a v v t v t =-=??,速度变化量v ?=0t v v -,/v t ??称为速 度的变化率,单位:米每二次方秒,2 /m s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 2. 加速度a 与速度v 、速度的变化量v ?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1(粤教版)

物理必修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1. 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2.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三、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叫指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1. 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 2. 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⑴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 ⑵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 ⑶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 ⑷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 □《三维》P4 巧用2,闯关1、2、5、9。 第二节时间位移 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 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 □《三维》P7 图1-2-1,P8巧用1,闯关1、3、8。 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 □《三维》P7 表格4 。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 。 □《三维》P10~11问题探究二,工作原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 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1.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 2.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 3.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三维》P12 巧用4、5,题组3、4、9 P41 例2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 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特点。 2.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了解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 原理。 3.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 4.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引 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展示(20分钟) 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如何测量重量和重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让 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5.知识总结(10分钟) 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对超重和失重 的概念、条件、应用和产生原因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归纳思考(10分钟) 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法。 2.实验操作法。 3.归纳总结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具体要求 1.本次课程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条件,以及万 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 2.课程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和产生原因。

粤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粤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运动 1. 直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 位移:表示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位移可以是正、负或零。 - 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变化量。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 加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 时间-距离图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 曲线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 圆周运动:物体围绕固定点进行运动,保持相同半径的运动轨迹。我们可以使用角度(度)或弧长(米)来描述圆周运动。 - 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运动,并保持相同的速度。

- 加速度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运动,并具有加速度。 二、力与牛顿定律 1. 力 在物理中,力是导致物体改变其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我们需要 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 矢量:力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 弹力:弹力是物体受到弹簧或弹性体变形后恢复的力。 -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表面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 牛顿定律 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他们包括以下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描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力等于物 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相 等且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能量与功 1. 能量 能量是指物体拥有的做工能力。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势能:物体由于其位置、形状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动能:物体由于其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势能和动能的总和。 2. 功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整体性工作。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等于力乘以移动距离,并与力和位移的夹 角有关。 - 正功:当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 - 负功:当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粤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中,涵盖了许多基础而又重要的物理知识点。本文将从力学、热学和光学三个方面探讨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力学部分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中,力学部分集中介绍了质点运动、牛顿定律、动量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 在质点运动中,学生需要了解和计算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规律。例如,当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而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由一元二次方程描述。掌握这些运动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运动的本质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力学部分还包括了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不受力或力平衡时的状态,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关系,而第三定律则阐述了物体之间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

平衡关系。学生应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定律,并能够应用于现实问题的求解中。 除了质点运动和牛顿定律,动量和能量也是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守恒定律,并能够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能量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能量的转化、守恒和损失,并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热学部分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热现象和热量传递的一门学科。在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中,热学部分涵盖了温度、热平衡、热传递和热力学等内容。 温度是热学中的基本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温标和温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进行温度转换。此外,热平衡和热传递也是热学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热平衡的条件以及热平衡状态下的热传递规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在生活中,根据这些规律可以合理利用热能资源,例如通过设计节能建筑来减少能源的消耗。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必修一课本内容,必然离不开对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

2021-2022高一物理粤教版必修1 学案:第一章 第6讲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第6讲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目标定位] 1.把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的特点,并能依据位移图象求速度和位移.2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的特点,并能依据速度图象求初速度和加速度.3.初步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 =v 0+v t 2 ,并能做简洁的应用.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位移-时间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用纵坐标表示位移s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画出的位移s 随时间t 的变化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s -t 图象),简称为位移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其斜率表示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运动的速度,所画出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叫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简称为速度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1所示.图象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s =v t . 图1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其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过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即:v =v 0+v t 2. 想一想 图2甲、乙两个图象描述的各是怎样的运动? 图2 答案 甲图表示物体自离原点3 m 处以0.4 m /s 的速度 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表示物体的初速度是3 m/s 以0.4 m/s 2的加速度向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对s -t 图象的理解 1.对s -t 图象的几点说明 (1)纵坐标:某一时刻的纵坐标表示那一时刻的位置,初、末位置纵坐标差的确定值表示位移的大小;初、末位置纵坐标差的正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 (2)斜率:斜率的确定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 (3)截距:纵截距表示物体起始位置,横截距表示物体开头运动的时刻. (4)交点:交点表示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处于同一位置,即相遇. 2.几种常见的s -t 图象 (1)静止物体的s -t 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3a . (2)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b .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是抛物线,切线的斜率表示那一时刻的速度,如图c . 图3 例1 如图4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A 、B 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图4 A .t =0时,A 在 B 后面 B .B 物体在t 2秒末追上A 并在此后跑在A 的前面 C .在0~t 1时间内B 的运动速度比A 大 D .A 物体在0~t 1做加速运动,之后做匀速运动 答案 B 解析 由图象可知,t =0时刻,B 在A 后面,故A 不对;B 物体在t 2秒末追上A 并在此后跑在A 的前面,B 对;在0~t 1时间内B 的斜率小于A ,故B 的运动速度比A 小,C 不对;A 物体在0~t 1做匀速运动,故D 不对.

粤教版高一物理学几本必修

粤教版高一物理学几本必修 (最新版) 目录 1.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的基本情况 2.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内容概述 3.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建议 正文 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的基本情况 粤教版高一物理教材是根据广东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针对高中 一年级学生的物理教材。这套教材共分为两册,分别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必修一主要涵盖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力学基础等内容,而必修二则主要涉及能量与能量守恒、力与运动、振动与波等方面的知识。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内容概述 在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要知识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 2.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3.力学基础:包括质量、力、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公式。 4.重力与弹力: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弹力的产生和计算方法。 在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要知识点: 1.能量与能量守恒: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牛顿运动定律。 3.振动与波:简谐振动、阻尼振动、波的形成与传播等。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建议 对于学习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学生,以下是一些建议: 1.理解概念: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物理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2.巩固基础:高一物理是整个物理学习体系的基础阶段,学生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勤于练习:物理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做课后习题、参加课堂讨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4.善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于复习和巩固。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7篇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7篇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7篇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

普通高中教科书新粤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课后题答案

普通高中教科书新粤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讨论与交流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时间 1.教材第3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上述观点不正确.物体能否看作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与物体的实际体积大小以及运动速度大小均无关. 2.教材第4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参考系的选择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往往不同.在行驶的列车上,以车内的物体为参考系,这两名旅客是静止的,以窗外的树木为参考系,这两名旅客是运动的. 3.教材第5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间,有时指时刻.教材在该处航班的时间信息中,14:00和17:05指的是起飞和到达的时刻,3小时5分钟指的是飞行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 P7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节位置位移 教材第10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1)前3秒内的位移为s1=14 m-0=14 m,前3秒内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为s1路=14 m;第3秒内的位移为s2=14 m-10 m=4 m,第3秒内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为s2路=4 m;前6秒内的位移为s3=(-3) m-0=-3 m,前6秒内的路程为s3路=14 m+14 m+|-3| m=31 m;第6秒内的位移为s4=(-3) m-8 m=-11 m,第6秒内的路程为 s4路=8 m+|-3| m=11 m. (2) (3)前3秒小车P从坐标原点出发,向正方向运动14 m, 第3到6秒内,小车P向负方向运动17 m P13课后练习答案:

第三节速度 教材第15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1.这种说法不对.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才相等. 2.甲、乙、丙三个物体在该段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教材第16页“讨论与交流”提示: (1)可以;(2)能;能;(3)可以.

高一物理同步复习课程(粤教版)--必修1 讲义册子

2014-2015年度高一物理同步提高上学期课程(粤教版) 1

目录 第1讲运动与时空的建立 (4)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及相关描述 (5) 第3讲直线运动的一题多解 (6) 第4讲运动中的条件限制 (8) 第5讲自由落体运动 (9) 第6讲打点计时器实验 (11) 第7讲运动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3) 第8讲受力分析之重弹摩 (15) 第9讲力的合成 (17) 第10讲力的分解 (19) 第11讲牛顿第一定律 (21) 第12讲牛顿第二定律 (22) 第13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24) 第14讲弹簧分析 (27) 第15讲受力分析与状态分析的结合 (28) 第16讲传送带问题 (30) 第17讲超重与失重 (32) 第18讲模块综合重难点串讲(上) (34) 第19讲模块综合重难点串讲(下) (35) 讲义参考答案 (37) 2

3

4 第1讲 运动与时空的建立 主要考点梳理 1、 位移 相对于质点、坐标系、参考系、时间等概念,位移和速度这两个概念要相对更难理解。其实核心问题在于高中物理引入了矢量,位移不只是强调了矢量的方向性,更在于位移关注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 2、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在我们印象中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在高中,我们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位置变化的快慢,在s v t 这个式子中,s 表示的是位移而不再是路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速度,而我们大家熟悉的用物体实际经过的轨迹长短与时间的比值表述的物理量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平均速率。 金题精讲 题一: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过0.5s 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 m 。 题二: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声速约为330m/s~340m/s ,光速为3×108m/s,于是他用12.3s 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的位置离他大约4.1km ,这种方法对吗? 题三: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过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s ,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 、10-3s B 、10-6s C 、10-9s D 、10-12s 题四:甲乙两列火车相距为d ,并分别以v 1和v 2的速度相向行驶,在两火车间有一个信鸽以v 3 的速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 ..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评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评课稿 1. 前言 本评课稿主要对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中关于速度变 化的快慢、加速度的内容进行评估和总结,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章节。在本章节中,学生将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速度的变化。 •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的变化。 •掌握速度变化的快慢对加速度的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对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距离 / 时间。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3.2 速度的变化与加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变化量 / 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3.3 加速度的含义和意义 •加速度为正时,速度增大;加速度为负时,速度减小。 •加速度可以揭示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观察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和减速情况。 4. 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 •讲解法: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实验法: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概念,加深他们的理解。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教学步骤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一章节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导入新知识:通过提出问题或给出一组实际例子, 引起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注。 2.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使用实例说明:用一些实际例子,如汽车加速和减 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含义。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评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评课稿 一、引言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是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课程 中的核心知识点之一。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加速度,以及影响加速度的各种因素。通过对物体的质量、施加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摩擦等因素的探讨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结合西蒙.维克托和约尔格.波尔东所编写的 《广东省物理必修1》(以下简称教材)来进行教学。 1. 教材内容概述 本节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的引入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等 •实例分析和探究 2. 教材的优点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介绍,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概念和影响因 素的理解。 •问题导向:教材中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的不足之处 •知识点过于简单: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 简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不足。 三、教学目标与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掌握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与加速度相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教学设计 课堂活动安排: •活动一:导入与激发思考(5分钟) –利用一个简单的示例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于加速度的思考和疑问。 •活动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活动三:讨论和实例分析(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因素对加速度的影响,例如物体的质量、施加力的大小和 方向等。 •活动四:实验与观察(2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加速度的变化,加深学生对于影响因素的理解。 •活动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