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2005—09—16 发布2005—09—16 实施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发布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施行日期:2005年09月16日

2005 ∙北京

前言

本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2005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84号)的要求进行编制的。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我国铁路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以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为依据,重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方法、措施和质量控制目标作出了规定,反映了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了客运专线铁路的技术特点。本指南是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根据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铁建设[2004]143号)关于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调整的要求,为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指导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市场定位需要制订技术要求更高、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具体的企业标准,编制了本指南,今后铁道行业将不再发布新的施工规范。本指南严格按照标准编制程序组织编制,分别对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组织路内外专家进行了审查。

本指南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施工前准备,试验室要求,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殊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夏(热)期施工,附加防腐蚀措施施工等,另有14个附录。

在执行本指南的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指南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指南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参编单位:清华大学、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

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谢永江、陈肇元、倪光斌、薛吉岗、覃维祖、廉慧珍、唐南生、黄

直久、李启棣、贾耀东、仲新华、张勇、郑新国、朱长华、王树伟、

杨富民。

目次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75)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76)

条文说明 (76)

1 总则 (76)

4 施工前准备 (76)

5 试验室要求 (76)

5.1 一般规定 (76)

6 模板工程 (76)

6.1 一般规定 (77)

6.2 钢材和焊条 (77)

6.3 模板设计 (77)

7 钢筋工程 (81)

7.1 一般规定 (81)

7.2 钢筋加工 (82)

7.3 钢筋接头 (82)

7.4 钢筋安装 (84)

8 混凝土工程 (84)

8.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84)

8.4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 (87)

8.5 混凝土搅拌 (91)

8.6 混凝土运输 (91)

8.7 混凝土浇筑 (91)

8.9 混凝土养护 (91)

8.12 质量检验 (92)

9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2)

9.1 一般规定 (92)

9.2 预应力筋及配件 (92)

9.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93)

9.4 管道 (93)

9.6 预应力筋制作 (93)

9.8 后张孔道压浆 (93)

9.10 质量检验 (93)

10 水下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工程 (93)

10.2 水下混凝土 (93)

10.3 喷射混凝土 (94)

11 冬期施工 (94)

11.1 一般规定 (94)

11.2 混凝土的配制、搅拌和运输 (94)

11.4 混凝土的养护与拆模 (95)

11.5 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95)

本指南用词说明 (88)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条文说明 (89)

1 总则

1.0.1为统一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客运专线铁路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客货共线铁路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也可参照执行。

1.0.3混凝土工程施工应根据设计对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以及混凝土的耐久性等方面的规定,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混凝土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以及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可参见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1.0.4混凝土工程施工由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施工后处理以及施工质量检验等部分组成。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用性能优良、质量稳定的原材料,认真选定混凝土配合比,精心组织施工,加强与混凝土耐久性有关的过程控制(尤其要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和质量检验。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如何实现上述耐久性要求的具体规定。

1.0.5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规模以及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建立符合要求的试验室,并按相关规定开展试验检验工作。

1.0.6 混凝土工程施工除符合本指南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7当工程的实际情况或实际施工条件达不到本指南的部分要求时,施工单位可结合工程及其所处环境的具体特点,如工程的重要性、环境作用的复杂性、材料劣化导致结构失效后果的严重性、使用过程中进行维修的可行性等,对相应条款进行修正和取代,并通过试验论证。

2术语

2.0.1 工序(Constructional procedure)

施工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作业活动,或由必要的技术间歇或停顿分割的作业活动,是施工过程的基本单元。

2.0.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在一定环境作用和预期的维护与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部件能在预定的期限内维持其所需的最低性能要求的能力。

2.0.3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ed service life)

设计人员用以作为结构耐久性设计依据并具有足够安全度或保证率的目标使用年限。设计使用年限应由业主或用户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并满足有关法规的要求。

2.0.4矿物掺和料(Mineral admixtures)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的具有一定细度和活性的用于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特别是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的矿物类产品,如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可以单一使用,也可复合使用。

2.0.5胶凝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or binder)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与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和料的总称。矿物掺和料掺量以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计。

2.0.6 水胶比(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

2.0.7 混凝土的电通量(Charge passed)

在60V直流恒电压作用下6h内通过混凝土的电量。

2.0.8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inimum concrete cover to reinforcement)

为防止钢筋锈蚀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的最外缘所必需的混凝土最小距离。

2.0.9 腐蚀(Deterioration)

混凝土结构与周围的环境因素发生物理、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的渐进性损伤与破坏。对钢材则称为锈蚀(Corrosion)。

2.0.10 附加防腐蚀措施(Addi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在采取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和增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常规措施仍不足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采取的其它措施。

3符号

C ——混凝土强度等级

d m——钢筋弯钩的弯曲直径

d——钢筋公称直径

4施工前准备

4.0.1针对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条件特点等因素,制定严密的包括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并形成下列施工技术文件:

1 包含保障混凝土耐久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2 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其验证制度。

3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方法。

4 落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所提出的特殊要求的具体措施。

5 按照混凝土验收标准的要求对施工试件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6 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其检验方法。

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连接缝施工的专门操作细则和质量检验方法。

8 实体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9 设计和施工技术文件未明确的混凝土专项检查的方法、设备及标准。

4.0.2 筹建合格的现场试验室,提前开展原材料的调研和复检、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以及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长期耐久性能的试验检验工作。

4.0.3 根据本指南对有关试验检验、施工过程控制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试验检验和施工记录表格。

4.0.4 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进行混凝土试浇筑,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探索

合理的施工工艺控制参数。

4.0.5 确定并培训混凝土关键施工工序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4.0.6 搜集(但不局限于)如下技术标准。当下列标准和规范有新的修订版发布时,应以新版本为准。与甲方签订合同时,应列入双方认可的标准、规范清单。

1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

2 碳素结构钢(GB700)

3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

4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

6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GB4463)

7碳钢焊条(GB5117)

8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9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8077)

10混凝土搅拌机技术条件(GB9142)

1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

12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

13 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

1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

15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

16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

1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铰线(GB/T5224)

18预应力混凝土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

19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

2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

21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

2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23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TB2092)

24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

25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

26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

27铁路组合钢模板技术规则(TBJ 212)

28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TB/T2922.1)

29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砂浆棒法(TB/T2922.3)

30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石柱法(TB/T2922.4)

31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TB/T2922.5)

32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

33混凝土泵送剂(JC473)

34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3042)

35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

36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

37混凝土拌合用水(JGJ63)

38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

39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JGJ/T10)

4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

4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 529)

4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

5试验室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试验室须持有主管试验室的授权书,并经业主、监理以及授权单位共同验收。

5.1.2试验室一般应具备如下试验检验能力:

1 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骨料、水的品质检验。

2钢筋和预应力钢筋(丝)的品质检验。

3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检验。

4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5混凝土耐久性能检验。

6实体混凝土质量检验。

7设计要求的其它检验。

5.1.3 试验室应配齐开展第5.1.2条规定的检验项目的试验设备,并按规定检定、检验合格。试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和周期检定计划,定期校验试验设备,培训试验人员。

5.1.4 试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编写试验室质量手册,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5.1.5 试验室应采用规定的标准进行规范的试验,保证数据准确、科学,并按规定的表格清晰、完整地填写试验记录和试验报告。

5.1.6试验室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第5.1.2条规定的少量项目的检验时,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检验。

5.1.6 试验室应建立良好的档案管理体系。

5.2 试验室建设

5.2.1 试验室的房屋面积应满足试验检验工作需要,布局合理。

5.2.2工作室一般应设办公室、样品室、水泥室、砂石室、混凝土室、混凝土标养室、力学室、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室等。

5.2.3工作室环境条件应满足试验检验标准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水泥室温度应控制在20℃±2℃,湿度不低于50%;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温度应控制在20℃±1℃,湿度不低于95%。

5.2.4试验检验仪器设备的精度必须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5.2.5试验室应配备足够的试验人员。试验室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全部试验人员应持有上岗资格证书。

5.3试验室日常工作

5.3.1 原材料检验

1本着就地取材、尽量节约的原则,根据本指南的相关要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合理选用钢材、水泥、粗细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和料及拌和用水等。选用原材料时应考虑供货商的供应能力和质量保证等情况。

2按本指南的规定和检验计划要求对进场原材料进行进场检查、复检与批量抽检。无条件检验的项目应按检验频次要求进行送检,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物资部门。

3甲供材料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取样方法到现场取样,地材应到料厂(场)取样。

5.3.2调配混凝土配合比

1 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原材料的品质情况,按本指南第8章的要求设计、试拌并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2 当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工艺发生变化时,应根据本指南的要求重新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5.3.3 参与相关施工过程控制

1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原材料按已经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和检测计划要求进行抽检。

2混凝土开盘搅拌前检测砂、石料的含水量,并换算施工配合比,开出施工配比通知单。

3 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过程中,配合质量主管部门按规定抽检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按规定制混凝土作强度、耐久性检验试件,并在规定的龄期进行试验检验。

4当混凝土施工质量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时,配合质量主管部门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可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处理结果进行试验论证。

5.3.4 竣工资料的编制

1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品质、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检验结果进行定期评定、分析。

2及时汇总试验检验结果,并按有关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归档、签字、上报。

5.4 试验室管理

5.4.1仪器设备管理

1试验室要建立所有仪器设备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2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定期自检或选择当地有资质的计量部门送检。自检应有检定规程,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仪器设备在搬运、维修和长期停用后,再次使用前应重新标定,用于测量和监控要求的软件在使用前应予以确认;仪器的维修、检定情况应及时填写在履历书上。

4各种仪器设备须在试验室内放置整齐,并按要求分别粘贴合格(绿色)、准用(黄色)、停用(红色)标志。

5检定合格的仪器方可投入使用。操作人员须经过技术培训,了解仪器的性能,熟悉操作方法,方可上机工作。

6 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应满足相关标准和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7 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应及时妥善地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5.4.2样品管理

1试样取得后,应标明试样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等内容,并及时将样品交给试验检测人员进行试验检验。

2搬运试样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破坏或损坏试样的几何形状,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3试验前需要进行加工的样品应严格按标准方法进行加工和制样。

4所有试样经过试验检验后均需留样保存,保存期不少于一个月。

5.4.3试验资料管理

试验室应收集各种技术标准、技术资料(包括业主、设计、监理、项目部等发放的文件),并以书面或电子文档形式对收到的文件进行分类、编目管理,做到易于识别,便于查找。要定期对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确认其适宜性。应及时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误用。

6模板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模板(含支架、拱架)应优先采用钢材制作,也可因地制宜,经过试验鉴定,选用其它材料制作。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3接缝不漏浆,制作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

4能与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

6.1.2 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应涂刷隔离剂。钢模板用隔离剂应同时具有防锈作用。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6.1.3为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必要时可使用带透水衬里的模板。混凝土养护期间,当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20℃时,宜采用保温模板。

6.2 钢材和焊条

6.2.1 模板、支架(拱架)及其它用途的钢材(条钢、钢板)宜采用Q235钢,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的规定。

6.2.2 焊接用电焊条应与钢材强度相适应,焊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5117)的规定。

6.3 模板设计

6.3.1 设计模板时,应计算下列荷载:

1竖向荷载

(1)模板自身的重力

(2)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

(3)钢筋(包括预埋件)的重力

(4)施工人员和机具设备的重力

(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6)其它荷载(如隧道超挖、混凝土集中存放等)

2水平荷载

(1)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2)倾倒混凝土时因振动产生的荷载

6.3.2 计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板最不利荷载的组合,计算采用的荷载值应符合本指南附录D的规定。承重钢结构及木结构的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值及设计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及《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的规定。

6.3.3检算模板的倾覆稳定性时,其侧面所受风荷载可采用铁道部现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规定,其受风面积可按实际情况计算,风速可按施工期内当地预计的最大风速计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

6.3.4 模板的计算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外露表面和直接支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纵梁、横梁等)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400。

2建筑物隐蔽表面的模板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250。

3模板的弹性压缩或下沉量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1000。跨度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梁式构件,其底模板应计算起拱高度。

6.3.5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用模板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后构件与模板、支架间位置的相互影响,如梁体的弹性压缩、徐变、上拱及支座螺栓或预埋件的位移等。

6.3.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台座的端横梁受力后的挠度不得大于2mm。

6.3.7模板组装设计时,除应计算本指南第6.3.1条的荷载外,尚应计算组拼后的吊装、拆模荷载,并应注明支点及吊点位置。吊环应经计算确定。

6.3.8 隧道衬砌模板宜采用走行式模板台车,台车长度不宜大于12m,台车模板厚度不宜过低,内部支架应根据隧道跨度、衬砌厚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6.4 模板制作和安装

6.4.1钢模板制作和安装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组合钢模板技术规则》(TBJ 212)的规定。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平整光滑。模板上的重要拉杆宜采用螺纹钢杆并配以垫圈。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宜采用端部可拆卸的钢丝杆。

6.4.2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宜采用垫块支撑两侧模板,临时性木撑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撤除。6.4.3当设计有要求或施工需要时,可在模板的隅角部位加设边宽为25~50mm的三角棱条。

6.4.4后张法预留孔道应符合设计要求,端部的预埋钢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

6.5 支(拱)架制作和安装

6.5.1 支(拱)架结构的立面或平面均应安装牢固,并能抵抗振动或偶然撞击作用。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对支(拱)架的立柱加以固定。

6.5.2使用木材制作支(拱)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受弯曲力矩或横向受压的杆件,不应采用木材制作,并应减少杆件间的连接数目。

2长杆件应减少连接接头。

3压力杆件纵向连接应采用对接法,并扣以硬木或钢制的夹板。搭接法仅可用于次要杆件的连接。

4两相邻立柱的连接接头应分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

6.5.3木构件节点的连接可采用接榫形式,并符合下列要求:

1支架节点处宜使用钢夹板,并用螺栓夹紧。

2当杆件截面已按节点处的承压面积确定时,宜使用钢或硬木制作的承托垫板夹紧。

3在木材承受剪力处,不宜设置齿状连接。当需采用齿状连接时,其接合长度不得小于30cm,并应考虑木材干燥时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4扒锯钉仅可作为临时连接或不计算受力的加固连接件。

6.5.4 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安置于可靠的基底(地基)上,并符合以下规定:

1在一般地基(特别是湿陷性黄土)上直接安设支架时,应有防、排水措施。

2在冻胀性土的地基上,应保证结构在施工期间土经受冻融循环作用时仍能保持设计位置。

6.5.5支(拱)架预留施工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支(拱)架承受全部荷载时的弹性变形。

2加载后由于构件接头挤压所产生的非弹性变形(永久变形)挤压值。每个连接处的挤压值可为:木材与木材间为1~3mm;木材与钢材间为1~2mm。

3 由于恒载及静活载作用结构所产生的挠度。对于长跨度拱梁,还应计算拱趾承载后在水平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附加挠度。

4由于支撑基础下沉而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6.5.6支(拱)架宜设置千斤顶、木楔、木马、砂筒或其它便于松动支撑构件的支垫,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木楔宜使用刨光的硬木,其倾斜度不宜大于1∶2;两楔接触面的压力不宜大于2MPa。

2木马应用质地良好的无节松木制成。

3砂筒结构应经设计。加置在砂上的压力不应大于10MPa;砂筒内应采用质地坚硬、清洁并经筛选的干砂,其粒径宜为0.315~0.630mm;砂筒在使用前应加置设计荷载(必要时可增加20%~50%的安全富余)进行预压;砂筒上的空隙应采用不易开裂且富有伸缩性的油灰填塞。

4为便于将来拆除支(拱)架,当设计有要求时拱顶处可安置液压千斤顶。

5跨度为10m及以上的拱或跨度为24m及以上的梁不得使用木楔支垫。

6.5.7跨度大于20m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应设置反拱,底模高程可按抛物线确定,其允许偏差为±10%。

6.6 模板、支(拱)架的拆除

6.6.1模板、支(拱)架的拆除期限应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以及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来决定。不同部位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应符合本指南第8章的规定。

6.6.2 模板、支(拱)架的拆除应符合如下要求:

1模板的拆除应按设计的顺序进行。设计无规定时,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拆除模板。

2拆模时严禁抛扔模板。

3支(拱)架的拆除应按拟定的程序进行。一般应分几个循环拆完,拆除量开始宜小,以后逐渐增大。在纵向应对称均衡拆除,在横向应同时一起拆除。在拟定拆除程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拆除前应在拆除设备上画好每次拆除量的标记。

(2)拆除满布式拱架时,可从拱顶向拱脚依次循环拆除;拱式拱架可在两支座处同时均匀拆除。

(3)简支梁、连续梁宜从跨中向支座依次循环拆除;悬臂梁应先拆挂梁及悬臂的支架,再拆无铰跨内的支架。

(4)拆除拱架时,应设专人用仪器观测拱圈挠度和墩台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另设专人观察是否有裂缝现象。

4 不允许采用猛烈敲打然后强扭等方法拆除模板、支架和拱架。

5模板、支(拱)架拆除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整理,并分类妥善存放。

6.7 质量检验

6.7.1 模板、支(拱)架安装完成后,在浇筑混凝土前以及浇筑过程中,应对模板、支(拱)架、钢筋骨架、预埋件及梁支座等加以检查。当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作记录。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各项:1 模板的高程、位置及截面尺寸,施工的预留拱度。

2模板、支架、支撑、支柱等结构的可靠程度。

3拆除支架器具(如木楔、砂筒等)的装备状态。

4桥梁支座、锚定螺栓、压浆管、塞子等预埋件的安装位置和高程。

5 隔离剂涂刷情况。

6.7.2模板、支(拱)架的安装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表6.7.2的要求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不满足要求时,应及时调整或返工。

表6.7.2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注:1h为柱高。

2l 为梁、板跨度。

6.7.3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内是否存在杂物,钢筋上是否存在油污,木模板是否用水湿润,模板之间是否存在缝隙和孔洞等,否则应及时清除模板内杂物或钢筋上的油污。当模板有缝隙和孔洞时,应予堵塞,不得漏浆。

6.7.4 除相关专业验收标准有特殊规定外,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留置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可参照表6.7.4的规定执行。

表6.7.4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7钢筋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品种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

7.1.2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制作。

7.1.3 余热处理钢筋严禁用于铁路桥梁内。

7.1.4热处理钢筋不得用作焊接和点焊钢筋。

7.1.5钢筋的牌号、级别、强度等级、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需要代换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并符合下列规定:

1不同级别、强度等级、直径的钢筋的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进行。

2当构件受抗裂、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代换后应进行抗裂、裂缝宽度或挠度的验算。

3钢筋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根数等应满足有关专业设计规范要求。

4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Ⅰ级热轧光圆钢筋代换Ⅱ级热轧带肋钢筋。

5 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应符合抗震的有关规定。

7.1.6 钢筋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锈蚀、污染和避免压弯。装卸钢筋时不得从高处抛掷。

钢筋(含加工完毕待安装的钢筋)应按厂名、级别、规格分批架空堆置在仓库(棚)内,并分类设立标牌。

7.2 钢筋加工

7.2.1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应调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应清除干净。

2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折曲。

3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

4当利用冷拉方法矫直钢筋时,钢筋的矫直伸长率为:Ⅰ级钢筋不得大于2%;Ⅱ级、Ⅲ级钢筋不得大于1%。

7.2.2 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作成180°的半圆形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d m 不得小于2.5d ,钩端

应留有不小于3d 的直线段(图7.2.2-1)。 2 受拉热轧带肋(月牙肋、等高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钩端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d ,直钩的弯曲直径d m 不得小于5d (图7.2.2-2)。

3 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曲率半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光圆钢筋)或12倍(带肋 钢筋)(图7.2.2-3)。

7.2.3 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或斜弯钩)(图7.2.3);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一般为: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7.2.4 钢筋宜在常温状态下加工,不宜加热(梁体横隔板锚固钢筋若采用Ⅱ级钢筋,应采用热弯工艺)。弯制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弯向两端,弯钩应一次弯成。

7.2.5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5的规定。

表7.2.5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注:L 为钢筋长度(mm)。

7.3 钢筋接头

7.3.1 热轧钢筋的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头应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连接,并以闪光对焊为主。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直径为28~

带肋钢筋,可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

图7.2.2-1 半圆形弯钩

图7.2.2-2 直角形弯钩

2拉杆中的钢筋,不论其直径大小,均应采用焊接接头。

3仅在确无条件施行焊接时,对直径25mm及以下的钢筋方可采用绑扎搭接。

4在钢筋密列的结构内,当钢筋间净距小于其直径的1.5倍或30mm(竖向)和45mm(横向)时,不得使用搭接接头。搭接接头的配置,在任何截面内都应与邻近的钢筋保持适当距离,并应符合本指南第7.3.10条和第7.3.11条的规定。

5跨度大于10m的梁不得采用搭接接头。

6钢筋接头类型应符合本指南附录E的规定。

7.3.2对于钢筋焊接接头的焊接工艺、参数、质量以及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等要求,凡本指南未作规定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钢筋冷挤压套筒连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108)的有关规定。

7.3.3冬期钢筋的闪光对焊宜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气温不宜低于0℃。

钢筋应提前运入车间,焊毕后的钢筋应待完全冷却后才能运往室外。

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钢筋,闪光对焊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最低不应低于-10℃。

冬期电弧焊接时,应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应选用韧性较好的焊条。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7.3.4 采用闪光对焊接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批钢筋焊接前,应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按实际条件进行试焊,并检验接头外观质量及规定的力学性能。仅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参数)确定后,方可成批焊接。

2每个焊工均应在每班工作开始时,先按实际条件试焊2个对焊接头试件,并作冷弯试验,待其结果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

3每个闪光对焊接头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头周缘应有适当的镦粗部分,并呈均匀的毛刺外形。

(2)钢筋表面不应有明显的烧伤或裂纹。

(3)接头弯折的角度不得大于4°。

(4)接头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并不得大于2mm。

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经剔出重焊后方可提交二次验收。

4在同条件下(指钢筋生产厂、批号、级别、直径、焊工、焊接工艺和焊机等均相同)完成并经外观检查合格的焊接接头,以200个作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从中切取6个试件,3个作拉力试验,3个作冷弯试验,进行质量检验。

5对焊接头的抗拉强度不应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值,并至少应有2个试件断于焊缝以外,且呈塑性断裂。

3 个拉力试件中,当有1个抗拉强度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值,或有2个试件在焊缝处或热影响区(按接头每边0.75d计算)脆性断裂时,应另取两倍数量(6个)的接头试件重做试验。复试中当有1个试件的抗拉强度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值,或有3个试件在焊缝处或热影响区脆性断裂时,则该批对焊接头应判为不合格。预应力钢筋与螺丝端杆闪光对焊接头拉伸试验结果,3个试件应全部断于焊缝之外,呈延性断裂。当试验结果有一个试件在焊缝或热影响区发生脆性断裂时,应从成品中再切取3个试件进行复验。当复验结果仍有一个试件在焊缝或热影响区发生脆性断裂时,应确认该批接头为不合格。

6对焊接头的冷弯试验,可用万能试验机、钢筋弯曲机或人工弯曲进行,芯棒直径应符合表7.3.4的规定。冷弯试验时,应将接头内侧的毛刺、卷边削平,焊接点应位于弯曲中心,绕芯棒弯曲至90°。

注:1 d 为钢筋直径(mm );

2 直径大于25mm 的钢筋,芯棒直径应增加1d 。

当试件经冷弯后,在弯曲背面不出现裂缝,可判为冷弯试验合格。当3个冷弯试验中有1个试件不合格,应另取6个试件重作试验,当复试中仍有1个不合格时,则该批对焊接头应判为不合格。

7.3.5 热轧光圆钢筋和热轧带肋钢筋的接头采用搭接、帮条电弧焊接时,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搭接接头的长度、帮条的长度和焊缝的总长度应符合本指南附录E 的规定。

2 搭接接头钢筋的端部应预弯,搭接钢筋的轴线应位于同一直线上。

3 帮条电弧焊的帮条,宜采用与被焊钢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当采用同级别不同直径的钢筋作帮条,且被焊钢筋与帮条钢筋均为Ⅰ级钢筋时,两帮条钢筋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被焊钢筋的0.8d ,当被焊钢筋与帮条钢筋为Ⅱ、Ⅲ级钢筋时,两帮条钢筋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0.9d 。

帮条和被焊钢筋的轴线应在同一平面上。

4 焊缝高度h 应等于或大于0.3d ,并不得小于4mm ,焊缝宽度b 应等于或大于0.7d ,并不得小于8mm (图7.3.5-1)。

5 钢筋与钢板进行搭接焊时,搭接长度应等于或大于钢筋直径的4倍(Ⅰ级钢筋)或5倍(Ⅱ级钢筋)。焊缝高度h 应等于或大于0.35d ,并不得小于4mm ,焊缝宽度b 应等于或大于0.5d ,并不得小于6mm (图

7.3.5-2)。

6 在工厂(场)施行电弧焊接时,均应采用双面焊缝,仅在脚手架上施焊时,方可采用单面焊接

7 电弧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表7.3.5选用。

表7.3.5 电弧焊接用焊条

8 焊接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不得因接触不良而烧伤主筋。

9 帮条与被焊钢筋间应采用4点固定。搭接焊时,应采用2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帮条端部或搭接端部20mm 以上。

10焊接时,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的一端引弧,并应在帮条或搭接钢筋端头上收弧,弧坑应填满。钢筋与钢板间进行搭接焊时,引弧应在钢板上进行。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应熔合良好。

7.3.6每次改变钢筋级别、直径、焊条型号或调换焊工时,应预先用相同材料、相同焊接条件和参数,制作2个拉力试件。当试验结果均大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方可正式施焊。

7.3.7采用电弧搭接焊、帮条焊的接头,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小锤敲击接头时,钢筋发出与基本钢材同样的清脆声。

2 电弧焊接接头的焊缝表面应平顺,无缺口、裂纹和较大的金属焊瘤,其缺陷及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7的规定。

表7.3.7 电弧焊接钢筋接头的缺陷和尺寸偏差允许值

注:1 d为钢筋的直径(mm);

2当表中的允许偏差在同一项目内有2个值时,应按其中较严的数值进行控制。

7.3.8采用电弧搭接焊、帮条焊的接头,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应取样进行拉伸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同条件下(指钢筋生产厂、批号、级别、直径、焊工、焊接工艺和焊机等均相同)的焊接接头,以200个作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从中切取3个试件作拉伸试验。

2 3个钢筋接头试件的抗拉强度均不得小于该级别钢筋规定的抗拉强度。

33个接头试件均应断于焊缝之外,并应至少有2个试件呈延性断裂。

当有1个试件的抗拉强度小于规定值,或有1个试件断于焊缝,或有2个试件发生脆性断裂时,应再取6个试件进行复验。当有1个试件复验的抗拉强度小于规定值,或有1个试件断于焊缝,或有3个试件呈脆性断裂时,应确认该批接头为不合格。

7.3.9不同钢厂生产的不同批号、不同外形的钢筋相互之间或与预埋件(钢板、型钢、预留钢筋)焊接时,应预先进行焊接试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

7.3.10钢筋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拉区内的Ⅰ级光圆钢筋末端应作成彼此相对的弯钩(图7.3.10),Ⅱ级带肋钢筋应做成彼此相对的直角弯钩。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由两钩端部切线算起)应符合表7.3.10的规定。在钢筋搭接部分的中心及两端共三处,应采用铁丝绑扎结实。

2受压光圆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纵向钢筋末端,可不作弯钩,但钢筋的搭

接长度不应小于30d。

表7.3.10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注:

1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除应符合本表规定外,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50mm,在受压区不得小于200mm;

2d为钢筋直径(mm)。

7.3.11钢筋接头应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闪光对焊的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可不受限制。

2电弧焊接的接头可不受限制,但也应错开。

3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不得超过50%。

4 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不应小于10d。

注:

1 两钢筋接头相距在30d以内,或两焊接接头相距在50cm以内,或两绑扎接头的中距在绑扎长度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并不得小于50cm;

2 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接头不得超过1个。

7.3.12钢筋接头采用本指南未涉及的其它形式时,应经过试验论证并经有关部门认可,且其施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的相关规定。

7.3.13 当施工中分不清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应符合受拉区的规定。

7.4钢筋安装

7.4.1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多排钢筋之间,必要时可垫入短钢筋头或其它适当的钢垫,但短钢筋头或钢垫的端头不得伸入混凝土保护层内。

7.4.2安装钢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此,可在钢筋与模板之间采用垫块支垫,垫块的强度、密实度不应低于本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密实度。垫块应互相错开,分散布置,并不得横贯保护层的全部截面。

7.4.3 绑扎和焊接的钢筋骨(网)架,在运输、安装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得有变形、开焊或松脱现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钢筋的交叉点处,应用直径0.7~2.0mm的铁丝,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8字形)的方式交错扎结,或按双对角线(十字形)方式扎结。

2 除设计有要求外,梁、柱等结构中钢筋骨架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围紧(图7.4.3);箍筋与主筋交叉点处应以铁丝绑扎;梁柱等构件拐角处的交叉点应全部绑扎;中间平直部分的交叉点可交错扎结。

3 根据安装需要可配以必要数量的架立钢筋。

4当柱中竖向钢筋采用搭接接头时,角部钢筋的弯钩面应与模板成45°角,其余部位钢筋的弯钩面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 以《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为标题,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是新技术的展示 与总结,它可以综合考虑混凝土成型工艺、外加剂的性能、施工现场的条件及施工规范,实行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改进。本文结合现有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发展,介绍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以及如何提高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性能。 水泥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材料,但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引入外加剂和掺合料来改善和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性能。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的功能包括改善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耐冻性能、耐腐蚀性能、施工性能等;掺合料的作用是加强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抗剪强度、抗拉抗压强度及抗渗透性能等。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选择,要考虑其材料的物理性能、使用寿命、施工工艺等因素,以及它们在施工场所的使用,以满足施工要求。如果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选择不当,将会影响水泥混凝土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使其失效,增大公路施工的投资、维护成本及危害群众人身安全。 因此,应根据施工条件及水泥混凝土性能、使用寿命的要求,正确选择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实现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优势效应,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应把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技术规范化,健全技术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水泥混

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施工现场管理,实现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安全、质量可靠的使用。 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应用技术指南正在不断完善,施工质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通过多方式提高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使用性能,其中,应用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上述对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的总结,既可以促进水泥混凝土技术的改进,又可以为水泥混凝土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以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效提高使用寿命、保证人们的安全。从而实现公路施工的安全、可靠、持久、经济和高效。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施工指导性文件 1)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关于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实施意见的通知,乌政办【2011】241号文 2)关于在乌鲁木齐地区加快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通知,乌建发【2014】46号文 3)关于下发《乌鲁木齐市高性能混凝土相关技术要求》的通知,乌建发【2014】47号文 4)关于高性能混凝土检测有关事宜的通知,乌建发【2014】291号文 5)关于在乌鲁木齐地区进一步规范新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通知,乌建发【2015】81号文 6)关于举办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培训的通知,乌建发【2016】263号文 2、施工采用的规范标准 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2006 2)高新更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3)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 4)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 5)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 6)普通混凝土长期性和耐久性试验方法GB/T50082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2015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0

3、施工图纸 二、工程概况 1、基本概况

2、设计高性能混凝土部位情况 三、施工部署 1、施工要求 本工程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先施工垫层、防水板、地梁、柱基、墙、梁、板采用汽车泵泵送,先下后上。 根据施工工序及工期安排、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白天

混凝土施工规范

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jgj 19-1992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与规程gbj97-87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ecs38-92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cecs26-90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及抹灰表面施涂油性施工工艺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19-92 国外标准 bs en 1338-2003 混凝土铺面砖.要求和试验方法 bs en 13670-2009 混凝土结构实现 技术规范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附条文说明]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附条文说明]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 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 50077-2003[附条文说明]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50476-2008[附条文说明]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附条文说明]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2004[附条文说明]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附条文说明]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附条文说明]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__2003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12-99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2002[附条文说明]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 115-2006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附条文说明] gbt11836-1999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8075-1987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名与定义 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j275-2000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j273t-97港口工程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规程 jtj271t-99港口工程混凝土粘接修补技术规程 jct605-2005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模 jc934-2004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jc477-2005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

AC-16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指南

黑大公路宝泉至拜泉明水界段改扩建工程AC-16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施工技术指南 黑大公路宝泉至拜泉明水界段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 二〇一六年十月

施工控制要点“七字绝” 面层质量控制好,平整密实渗水少。拌合设备宜先进,功能齐全又协调。拌合时间掌握好,温度适宜拌料匀。施工温度影响大,严格控制按规定。卸料方法有讲究,操作熟练不出错。切除接茬刷粘油,摊铺就位调宽度。高度坡度均校准,熨平板达一百度。螺旋布料防离析,调整高度要记住。施工条件不一样,松铺系数也不同。试铺测定为标准,精确控制不含糊。

根据交通部标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结合黑龙江省已建高速公路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上面层施工指南。 上面层采用AC-16结构,矿料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AC-16黑龙江调整型级配范围 一、准备工作 1、原材料技术要求 (1)沥青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所用的SBS改性沥青必须选用工厂化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其技术指标要求见表2 。 沥青性能整套检验由指挥部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各施工单位和驻地监理组工地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对到场沥青时行检测,并留样备查。 表2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轻交通高速公路宜选用:PG64-34。 (2)粗集料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强度高、清洁、不含风化的母岩岩石,并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进行轧制,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粗集料及其所用母岩的技术要求见表3、表4。 表3粗集料所用石料材质要求 2 施;当石料对沥青的粘附性不满足要求时,或SiO2含量在50%~60%之间时,须采用一定的抗剥落措施;当石料对沥青的粘附性不满足要求时,或石料SiO2含量≥60%时,须采用有力的抗剥落措施。 表4粗集料加工质量的要求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21版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21版 一、概述 铁路混凝土工程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为了保障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特编写本指南,旨在指导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开展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工作。 二、施工准备 1.确定施工方案: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施工工艺和方案。 2.安排施工人员:合理安排施工队伍,确保人员素质和数量符合要求。 3.准备施工材料和设备: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计划,准备好所需的混凝土、钢筋、模板等材料和设备。 三、施工工艺

1.模板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安装好模板,确保模板 平整、垂直。 2.钢筋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将钢筋正确放置在模板内,并注意钢筋的连接。 3.混凝土浇筑:在完成模板和钢筋安装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注 意控制浇筑速度和厚度。 4.养护:及时对浇筑好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湿润状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施工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施工现场要做好施工记录和材料验收,确保施工过程的合规性。 3.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五、安全防护 1.施工现场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3.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六、环境保护 1.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合理处理施工废弃物和废水,确保不影响周围环境。 3.根据施工计划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施工。 七、总结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需要施工人员具 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本指南旨在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份操作指南,帮助他们开展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工作,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为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本指南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最新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规范、考试题答案

工程部《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 一.模板工程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8分) 1、模板与脚手架之间不应互相连接。 2、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应涂刷隔离剂。 3、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及支(拱)架进行验收。 4、模板及支(拱)架的构件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 。 5、模板及支(拱)架的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结构外露表 面和直接支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纵梁、横梁等)计算挠 度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400 ,并满足混凝土构件表 面平整度、结构线型的要求。 6、梁式结构的底模应根据结构类型和设计要求设置预拱 量。 7、为消除支(拱)架非弹性变形,确定模板立模高程,现浇 混凝土结构的支(拱)架在正式使用前应预压。 8、简支梁、连续梁宜从跨中到支座位置循环拆除。二.钢筋工程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18分) 1、场内钢筋应按牌号、炉罐号、规 格、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 2、受拉带肋(月牙肋、等高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 钩,弯钩的内侧半径不得小于 2.5 d(HRB335)或 3.5

d(HRB400),钩端应留有不小于 3 d(HRB335)或5 d(HRB400)的直线段。 3、“同一连接区段”长度: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为35 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 mm,绑扎接头为 1.3 倍搭接长度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 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4、钢筋电弧焊焊条型号:钢筋牌号HRB335应选用焊条型号 E 4303 。 5、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带肋钢筋HRB335级绑扎接头最小 搭接长度:45 d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绑扎接头最 小搭接长度:35 d. 6、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垫块互相错开,分散布置,不 得横贯保护层的全部截面;垫块数量不得少于 4 个/m2。 7、垫块的耐久性和抗压强度应不低于构 件本体混凝土,不得采用砂浆垫块。 8、除设计有要求外,梁、柱等结构中钢筋骨架的箍筋应与主 筋垂直围紧箍筋与主筋交叉点处应以铁丝绑扎;梁柱等构 件拐角处的交叉点应全部绑扎;中间平直部分的交叉点可 交错扎结。 三.混凝土工程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25分) 1、粗、细骨料应按“待检区”和“合格区”分别存放,不同 品种和规格的粗、细骨料用隔离墙分离,并根据需要设置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4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 1、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用性能优良、质量稳定的原材料,认真选定混凝土配合比,精心组织施工,加强与混凝土耐久性有关的过程控制(尤其要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和质量检验。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具体措施。 2、混凝土的通电量是指在60V直流恒电压作用下6h内通过混凝土的电量。 3、施工前准备,针对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条件特点等因素,制定严密的包括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并形成下列施工技术文件: ①、包含保障混凝土耐久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②、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其验证制度; ③、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方法; ④、落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所提出的特殊要求的具体措施; ⑤、按照混凝土验收标准的要求对施工试件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⑥、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其检验方法; 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儿连接缝施工的专门操作细则和质量检验方法; ⑧、实体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⑨、设计和施工技术文件未明确的混凝土专项检查的方法、设备及标准。 4、确定并培训混凝土关键施工工序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4、对试验室要求: ①、工作室环境条件应满足试验检验标准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水泥室温度应控制在20℃±2℃湿度不低于50%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温度应控制在20℃±1℃,湿度不低于95%。 ②、试验检验仪器设备的精度必须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③、试验室应配备足够的试验人员。试验室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全部试验人员应持有上岗资格证书。 ④、参与相关施工过程控制: a、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原材料按已经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和检测计划要求进行抽检。 b、混凝土开盘搅拌前检测砂、石料的含水量,并换算施工配合比,开出施工配合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

TZ 324-2010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 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 2010-03-31 发布 2010-03-31 实施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2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3挂篮 3.4梁体施工 3.5人员培训及技术交底 3.6施工前测量 4、0号梁段 4.1施工流程 4.2墩旁托(支)架 4.3临时支座及梁墩固结 4.4永久支座安装 4.5模板安装 4.6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安装 4.7混凝土施工 4.8预应力施工及压浆 5、悬臂浇筑梁段 5.1施工流程 5.2挂篮及模板安装 5.3线形控制

5.4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安装 5.5混凝土施工 5.6预应力施工及压浆 5.7挂篮前移及拆除 6、边跨非对称梁段 6.1施工流程 6.2支架及预压 6.3永久支座及模板安装 6.4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安装 6.5混凝土施工 6.6预应力施工及压浆 6.7支架拆除 6.悬臂浇筑施工方法 7、合龙梁段 7.1施工流程 7.2合龙口临时锁定 7.3吊架施工及模板安装 7.4混凝土施工 7.5预应力施工及体系转换 8、施工保障措施 8.1质量保证措施 8.2安全保证措施

8.3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本技术指南用词说明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条文说明 1、总则

1.0.1 为指导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技术指南。 1.0.2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的施工。 1.0.3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应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全面贯彻设计意图,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使用功能。 1.0.4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应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控制。 1.0.5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安全保障措施,并按有关规定经审批后实施。 1.0.6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应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并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1.0.7 设计单位应加强对梁段悬臂浇筑和线形监测等的全面监控,对预应力张拉、合龙段施工等重要工序进行旁站监理。 1.0.8 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梁段悬臂浇筑和线形监测等的全面监控,对预应力张拉、合龙段施工等重要工序进行旁站监理。 1.0.9 施工中采用的机械设备、工程材料、试验及检测仪器等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0参加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的各类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1.0.11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施工应严格实行逐级技术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报批稿) 本稿尚待最后修改 2005年07月

前言 为了确保铁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指导施工单位按照相关技术条件正确施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2005年铁路工程建设规范、定额、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84号)的要求,编写本指南。 本指南共分13章和1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施工前准备,试验室要求,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殊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夏(热)期施工,附加防腐蚀措施施工。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过去颁布的铁路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规范)对保证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施工质量要求一直偏低,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指南对现有标准和规范有关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可与铁路工程各专业现行施工标准(规范)配合使用。 在执行本指南的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科学研究院铁建所工程材料部(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并抄送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以供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 主要起草人:谢永江陈肇元倪光斌薛吉岗覃维祖廉慧珍唐南生黄直久李启棣贾耀东仲新华张勇郑新国朱长华王树伟杨富民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1) 3 符号 (2) 4 施工前准备 (3) 5 试验室要求 (5) 5.1 一般规定 (5) 5.2 试验室建设 (5) 5.3试验室日常工作 (6) 5.4 试验室管理 (6) 6 模板工程 (7) 6.1 一般规定 (7) 6.2 钢材和焊条 (8) 6.3 模板设计 (8) 6.4 模板制作和安装 (9) 6.5 支(拱)架制作和安装 (9) 6.6 模板、支(拱)架的拆除 (10) 6.7 质量检验 (11) 7 钢筋工程 (12) 7.1 一般规定 (12) 7.2 钢筋加工 (13) 7.3 钢筋接头 (14) 7.4 钢筋安装 (18) 7.5 质量检验 (20) 8 混凝土工程 (20) 8.1 一般规定 (21) 8.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21) 8.3 混凝土原材料的储存与管理 (26) 8.4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 (26) 8.5 混凝土搅拌 (30) 8.6 混凝土运输 (31) 8.7 混凝土浇筑 (3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 筑)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是一种以混凝土建筑构件的制造组装和基 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与传统的砌筑和浇筑混凝 土相比,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耐久性好、环保节能等优点。 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装配 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在居住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将 从技术要求、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三方面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在 居住建筑中的发展进行探讨。 首先是技术要求方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需要满足一系列的 技术要求。首先是混凝土建筑构件的制造和加工工艺要求,包括混凝 土材料的选择、拌和比例的确定、施工工艺的优化等。其次是浇筑和 加固工艺要求,如混凝土的浇筑方式、施工现场的环境控制等。此外,

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建筑材料的配合和安装要求,如隔热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 其次是市场前景方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具有明显的市场前景。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可以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住房条件。另一方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具有较好的环保节能特性,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符合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最后是发展趋势方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在居住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模块化设计和生产的推广应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难度,同时也可以实现住房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是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将不断更新和发展,例如3D打印技术的应用、新型材料的研发等。此外,还需要对施工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最后,需加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施工技术指南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施工技术指南 一、前言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是当前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具有保温、隔热、防火、耐久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施工技术较为复杂,需要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本文将从材料、工具、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材料 1.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其主要成分为水泥、石粉、石灰、砂子、轻质骨料、膨胀剂等,保温材料为聚苯颗粒。 2.砂浆:砂浆应采用强度等级为M5-M10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为1:3-4。 3.砖墙用钢筋:钢筋直径一般为6-8mm,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4.其他材料:木工具、水泥、沙子、水、支架、风管、电线管等。 三、工具

1.锤子、扳手、切割机、电钻、打孔机、水平仪。 2.砂浆桶、扫帚、抹子、刷子、平板、铲子、水平尺、计量杯等。 四、施工工艺 1.基础处理:首先对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其平整、洁净、结实,然后在基础上铺设防水层。 2.砌墙:将预制好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砌墙,要保证其水平、垂直、平整、稳定。同时,为了保证砌块之间的粘结力,应在砌墙过程中加固。 3.加固:砌完一层后,应在砌块上切割槽口,将钢筋嵌入其中,并用钢丝将其固定在砖墙上。然后在槽口中灌入水泥砂浆,使其与砌块紧密 结合。 4.放线:在砌墙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放线,保证砌块的平整、垂直、水平等。 5.质量控制:在砌墙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其质量,包括砌块的尺寸、水平度、垂直度、平整度等,同时要注意保温材料的铺设和密实度。

6.安装支架:在砌墙过程中,需要安装支架,以保证砌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其它:在砌墙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风管、电线管等的安装问题,以确保建筑的正常使用。 五、质量控制 在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其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质量: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优质材料,并对其进行检验。 2.砌块尺寸:应严格控制砌块的尺寸,以保证砌墙的平整度。 3.墙体平整度:应严格控制墙体的平整度,以保证墙体的外观质量。 4.砂浆配合比: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配制砂浆,以保证砖墙的强度。 5.墙体垂直度:应严格控制墙体的垂直度,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6.保温材料密实度:应严格控制保温材料的密实度,以保证墙体的保温

混凝土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混凝土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一、前言 混凝土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指南,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了必要的设计和施工要求。本文将从规程的基本概念、设计要求、施工流程、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规程的基本概念 混凝土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是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化的文件,主要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技术要求。规程的制定旨在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三、设计要求 1.设计基本原则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进行,并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荷载、受力状态、材料参数和结构形式等。 2.设计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应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主 要包括荷载计算、受力计算、材料计算和结构计算等。在计算过程中 应考虑结构的受力状态、材料的特性和结构的形式特点等因素,并进 行充分的校核和验证。 3.设计文件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结构图纸、计算书、 验算书和施工图等,其中设计说明应详细说明结构的设计原则、设计 计算和设计参数等,结构图纸应清晰明了,计算书应详细说明结构的 计算过程和结果,验算书应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验证。 四、施工流程 1.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的平整、材料的准备、设备的检查和施工方案的制定等。在施工前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 和定位,确定施工的起点和终点。 2.预应力构件制作 预应力构件的制作应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包括钢筋的加工、张 拉器和锚具的制作,以及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等。在制作过程中应严 格按照预应力构件的质量要求进行,确保预应力构件的质量和性能符 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地坪施工工艺与技术指南

混凝土地坪施工工艺与技术指南 混凝土地坪作为一种常见的地面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商业场所和 居住区等各类建筑。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美观性要求的提高和对地坪功能性的重视,混凝土地坪施工工艺与技术发展的趋势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混凝土地坪施工的工艺与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混凝土地坪工程。 一、混凝土地坪的基本施工工艺 混凝土地坪施工的基本工艺包括地坪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初凝处理和养 护等步骤。其中,地坪基础处理是保证地坪稳固性和耐久性的基础,一般包括基层处理、地腿底部垫层、防潮层和隔热层等。混凝土浇筑则需要根据地坪的具体要求确定配比、振捣和摊铺工艺,以保证地面的平整度、强度和密实性。初凝处理和养护则是为了避免混凝土在开裂、硬化和早期强度低的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水养护和保护措施。 二、混凝土地坪的功能性技术 除了基本的施工工艺外,混凝土地坪还可以通过一些功能性技术来实现特定 的要求。例如,防尘地坪是通过添加特殊的防尘剂或施工特殊的面层涂料来达到减少灰尘生成和易清洁的目的。抗菌地坪则是通过在混凝土地坪中加入抗菌剂或涂层来抑制细菌的生长。抗静电地坪是通过控制混凝土电阻率和施工导电材料来消除静电现象。各类功能性技术的选择和实施需要根据具体场所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和施工。 三、混凝土地坪的装饰性技术 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美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地坪的装饰性技术也越 来越多样化和创新。例如,色彩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颜料或使用特殊的涂料来实现不同颜色的地坪效果。图案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在混凝土地坪表面使用

模具或贴花等装饰材料,创造出各种图案和纹理。光泽处理技术可以通过研磨和抛光等方法,使混凝土地坪呈现出亮光效果。各类装饰性技术的选择和施工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风格、使用要求和经济效益。 四、混凝土地坪的养护与保养 混凝土地坪在施工后需要进行养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性能和使用寿命。混凝 土地坪的养护是指在混凝土初凝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适当的湿养护措施来防止混凝土开裂和干缩。一般情况下,湿养护时间为7-14天。混凝土地坪的保养则是指 在正式投入使用后的日常保养工作,主要包括定期清洁、修复和涂膜等。正确的养护和保养可以延长地坪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五、混凝土地坪的施工管理 混凝土地坪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施工管 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施工组织设计要合理安排施工队伍、设备和材料,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质量控制要通过严格控制材料配比、施工工艺和检测标准,以确保地坪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进度管理要做好施工计划和进度监控,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安全管理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定安全操作规程,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六、混凝土地坪的维修与翻新 混凝土地坪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需要进行维修和翻新。维修主要包括局部补修、砂浆修补、打磨修整等,旨在修复地坪的损坏表面和恢复使用功能。翻新则是指对老化地坪进行完全或局部的改造,如添加涂层、抛光、贴花等,以提升地坪的使用寿命和外观效果。维修和翻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材料选择和工艺控制,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七、混凝土地坪的施工成本控制

高铁-客运专线--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

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明确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 2 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指南》(TZ214-2005) ⑵《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⑶《新建铁路福厦线施工图设计文件》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福厦线双线隧道及其协助坑道的湿喷混凝土施工。 4 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4.1 喷射混凝土设计 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10~35cm,设计强度等级为C25或C20。喷射混凝土协作比的设计应满意: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发生管路堵塞、能向上喷射至设计厚度的要求。 4.2 喷射混凝土施工 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纳湿喷工艺。喷射混凝土在洞外拌和站集中拌和,由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至洞内,采纳湿喷机喷射作业。在隧道开挖完成后,先喷射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然后打设锚杆、架立钢架、挂钢筋网,对初喷岩面进行清理后复喷至设计厚度。施工工艺见图1。 喷射前打算 ⑴喷射前应对受喷岩面进行处理。一般岩面可用高压水冲洗受喷岩面的浮尘、岩屑,当岩面遇水简单潮解、泥化时,宜采纳高压风吹净岩面。若为泥、砂质岩面时应挂设细钢筋网(网格宜不大于20×20mm、线径宜小于3mm),用环向钢筋和锚钉或钢架固定,使其密贴受喷面,以提高喷射混凝土的附着力。喷射混凝土前,宜先喷一层水泥砂浆,待终凝后再喷射混凝土。 图1 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框图 喷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检查开挖断面尺寸,清除 浮碴,清理受喷面 施工机具就位

⑵设置限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记,一般采纳埋设钢筋头做标记,亦可在喷射时插入长度比设计厚度大5cm的铁丝,每1~2m设一根,作为施工限制用。 ⑶检查机具设备和风、水、电等管线路,湿喷机就位,并试运转。 ①选用的空压机应满意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压风进入喷射机前必需进行油水分别; ②输料管应能承受0.8MPa以上的压力,并应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③保证作业区内具有良好通风和照明条件。 ④喷射作业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 ⑷若遇受喷面有涌水、渗水或潮湿的岩面,喷射前应按不同状况进行处理。

混凝土路面技术施工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简介 编者按:新编的交通部公路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已于2003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为推进该规范的宣贯工作,详细介绍新规范编制的背景、指导思想、主要技术内容、重要技术要求等内容,本刊特编发该规范编制组成员傅智、刘清泉、牛开民等专家合著的专题文章,希望引起广大施工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关注。 文/傅智刘清泉牛开民喻波梁军林徐加绛杨泽涛; 1、前言 1.1 编制背景; 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发展速度很快,是国际上水泥路面里程最多的国家之一。截止2002年底已经建成各级水泥路面16.75万公里,占我国当年水泥和沥青两种高级路面里程28.86万公里的58%。在影响水泥路面工程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设计与施工规范具有举足轻重的技术法规作用。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97-87)已经使用了16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过修订,但未能颁布执行。16年以来,大中型机械化施工工艺和技术如滑模摊铺、轨道摊铺、碾压施工、三辊轴机组等均已取得巨大的实质性进步,而且已经在我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水泥路面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稳步提高了水泥路面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施工经验。我国所使用的水泥路面面层结构形式越来越丰富,水泥路面适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如缩缝设传力杆的水泥路面、钢筋水泥路面、连续配筋水泥路面及桥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双钢混凝土桥面等均已大规模采用,这些新型水泥路面结构设计与机械化施工技术也已经逐步成熟。 在这种状况下,仅规定适合小型机具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显然已经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水泥路面施工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因此,我国水泥路面建设迫切需要有一部全面完善的施工技术规范来保障和提高其施工质量。 另一方面,水泥路面建设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张春贤部长在2003年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交通部今后5年至少投入300 亿~4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 根据我国沥青与水泥的资源供给状况,全部或大部分农村公路采用沥青路面是不现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20140513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指南编制组 2014年5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名词解释 (10) 3 性能要求 (12) 3.1 拌合物性能要求 (12) 3.2 力学性能要求 (15) 3.3 耐久性能 (16) 4 结构设计要求 (41) 4.1 基本要求 (41) 4.2 主要设计参数取值 (41) 4.3 耐久性设计 (43) 4.4 设计计算及验算 (45) 4.5 配置高性能混凝土构构件的构造要求 (48) 5 原材料控制要求 (55) 5.1 水泥 (55) 5.2 矿物掺合料 (60) 5.3 细骨料 (80) 5.4 粗骨料 (91) 5.5 外加剂 (100) 5.6 水 (120) 5.7 纤维 (122) 6 配合比设计 (127) 6.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7) 6.2 特制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42) 7生产与施工技术措施 (157) 7.1 生产设备设施要求 (157) 7.2 绿色生产控制要求 (159) 7.3 原材料进场与贮存 (165) 7.4 计量 (167)

7.5 搅拌 (168) 7.6 运输 (169) 7.7浇筑 (170) 7.8养护 (173) 8 检验、评定与验收 (175) 8.1 检验 (175) 8.2评定 (181) 8.3验收 (182)

1 总则 1.0.1 编制目的 本指南的编制目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指导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升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2)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降低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 (3)促进资源科学合理化利用以及节能减排,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混凝土材料; (4)淘汰落后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及其产能,推动混凝土及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0.1 讲解说明 吴中伟院士在《高性能混凝土》一书中阐述:“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要求,高性能混凝土对下列性能有重点地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经济型。”“高性能混凝土不仅是对传统混凝土的重大突破,而且在节能、节料、工程经济、劳动保护以及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环保型、集约型的新材料,可称为“绿色混凝土”,它将为建筑自动化准备条件”。 混凝土是当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也是最大宗的结构材料,一直是支撑我国建设发展的关键性材料之一。目前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经超过40亿m3,是世界上混凝土产量和用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我国混凝土质量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原材料方面:混凝土原材料中的细骨料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河砂已经不能支撑建设所需混凝土规模的需求,河砂逐步匮乏,供应混凝土用的河砂变细,含泥量、杂质和石子含量大,质量越来越差,虽然机制砂取代河砂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机制砂生产装备落后,导致混凝土用机制砂的石粉含量高,粒型和级配差,质量很差,再者,我国混凝土用砂主要是个体生产,又都是小生产,并无人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所以,混凝土用砂的质量不能保证,直接影响了混凝土质量;混凝土原材料中的矿物掺合料质量下降,主要也是由于优质的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供不应求,于是出现造假、掺假、以次充好、降低质量水平、乱掺等现象,应用者掺用矿物掺合料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很少考虑技术要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过掺价低质差的矿物掺合料,直接影响了混凝土质量。又如在混凝土施工方面:由于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培训,不仅操作水平差,而且会违规操作:在浇筑混凝土时加水,浇筑混凝土后缺乏养护等等,导致混凝土发生事故或质量问题。上述方面只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部分问题,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问题,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对解决混凝土质量的重要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也是是编制本指南的重要目的。 以往建筑重视混凝土强度,随着混凝土技术和科学理念的进步,混凝土耐久性逐步得到重视,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