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

“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入所叙、所描之事、物,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

“承”,是“起”的延续,拓展意境,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

“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变,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贴“合”主题。这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

“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抒情点睛之笔,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往往就是最后一联。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2、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3、方法归纳:

1、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1、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内容的?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3)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野望①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3、(2012苏北四市高三语文三模)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4、(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⑴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5、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6分)

6、秋庭

徐燮钧

秋庭在夕凉,屋角微风飏。

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

茶烟穿绮井,入语出新簧。

醉里闻吴咏,翻疑梦故乡。

(1)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疑”字的表达作用。(3分)

(3)简要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诗歌构思脉络一词领全诗型答案

1、开篇: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

最后: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参考答案:

颔联:清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写出了清幽静谧的境界,体现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语义双关,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之情。

3、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

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1)①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

②第2、3、4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

③第5、6两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

④第7、8两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一点一分,写出四点得5分)

(2)(准确概括景的特征2分,准确分析词人在景物上寄托的情感2分,分析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表达流畅2分)。

示例一:“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了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2分)“鸳鸯”本夫妻鸟,见其飞起,自然引起怀远离思,想念三年未归的离人。(2分)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

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分)

示例二:“出墙红杏花”句,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这里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

示例三: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容易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

【诗歌鉴赏】: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诗歌构思脉络

5、按游历锦江——离别友人——回首远望的顺序展开诗的内容。诗歌开始回顾一年两次游览写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或: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朋友之深情。写出思路2分,具体分析3分。回答“按作者的行踪依次展开空间和画面”,给三分之一的分数)

(2).将叙事、写景、抒情融而为一,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游览,字里行间洋溢着欣喜之情。写景物,说“荒草”“碍马”“好云”“遮楼”,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最后写回望中的景物,云雾迷蒙,林木浓密,怨恨它们遮断了视线,又突出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思念。

(3)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4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他们如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

2、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3、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4、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5、首联紧接题目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奠定全诗轻快的基调(起、写景)

颔联承上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承、写景)

颈联由写景物转入写人,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景美人亦美。(转、描写角度)

尾联合人与景的美好,说此地是洁身自好的所在,抒发寄情山水之志。(合、抒情言志)

6、(1)【答案】(1)这两句诗描写了秋风微拂,树叶掉落、花瓣飞舞的景象。(1分)作者融情于景,(1分)用“鸟惊”“花翔”的情感化

描写,传达出作者因秋风吹动而内心惊动、思绪飘远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分析这两句诗写了那些景,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分析景物时,要注意修饰限制词及表现景物状态特征的动词形容词等。

(2【答案】作者身在异乡,在秋风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醉酒后听到吴人的歌声,心里产生错觉,误认为梦中回到了故乡。(2分)此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先从词的本义理解开始,“疑”为怀疑之义,再放到句中理解“疑”的具体内容,再结合全诗分析“疑”表达的更广泛的内容,体会表达的妙处。

(3)【答案】点明时间地点,以写意的笔法入诗,以“微风飚”点明秋意;描绘秋的意象,丰富秋庭内容;融人人的活动,融情人景。(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先分析每一联内容,再梳理各联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诗人的构思脉络。夲诗首联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二联写景,三联写景及人物活动,尾联写人物活动。

【诗歌鉴赏】这首诗前两联侧重写景,营造了秋天的傍晚在庭院中所感受到的特定的意境氛围。作者融情于景,描写了秋风微拂,树叶掉落、月亮初升、花瓣飞舞的景象,给人以寂静凄凉之感。后两联侧重抒情,先写市井生活的景象,酿造一种浓郁的生活氛围,后写酒醉后的错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爽朗.凄而不哀.清而不寒。

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这“同”和“异”,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饔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解析答案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十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行文结构

考点十一鉴赏古代诗歌的行文结构 【复习任务】 1.把握诗歌常见的行文结构的类型与内涵。 2.把握诗歌的行文结构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1.古诗常见的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画龙点睛、开门见山等。 2.常见的诗歌行文结构的内涵: ①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作品的中心,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②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歌第一句就点明诗歌要写的主要内容: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在哪里呢?简明扼要,直入主题。 ③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④伏笔——是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⑤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照应能使“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严谨。分有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⑥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全诗的主旨。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⑦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表现了诗人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⑧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⑨层层深入——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提问常见用语 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 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 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 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 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

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 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春日忆李白构思脉络[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

春日忆李白构思脉络[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 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 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春日忆李白》阅读材料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春日忆李白》阅读题目(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 分) 《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春日忆李白》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 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古典诗歌鉴赏之脉络04

2017届高三 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教学案04 一、课前预学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1. 构思脉络是什么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2.构思脉络如何分析 ⑴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题目所示: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写“旅夜”;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写“书怀”。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三分法也有变体,如《春日怀李白》。 ⑵上述仅是一般情况,不能适用所有,如词、曲,所以, 分析脉络一定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3.答题要领: 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二、课堂研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 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 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 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 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 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3分)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3分)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课后拓学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时作者 被贬滁州做刺史,与山中一道士成为好友。(2)白石:即 白石英。道家餐饮中的食物。 (1)请简要说明首联中“冷”字的作用。(3分)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就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就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与条理。也就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就是贬抑否定,“扬”就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她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就是目的,“抑”就是手段。为否定与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她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就是手段。“抑”与“扬”就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瞧山》:“朝瞧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她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她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就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就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就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就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与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于与权贵抗争的心声。又如李白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古诗结构章法鉴赏指导

古诗结构章法鉴赏指导 本文是关于古诗结构章法鉴赏指导,感谢您的阅读! 【知识梳理】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轨迹可循的,读者读文须循着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意。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就是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 特定的体裁决定着诗歌的章法结构的模式。要熟练快捷地解读古诗的章法结构,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体裁的基本常识,中国古 代诗歌按音律特点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此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又称“今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 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中的律诗、绝句的四联、四句的安排,通常有一定法则。前人多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种法则。起,即开端,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点明题旨,统领前诗,奠定基调;或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或状物叙事,写景铺陈,提供背景。承,即承起,是承接上

文,要扣合首联(句),连贯自然。转,即转折,是思路转换、发展、深化的关键所在,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的形式多样,或由实转虚,或有正到反,或此及彼,或自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合,即收束,是全诗的结尾,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或婉曲蕴藉;或直述心境;或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或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其篇章结构由词牌、标题、正文组成。词牌是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格式要求。标题是对词的内容的概括。词的结构多数是分段的,上下阕之间有过片,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全词关键所在。 曲,是配乐歌唱的诗,分散曲、剧曲两类。散曲又分小令、套数两种。曲在体制上有曲牌、宫调、押韵的约束。 其次,解读古诗结构章法,要了解结构分析的常见切入点。分析古的结构章法,通常可从情景关系、标题与正文、起首与收尾、诗眼与全篇、层次架构、过渡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线索、转折、繁简、疏密、正侧、正反、抑扬、宾主、开合、张弛、虚实等角度入手。 结构是服务于内容的。从作者来说,结构的变化一定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从读者来说,研究一首词的结构变化,可以更好地探索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因此解读诗歌的结构章法,还要注意结构的常规与变格。 以下选择部分常见的结构分析切入点试予以图表解说

古诗结构老师

诗歌专题——篇章结构 一、认识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就是作者围绕主旨,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分析诗的结构思路,从景与情的顺序说,有:A先景后情、B先情后景、C以景结情 从前句与后句的关系看,有:A重章叠句 B铺垫照应、过渡、层层深入 C抑扬 从如何体现主旨看,有:A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B卒章显志 C以小见大 D对照 二、经典题型一 1,例题(11年江苏卷)春日怀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从赞美李白开始,赞他才华无人能及,诗歌风格独特,清新得像瘐信诗歌,俊逸得像鲍照诗歌,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我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渭水边,想到李白所在江南黄昏时优美的晚霞下,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分析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和思念之情。(点明情感) 2,小结: 1).这是诗歌结构题最直接的一种考法,和现代文阅读的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相似。 2).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③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3).答题要点:①分层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3,练习 (1)(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向往归隐的原因。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第四讲 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第四讲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二节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一、知识点梳理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有: 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分析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2.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分析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3.伏笔: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4.照应: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下面就每一种照应类型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作简单的分析。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分析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诗歌构思脉络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 “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入所叙、所描之事、物,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 “承”,是“起”的延续,拓展意境,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 “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变,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贴“合”主题。这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 “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抒情点睛之笔,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往往就是最后一联。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2、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3、方法归纳: 1、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1、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内容的?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3)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野望①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11种题型答题技巧,赶紧操练!(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11种题型答题技巧,赶紧操练!(下)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

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 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 古典诗文 2013-03-07 0917 5d56b7b40102e45n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一般考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内容,思想感情、赏析诗句,但2011年有四个省考了结构,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并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2分)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江苏卷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7.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四.(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诗歌专题(篇章结构) (一)篇章结构总括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构思之妙

诗歌专项训练----构思之妙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 ②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1、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①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②?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注】①李十二白:与诗中“李侯”均指李白。范十:李、杜的朋友,诗中“北郭生”亦指他; ②莼羹:味道鲜美的莼菜羹,代指家乡风物。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3、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兰棹举 李珣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①采莲来。回塘②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③一卮红上面。 【注释】①藤笼:以藤条编制的采莲之筐。②回塘:环曲的水池。③渌酒:清酒。 4、这首小令构思精巧别致,选材剪裁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①已为佳人绝,青眼②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①《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②《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5、请分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清]律然①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②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注]①律然:清代僧人,工诗画。②孤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端一小山名,以多梅著称。宋代诗人林逋隐居于此,种梅养鹤,其《山园小梅》诗中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句。 6、请简要分析本诗行文构思之妙。

古诗鉴赏学案十二篇章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十二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 〖例题引路〗 例1.(2016全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骧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谩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其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例2.(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

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试题]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另一版本答案及解析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俗话说得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 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共12 分)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