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21年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专题讲练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

专题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 (23)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 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

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二、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律诗的起承转合特点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脉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单位的。 起元人乔吉论作乐府之法,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见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八)。如何起得“美丽”呢?一种方法是开门见山。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纪昀批:“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另一种方法是婉转入题。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忧而不困、哀而不愁、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华(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第三种方法还可以突兀入题。即一开头便出人意料,用精警之语来吸引读者,力避平庸。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先提出一个问题,引人注意。如果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不像这样有诗意了。无论哪种“起”法,都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以振起全篇。 承承是开头景、理、情的延续,或阐释,或铺陈,或发展。方式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等等。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中的“清晨”“古寺”“高林”,既显章法浑圆,又使得下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要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或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如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开辟新话题、新意境,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如果说“承”不妨和缓,那么“转”则要求突起,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强烈,但诗中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另一方面又怕家人受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所谓“合”就是指诗句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悟写清”“神光所聚”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留意于此。唐宋诗的结句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明结,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此类结句具有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暗结,即以景语结情语,用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结句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选自语文出版社《唐宋诗词鉴赏》,2007年1月版) 律诗起承转合及其表现方式 近体诗的结构从宏观上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有开头,有正文,有结尾。但是,近体诗又有它们独特的结构规律。 一、近体诗的结构规律 1、近体诗的结构:近体诗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独特处就是其平仄规则,其上下句之间平仄有对有粘,其结构是联内上下句之间字与字平仄相对,其最主要的每句前两个字,余字按句式平仄规律组合;而联间上下句前两个字则相粘(也是一致的意思)。什么是近体诗的联句?近体诗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其前两句称为首联,称之为起句,三四句为含颔联,称之为承句;五六名为颈联,称之为转句;七八句为尾联,称之为合句。 2、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近体诗的一般规律就是字词句相对和平仄相对的对仗规律: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之间的对仗和第五六句之间的对仗。至于首联,则可用对仗的也可不作对仗。首联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而尾联的一般是不用对仗的。极少数也有对仗的,一般规律不要求,更不提倡。对仗的一般要求是字面相对和平仄相对,但平仄服从于格律诗本身的平仄规则。绝句在句式结构的平仄对仗上可以理解为律诗的前二联,中二联或后二联的组合。 二、近体诗起承转合的一般关系及其表现手法 1、起头:就是近体诗的开头。开头要精彩。其表现手法简而言之有“赋、比、兴”三者,即有叙述白描的手法开头,有比喻的手法开头,有兴起暗喻的手法开头。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起情景式:如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诗人当时被人排挤,用大江的日夜奔流不息来比悲愁的深广,便显出境界的壮阔。如《楚山吟》“楚山西上接昆仑,万里峰峦万里新”,诗人以高接昆仑的楚山兴起,用新奇的峰峦暗喻作者所赞赏的松竹品质和泉石精神。又如《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十周年兼怀毛泽东主席》“巍巍宝塔塔山巅,不尽延河总向前”。诗人以塔高水长兴起,暗喻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伟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2)兴起烘托式: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诗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征的丈夫,作者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的愁思。又如《正气歌》:“南山暮雨失云前,世事纷纷乱如烟”。这首诗用暮雨浮云欲遮南山兴起,用来烘托纷乱的世事,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绪。又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人用风雨钟山的宏大画面兴起,烘托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历史事件,用以表达诗人的气壮山河的伟大胸怀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 (3)比喻抒情式:如毛泽东《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诗人将飞絮喻雪乱飞,抒发了作者对共产国际风云变幻形势的忧虑。又如《画山》:“天公泼墨写丹青,俊马腾空起桂林”。诗人将画比喻一幅由天公描绘的俊马腾空的水墨画,抒发了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喜悦心情。 (4)比喻铺陈式:如释无可《秋寄从兄岛》“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诗人用雨声来比喻落叶声,听了一夜雨声,早上开门一看,原来不是下雨而是落叶。又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钅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诗人将尖山比剑,为后句割愁而铺陈。又如《网湖景色》“平湖似镜雾如烟,远看轻舟犁破天”。诗人将水天一色喻为平镜,将轻舟喻为犁耙,歌颂大自然的纯美和劳动的快乐。又如《赞立志》“人生无志似萍浮,空把韶华付冷秋”。诗人将没有志向的人生喻为浮萍,空耗光阴。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完整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它是诗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绝句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承)guo,tu,zhuan,wu 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合)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承)天,地,人,sha,jia,hen,hua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合) 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很合人的视觉感觉。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动词很重要,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其他类型: (一)并列式:句句并列,内容不分高下。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tian,景,由近渐远。二__二__一__二。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chuan,景,近景。一__一__二__二__一。对联式。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xiang,景,由远至近。二__二__一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yang,景,由近及远。二__一__二 遗爱寺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xing,有人入景zuo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sheng yu 一句一个画面。这种写法一般见于整首绝句和五七律的局部。 (二)承接式: 静夜思李白

起承转合之转法

起承转合之转法 前人出于诗法与理念的异同,对于起承转合的重视度有异,有极强调的,也有认为需要强调整体浑成的。但有一点,他们都不否认,就是如果能转得好,就算无功,整个诗还是平平,但至少能无过,不会出现大的差池。相反,不会转法、写不好转法的,往往就会写得诗不象诗,意思寡淡无味。 如果用起承转合法,通常转就是第三句。如果不是,自然也会有例外。总的来说,转法在诗中的用法,正常有三种: 一、一句一转。 二、第三句转。 三、末句转合。 单第二句转的也有,不过不多,我一时想不起具体例子,印象中老杜有这么写的。第二句转容易尾大不掉,后面三四句重复。第二句转,则多半后两句用对仗。老杜的绝句是变格,所以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不要去模仿。 关于转的重要性,其实我不必再多说了,尤其初学诗,多半是按起承转合法中规中矩地写,则这个转就更重要,因为第三句原本就是绝句中最该发力的地方。当然,如果想更进一步,讲究整体的浑圆无痕,则就不止是这样了,一气直下、首尾浑成,有章法却让人根本注意不到,那才是最高明的绝句,只是现在说这些太早了,我们还是回正题,老实研究这个转法。 一、一句一转。 一句一转,顾名思义,就是除开第一句得是起始之外,剩下的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意思,但整体又是连贯的,是就某个方面的展开。古人曾特别说过这种写法,说:绝句一句一转,却是四句只成一事,着重尤在第三句一转,方好收合,虽只四句,却与律法无异,意不透不妙,意已竭亦不妙。上二句太平,振不起下二句。下二句势高,恐接不入上二句。用力要均,如善射者之撒放,左右手齐分,始平耳。 当然这个说得有点复杂,比喻倒是很妙,和射箭一样,得双手同时分开配合,箭才能射得平准,不然肯定就射飞了。但其实也不复杂,我们具体看一下诗就能明白: 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少年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个如果用我们以前学的八法来分析,这个是用了对比法,从今与昔的不同来咏,一句昔,一句今,再一句今,再一句昔。妙在一句一转。 你们看,起句是画君少年时,这个是破题了,暗起,下面马上就是一转:如今君已老。如果这一句是接着少年时的神态样子写,那就是承,现在这样,这就是转了。而第三句,它又不肯接着今天老了的崔兴宗来写,不着一语,反而又跑去说别的了:今时新识人。现在才认得你的这些人—— 怎么样?又不接着说现在的朋友和自己了,反过来跑去接续第一句的少年,知君旧时好。这一句是一转,但同时也是承,是合。为什么呢,我们上次说的分承法大家还有印象吧,很显然,这首诗一句一转,但同时转中有承,第三句承的第二句,第四句承的第一句。这么写,才能让诗是一个整体,意思连着转了三次的同时,却是第一次的转,都有一个暗丝扣住彼此,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这个不成的。 再看一首: 溪口云 溶溶溪口云,才向溪中吐。不复归溪中,还作溪中雨。 这个诗要写的是云,特定的溪口的云。而云这东西,到处都是,怎么样才能体现出,诗人要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一、概述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 起者,开端也。“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合句: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

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 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XX。”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XX”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XX晚望》:“XX桥下冰初结,XX 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古诗文的起承转合

诗文的起承转合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起春日凝妆上翠楼。——承忽见陌头杨柳色,——转悔教夫婿觅封侯。——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承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合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起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承 而今惟有鹧鸪飞。——转、合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起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承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转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合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

间。” ——起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承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诗歌的起承转合

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整理:何丽霞2019-11-25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诗,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 元代范德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这种方法曾经被当作“八股”批判过,但实际上这是可取的。虽然不能说每首诗都要生搬硬套,而是布局谋篇上应该有逻辑思维,把整首诗的框架安排好。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句有明起、暗起、反起、兴起等。以兴起最为常见。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要为结束主题作好准备。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举例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三、“转”制造波澜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用起承转合突破高考诗歌考题

用起承转合突破高考诗歌高考题 诗歌的跳跃性与整体性: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所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歌既具有跳跃性,又有极有整体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字,10个意象,意象跳跃极具跳跃性,内涵极为丰富。若只看“小桥流水人家”,则可理解为宁静详和的江南美景,但与其他意象融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幅衰败的政体图画。 一. 突破诗词的“象变”,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我们可以把《雨霖铃》的内容分为两个“象”,从而透析出“象”的变化。其上片是起承,意象密集,内容丰富,怎么就是一个“象”呢?同理,下片为什么也只是一个“象”呢?我们已经懂得: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词曲,其“起”句必然切题,“承”句所写对象与“起”句相同,“转”句的“意象”要远离起承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起承所写内容当作一个“象”,而转合所写内容当作一个“象”,也就是说,一首诗词有且只有两个“象”。 又如何找到这个“象”呢?就要将上片众多的“象”进行归类,找出众多意象共同的象,就是“临别”;而下片可以归纳为“别后”:这两个“象”是体现跳跃性,合起来又是一个“离别”的“象”,体现诗歌的整体性。 二. 突破诗词的结构层次,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结构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层次的变化来把握诗歌的内容。为什么只为两层呢?也是基于起承转合,起承所写内容为同一个象,起承切题。 转合为一个象,转的“象”前一层次不同,并且比前一层次更明显地指向于主旨,承当总结全诗、提升意境、结束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会与上一层形成形转或意转或形意皆转的现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承为第一层,“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意象最为密集,如何确定共同的“象”?起要切题,必切合“登高”,起承所写对象一致,必为同象,所以起承共同的“象”就是“登高望远”。 转合为第二层,意解也非常密集,经分析,可得出共同的象就是艰难苦恨的“霜鬓”。两个层次之间体现为跳跃性,而合在一起,则是写“登高感怀”,又是一个整体。 高考实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第一层是起承。本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晚望”,“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是起承,起句中无“晚望”二字,属暗起。起承中意象密集,“江、青山、远帆、归艘”,如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 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就是开头。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就是承接连贯。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就是转折。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就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 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 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 夜阑卧听风吹雨,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 (韵:上平十哀) 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起: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承: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 “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设问式,如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

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说课稿

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说课稿 一、引言 本次说课的主题是《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古典诗歌是 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唐宋诗词是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唐宋诗词以其华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精确的表达被后人广泛传颂。通过学习古典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次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和鉴赏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的概念和内涵; •掌握古典诗歌中起承转合的常用手法; •分析古典诗歌中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的不同特点。 2. 能力目标 •能够阅读理解古典诗歌,把握其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作自己的诗词; •能够进行古典诗歌赏析,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 1. 起承转合的概念介绍 •解释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起承转合指诗歌中 的四个部分,起指引入诗歌主题,承指进行主题的发展, 转指抒情或思考的转折,合指达到诗歌的高潮和终结; •举例分析几首经典唐宋诗词,探讨其起承转合的特点。 2.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手法 •起的手法:写景、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等; •承的手法:对景或情的继续描写、对人物故事的进 一步发展等; •转的手法:抒情转折、思考转折、时间、空间和情 感的转折等; •合的手法:抒发作者自身情感、总结全诗、写诗人 的心情等。 3. 唐宋诗词的起承转合分析 •分析几首唐宋诗词,标注其起承转合的部分; •分析起承转合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探讨不同诗词作品的起承转合的变化及原因。 4. 创作与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创作一首短诗; •学生相互交流、赏析彼此的作品; •针对学生作品,讨论其起承转合的效果和改进空间。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准备好课件、教学素材和学生练习材料。

浅谈诗歌的起承转合

何为“起承转合”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再说“承”。一般为一首诗的第二句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 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 (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 (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 (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 (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 (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 不绝。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 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 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 为合。古风、长律篇幅较长。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每段都有起 承转合。词虽然是长短句。但章法同样。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下片 写转、合。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冯延己 的《归自瑶。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是起句。竹风檐雨 寒窗滴。是承句。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是过片、是转句。今白头、不眠特 地重相忆。是合句。一:起笔。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关系到能否 引人入胜,引起共鸣。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即笔不切意切题。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只 是暗寓题意。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 而富有吸引力。看花的人川流不息。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用 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如朱淑真《落花》起句。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明起、 暗起、和反起。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三 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为下文的波澜起 伏而埋下伏笔。 二:承笔。承笔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起笔之意,将诗意 推进一步,又启转笔之由,其方法有顺承和反承。

七律的写法与要领

七律的写法与要领 七言律诗的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和要领,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确定主题和情感基调。在开始创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诗歌的主 题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这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选择意象、构建诗歌的框架以及确定诗歌的节奏。 2.确定诗歌的篇幅。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要确保诗歌符合这个固定格式,不要出现过长或过短的情况。3.安排诗歌的起承转合。七言律诗一般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 即首联开头、颔联承接、颈联转接、尾联收合。首联要交代主题相关的时空、人物和事件等要素,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颔联要展开主题,表达与首联相关的意境;颈联则要另起一个层次,加入更多的主观情感和议论;尾联收拢总结全诗,可以做到首尾呼应。 4.押韵和平仄。七言律诗的押韵和平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遵循偶 数句押韵的原则,且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允许邻韵通押。 同时,七言律诗的平仄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5.对仗。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要求意象、意境和音韵等方面都要相对,如颔联的上下句要在同一联中相对,颈联的上下句也要在同一联中相对。

6.运用意象和意境。在创作七言律诗时,要善于运用意象和意境来 表达情感和主题。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主题的具体形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事物等;意境则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所构建出的虚拟空间,是诗人情感和主题的集中体现。 7.反复推敲和修改。完成初稿后,要对诗歌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 确保诗歌在形式、意境、节奏等方面都符合要求。推敲过程中可以参考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和学习,从中汲取灵感和技巧。 总之,七言律诗的创作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水平。通过大量阅读、模仿和学习,诗人可以逐渐掌握七言律诗的创作要领,并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的诗歌作品。

作诗基本规则:

作诗基本规则: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重点、流水、宽松、数字错位、隔句、句中自对;单首、颔、尾(起、合)联对不可称律;绝句不求对仗。 2、对仗禁忌:①合掌(两联对仗,句式结构一样);②出句与对句意同。 3、相对(上下句平仄相反):1-2句、3-4句。(否则失对) 4、互粘(前后联平仄同):2-3句、4-5句。(否则失粘) 5、五七变式:五言句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变成七言诗。 6、五言规律:五言1、2、3句之第1、3字不论;第4句之1字不论。 7、七言规律:七言1、3句之1、3、5字不论;第2句之1、5字不论;第4句之1、3字不论。 8、禁出韵:除首句押韵外,单句为仄、偶句平押韵(韵脚,从106韵中选同韵部字)。 9、避上尾:一诗中,单数句(仄声)的上、去、入韵之尾字都应该用上(单一犯上尾)。 10、避重字:同一个字不可在一诗中2次以上使用(叠字词外)。 11、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平’及句中第2字或第4字‘平’被两侧‘仄’夹持。 12、三平调:如:仄仄平平平,每句最后3个字为平,犯三平连尾病。 13、避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每句最后3个字为仄,尾部三连仄。 14、互救:即句中不论的X字位,平仄互换,达到避免孤平、失对、失粘的效果。①句中3-4平仄换救变体。②出句与对句的1-1、3-3平仄互救(也可不救)。③句中1-3平仄互救。④孤平拗救。⑤出句与对句平仄广互救(全仄-全平,此还存有争议)。 15、语法句式结构(五言2.1.2、2.2.1、2.3;七言2.2.1.2、2.2.2.1、2.2.3常用),每联结构相同、各结构式都运用上为最佳(对仗两联结构相异而得章)。 16、佳品:合格律、无毛病;视觉艺术直观美、听觉艺术美、抑扬顿挫、脍炙人口、寓意深、深入浅出。 17、古风:韵不受限,混重深沉,篇幅长、平仄都可用(平脚时,前句为仄;仄脚时,前句平尾,至少两联一换韵),避上尾及重韵。 18、仄韵诗:将平韵诗每句平尾、仄尾与倒数第三个字之仄、平互换位形成。 19、排律:首尾联不对仗,余全对仗。 20、诗的演变格式:共4种结构句式,①五言基本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首句‘仄仄平平仄’,依照‘相对’规则,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依照‘相粘’规则,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依照‘相粘’规则,第四句‘仄仄仄平平’),形成完整五言绝句。②将以上五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五律’。③将以上五绝前,视平仄而相对加2仄或2平,形成七言绝句。④将七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七律’。或将五律句前对应性加2平或2仄,形成‘七律’。⑤将五律或七律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10句以上,称为‘排律’。⑥、以①中4句任何一句开头(首句),依据对粘原则推排,变换形成其他三式。故16篇格式不可死记,只记方法。 21、变格: 基本格式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1、3与对句1、3互救)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本句1、3互救)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3、4字变体互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