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基本气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气体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组成的计算方法。

(3) 了解气体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 掌握水溶液的应用技术。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讲解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气体和混合物的性质,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问题导入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设计

1. 气体和混合物的性质

(1)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透明、无定形、可压缩、可扩散、冷却吸热等。

(2) 组成气体的混合物的性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可以任意混合和分离。

(3) 气体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4) 气体的计算方法: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气体的物理性质。

2. 气体溶液

(1) 气体溶液的性质:气体溶于液体中形成气体溶液,具有扩散性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水溶液的应用技术

(1) 溶液的浓度计算:计量浓度、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

(2) 溶液的稀释和溶解度的测定:通过实验掌握稀释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 溶液的应用技术:饮料的糖含量测定、水样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和混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问题导入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课堂活动与安排

1.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介绍气体和混合物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计算方法。

2.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气体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小组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题,并总结实验结果。

4.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介绍水溶液的浓度计算和应用技术等内容。

5. 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课堂评价,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进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同时,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与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知识与技能:篇一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 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 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 2课时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生:看书、讨论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一、文章类型及教学目标本文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旨在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提高化学成绩。 二、关键词分析本课程的关键词包括: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 学平衡、溶液酸碱性、配位键等。其中,化学键是理解化学物质结构的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理论的核心内容,溶液酸碱性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知识点,配位键是理解配合物结构的关键。 三、课程引入欢迎同学们来到高中化学必修二的课程。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结构的基础,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内容 1、化学键 1、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及区别 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区别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作用

2、化学反应速率 1、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3、化学平衡 1、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4、溶液酸碱性 1、PH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溶液酸碱性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5、配位键 1、配位键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知识点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我们将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配位键部分,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六、总结归纳本次课程涉及到多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溶液酸碱性和配位键等。同学们需要认真掌握这些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做好实验操作,取得好成绩。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干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寻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挑选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知道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知道,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处,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条件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处,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控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处。 2.掌控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控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 分解)。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进程与方法: 1.通过视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产生取代反应的 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 知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控甲烷化学性质的进程中,逐渐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 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通过视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 视察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通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观赏天 然气运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 际等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力求形成久长稳固的化学学习动机 以及探究新知的愿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 2 课 时 )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

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人教版(2022)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教案(整章)

人教版(2022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四) 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开辟利用 一、核心素质: 1.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了解合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以金属矿物的开辟和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应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海水提镁、海水提溴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分析,形成工业上提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的能力。 4、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自然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和贡献,感受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明确化学研究和应用必须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金属冶炼原理的学习和冶炼方法的归纳,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金属矿物开辟中的应用,构建金属冶炼的思维模型。认识合理开辟和利用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辟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体味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辟(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辟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普通原理基础上,了解合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四、教学过程: 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最常见的自然资源贮藏在哪里? 2、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辟利用方面有何种作用与价值? 【教师】: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者缺的自然物质基础,包括土地与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资源等,根据其能否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强调人类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它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 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板书】: 一、金属矿物的开辟利用 1.金属元在自然界存在的形态 (1)极少数的不活泼金金、铂等)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2)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2.金属冶炼的原理与实质 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把金元素由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实质:化合物中金属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金属单质。 3.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像汞、银等不活泼金属,其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 条件也较容易达到。 它们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像汞、银等不活泼金属,其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 条件也较容易达到。 它们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 学问与技能: 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 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 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现]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挨次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 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挨次)。 [过渡]假如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讨论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比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

【最新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教案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授课班级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 ——原子结构课时A教知识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和含义,掌握构成 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Z 1 与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学技能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目方法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情感态度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价值观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难点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 ------ 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知识结构A与原子X Z板m+3、阳离子 aW :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书n-阴离子 Y: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b设二.核素、同位素计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2、同位素的特点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讲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2、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3、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 2 4、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一样运转。(空心球) 5、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6.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投影】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2、了解SO2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 3、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难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师: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生: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师: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实物展示]粉末状硫及块状硫。 师: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硫有何物理、化学性质呢? 生:(学生讨论,用多媒体小结) 物理性质:-固体,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易升华等。 与铁生成硫化亚铁、与铜生成硫化亚铜,也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硫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SO2,可以与非金属反应。 1、SO2的物理性质 2、演示1课前收集好的一试管二氧化硫,观察颜色,闻气味,与空气密度比较。 3、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探索,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可行性,然后由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 [演示]2将一集满SO2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晃动、观察。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交流讨论结果) [多媒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状态:气体颜色:无色气味:有刺激性 沸点:-10 ℃毒性: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溶解度: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2。[演示3]把刚才实验的试管用橡皮塞塞上后,取出水面,再用pH试纸测酸碱性(或者直接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生:观察溶液的颜色改变,思考讨论可能的原因。 师:经测量pH7,说明溶液呈酸性,这是由于SO2溶于水和H2O反应生成H2SO3。这同CO2溶于水极为相似,亚硫酸也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很不稳定,易分解成SO2和H2O。这个反应说明SO2是怎样的物质呢? 生:SO2是酸性氧化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 蔡本松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

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教学过程篇一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1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二《碱金属元素》教案-新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 【核心素养】通过对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了解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从原子结构角度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本质原因。 【教学重难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教学流程】 【旧知回顾】1、背诵元素周期表第1——36号元素。 2、回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独立自学】任务一:阅读教材P5-7(一、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任务二:思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是如何递变的? 任务三:完成《导学案》P3:新课探究知识点一 【引入新课】我们把第IA族(除H外)称为碱金属族,为什么把它们编为一族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科学探究1,完成表格。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思考探究】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 2、观察碱金属原子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实验探究1】钠、钾与氧气的反应(观看实验视频),对比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钠、钾与水的反应(观看实验视频),对比现象,得出结论。【思考交流】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有相似性、递变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交流展示】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递变性:核电荷数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学生活动】根据碱金属物理性质的表格,请总结出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哪些?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根据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判断。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3.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5.根据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若X n++Y―→X+Y m+,则Y比X金属性强。【回扣目标归纳小结】总结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课堂训练】《导学案》P3:例1 ;P5:当堂自测T1(3)、2、4 【巩固提升】《练习册》P3:T1——3、9、11、13、17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入稀硫* 2、铜片*入稀硫*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入稀硫*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入稀硫*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入稀硫*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