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欢迎查阅!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1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2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时间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实质及条件:

1、化学反应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提问]上述反应中,H—Br、Cl—Cl的断裂是否是自发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分子中化学键并不会自发断裂的。只有分子间相互碰撞,化学键才可能断裂,反应才能发生。

[板书]2、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学键断裂、化学反应得以发生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碰撞与打篮球相似。正如图2-2所示。图(1)表示能量不够;图(2)表示虽能量足够,但是没有合适的取向;图(3)则表示有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于是发生有效碰撞。

[板书]

3、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条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够的能量;

2)有合适的取向。

4、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讲解]由于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因此,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目,就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接下来一起研究外界条件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变的原因。

[板书]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2]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总结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归纳]

[教师讲解]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实验推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设问]该结论是否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列实验。

补充实验:往装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尽量做到同时加入)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讲解]浓度大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产生;而浓度小的硫酸与

Na2S2O3混合时产生沉淀的现象要来得慢。由此可以证明,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小结]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提问]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先思考讨论]

[讲解并板书]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思考]某一密闭反应体系中有如下反应:N2+3H2==2NH3。现往体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N2、H2,该反应的速率将有何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讲评](内容略)

[提问]如果对上述反应体系进行压缩,反应速率是否回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压缩体积,使得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增大。这一过程如图2-4所示。压强增大一倍,其体积将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体系内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因此其结构也就使得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增大一倍。浓度增大,反应速度也就增大。

[小结并板书]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实质:压强改变,引起浓度的改变。

适用范围:仅适用与体系中有气体物质的反应。

[讨论]往上述反应体系中充入适量的He,体系的压强如何改变?反应速率是否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

[讲评]充入He,体系的压强增加。但是,体系压强的改变并未引起各物质浓度的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将不会发生改变。请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对于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才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体系中发生反应:N2+3H2==2NH3。现采取下列措施:(1)往体系中充入一定的氢气;(2)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3)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He;(4)压缩容器使体积变小。哪些措施能够使反应速度增大?为什么?

2、讨论: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较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更低,原因是什么?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内容;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 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 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 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 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本领。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更改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推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紧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 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推断,从而分

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 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 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身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连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推 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身进行推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甲烷教案

甲烷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呢? [板书]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C原子有4个价电子,而H原子有1个电子,C原子的1个价电子与H原子的1个电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所以,C原子欲形成八电子的稳定结构,则需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所以1个C原子要结合4个H原子。由此,同学们便可以写出甲烷的电子式。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从电子式便得到结构式,同学们写出甲烷的结构式。 [板书] 电子式:结构式: [过渡]结构式只能初步表明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结合方式,并不能真实的体现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事实,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甲烷的空间结构。 [探究活动]甲烷的空间构型 实验测得甲烷分子中4个C—H键完全相同,每相邻的两个C—H键之间的键角、键长、键能均相等。 [活动]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笔和橡皮,同桌之间模拟制作出你们认为甲烷可能的空间构形。 [提问]请××同学来总结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过渡]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啊,以上只是我们对甲烷结构提出的设想,如何进行验证?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映证结构,因此唯一方法是从性质实验出发寻找证实结构的依据。根据教师的提 示,引发思路 同学上来写甲 烷的电子式和 结构式。 思考:分子的 结构式不一定 代表分子的真 实构型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并搭出 甲烷的球棍模 型、比例模型 等。 对比、意见交 流 讨论结果:可 能有两种结构 ——平面正方 形结构和正四 面体结构 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引导 其通过思考解 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分析 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 几何知识分析 物质空间结 构,培养学生 推理能力、空 间想象能力。 在交流中进一 步认识 使学生认识物 质结构决定性 质,性质映证 结构的辨证关 系 1min 1min 2min 2min 1min 2min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与氮的氧化物 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5.2 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氮与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气的性质; (2)了解NO、NO2的物理性质; (3)掌握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 (4)了解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硝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原理,进一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 (2)通过对于光化学烟雾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2. 教学难点 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生成 N2+O2=====放电 2NO(无色气体) 2NO +O2===2NO2 (红棕色气体) 3NO2+H2O===2HNO3+NO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氮: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二氧化氮: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在通常情况下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 +O2===2NO2 二氧化氮:3NO2+H2O===2HNO3+NO O2+4NO2+2H2O===4HNO3 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氮氧化物的来源 氮肥生产、金属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2.氮氧化物的危害 (1)硝酸型酸雨:N 2+O 2=====放电 2N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2)光化学烟雾 (3)臭氧层空洞 3.防治措施 (1)使用洁净能源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2)为汽车等交通工具安装尾气转化装置(2NO +2CO =====催化剂 N 2+2CO 2); (3)对于生产化肥、硝酸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一、文章类型及教学目标本文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旨在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提高化学成绩。 二、关键词分析本课程的关键词包括: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 学平衡、溶液酸碱性、配位键等。其中,化学键是理解化学物质结构的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理论的核心内容,溶液酸碱性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知识点,配位键是理解配合物结构的关键。 三、课程引入欢迎同学们来到高中化学必修二的课程。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结构的基础,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内容 1、化学键 1、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及区别 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区别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作用

2、化学反应速率 1、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3、化学平衡 1、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4、溶液酸碱性 1、PH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溶液酸碱性的因素及实验测定 5、配位键 1、配位键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知识点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我们将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配位键部分,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六、总结归纳本次课程涉及到多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溶液酸碱性和配位键等。同学们需要认真掌握这些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做好实验操作,取得好成绩。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干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寻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挑选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知道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知道,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处,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条件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处,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控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处。 2.掌控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控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 分解)。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进程与方法: 1.通过视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产生取代反应的 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 知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控甲烷化学性质的进程中,逐渐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 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通过视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 视察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通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观赏天 然气运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 际等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力求形成久长稳固的化学学习动机 以及探究新知的愿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烷烃的主要来源是石油,以及与石油共存的自然气。腐烂以及数百万年地质应力使曾经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变成了烷烃的混合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1 学习目标: 1.使同学熟悉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k 2.使同学把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熟悉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三、烷烃: 1、烃:其中仅含有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2、烷烃: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______相互连接成链状,碳

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3、烷烃的通式_______ 甲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乙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丙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4、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状态:一般状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态,5—16个碳原子为态,16个碳原子以上为态。 溶解性:烷烃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渐渐。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渐渐。 2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状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起反应。 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 ____________ 用通式表示化学方程式 5、同系物:____________ ①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的同系物。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② 同系物之间具有相像的,因此相像,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呈现变化。如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渐渐,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欢迎查阅!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1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

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化学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期末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能与热能 2、复习原电池 3、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教学方法】通过典型示例,学生先讲教师再讲,让学生在错中顿悟,从而巩固知识。一、化学能与热能 【例题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能够发生 B.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旧键断裂要放热,新键产生要吸热 D.吸热反应在常温下有可能发生 【解析】很多物质有可燃性,但常温下能稳定存在,一旦点燃就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热,故A是正确的。 B也正确。C弄反了,旧键断裂是吸热,新键产生是放热,因而是错误的。 B a(O H)2·8H2O+2NH4Cl=NH3↑+BaCl2+10H2O是吸热反应,常温下在搅拌时能发生,故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选C。 〖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放热反应 B.氢气与氯气反应时要点燃,因为这是一个吸热反应 C.炸药爆炸时发生的是放热反应 D.含0.1mol的浓硫酸与含0.1mol的浓盐酸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时放出热量相同【解析】A这一过程通常视为物质变化,因而不是放热反应,是错误的。 B是一放热反应,但需要提供一定的能量,当反应发生后就不需要继续加热了。 C炸药爆炸放出热量使产生的气体体积急剧膨胀,然后发生爆炸。是正确的。 D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大量的热,不是中和热,是错误的。 【小结】1、什么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2、决定一个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反应。故决定因素是反应物能量和生成物能量的相对万万没有想到关系。 3、请列举六个吸热反应。 炭和水蒸气反应、B a(O H)2·8H2和NH4Cl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CO2和C反应、 大部分分解反应(如碳酸钙分解)、N2和O2在闪电时反应 二、化学能与电能 【例题2】以FeCl3溶液为电解质,铜棒和铁棒为电极,构成闭合回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3+得到电子被氧化 B.Cl—向铜棒移动 C.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中阳离子数目增多 D.总反应可表示为:2Fe3++Cu = 2Fe2+ + Cu2+ 【解析】原电池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铁),阳离子移向正极(铜),总反应为2Fe3++Cu = 2Fe2+ + Cu2+,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6.1 .1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案

总第课时备课时间:2021. 6.1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 2.能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提升证据推理能力。 3.通过多渠道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意义和方法,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教学难点】 从物质本身具有能量和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能用反应过程——能量图正确表示反应的吸热和放热。 【课时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 1.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 教材利用实验或结合化学反应中热能与利用的历史,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出并分析新知识,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

生感,减缓认知坡度。教材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出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介绍,则利用了学生学过的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及相关数据。 2.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印证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化学键重组的微观推理深化学学习对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论认识;又以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变化关系的宏观分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较少时,适当应用理论,对具体反应进行分析。 3.利用自主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 对于体现学科价值的应用类内容,教材利用“思考与讨论”“信息搜索" "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配合教材正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略介绍,为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思考、探索资源等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空间与途径,拓展学习内容。 化石能源的利用与面临的问题,教材着墨不多但内涵丰富。从化石能源在人类发展中到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从化石能源储量到能源消费需求,再到其燃烧排放对环和开发清洁新能源,这些无一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均属社会热点问题,是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但这类内容的信息量很大,难以详述,教材设计了“思考与讨论”“信息搜索”两个活动性栏目,以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更多信息,体会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在其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健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本节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课时的内容,需要1.5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教案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教案(修定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乙醇的性质、存在和用途。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官能团的概念、教学方法 从乙醇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推导乙醇的化学性质。 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与Na的反应。 采用启发诱导“从个别到一般”从乙醇推导其他醇类的化学通性。教学用具:多媒体、、大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火柴、铜丝等 教学过程: [引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种类繁多,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相关也不少,同学能否举些例子, 当我们成功、快乐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它--会须一饮三百杯;当

失败、忧愁的时候,人们也会想到它--举杯浇愁愁更愁。它就是酒,俗名酒精,学名乙醇。这节课来学习它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板书] 一:乙醇 (一)物理性质: (屏幕展示) 提出两个与物理性质有关的问题。 [设疑]乙醇分子分子式CHO,分子中有6个氢原子,根据我26 们学过的碳大家能写出其可能的结构,提示:C四价,H 一 价,O二价。 [投影]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设问】到底哪一种是乙醇的结构呢,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差异,(A)中含有-OH此类物质有何典型性质 【教师设疑】如何确定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呢, 【学生】激烈讨论: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其燃烧火焰是否为淡蓝色(有学生补充)还得在火焰上罩干冷的一半涂石灰水的烧杯看是否有水珠和变浑浊[实验探究] 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乙醇,观察现象。 【师生共同归纳】根据实验探究发现金属钠与水反应并生成了氢气,所以乙醇的分子结构应为(A)式而不是(B)式 【教师反问】产生氢气就能证明是羟基上的氢而不是烃基上的氢, 【教师点拨】钠保存在什么物质中,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 1、本单元结构关系 烃(甲烷、乙烯、苯)→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教材基本采用了从生活实际或者探究实验入手,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再上升到从结构的角度去深化认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知识点及要求 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重点认识典型的化学反应(取代、加成)的他点。 通过对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体会分子结构的特点对性质的影响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加深认识一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对集中典型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感受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研究有机物的思维方式和思路,形成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

从新教材的篇幅内容上看,精简了以下内容 烷烃的命名烯烃的性质。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乙炔的性质。 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性质。 乙醛和甲醛的性质。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对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要求降低了要求。

人教版(2022)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教案(整章)

人教版(2022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四) 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开辟利用 一、核心素质: 1.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了解合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以金属矿物的开辟和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应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海水提镁、海水提溴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分析,形成工业上提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的能力。 4、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自然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和贡献,感受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明确化学研究和应用必须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金属冶炼原理的学习和冶炼方法的归纳,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金属矿物开辟中的应用,构建金属冶炼的思维模型。认识合理开辟和利用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辟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体味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辟(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辟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普通原理基础上,了解合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四、教学过程: 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最常见的自然资源贮藏在哪里? 2、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辟利用方面有何种作用与价值? 【教师】: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者缺的自然物质基础,包括土地与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资源等,根据其能否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强调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强调人类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它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 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板书】: 一、金属矿物的开辟利用 1.金属元在自然界存在的形态 (1)极少数的不活泼金金、铂等)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2)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2.金属冶炼的原理与实质 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把金元素由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实质:化合物中金属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金属单质。 3.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像汞、银等不活泼金属,其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 条件也较容易达到。 它们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像汞、银等不活泼金属,其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 条件也较容易达到。 它们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篇一】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其次章化学反响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主要缘由,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亲密联系,提醒了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本质缘由,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响过程中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根底。其次局部,教材通过三个试验说明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响,放热反响的术语。第三局部,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白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使学生在更宽阔的背景下熟悉能源与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关系,熟悉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

新能源中的作用与奉献有初步熟悉;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响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缘由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熟悉升级为较为理性的熟悉,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承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拟轻松。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试验的根底上,通过吸放热反响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主要缘由。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索的力量,擅长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试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育学生合作沟通、反思提高的力量; 2、有参加化学活动的热忱,将化学能与热能学问应用于生活实践,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教学过程篇一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篇1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_____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