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 (5~10cmH20)。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了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压力。如结合血压的观察,能反映病人的血容量、右心功能和血管张力情况。正常值为0.8~2kPa(6~15mmHg)。

【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成人正常值为4~6L/分钟;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便称为心脏指数(CI),正常值为2.5~3.5L/(min·m2)。

第五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整个机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和所用药物的不同,将临床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复合麻醉和基础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指病人神志清醒,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运动神经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的状态。广义的局麻也包括椎管内麻醉,但由于后者有其特殊性,所以习惯于把它作为单独的麻醉方法来看待。

【椎管内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硬膜外阻滞。其中硬膜外阻滞包括骶管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和后根,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主要适用于部位较低、时间较短的手术的体格条件较好的病人。

【硬膜外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它能满足全身各部位手术需要,较之局部和椎管阻滞麻醉,病人更舒适、安全。

第六章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

【围手术期】是指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至病人出院或继续追踪的一段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即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护理内容。

【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

【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应有一定限度,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急症手术】病人病情危急,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迅速实施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如外伤性脾破裂、肠破裂等。

【外科手术热】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

升高,变化幅度在0.5~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于术后1~2日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若术后3~6日仍持续发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发热,要警惕感染的可能,除采取降温措施外,更应配合做好有关检查,以寻找原因并作针对性处理。

第七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外科感染的特点:①多数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少数在感染早期为单一细菌所致,以后发展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②大部分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③感染常集中在局部,发展后会导致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最终形成瘢痕组织而影响局部功能。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常见的有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腹膜炎等。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特异性感染】是指由一些特殊的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等。

【全身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或中毒症状,通常指脓毒症和菌血症。

【脓毒症】是指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在此基础上,血培养检出致病菌者,称为菌血症。

【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杆菌侵人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第八章烧伤病人的护理

【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物品、电流、放射线或有害气体或烟雾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损伤。烧伤不仅限于皮肤,也可深达肌肉和骨骼。通常所说的烧伤指因高温所致的热烧伤,一般占80%左右。

【烧伤休克期】组织烧伤后立即出现体液渗出,一般要持续36~48小时。小面积浅度烧伤的体液渗出较少,不会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大面积的深度烧伤,体液大量渗出并且出现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甚至可发生休克。烧伤早期的休克基本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此期称为烧伤休克期。

【手掌法】是一种评估烧伤面积的方法,病人五指并拢的单掌面积为1%,五指自然分开手掌面积约为1.25%。

【中国新九分法】是一种适用于较大面积烧伤的评估方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分,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

第九章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Horner综合征】肿块若压迫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链,可引起Horn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眼球内陷,头面部无汗。

【原发性甲亢】最常见,病人多在20~40岁。甲状腺肿大和功能亢进同时出现,腺体呈双侧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常有突眼征,又称“突眼性甲状腺肿”。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测定】指机体在清醒、空腹、安静和无外界环境影响下的能量消耗率。基础代谢率可用基础代谢率测定器测定,或用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公式估算。基础代谢率在±10%为正常;增高至+20%~30%为轻度甲亢;+30%~60%为中度甲亢;+60%以上为重度甲亢。嘱病人测量前充分睡眠,检查日晨禁食、不活动、少说话。

【呼吸困难和窒息】是甲状腺切除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主要原因包括:①切口内出血;②喉头水肿;③痰液阻塞;④气管塌陷(甲状腺被大部分切除后,长期受压软化的气管失去支撑而塌陷);⑤双侧喉返神经损伤。病人的颈部可迅速肿大,出现烦躁、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如因切口出血引起,可见伤口渗血或敷料血染。术后应帮助病人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甲亢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加速,长期如此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而手术创伤导致甲状腺素释放增加会诱发危象。病人多在术后12~36小时内出现高热(>39℃)、寒战、脉快(>120次/分)而弱、大汗、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常伴呕吐和水泻。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

【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可产生5-色胺和降钙素等激素样活性物质,故病人可有腹泻、心悸、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表现。局部转移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远处转移多见于扁骨(颅骨、椎骨和胸骨等)和肺。

第十章乳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酒窝征】当乳腺癌肿块侵入乳房悬韧带使之收缩而失去弹性形成皮肤凹陷,称酒窝征。

【橘皮征】当乳腺癌细胞阻塞于皮下、皮内淋巴管可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毛囊处出现凹陷,出现“橘皮征”。

【乳头湿疹样癌】又称Paget病,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发生在乳头区大乳管内,后发展到乳头。表现为:乳头刺痒、灼痛,湿疹样变,脱屑、糜烂、搔痒。病变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

第十一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

缺损或间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腹外疝根据不同的部位可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等。

【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表现为可复性肿块,疝内容物与疝囊间无粘连,当病人站立、行走、劳动或腹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对疝块稍加按摩后疝内容物即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者,称为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较多的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环挤入疝囊,随后由于疝囊颈的弹性回缩,使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病人可发生疼痛等症状,但此时疝内容物尚未发生血运障碍。嵌顿如能及时解除,病变肠管可恢复正常。

【绞窄性疝】嵌顿若不能及时解除,嵌闭的疝内容物持续受压,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动脉血流减少,甚至完全阻断,动脉搏动消失、肠管丧失蠕动能力、肠壁逐渐变黑坏死。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临床上不易截然区分。

【腹股沟疝】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根据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解剖关系,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及腹股沟直疝两种。前者自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向内向下向前经过腹股沟管,穿过腹股沟外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后者自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不落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第十二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腹膜炎】是发生于腹腔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如胃液、胆汁、血液)或物理性损伤等因素引起。按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按病因分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两类;按临床过程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按累及范围分为弥漫性与局限性两类;各类型间可以转化。急性腹膜炎多指继发性的化脓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继发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常先引起化学性腹膜炎,继发细菌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胆囊壁的坏死穿孔常造成极为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腹腔内脏器缺血及炎症扩散也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常见原因,如绞窄性疝、绞窄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含有细菌的渗出液在腹腔内扩散引起腹膜炎。其他原因还有腹部手术中的腹腔污染、胃肠道吻合口瘘等。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细菌进入腹腔的途径一般为:①血行播散;②上行性感染,如女性生殖道的细菌通过输卵管直接扩散至腹腔;③直接扩散;④透壁性感染。

【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

第十三章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腹部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壁和/或腹内脏器损伤。在平时和战时都较多见,其发生率约占平时各种损伤的0.4%~1.8%。按腹壁有无伤口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

【穿透伤及非穿透伤】开放性损伤时,腹壁伤口穿破腹膜者为穿透伤(多伴内脏损伤),无腹膜破损者为非穿透伤。

第十四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黏膜缺损,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又称为消化性溃疡。

【倾倒综合症】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过快所致,根据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分为早、晚期两种类型。①早期倾倒综合症: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悸、心动过速、全身无力等血容量不足表现。多数病人经调整饮食,包括少食多餐,避免过甜食物,减少液体摄入量等,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极少数症状严重而持久的病人,应手术治疗。②晚期倾倒综合征又称低血糖综合症:在餐后2~4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苍白、出冷汗、脉细弱、甚至晕厥等。出现症状时稍进饮食,尤其是糖类即可缓解。饮食中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蛋白质比例,少量多餐,或食物中添加果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等措施可防止其发生。

第十五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任何原因引起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肠道,均称为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蠕动障碍而使肠管失去运动能力

【单纯性肠梗阻】无肠壁血运障碍,仅为肠管内容物通过受阻。

【绞窄性肠梗阻】不仅有肠管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有肠壁血运障碍。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栓塞或血栓形成等使相应肠段急性缺血,也可在单纯性肠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使肠壁小血管受压而出现血运障碍。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各类肠梗阻发生率的20%~40%。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致的闭袢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受压,易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腔内称为肠套叠,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三大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

【蛔虫性肠梗阻】是一种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多见于2~10岁儿童,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第十六章结、直肠癌病人的护理

【Dixon手术】即经腹直肠癌切除术,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

【Miles手术】即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手术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及其系膜、肛管及肛门周围约3~5 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管括约肌,然后将乙状结肠近端在左下腹行永久性结肠造口。

【Hartmann手术】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适用于全身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Miles手术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病人。

第十七章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小肝癌】肿块直径≤3 cm或两个癌灶最大直径之和小于3 cm,此类型以单个结节多,边界清,常有明显包膜,肿瘤细胞分化较好,HbsAg及AFP阳性率高,手术切除率及五年生存率高。

【肝动脉栓塞化疗】常用为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超选择插管至患侧肝动脉进行栓塞。常用栓塞剂是碘油和(或)剪成小片的明胶海绵,亦可加入化疗药物,二者联合应用。此法可反复多次施行,以提高疗效。

第十八章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胆绞痛】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常在进油腻食物后,表现为突发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疼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可持续性或随呼吸加重。可伴随恶心、呕吐。

【Murphy征阳性】检查者以左手平放于病人右肋下部,以拇指的指腹置于右肋下胆囊点,嘱病人缓慢深吸气,肝下移可引起胆囊区触痛,病人突然摒气。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如胆道梗阻未能解除,胆道感染未能控制,病情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内、肝外胆管结石最凶险的并发症,亦称急性重症型胆管炎。病人出现肝脏急性化脓性感染,甚至并发多发性胆源性细菌性肝脓肿。少数病人进一步发展成革兰阴性杆菌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夏柯三联症】腹痛、寒战与高热、黄疸是结石梗塞胆总管继发感染的典型表现,合称夏柯三联症(charcot)。

第十九章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ERCP】即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可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病变,通过造影显示胆管、胰

管病变,可收集胰液进行细胞学、生化和酶学检查;此外,可同时置入内支撑管,达到“减黄”目的。

【PTC】即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可以显示胆管的情况,判断梗黄的原因,但有胆漏、出血等并发症。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胰腺血管情况,判断手术的可行性。

【Whipple术】即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远端胃、胆囊、远端1/2胆总管、十二指肠、胰头和空肠上段,切除后再将胆、胰、胃肠重建,重建有不同方式。对肿瘤侵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可将其一段血管连同肿瘤切除,再行血管移植吻合,此种手术称扩大切除术。

【胰瘘】为胰腺癌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腹腔引流液内淀粉酶增高。典型者可自伤口流出清亮液体,腐蚀周围皮肤,引起糜烂疼痛。通常采用保守治疗,采用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引流通畅;对胰瘘周围的皮肤应用氧化锌糊剂保护;应用甲氰咪呱或生长抑素减少胰液分泌及支持疗法促进瘘口的愈合。多数胰瘘可以自愈,若经久不愈应手术处理。

【胆瘘】多发生于术后5~10天,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T型管引流量突然减少,但可见沿腹腔引流管或腹壁伤口溢出胆汁样液体。术后应保持T型管引流通畅,每日做好观察和记录。早期胆漏可手术处理,晚期胆漏渗出不多,可保守治疗,并作好周围皮肤保护。

第二十章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是以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是周围血管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或曲氏试验)】病人平卧,抬高患肢使静脉血液排空,在大腿上1/3处扎上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松开止血带,若出现静脉自上而下逆向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此试验也称为“曲氏试验Ⅰ”。当交通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时,其结果不可靠。如在未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静脉在30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此试验也称为“曲氏试验Ⅱ”。

【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病人站立时,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连续用力踢腿或作下蹲活动10余次。由于小腿肌肉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正常情况下曲张浅静脉会逐渐消失或明显减轻。若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当交通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时,此试验不可靠。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病人平卧,抬高患肢,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至腘窝处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从止血带处向下扎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第一根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缠第二根绷带,如果在二者之间出现曲张静脉,即说明此处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病变主要侵袭下肢中、小动静脉,以周围血管非化脓性炎症和闭塞为特

点。本病在我国北方多见,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吸烟者。

【静息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营养障碍期,病人间歇性跛行距离愈来愈短,直至出现持续性静息痛,即患肢即使在休息状态也有剧烈的缺血性疼痛,特别是夜间平卧时,疼痛更加剧烈

【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病人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若肢端皮肤呈淡红色或稍发白,且平放10秒内由稍发白转为淡红色,则为正常。若肢体抬高时出现疼痛,且肤色转变时间超过10秒,则为Buerger征阳性,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

【Buerger运动】具体做法为:病人平卧,抬高双下肢45º,维持1~3分钟,直到脚部发白,有刺痛感为止;再坐起,自然下垂双腿,脚跟着地,作踝关节伸屈和左右摆动,以及足趾伸展和内收活动,每组动作持续3分钟,此时脚部应该变为粉红色;然后平放双腿,盖被休息5分钟。每次活动20分钟,每天3~4次。

第二十一章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反常呼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因前后端失去支撑,使损伤部位的胸廓软化,产生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高,软化部分向内凹陷;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低,该部胸壁向外凸出,又称连枷胸。若软化区较广泛,在呼吸时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平衡,可使纵隔扑动,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气胸】指胸膜腔内积气。在胸部损伤中,损伤性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或食管破裂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造成的。

【闭合性气胸】伤后伤口闭合,胸膜腔与外界不相通。空气进入胸膜腔后,可抵消胸膜腔内部分负压,造成伤侧肺组织萎陷。由于两侧胸腔压力不平衡,导致不同程度的纵隔偏移,压迫健侧肺组织。

【开放性气胸及纵隔扑动】伤后伤口不闭合,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沟通,空气可通过胸壁伤口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肺严重萎陷,纵隔移位,健侧肺扩张受限。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少,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内,而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的压力不断增高,压迫伤侧肺使之逐渐萎陷,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内的高压空气被挤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或通过胸壁软组织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血胸】胸部损伤引起胸膜腔积血,称血胸。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和气胸,常与前两者同时存在。

第二十二章肺癌病人的护理

【中央型肺癌】发生于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位于肺门附近的肺癌。临床易早期出现症状,内镜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常呈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临床早期常无症状,内镜及细胞学检查不易发现。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使之回流受阻。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部淤血和静脉曲张。

【Horner 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出现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及胸部无汗或少汗。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如异位内分泌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杵状指、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第二十三章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典型症状,初为硬食下咽时有哽噎感,之后需进软食或半流食,继续发展只能进流食,最后可滴水不进。

第二十四章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 kPa(200 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称为颅内压增高。它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

【脑疝】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脑疝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移位,压迫脑干,抑制循环和呼吸中枢。

【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病人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合称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是因一侧幕上压力增高,使位于该侧小脑幕切迹缘的颞叶的海马回、钩回疝入小脑幕裂孔下方。

【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中,由于颅后窝容积较小,对颅内高压的代偿能力也小,病情变化更快。病人常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冬眠低温治疗】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病人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可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一定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前者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后者是指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另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脑损伤。

【脑震荡】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脑挫裂伤】包括脑挫伤及脑裂伤,前者指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后者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3~7天内易出现脑水肿,在此期间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危险、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根据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根据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及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

【逆行性遗忘】清醒后常出现逆行性遗忘,即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

【中间清醒期】因原发性脑损伤以及血肿或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和特点的意识障碍。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典型的意识障碍是在原发性意识障碍之后,经过中间清醒期,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渐次加重。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统损伤病人的护理

【肾挫伤】肾实质部分损伤较轻,包膜及肾盂粘膜完整,可有肾瘀斑和(或)包膜下血肿。肾集合系统受损时可有血尿。

【肾裂伤】轻者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肾包膜破裂或肾盂肾盏粘膜破裂,可形成肾周血肿或明显的血尿。严重者肾实质深度裂伤,有肾包膜和肾盂肾盏粘膜的损伤,可引起广泛的肾周血肿、尿外渗和严重血尿。肾横断或碎裂时,可导致部分肾组织缺血。

【前尿道损伤】多发生于球部,如骑跨伤时,外力将尿道挤向耻骨联合下方,引起尿道球部损伤。

【后尿道损伤】多发生于膜部,如骨盆骨折可引起尿生殖膈移位对尿道产生剪力,使膜部尿道撕裂或撕断。

第二十七章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护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简称前列腺增生,俗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病。男性自35岁以后,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多于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

【TUR综合症】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病人术中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可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病人可在几小时内出现烦躁、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称为TUR综合症。

第二十八章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约3:1。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按尿路结石所其在的部位基本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是指肾和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目前临床以上尿路结石多见。

【肾绞痛】结石可引起患侧肾区和上腹部隐痛、钝痛,当结石活动或嵌顿时可产生绞痛,典型的绞痛位于腰部或上腹部,沿输尿管走向向小腹和会阴部放射,可至大腿内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有休克症状。查体有明显肾区叩击痛。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在X线、B超声定位下,将冲击波聚焦后于结石使之粉碎,然后随尿流排出。目前95%以上的上尿路结石采用该方法治疗。

第二十九章膀胱肿瘤病人的护理

【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保留术后能憋尿者,即行膀胱灌注免疫抑制剂。方法是先插入尿管排空膀胱,再向膀胱内灌注用蒸馏水或等渗盐水稀释的药物,嘱病人保留2小时,每15分钟俯、左、右更换体位,后排尿。不良反应有发热、膀胱刺激症状、出血性膀胱炎等。灌注后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减少药物对局部刺激。

第三十章骨折病人的护理

【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被称为骨折。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损,断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通过脏器与外界相通的骨折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反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于关节的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移位和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断端活动时可造成病人疼痛,且可加重局部损伤,应避免为了诊断而故意引出。

【脂肪栓塞综合征】股骨干等粗大骨发生骨折时,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

脂肪滴经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肺或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密闭腔隙。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病因主要为局部血肿和组织水肿等使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和局部压迫等使室内压力增高。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处理,可因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缺血性肌挛缩】又称福克曼(Volkmann)挛缩。由于重要动脉损伤、肢体肿胀和包扎过紧等导致肢体血供不足,肌肉缺血、坏死、纤维化和挛缩,最终形成爪形手或爪形足畸形。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一旦出现无法挽回。

【关节僵硬】最常见。患肢长期固定使组织中出现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造成关节内外纤维粘连,同时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的挛缩,影响关节活动。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时,若关节面被破坏又未准确复位,则不平整的关节面长期互相磨损,导致活动时关节疼痛。多见于膝和踝等负重关节。

【缺血性骨坏死】骨折段的血液供应不能恢复,导致骨组织远端坏死,如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P征】5P征即无痛(Painlessness)、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皮肤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肌肉麻痹(Paralysis)。

【完全性脊髓损伤】受伤脊髓节段平面以下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但各种感觉无恢复。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称为四肢瘫痪。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根据受伤部位不同,损伤平面以下部分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有所恢复。

【脊髓半切征】又称Brown-Sequard征,脊髓半切征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一种,表现为脊髓半侧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和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圆锥损伤】脊髓圆锥内有排尿中枢,受损伤后可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大小便失控和性功能障碍,但双下肢感觉和运动仍正常。

第三十一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以20~50岁为多发,男女比例为4~6:1。

【马尾综合征】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引起剧烈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鞍区感觉迟钝,大小便无力或失禁等,甚至出现下肢不全瘫痪和性功能障碍。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正常人腰骶神经根有4 mm的活动范围,单腿在伸直状态下抬高60°~70°才会感到不适。当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处于固定或半固定状态,此时若病

人仰卧,被动直腿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时,若缓慢降低患肢至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如又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第三十二章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男女之比约为6:1,好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和颈6~7。。

【上肢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病人端坐,检查者一手扶病人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向外下方牵拉,刺激已经受压的臂丛神经根而出现上肢放射痛和麻木感,为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病人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出现颈痛并向患肢放射,为压头试验阳性。

第三十三章化脓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松质、骨密质和骨髓的炎症。致病菌可经血液循环、外伤创口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患病部位导致发病。按照发病缓急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见于儿童,主要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多见。

【局部脓肿分层穿刺】用有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处穿刺,分别刺入皮下、筋膜下、肌肉和骨骼,边抽吸边深入,抽出脓液即停止,若在骨的部位抽出脓性液体有助于确诊本病。抽出液应作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第三十四章骨与关节结核病人的护理

【拾物试验阳性】腰椎结核病人常用双手托住腰部,头及躯干后倾,使重心后移。病人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而需挺腰、屈膝、屈髋姿势下蹲才能取物,称拾物试验阳性。

【“4”字试验阳性及托马斯(Thomas)征阳性】髋关节结核早期髋关节肿胀多不明显,患肢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随着病情发展,表现为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常有患肢缩短。病人仰卧,患侧外踝搭在对侧膑骨上方,检查者下压患侧膝部,若因疼痛而膝部不能接触床面,为“4”字试验阳性,注意双侧下肢对比检查。病人平卧,检查者将其健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使膝部尽可能贴近前胸,此时腰椎前突完全消失而腰背部平贴于床面,若患髋屈

曲不能伸直,为托马斯(Thomas)征阳性。根据大腿与桌面所成的角度,可断定屈曲畸形的程度。晚期可有病理性髋关节脱位。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等渗性缺水(最常见):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因细胞外液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型缺水。 3低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水少于失钠,血清钠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又称慢性或继发性缺水。 4高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称原发性缺水。 5水中毒:总入水量超过排出量,水潴留体内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水潴留性低钠血症或稀释性低钠 6休克:指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应激反应。 7MSOF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个或2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

时或序贯发声功能障碍,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休克病人的主要死因。 麻醉:是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 8全身麻醉:是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 人意识消失、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较局部麻醉更舒适,适用于各类手术。 9吸入性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 起到全身麻醉的作用。 10静脉麻醉:是将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麻醉:是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 11全身麻醉:是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人意识消失、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较局部麻醉更舒适,适用于各类手术。 12吸入性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起到全身麻醉的作用。 13静脉麻醉:是将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1.【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2.【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直接配合的护士直接参与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全过程。主要职责是负责手术过程中器械、物品和敷料的供给。 3.【洁净手术室】通过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空气洁净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4.【外科手术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5.【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6.【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7.【危险三甲区】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 8.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9.【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10.【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11.【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又称网状淋巴管炎。常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 12.【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3.【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4.【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 15.【酒窝征】癌肿侵及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使其缩短,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16.【橘皮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点状凹陷。 17.【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时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 18.【铠甲胸】卫星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及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病人呼吸受限。 19.【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该区胸壁外凸。 20.【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1.【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22.【易复性疝】又称单纯性疝,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疝内容物突出,平卧或用手推送时疝内容物容易回纳入腹腔。 23.【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不引起严重症状。 24.【嵌顿性疝】当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 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名词解释汇总 1.【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2.【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直接配合的护士直接参与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全过程。主要职责是负责手术过程中器械、物品和敷料的供给。 3.【洁净手术室】通过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空气洁净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4.【外科手术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5.【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6.【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7.【危险三甲区】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 8.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9.【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10.【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11.【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又称网状淋巴管炎。常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 12.【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3.【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4.【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 15.【酒窝征】癌肿侵及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使其缩短,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16.【橘皮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点状凹陷。 17.【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时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 18.【铠甲胸】卫星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及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病人呼吸受限。 19.【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该区胸壁外凸。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 (5~10cmH20)。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等渗性缺水:指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因可造成细胞外液亮(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种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2、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水,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3、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余失水,血清钠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4、水中毒:是指机体摄水量超过排水量,水潴留体内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较少见。 5、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其他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6、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冰法的感染。 7、疖: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项、背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8、痈:是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好发于颈部、背部等皮肤厚韧的部位,也可见于上唇、腹壁的软组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9、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10、脓毒症:是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明显改变者。 11、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称为菌血症。 12、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13、TNM分期法: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14、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并发症。即脑组织从压力高出向压力低处转移,压迫脑干、血管和神经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病变。 15、PCA:即病人自控镇痛。经由静脉、皮下或椎管内连续性注止痛药,并且病人可自行间歇性给药。 16、脑震荡: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变,表现为立即出现的短暂障碍,一般不超过30min。 17、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损伤,既可发生于着力部位,也可在对冲部位。包括脑水肿和颅内水肿。 18、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 19、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腹股沟直疝。 20、绞窄性疝:嵌顿如不能及时取出,肠管极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21、倾倒综合征:是由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失去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快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22、肠梗阻: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 23、【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名解 外科护理学:是阐述和研究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是基于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而形成的。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组织间液虽有其各自的功能,但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少,故称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低渗性缺水:水、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高渗性缺水:水、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是指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因可造成细胞外液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种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水中毒:是指机体的摄取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水潴留体内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丢失过多所致,是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增多所致。 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致血液中PaC02增高引起的 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肺泡通气过度,体内C02排出过多致PaC02笔低而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休克』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急反应。 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内电解质含量与血浆相似,由于治疗更加安全合理,常用的有乳酸钠和复方利华纳溶液。 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至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周身不感到疼痛。 围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它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3个阶段。 外科手术热: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1-1 C, —般不超过38C, 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吸收热,术后1-2日逐渐恢复正常。 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内,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全身性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项、背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 ★痈:是相邻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肋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脓毒症:是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者。菌血症:是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特异性感染。 损伤: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黏膜保持完整。 挫伤:最为常见,由钝器直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而发生的损伤。 扭伤:因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造成肌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是指专门研究外科疾病的护理学科,主要涉及外科手术的前、中、后护理工作。下面是一些外科护理学的常用名词解释: 1. 外科护理:外科护理是指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工作,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 2.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指外科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的各种检查和护理措施,如术前体检、清洁消毒和手术体位的准备等。 3. 术中护理:术中护理是指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护和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护理工作,包括给药、换药、收集标本等。 4.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外科手术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保证手术环境和器械无菌,以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5.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的各种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等。 6. 异常反应:指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如感染、出血、休克等,需要护士进行及时观察和处理。 7. 术后康复:术后康复是指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的各种康复措施,包括运动锻炼、营养调理、心理疏导等,以恢复身体功能和促

进康复。 8. 伤口护理:伤口护理是指对手术切口或外伤伤口进行的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护理工作,以防止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9. 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指对术后患者出现的疼痛进行评估和处理的护理工作,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 10. 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出现的不良 反应或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肺栓塞等,需要护士进行及时观察和处理。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熟悉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护理技术,能够高效地组织和实施护理工作,为外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引言 外科护理学是一个涵盖外科手术过程的全科学科,它需要护士具有专业的知识 和技能,能够协助外科医生完成从术前准备到手术现场的操作,再到术后的护理管理。因此,在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相关的名词解释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外科护理学中常见的名词及其定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供读者参 考之用。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一种定向、显微镜下或者电视监视下手术的方法,通过极小的切口 或直接穿刺等方式,进入人体进行手术。相比常规手术,它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小等。 2. 手术感染 手术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后或术前即已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由真菌、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并会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康复。 3. 消化道准备 消化道准备是指在手术前通过药品使用、快速节食等方式,使患者的胃肠道清 洁细菌数量减少,降低手术中感染或者术后肠胃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4.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接受输血时,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理或者病理因素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而进行的治疗。输血反应可分为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 5. 翻身 翻身是指术后患者由于手术位置固定、病情需要和康复理由等因素,需要进行 体位转换,以预防压疮、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避免术后呼吸道等并发症。 6.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指通过调查、问诊等方式,对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各种疼痛进行分级 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

7.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指由于术前准备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或者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改变 等因素导致的伤口感染,可发生在伤口处或者伤口周围。 8. 异物感染 异物感染是指由于术中残留的器械、纱布等物体未正常取出而导致的感染发生。 9. 压疮 压疮是指因体位不当或长时间压迫等原因,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坏 死而形成的溃疡病变。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手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瘫痪等原因引起血液在静脉中 凝结形成的血栓,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外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本文结合外科 手术的实践过程,详细解释了与外科护理常用词汇的定义和解释,希望对广大读者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知识有所帮助,为外科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_百度文库

名词解释汇总 1. 【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2. 【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直接配合的护士直接参与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全过程。主要职责是负责手术过程中器械、物品和敷料的供给。 3. 【洁净手术室】通过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空气洁净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4. 【外科手术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C,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5.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6. 【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7. 【危险三甲区】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 8. 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9. 【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10.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11.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又称网状淋巴管炎。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

12.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3.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抱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4.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 15. 【酒窝征】癌肿侵及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使其缩短,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16. 【橘皮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点状凹陷。 17. 【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时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 18. 【铠甲胸】卫星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及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病人呼吸受限。 19. 【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该区胸壁外凸。 20. 【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1.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22. 【易复性疝】又称单纯性疝,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疝内容物突出,平卧或用手推送时疝内容物容易回纳入腹腔

(完整版)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1.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水,但以缺水为主,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 呈高渗状态。血清钠〉150mmol/L,渗透压〉310,尿比重增加 2.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和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135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3. 等渗性缺水:是指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因而可导致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又称急性缺水和混合性缺水。此种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4•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6•代谢性酸中毒:因体内酸性物质积累或产生过多,或HCO M丢失过多所致。 8•损伤: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机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 9. 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组织机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损伤。 10. 挤压综合征:(Bywaters综合征),凡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长时间的挤压致肌肉组织缺血性坏 死,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 11. 烧伤:泛指有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所造成的组织损伤。 热力烧伤:是指由火焰,热液,蒸汽,热固体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12. 冻伤:是机体遭受低温袭击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 13. 腹股沟直疝:疝囊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14. 腹股沟斜疝: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 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 15. 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称 之为疝。 16. 腹外疝: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腹壁薄弱点或间隙由体表突出形成。典型腹外疝由疝 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组成 17. 继发性腹膜炎:继发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或破裂、腹内脏器缺血或炎症扩散和手术污染等所引起的腹膜炎。 18.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指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细菌经血行,泌尿道,女性生殖道等途径播散至腹 腔,引起腹膜炎。 19. 腹膜炎:是发生于腹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如胃液,胆汁,血液)或物理损伤引起。按 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按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类,按累积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类。 20.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 21. 胃 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它的局部表现是位于胃十二指肠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暧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种。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22. 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3. 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24. 肠梗阻: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25.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间隙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发展成为脓肿 26. 麦氏点(MCBurney):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炎的常见压痛点, 手术切口标记点。 27..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较全面的营养素。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 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名词解释汇总 1.【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2.【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直接配合的护士直接参与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全过程。主要职责是负责手术过程中器械、物品和敷料的供给。 3.【洁净手术室】通过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空气洁净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4.【外科手术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5.【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6.【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7.【危险三甲区】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 8.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9.【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10.【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11.【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又称网状淋巴管炎。常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 12.【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13.【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4.【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 15.【酒窝征】癌肿侵及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使其缩短,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16.【橘皮征】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点状凹陷。 17.【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时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 18.【铠甲胸】卫星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及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病人呼吸受限。 19.【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该区胸壁外凸。 20.【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1.【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