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边界管理概述

无边界管理概述

无边界管理概述
无边界管理概述

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概述

杰克·韦尔奇被誉为全球第一CEO。从1981年入主美国通用电气(GE)开始,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韦尔奇使通用电气的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了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10位升到第2位。令韦尔奇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突破了科学管理的模式,创造了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无边界的管理模式再造了GE,无边界的管理思想渗透到GE管理的各个方面。

杰克·韦尔奇入主GE时,公司的状况并不差:总资产250亿美元,年利润15亿美元,拥有40万名雇员,财务状况是3A级的最高标准,它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杰克·韦尔奇看来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业务部门不具备行业优势,竞争力不强,家电业务正面临着日本等国企业的严重冲击。最为严重的是,GE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复杂,层次过多,灵活性低,僵化的官僚气息令他头痛。正是僵化的体制使得员工习惯于以往的成就,循规蹈矩,看不到未来的危机,缺乏创新,很难有大的突破。离他想象的GE应该是“迅速而灵活,能够在风口浪尖之上及时转向的公司”相差太远。

于是杰克·韦尔奇开始再造GE,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希望这一理念把GE与其它世界性的大公司区别开来。他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它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经过多年的硬件建设——重组、收购以及资产处理,无边界变成了GE社会结构的核心,也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核心价值。正是在无边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GE才不断创新,如推行“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等,无不走在其它公司的前面,始终保持充沛的活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内容

在传统的意义上,企业靠严格的边界制胜,未来的企业则要靠无边界赢得竞争。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里面一般包括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垂直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层次和职业等级;水平边界是分割职能部门及规则的围墙;外部边界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管制机构之间的隔离;地理边界是区分文化、国家市场的界限。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按照需要把员工和业务流程进行划分,使得各个要素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传统的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恪守各自严格的边界,企业有着严格的组织和等级界限。而这往往造成组织规模庞大、等级过多、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迟缓乏力、内部沟通阻隔,阻碍创新和抑制员工的主动性。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冲击,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恪守依据职权划分和层级管理来机械设置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传统模式,而应充分体现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环境变革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允许设计过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无边界原理受生物学的启发,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虽然生物体的这些隔膜有足够的结构和强度,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无边界组织的原理认为,信息、资源、构想、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顺利地穿越企业的边界,使整个企业真正溶为一体。在无边界原理中,企业各部分的职能和边界仍旧存在,仍旧有位高权重的领导,有特殊职能技术的员工,有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者,使各个边界能够自由沟通、交流,实现最佳的合作。在无边界原理下需要重新分析企业原有的边界。

1.垂直边界。旧的垂直边界主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职位和职权。无边界模式则突破了僵化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撇开权威与地位,职位让位于能力,大家群策群力,往往采用一种团队模式,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都会受到重视和采纳。在无边界模式下各个层级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

2.水平边界。旧的水平边界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它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无边界模式就是要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真正使计划、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真正连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系统。

3.外部边界。外部边界是企业与供应商、顾客、政府管制机构、社区等外部环境的分水岭。这些边界在传统企业中泾渭分明,使大多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内外有别的关系,于是讨价还价施加压力,隐瞒信息就成了做生意必不可少的手段。一个无边界公司则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顾客成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到为顾客服务,这样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公共关系。

4.地理边界。地理边界或称国际边界,它是区分文化、国家、市场的界限。边界的存在往往使得新方法新思想局限于某国之一角而难以传播,整个公司不能充分学习他人之经验,不利于企业的成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地理边界慢慢被打破,不同国家的企业相互学习,跨国公司慢慢的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无边界就是要打破各个边界之间的障碍,使信息和资源能够得到最佳配置,使企业系统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无边界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管理的模式,它把员工从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真正尊重员工的价值,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施无边界管理的动因分析

大企业(例如石油企业)实施无边界管理,首先是因为其战略的需要、如追求卓越的目标导向,其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需要有与技术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大企业有锐意进取的领导者,希望能克服规模与效率的矛盾,使组织更灵活。

1)战略

追求卓越及创新战略需要有机结构的灵活性,构建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正是基于追求卓越及创新战略的考虑,通过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在建设、生产中追求快速、反应灵活的创新目标。

2)环境

企业是从属于社会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无法控制外部环境,而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边界管理鼓励员工在工作中采取首创精神、实施创新、进行自主管理。

3)规模

组织规模扩大,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复杂和规范化,将出现组织规模与效率的矛盾,构建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能够克服规模与效率的矛盾并使企业具有大型企业的力量,同时又具有小型公司的效率、灵活性和自信。

4)技术

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即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为组织结构扁平化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应用,管理信息化在于它扩大了组织的管理幅度,减少了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前提、原动力及支撑,结构扁平化又能对管理信息化起到保障作用。无边界管理能使信息和各种资源自由地在企业内外穿行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

5)人员

实施无边界管理的一个可行因素就是因为有较高管理才能的权力控制者及锐意改革的进取者的存在。它是保证实施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因素。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实施无边界管理的动因。因为仅仅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地应用信息,实际上很多信息垃圾妨碍了人们的反应和行动。跨边界团队仍然需要明确他们的授权范围、

谁做决策、在什么范围内、怎样计算报酬、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同样努力地工作,无边界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问题。领导者需要应用“无边界管理”来取得成就,因此仅仅拥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可将无边界管理的动因以图2表示。

无边界管理实施的条件

无边界并不是绝对的没有任何的边界,它仍然需要基本的层级组织机构。面对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组织,任何管理者由于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性,根本无法直接安排组织内部所有的活动,必须通过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层级管理来管理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组织没有一个相对的边界,那就是一盘散沙。无边界是在基本的边界的基础上从运作方面突破边界的障碍,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灵活的系统。实施无边界管理需要以下条件。

1.严密的扁平的层级管理体系

任何一个组织都要建立严密的层级管理体系,否则就不可能保证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只有具备基本的严密的层级管理体系才能使上情下达,才能使信息和资源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流通,各项任务得以完成,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的层级管理体系要扁平化。无边界是在熟悉严格的层级管理的基础上得以实施的,只有熟悉边界的人才可能去突破边界。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无边界管理方法,容易使组织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2.合理的激励制度

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影响他人的能力,激发人们为组织提供有益贡献的工作热情,去实现管理者为组织制定的目标,这就需要激励制度。只有形成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有创新的动力,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无边界管理中,奖励制度也要创新,不仅要奖励“千里马”,还要奖励“伯乐”,奖励那些甄别、发现、发展和完善了好主意的人。奖励公司的各级领导与他们的团队一起分享荣誉,而不是独占。创新的激励制度承认每一个人对企业做出的贡献,真正激发他们的热情。

3.独特的企业文化

没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人们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实施无边界管理。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念,员工才能真正认识传统体制的弊端,才能接受无边界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与企业融为一体。GE公司通过长期的培养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我们所有人永远坚定地保持正直的品格;坚持做到卓越,决不容忍官僚主义;按照无边界模式的方式行事,时时探索和应用最好的理念,无论它来自何处;珍视全球的智力资本及其提供者,尽可能的建立多元化团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GE才真正整合为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

质量管理学试题答案(1)知识讲解

质量管理学 一、理解卓越绩效模式要点 卓越绩效模式指的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卓越:方方面面无短板,持续保持竞争力,管理成熟,方法多样,理念先进。绩效:在公司战略领导下,进行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绩效激励,并不断循环。 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一:大质量,强调持续改进和满足顾客要求。 卓越绩效的实质,卓越绩效准则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一种实施框架,是对以往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是经营质量的管理标准的成功途径,事实上的企业管理国际标准。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二:利益相关方、长短期利益的平衡。 五大利益相关方指的是: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社会。卓越绩效模式要求均衡地考虑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卓越绩效是一种卓越经营的哲学和方法,旨在使五大利益相关方综合满意,为五大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追求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赢。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三:非规定性、开放性和发展的管理框架 卓越绩效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种构建企业TQM、追求卓越的有效的系统管理框架,对于框架的要求是非规定性的,企业应该采取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四:诊断式的评价旨在发现组织之最强和最需要的改进;而管理体系审核是对一般过程的合格评定,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 卓越绩效模式为测评组织TQM的实施,测评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提出了一个测量诊断仪。管理就是不断地把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固化的过程,固化成文件、制度、程序、标准等,使之可以重复持续地进行。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五:学习循环,突破自我,超越对手和标杆,追求卓越。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六:组织成功的路线图: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绩效管理是主线。 领导是关键,战略作导向,关注两个面:外面市场、里面顾客,资源是基础,测量分析与改进不间断,以卓越的过程使得卓越的结果得实现。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六:组织成功的路线图: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教导主任谈教学管理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是教学实际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效率观念强调低耗高效,既要花时少,又要效果好。而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强调提高教学效率重要地位。为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教导处紧紧围绕“严、细、恒、新”四字要求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一、管理手段要严 管理手段的“严”,主要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决策组织的“实”来体现。我们所说的教学常规管理决策组织包括教导处和学科组。教学常规管理决策组织要着眼于“实”字,要符合实情。新课程起步不久,教师们还感到有些茫然,加上我校班额较大,实施新课程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一实情,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依据“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确提出了老师教学常规的“六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核,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六认真”(即: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巩固,认真参与

检测,认真参与活动)。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六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教导处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的“六认真”(即:认真抽查教例,认真听课,认真进行常规检查,认真抽查作业,认真考核评估,认真评定特长)。这“三个六认真”精而易行,便于操作。我们把三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管理制度要细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工作如何抓,教学质量又如何能提高呢?因而我校十分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努力建设科学、高效、民主、规范的管理体系。几年来,我校依据校情,发动全员讨论,建立了《中心小学学科教学管理制度》、《中心小学备课管理制度》、《上课管理制度》、《作业批改管理制度》、《考试和考核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行政随堂听课制度》、《教职工工作绩效考评方案》、《学校优秀科组评选方案》、《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等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随着这些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便形成了中心小学独特的、全面的精细化管理。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形成了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依,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 三、管理落实要恒 “滴水能够穿石”,靠的就是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管理最

呼叫中心服务质量管理的七项原理

呼叫中心服务质量管理的七项原理 孙程林 2001/06/21 ISO组织于2000年12月发布了2000版本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此标准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型企业。同样呼叫中心完全可以采用此标准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体系进行管理。根据2000版本的标准确定呼叫中心服务质量管理的七项基本原理。 1 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是市场的焦点,理解客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客户要求并力争超越客户的期望,这样才能赢得客户,占领市场。在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应把使客户满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定期系统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来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客户的期望,以优良的客户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体系管理的终极目标。 2 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首先在于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将质量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其次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以使员工充分参与目标的实现。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目标作出贡献。 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的根本,只有员工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效益。呼叫中心的人员流失率一直高企不下,而通过质量管理中全员参与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降低成本费用,以人为本是组织获得更大收益的基础。 4 系统管理: 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呼叫中心有两个客户,一个是委托呼叫的客户(对于自营型呼叫中心而言为内部客户),另一个是呼入或呼出的最终消费者。呼叫中心要将这两个客户很好的联系起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必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系统管理的思路和方式。 5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呼叫中心永恒的追求,采用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是组织在同行业中更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纠正和预防措施能实现过程的改进,更多的运用持续改进的理念来优化流程,能使所有的客户都受益。 6 以数据为决策依据: 有效的决策建立在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数据进行直观的、统计

腾讯无边界安全系统

重构新一代企业网络: 腾讯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介绍

?腾讯终端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概述?无边界访问控制场景 -终端安全管理 -无缝网络接入 -多维度访问控制 ?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应用规模?多行业案例

腾讯终端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概述 “设备可信、用户可信、应用可信“,实现终端在任意网络环境中安全、稳定、高效地访问企业资源及数据。

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终端安全管理 用户身份识别 ?计算机入域,域账号登录? 手机多因子授权?标准化身份认证系统? 降低单因素密码泄露隐患 文档/数据保护 ? 企业云盘服务? 数据防泄漏保护?可多设备协同办公? 数据全周期追溯 安全加固/配置分发 ?注册表、服务、端口加固? 禁用启用存储外设?禁用高危接口及服务? 屏蔽非法外联设备 病毒漏洞防护(御点) ?全网统一病毒防护? 漏洞补丁集中管理分发 ?防护病毒木马入侵? 及时封堵系统漏洞 动态威胁感知 ?大数据深度关联分析行为数据? 研判威胁行为,生成预警?有效应对APT 攻击? 实时防护未知威胁 终端安全管理 硬件及网络管理 ?统一收集硬件资产信息? 合规网络准入?日常硬件资产盘点? 网络接入源头追溯 硬件软件 系统 用户 数据 行为

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终端安全管理 5 分钟 2 小时 1 天重大安全事件中的“5-2-1” 永恒之蓝 发现并处置1例外来中毒终端 海莲花 全网普查近10w台终端 Xshell事件 700台终端隔离并修复

无边界访问控制体系-无缝网络接入 ?四元合一:设备-用户-应用-目标 ?后台网络架构透明化 ?任意网络免VPN接入 ?终端在内外网访问体验一致 ?海外接入体验大幅度优化 ?终端与网关间通讯加密 ?网关对内外网同时提供服务 扫码登录 免VPN四元合一 架构透明化

管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第一章、早期管理思想 ?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 ?中世纪管理思想 第一节、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一、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 ?埃及人懂得了分权并且是最早的“管理幅度”的实践者。 ?《汉漠拉比法典》的编制表明古巴比伦人意识到了——法律方法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古希腊人思想 ?氏族部落采取的是“一长两会”制。 ?(一)苏格拉底认为管理具有普遍性。 ?(二)色诺芬-《家庭管理》 ?1、首先提出了管理的研究对象 ?2、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的判别标准问题。 ?3、首先认识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 (三)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 ?第一等:治国贤哲 ?第二等:卫国的武士 ?第三等:民间艺工,商人、农民等组成 ?柏拉图建立了“亚加德米”-大学的雏形。 ?人的灵魂 ?理性 ?意志 ?欲望 三、古罗马人和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一)古罗马的管理思想 ?1、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2、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了集权、分权的经验。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的命令,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象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思考题] ?1.在现代管理中,这些说法是否还有意义?该不该使用这些手段?譬如大棒、胡萝卜、施恩、威慑等等。 ?2.这些管理思想符合现代管理理论中何种理论的内容?它有何优缺点? (二)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旧约全书》-出埃及记 ?1、制定法令,昭示民众。 ?2、建立等级制度,委任管理人员 ?3、分级管理、各司其责 第二节、中国古代名家的管理思想(一) (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 ?法墨兵商等诸子百家 ?一、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 ?核心管理思想: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招纳贤才,以奖惩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 (一)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渭水尽赤”, ?十个年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法未败”、“兵强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1、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2、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弱 ?黑头法律、红头文件、白头批示和口头指示。 ?古人提倡“民以法与吏相据,下以法与上从事” ?热炉法则(hot stove principle) 热炉法则(hot stove principle) ?1.火炉是烧红着摆在那里,任何人都知道不能触碰。

质量管理概论和理论

质量管理概论和理论 1、什么是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简单地说,品质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GB/T19000-2015) ■与质量相关术语 (1)过程: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2)产品:过程的结果。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四类: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服务与软件是无形的,硬件与流程性材料是有形的。 (3)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有的顾客是显在的,有的顾客是潜在的。有的顾客是外部的,有的顾客是内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下一个环节便是内部的顾客。 (4)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供方也可以是内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上一个环节便是内部的供方。 (5)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规定的要求符合顾客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 ■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硬件产品质量特性:性能、寿命、可信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经济性

(2)软件产品质量特性: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3)流程性材料质量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外观 (4)服务产品质量特性: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文明性2、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①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 在成品中挑废品,这是事后把关,无法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30/40年代) 这一阶段是把数理统计与质量管理结合,由休哈特发明了控制图。但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在当时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不广泛,难度很大。 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后) 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3、质量管理

(完整版)教学管理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主要内容 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 2.教学调度和教学纪律规范 3.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及要求 4.关于学生学习选修课的有关规定 5.教学进程表、课程表的编制和调代课管理办法 6.关于教师任课、兼课的暂行规定 7.关于聘请校内非专业教师兼课的有关规定 8.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9.实践教学监督制度 一、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 教师课程教学工作应按《教师工作规范》,各咱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进行,本规定主要就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工作提出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1、学期授课计划 (1)教师明确聘任课程后,应着手编制所任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学期实验计划)。 (2)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前应通过专业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设课目的、要求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3)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

(4)学期授课计划一般以2课时为单元,列出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练习作业等。 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于任课学期第一周末,由教研室汇总交教务处。. 学期授课计划一式3份,交教务处、教研室各一份,教师自留一份。 2、教案 教师授课时应有教案,教案必须更新。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至少应写出二周的教案,对于开新课的教师,开课前应初步完成全部教案,开学初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 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教师应注意教案的积累和保存,以便在教学检查、教师业务考核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二年或二年以上时间的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指定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参考书,准备必要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3、课前其他准备 教师授课前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后续课的要求及前段学习情况。 教师备课时还应准备必要的教具(挂图、模型、实物、资料等)及演示实验等准备。 如授课时应用录相教学、CAI教学等,应将计划提前报教务处,以便安排看录相的教室及CAI教室。

第九章 服务质量管理

第九章服务质量管理 本章内容要点 服务质量的内涵 服务质量的概念、维度、特征 服务质量的分析模型 服务质量差距分析5GAP模型、L-S关系质量模型 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SERVQUAL模型 服务过程质量管理 服务设计、服务过程模型、服务承诺与补救

★ ★ ★★★★ ★ 生活,从“家”开始 ——宜家家居

一、服务及服务质量概念 1.服务的概念: (1)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 “用于出售或者与销售产品有关的活动、利益或满意。” (2)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浦·科特勒 “服务是一方能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属于无形的,并不产生任何影响所有权的一种活动或好处。服务的生产可 能和物质的生产相关,也可能不相关。”

(3)1990年芬兰学者格隆鲁斯 “服务是指或多或少具有无形特征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通常但并非一定发生在顾客同服务提供者及其有形的资源、商品或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便解决消费者的有关问题。” (4)ISO9000标准的定义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组织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一项活动的结果。

服务的基本特征 服务的基本特征: 无形性 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性 整体性:服务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 差异性。 不可储存性

北欧学者格鲁诺斯Gronroos (1982)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顾 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 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对服务 期望(expectation )与体验到的服务 质量(perceived performance )之间 的比较。体验到的服务质量大于服务 期望,则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良好的, 反之亦然。 此研究是服务质量理论及结构模型的 开创性与基础性研究。 2. 服务质量的概念

无边界组织的管理与构建

无边界组织的管理与构建 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恪守各自严格的边界,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这往往会造成组织规模庞大、等级过多、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迟缓乏力、内部沟通阻隔等问题,从而阻碍创新和抑制员工的主动性。 而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冲击,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然不能恪守依据职权划分和层级管理来机械设置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传统模式,而应充分体现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无边界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它打破边界、重构企业的管理思路,顺应了企业管理从严格刻板型向渗透扩散型转变这一潮流趋势。因此企业要想在现代和未来成功,不仅仅需要拥有规模、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化和良好的控制等传统因素,更需要速度、灵活性、内部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无边界管理的产生及涵义 杰克·韦尔奇入主GE 时,公司的状况并不差:总资产250 亿美元,年利润15 亿美元,拥有40 万名雇员,财务状况是3A 级的最高标准,它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杰克·韦尔奇看来,这家企业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业务部门不具

备行业优势、竞争力不强;家电业务正面临着日本等国企业的严重冲击;最为严重的是,GE的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复杂、层次过多、灵活性低、以及僵化的官僚气息;员工习惯于以往的成就,看不到未来的危机、缺乏创新、很难有大的突破。 这离他想象的GE是“迅速而灵活,能够在风口浪尖之上及时转向的公司”的形象相差甚远。于是,杰克·韦尔奇开始再造GE,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希望这一理念能把GE 与其它世界性的大公司区别开来。 他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它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GE经过多年的硬件建设、一一重组、收购以及资产处理,无边界变成了GE社会结构的核心,也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核心价值。正是在无边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GE 才能不断创新、无不走在其它公司的前面、始终保持充沛的活力,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因此,杰克·韦尔奇被誉为全球第一CEO。从1981年入主美国通用电气(GE)开始,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韦尔奇使通用电气的

华中师范大学2008-2010行政管理真题

2008年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题 1、公共部门 2、公共服务社区化 3、审计管理 4、“行政三分制” 5、总统制政府制度 6、《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费利耶等著) 二、简答题 1、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及其困境”的论断。 2、简叙政府再造理论关于“完美”政府组织的标准。 3、略谈我国政府决策与执行的宪政结构。 4、怎样理解我国《八二宪法》框架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蕴? 5、应当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三、辨析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没有多大区别。 2、行政监察无异于人大监督。博伦 四、论述题 1、论西方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展轨迹。 2、根据中共“十七大”精神,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谈谈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定位。

2008年管理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题 1、任务管理(泰勒) 2、法理型权威(韦伯) 3、双因素理论 4、《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5 孔茨249(从哪方面答题?) 6、知识型企业 二、画图题 1、根据下列词组画出管理学中关于人性分析的发展演进图: 沙因、经济人、麦格雷戈、社会人、泰勒、双因素、梅奥、XY理论、超Y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莫尔斯和洛希、马斯洛、复杂人。 2、根据下列词组画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战略管理的萌芽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延续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化阶段、詹姆斯·穆尔、巴纳德、迈克尔·波特、哈默尔与普拉哈德、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 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企业研究局提出了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请画出领导行为四分图(提示:该图将领导行为内容归纳为两大类,称之为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4、根据下列词组画出企业流程再造的程序(或步骤)图: 分析评估、组织实施、创意设计、营造环境、流程分析。

教学科研管理办法概要

教学科研管理办法 一、教学科研的组织与管理 1、科研处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并指导各学科任课教师在系部主任领导下,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2、为了加强教学研究,发扬集体优势,树立研讨之风,学校在系部的基础上成立学科教研组,各学科教研组设组长一人,负责本教研组的教学教研工作和日常工作。学科教研组受科研处、系部双重领导。 二、教研组长职责 教研组长在科研处、系部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教研组的教研工作。 1、开学一周内,制定出本组学期教学研究计划。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学科教学研究总结。 2、根据科研处长、系部主任的安排,组织骨干教师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听课、评价和业务指导。 3、组织本专业的教研活动、专业竞赛活动。 4、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一次)。 5、负责本学科教学成果的征集和评优活动。 三、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1、开学一周内,根据科研处制定的学校教研活动学期指导计划,在系主任的指导下,由教研组长主持制定学期教研组教研计划。 2、每周三6-7节课是学校安排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 3、每次活动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主题明确,计划周密,有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总结及时,每位教师都要有专用的教研活动笔记。 4、教研活动要有严明的纪律和要求,组长应做好考勤,教师不得随便请假,确保全员参加,严禁无故迟到早退。科研处要经常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5、全体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记录,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和小结,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6、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

组织无边界 管理扁平化

组织无边界管理扁平化 社交化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颠覆了企业的组织管理,使得企业管理思路向组织无边界化及管理扁平化转变。 一、社交化颠覆组织向无边界化转变,既有企业内外边界逐渐模糊化的趋势,也有企业内部分工界限逐渐模糊化趋势。 社交网络使得企业与合作伙伴、客户的关系更紧密,外部资源可以更为轻松的获取,越来越多的事情通过外包整合,自己专注于长板,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内部的资源也可能走出去承接外部的任务,从而与其他的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严格意义上的内外界限逐渐被模糊。消费者兴趣易变,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需要越来越紧密的协作和服务于客户,一切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创造价值为导向,部门逐渐走向整合兼并,内部职能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团队,部门间的界限越来越弱。 二、社交化颠覆组织向扁平化转变,包含了管理层级扁平化和决策层级扁平化。 网络社交下企业以非正式的沟通为主要形式,信息流转渠道多样化。同时这些沟通将员工日常的工作信息更为全面的反映出来,形成一个信息库,一方面使得各参与者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工作的交流、指导,加快了决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无形中起到了对员工的监督和自我监督作用。 使得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这方面主管可监管指导的范围扩大,管理幅度增大。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不能有过多层级进行协调,越来越多的决策权限被下放到与客户接触的一线,整个企业的决策层级减少,决策速度加快。 三、社交化颠覆组织架构的形式,由传统的正三角形式转变为倒三角的组织形式。 内部组织结构以客户为导向,服务于客户的业务团队处于倒三角最上层,数量最多,是服务于客户的接口,也是企业资源的调配者()。 位于中间的是直接服务于业务团队的内部各资源与外部资源一起形成开放的资源平台,可向内提供服务亦可以向外提供服务,形成开放的资源池。 位于倒三角最下的是综合性职能作为职能服务平台,为业务发展制定战略、寻找和获取资源,同时为业务团队及资源平台提供综合服务。组织的开放也意味着内部管理逐渐对接外部市场,团队间以协议结算的方式,管理方式更为简单有效。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动态性2相对性3对比性。质量特性的定义“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的分类1 技术性或理化性的质量特性2心理方面的质量特性3时间方面的质量特性4安全方面的质量特性5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 产品质量;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就硬件而言产品质量特性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性能2可信性3安全性4适应性5经济型6时间型 质量职能;是质量形成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 朱兰质量螺旋意义: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质量管理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质量管理的职能:是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质量管理中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工作主要包括;1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实施质量策划3质量控制4质量保证5质量改进。 戴明循环(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PDCA循环的特点:1大环套小环,互相衔接,互相促进。2阶梯式上升3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A(总结过程) PDCA循环的8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尽可能用数据加以说明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3在影响因素的诸因素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4针对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5按照指定的计划认真执行。6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8提出这一循环尚未结局的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3全面质量的管理4全面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管理5全面经济效益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原则:1预防原则2经济原则3协作原则4按照PDCA循环组织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标准化工作2计量工作3质量信息工作4质量教育工作5质量管理小组活动。(4科学合理,管理量化质量目标管理的特点:1以人为主,自我控制2权责分明,权力下放3公正客观,讲究效果)质量目标管理的内容:一个中心就是以企业的总经营目标为中心,四个环节就是指对目标实施PDCA循环。八项主要工作包括;1企业质量目标的制定2质量目标的展开3措施的制定4目标的实施5实施过程的控制和诊断6目标实施的考核与评价7激励措施的制定,实施及评价8目标管理的总结和提高。 美国和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特点;1强调质量专家的作用2加强检验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建设3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4强调关键因素的控制5广泛应用质量管理新技术 日本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施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重视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4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广泛应用新技术7开展全国范围的“质量月”活动。

学校管理概述教学内容

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一、学校管理理念 一个学校的管理,有“道”与“法”。“道”即思想、理论或理念,“法”即方法、技术与手段,“道”与“法”合则成就事业。有道无法成事不足,有法无道则败事有余;没有理念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念是空洞的。学校管理者所拥有和掌握的管理理念,无论学校管理者是否明确意识到,都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具体管理实践中。所以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辨证的理解和应用好理念,道法自然,才能达到学校管理的和谐与最佳效益。 1.理念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阐释 理念是首先从西方产生和传播出来的一个概念。“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原典涵义为“形相”、“形式”、“外观”、“通型”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阐发。他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而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建立了其以理念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理念”是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而“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理念,我是指其对象不能在任何经验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必然的概念来说的”,“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他指出:“理念也包含在理性的性质中”,“理性在它本身里也含有理念的根据”,而且“它是理念的源泉”。

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 1、ISO 9000与ISO 19011简介 1. ISO 9000简介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它成立于1946年,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是由国际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 ISO 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3月正式发布的,是ISO推荐给各国采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我国,这套标准被转化为GB/T 19000-ISO 9000 ,表示它是完全等同于采用ISO 9000标准的中国国家标准。ISO 9000系列标准有四个核心标准: 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8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其中《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标准,也是想进行认证的企业需要满足的标准。 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讲,通常规定按ISO 9001来建立质量体系,以保证服务质量。此外,还必须参照ISO 9004-2标准,因为该标准是专为指导服务性组织质量体系的建设而制定的,具有广泛的适用领域。 依据ISO 9000系列标准建立起来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行为,提高物业管理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优秀的物业管理服务,可以增强企业在物业管理市场上的竞争力。 2. ISO 19011简介 ISO19011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组织(ISO)为保持全球环境,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第一套关于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标准。该体系主要用于通过组织经常性的、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对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承诺以及应尽的义务;其目的在于指导、建立和保持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Enviromental Manage System,简称EMS),再通过不断的环境评价、管理评审、体系审核(内审和外审)活动,推动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推动环境质量的不断改进。 ISO19011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由五大功能模块,17个管理要素所构成。五大功能模块是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17个管理要素是环境方针;环境因素,法律与其他要求;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机构和职责;运行控制;监测与测量;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文件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记录;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 目前,国际上已有很多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引进ISO 9001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国际标准的同时,实施ISO19011环境管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ISO19011环境管理体系是在ISO 9000基础上对物业管理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在物业管理中实施ISO19011环境管理体系也是一项蕴含着许多商机的新型的环境经营战略。 2、物业管理导入ISO 9000 规范物业管理公司导入ISO 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工作,确保物业管理公司正确、顺畅地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 公司总经理负责领导物业管理公司导入ISO 9000质量体系工作。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具体组织ISO 9000质量体系的文件编制、控制、发放及实施、认证和质量体系的维持、评价、改进工作。公司品质部负责组织实施ISO 9000质量体系的文件的编写、控制、发放、运行、认证和质量体系的维持、评价、改进工作。

雷恩管理思想史部分梗概

1.泰勒对管理思想的贡献。 1)以科学的精神看待管理 2)关注效率 2.埃默森的效率原则与泰勒关注的效率有何区别? 埃默森将组织效率与个人效率相区分。 3.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1)对生产效率的理解----工作定额 2)一流工人的重要性 3)标准化和工时研究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职能工长制 6)组织管理的例外原则 7)科学管理的“心理革命" 追随者 1)卡尔.G.巴思 2)亨利.L.甘特--任务与奖金系统、工业 习惯、甘特图 3)吉尔布雷斯夫妇:弗兰克----建筑行业 的系统化、继续动作研究与疲劳研究4)莉莲----管理心 理学 5)埃默森----直线与幕僚组织、效率原则 (将组织效率与个人效率相区分) 6)莫里斯.库克 4.人事管理的双重继承 1)将人事管理作为“福利”或“工业改良” 的观念 2)科学管理 5.心理学 1)威廉.冯特----实验心理学奠基人(迈 向科学的心理学) 2)雨果.芒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 6.社会人时代 1)怀庭.威廉姆斯(工业社会学先驱)----朴素实证主义 【霍桑实验?美国社会福音派?】 2)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社会系统” 概念 3)埃米尔.涂尔干----机械社会、有机社 会 4)社会行为学派 ①查尔斯.霍顿.库利----“镜像自 我” ②乔治.赫伯特.米德----主我客我、 创立社会心理学 ③克里斯蒂安.冯.埃伦费尔和马克 斯.韦特默----格式塔心理学 5) 早期实证研究 6) 决策中的雇员参与 7.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 一般管理理 论 1)管理十四原则 2)管理要素(管理五职能) 8.法约尔的主要贡献 1)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为管理 理论的形成构成了一个理论框架,奠定 了管理学的基础 2) 提出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9.马克思.韦伯(现代社会学、公共行政学创 始人之一)----组织理论之父 1) 权力的类型 ①理性----法定权利 ②传统权利 ③超凡权利 2)官僚制度的要素 3)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4)科层制组织的结构 10.韦伯对管理思想史的贡献。 1)打破传统封建管理模式 2)为大型组织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

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概述 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毕业生的离开。教师队伍的壮大,新课程的开设和旧课程的删除,以及学生每学期的成绩记录。对它们的管理问题也是日益突显,所以需要一个专业的应用程序,利用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的管理这些数据而专门设计的。该教学管理系统是用PowerBuilder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SQL嵌入式语言开发而来的。它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班级管理、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管理,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系统进行有效地组织。 二、需求分析 1、该教学管理系统是开发目标是有效管理学生,教师,课程等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数据录入、浏览、修改、查询等,从而实现对信息的规范化、系统化、自动化管理。根据对终端用户的调研,了解了用户端的需求,进行分析得出下面的几项需求: (1)由于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为了使拥有权限的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管理,应该为用户设置密码保护,在用户访问是该系统时进行身份的鉴别,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安全性。 (2)使用该教学系统,能够实时对学生,教师信息时行记录,并能够非常方便地浏览、添加、编辑和查询。 (2)成绩管理,能够对学生每学期的成绩进行录入,修改,并提供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的功能,以及每个班级某些课程的平均分进行计算。 (4)学校的班级数可能增加,有些班级也可能被撤编,所以应用程序应该能够方便地对学生班级进行添加、编辑、删除。同时班级系统还要记录算数学院和专业以及该班级的学生数量。(5)课程管理描述了课程号、课程名称、授课教师等重要教学方面的信息,课程号用于方便学生的学课系统管理。 2、根据以上需求抽象出的实体有学生实体,班级实体,课程实体,教师实体,各实体的E-R图如下: 总学 图E-R学生实体1图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 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与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与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意义: * 提高产品质量 * 改善产品设计 * 加速生产流程 * 鼓舞员工的士气与增强质量意识 *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 减少经营亏损 *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 减少责任事故 范围: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她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她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其主要活动范围可以使用如下示意图描述: TQM的基础: *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 TQM的演变:

TQM的演变过程 TQM的工作内容: * 新设计的控制 * 进厂材料的控制 * 产品的控制 * 专题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就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与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与公司的其她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5、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就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6、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首先就是向用户发送产品,并且进行安装与现场维修服务。 7、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必须在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加以控制。这些控制就叫质量管理工作(Job of quality control),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