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史料题

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

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私学而相与非法教。……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

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选自陆贾:《新语·无为》)□

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

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

三、中外朝制度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俱上书曰……

四、评价汉武帝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

五、尚书台权力的发展

1.仲长统昌言曰: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

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咷泣血者矣!(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九汉安帝永初元年)

2.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後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省》)

3.后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通典》卷22《录尚书》)

4.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因之,铜印青绶。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令》)

六、清议与党锢(《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第68页)

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党锢列传序》)

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汇编》第70页)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

八、经今古文之争(《汇编》第84页)

九、曹操唯才是举

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

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选自《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十、曹魏屯田(《汇编》第95页)

十一、王与马共天下(《汇编》第108页)

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十二、沈约奏弹王源与庶族联姻(《汇编》第111页)

自宋氏失御,礼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厮庶。贩鬻祖曾,以为贾道。明目腆颜,曾无愧畏。……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选自萧统:《文选》卷40《弹事》沈约奏弹王源文)

十三、江南经济发展(《汇编》第114页)

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选自《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雕秏,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选自《宋书》卷54《孔季恭传》“史臣曰”)《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十四、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的变化

1、初,魏孝庄帝以尒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

2、(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2《文帝纪》下)

3、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隋书》卷4《食货志》)

十五、五胡乱华(《汇编》第106页)

十六、孝文帝改革(《汇编》第120页)

十七、东魏鲜卑与汉族的矛盾(《汇编》第126页)

十八、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变化

1、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选自《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年五月诏书)

2、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河北之地,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

3、天宝八载五月九日,停折冲上府下鱼书,以无兵可交。至末年,折冲府但有兵额,其军士、戎器、六驮、锅、幕、糗粮并废。(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

十九、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高熲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徵納,除注恒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復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姦無所容矣。(《隋書》卷24《食貨志》)

十五、

二十、氏族志与姓氏录(《汇编》第148页)

1、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谓之卖昏。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何为贵之?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以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遂以崔干为第三姓,班其书天下。(选自《新唐书》卷95《高俭传》)

2、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叙所以然。……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改为姓氏录。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搢绅耻焉,目为「勋格」。(选自《新唐书》卷95《高俭传》)

二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

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新唐書》卷46《百官志》)

二二、藩镇割据

1.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选自《新唐书·兵志》)

2.高祖、太宗之制,兵列府以居外,将列卫以居内,有事则将以征伐,事已各解而去。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不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何虑于其始也深,而易于其后也忽,如此之异哉?岂其弊有渐,驯而致之,势有不得已而然哉?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选自《新唐书》卷64《方镇表序》)

3.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新唐书》卷50《兵志》)

二三、南衙、北司之争(《汇编》第164页)

二四、唐代的羁縻政策(《汇编》第171页)

二五、江南经济的重要(《汇编》第178页)

二六、太宗修《晋书》诏(《汇编》第191页)

二七、宋初的防弊(张著191、192——193页)

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选自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3《转对条上四事》)

2、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3、太宗尝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太宗淳化二年八月)

二八、宋中枢体制的弊端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

二九、契丹政治体制的特点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选自《辽史》卷47《百官志》三)

三十、宋代海外贸易(《汇编》第289页)

三一、郑樵评史家(《汇率》第302页)

三二、忽必烈行汉法(《汇编》第264页)

三三、四等人政策(《汇编》第281页)

时有制:“蒙古、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者不得复。”西域流户数人因恃以为暴,所过掠财畜,辱妇女,民束手不敢拒,相惊若寇。(选自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5《元胡松墓志铭》)

三四、明五府与内阁(《汇编》第309页)

三五、一条鞭法(《汇编》第325页)

三六、郑和下西洋(《汇编》第345页)

三七、李贽的思想(《汇编》第349页)

三八、明后期奢侈消费之风(《简史》376页)

三九、清军机处

1、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人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簷曝杂记》卷1“军机处”条)

2、谕旨之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奏请而降者曰奉旨;其因所奏请而宣示不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交内阁传抄者谓之明发;令军机处处,不由内阁传抄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4)

3、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机事必颁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僱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同上卷1“廷寄”条)

4、军机挑取章京,旧只内阁保送中书,继而亦有六部司员。工部虽保送,而司员邀用者独少,盖以衙门次序在后故也。(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1)

四十、清代行会与资本主义萌芽(《汇编》第375页)

四一、清廷对传教士态度的转变(《汇编》第386页)

四二、清编纂《四库全书》(《汇编》第392页)

四三、八旗制度

四四、商鞅变法

四五、郡县制的产生

四六、地丁银与摊丁入亩

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壬申)谕大学士九卿等: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九,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49)

2、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该臣看得豫省丁银不随地派,民间苦乐实属不均。……再查太康……等十二州县,虽系按地收丁,然丁粮仍分则等,终难避重就轻,躲闪偏枯之弊。今应与各属一体按粮均摊,以昭画一,以垂永久,统于雍正五年(1727年)为始,摊入地粮之内收纳。至各属丁册及更定赋役全书,候题允部覆至日,另行造送等情,详报前来,相应具题,伏乞勅部议覆施行。(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题豫省丁粮按地输纳以均赋役事》)

3、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1711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乾隆三年奉旨均摊入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银统归一则,真所谓一条鞭矣。(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史料题 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 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私学而相与非法教。……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 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选自陆贾:《新语·无为》)□ 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 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 三、中外朝制度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俱上书曰…… 四、评价汉武帝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 五、尚书台权力的发展 1.仲长统昌言曰: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420—589年):宋、齐、梁、陈 439—581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 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⑵秦朝: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出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想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弘等特点。 ⑷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 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员,建安文学,张仲景、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曹操和诸葛亮。 ⑸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 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②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教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艺和艺术;为佛教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⑹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 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同意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⑺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二、基础知识 (一)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春秋:便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战国:《甘石星经》,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2、医药学 战国:分科治病、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传统的诊断法。《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制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写出《千金方》,他被后人称为“药王”。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3、数学西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3.1547 三国:刘徽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 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时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多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4、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印刷术: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欧洲用活字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世纪。指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5、农学及其他科技著作

中国古代史题目

选考真题古代政治 1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C.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 2.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有一个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该机构是 A.元朝中书省B.明朝司礼监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 3.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4.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右图,鲁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5..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 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 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6.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 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 “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 7.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8.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 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9.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 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 10.2018年4月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 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11.2018年4月.元朝的大一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 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2011年统考历史学考研史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敞,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汉书·循吏传序》) (1)文中“相国萧、曹”指谁? (2)汉初休养生息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3)循吏出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翁治蜀的举措及成效。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一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之。 (1)文中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哪些建议被采纳?这些举措造成了怎祥的影响? (2)汉武帝针对诸侯王问题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简述汉初至汉武帝期间的诸侯王政策。 【材料解析题】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田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教,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后汉书·郑玄传仑》) (1)文中范哗论及汉代经学的发展存在何种弊端。 (2)如何评价郑玄,

中国古代史试题1

中国古代史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个7分,共28分) 1、王莽改制 2、文景之治 3、焚书坑儒 4、淝水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第1、3小题各10分,第2小题12分,共32分) 1、“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 2、“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其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初,成以方技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驰驱,共为部党;诽讪朝政,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其辞所连及陈寔之徒二百余人。或有逃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后汉书·党锢传序》) 3、“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暂美人,王丞想(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见卿事!”(《世说新语·汰侈》)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简要经过和原因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是什么? 四、论述题(20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试题2 一、填空(每小空0.5分,共20分) 1、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主要有猿人、猿人、猿人。 2、我国境内的“新人”(晚期智人)化石最具代表性的是人。 3、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遍布全国后地,最有影响的代有性文化有、、文化。 4、商代的文字主要有文、文、文和文几种。 5、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 年。 6、西周统治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这次暴动发生在公元前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7、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出现和的使用。 8、金属货币在春秋晚期广泛流通,当时的货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钢币,一类是金币,铜币从造型上方为四种,形状象刀的刀币,流通于、等国;形状像铲的布,流通于、、等国,园形的方孔钱,流通于和等地,形状象贝壳的铜贝,也叫蚁鼻钱,流通于国。 9、战国时期参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有、、 ,还有、、、、等。 10、秦统一六国后,于始是三十一年(前216年)“”,意味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 11、秦末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政治口号是、、、。 12、汉武帝时,毕岗利用龄轮转动传带的原理发明了,有效地解决了从低渠向高田灌水的问题。另外,利用引水在压力下喷洒的原理发明了。这些发明与创造,反映了东汉先进的灌溉技术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甲骨文 2、文景之治 3、司马迁与《史记》 4、尚书台 5、赤壁之战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及意义。 2、试述张骞通西城的目的及意义。 3、分析王莽改革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4、试述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影响。 四、论述题(18分) 论述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A.波斯 B.大秦C.大食 D.天竺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A.宣州 B.扬州C.洛阳 D.益州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C.①② D.②③④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13.元朝和清朝都设立的省有 ①甘肃②陕西③河北④江西⑤山西⑥山东 A.①③⑤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⑤⑥ 14.下列古代中国名画中,生动反映当时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1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农民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发展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真题回顾)(原卷版)-2021年中考历史高分直通车(部编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 1.(2020·山东东营市·中考真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作为实证。根据史料分类,以下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炎帝、黄帝传说B.半坡遗址 C.司马迁《史记》D.《荷马史诗》 2.(2020·青海西宁市·中考真题)位于我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的喇家史前遗址(见下图),因在较多沉埋地下的房址中发掘出姿势异常的人骨(表现出突发灾害时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场景),以及满布房址的裂缝和褶皱,还有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发现的大洪水沉积物,而被认为是一处由地震、洪水叠加造成的大型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由此可见,认知史前历史最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B.史料研究C.远古传说D.想象推断 3.(2020·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4.(2020·山西中考真题)“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5.(2020·云南昆明市·中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A.云南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6.(2020·四川绵阳市·中考真题)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7.(2020·山东东营市·中考真题)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下列国家或政权,社会性质不同于其他国家或政权的是 A.中国西周政权B.拜占庭帝国C.日本幕府统治D.阿拉伯帝国 8.(2020·青海西宁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战事带来的结果是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明清)一、选择题 1.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 )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A.应天府 B.顺天府 C.承天府 D应昌府 2.明初,罢中书省,六部的地位上升,上承皇帝之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与六部合 称“七卿”的是( ) A.大理寺 B.通政司 C.都察 院 D.内阁 3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的是( )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 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 D.刑部、通政 司、大理寺 4.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 ) A.哭庙案 B.空印案 C.南北榜 案 D.郭桓案 5.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的是( ) A.胡惟庸案 B.郭桓案 C.蓝玉案 D.空印案 6.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 B.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提出“王 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7.关于明朝“缇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 B.兼管侦察、逮捕 和审讯事务 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 8.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的是( ) A.杨士奇、杨荣、杨芳 B.杨士奇、杨荣、 杨溥 C.杨士奇、杨芳、杨溥 D.杨荣、杨溥、杨 芳 9.永乐时期,朱棣下诏在黑龙江地区设置 ( ),统辖该地区 A.建州三卫 B.乌斯藏卫 C.奴尔干都 司 D黑龙江将军 10.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 巴 B.格鲁派 C.乌斯藏 D祆教 11.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了钱、钞并用的货币 制度 A.洪武通宝 B.大明宝钞 C.大明通 宝 D.洪武宝钞 12.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执掌朝廷 大权的是( ) A.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 B.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 C.高拱、夏言、杨廷和、张居正、严嵩 D.杨廷和、张居正、严嵩、夏言、高拱 13.在明朝中叶,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 的事件( ),对于当时的食物结构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A.占城稻的传人 B.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 植 C蚕丝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高档消费原料 D.花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与推广 14.下列现象:①嘉万年问民营手工业渐居主要 地位②匠役制度瓦解③出现了雇佣劳动、组织手 工工场的经营方式④加强了对工匠的剥削,工匠 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均属于明朝手工业进步的 表现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④ D.①③④ 15万历年间,(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定额地租 B.货币地租 C.永佃 权 D.分成地租 16.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r星罗棋布的 新兴市镇,它们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盛泽、濮院、王江泾 B.双林、菱湖、乌镇 C.南浔、枫泾、朱家甬 D.淮安、济宁、沧州 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最终成为通行的 主要货币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张居正主持北方边务的时期,在他的奏请下, 出任蓟辽总督的是( ) A.谭纶 B.戚继光 C.俞大猷 D.袁 崇焕 19.张居正任用(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 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A.张学颜 B.李成粱 C.潘季驯 D.高拱20.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 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 转变 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 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 2l哪位皇帝的即位是首次运用了秘密立储 制?( ) A.雍正 B.乾隆 C.嘉庆 D.道光22.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一”的内容是( )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 B.将丁 税平均摊入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 D.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 措施 23.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 田租 D.地丁银和免役钱 24.下列不属于明末三案的是( ) A.京察案 B.梃击案 C.红丸案 D移 宫案 25.明代的女真分为( ) A.生女真、熟女真、野人女真 B.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C.扈伦、董鄂、建州 D.长白山、建州、海西 26.扈伦四部是( ) A.建州、长白、东海、扈伦 B.哲陈、浑河、 苏克苏浒、完颜 C.哈达、叶赫、乌拉、辉发 D.鸭绿江、讷殷、董鄂、渥集 27.努尔哈赤建国后建立了八大和硕贝勒共议国 政的制度,其中掌握大权的四大贝勒是( ) A.代善、阿敏、多尔衮、皇太极 B代善、阿 敏、皇太极、莽古尔泰 C.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 D.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多铎 28.下列选项不在“万历三大征”之列的是 ( ) A.平定宁夏叛乱 B.杨应龙的播州叛乱 C.援朝抗倭 D.贵州苗民起义 29.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 明军统帅是( ) ①杨镐②袁崇焕③熊廷弼④洪承畴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 ② D.④②①③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 ___ :成绩: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与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材料三以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与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1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1分)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1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1分)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重视和认真处理民族关系仍然事关国家治安、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各游牧民族,出于各种原因,一批又一批地从大漠南北或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迁徙移牧,远在骞通西城前,已踏出了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通道。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中华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通、维护和发展,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在隋末唐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唐旄、羊同、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德遐前往逻安(今)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摘自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 材料三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

2021年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

中外史纲中国古代史部分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这说明荀子重视礼的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缓和社会矛盾C.追求精神自由D.维护专制政权 3.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无不体现了“变”与“求变”。孟子将孔子的“仁”变为“仁政”,庄子提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韩非则更明确地提出“不法常可”。这一现象,表明A.诸子思想日益趋同B.学术争鸣走向衰落 C.主流意识逐渐形成D.社会秩序亟需调整 4.齐桓公主持会盟时强调诸侯国之间要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晋、鲁等国立盟约强调各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这反映出当时A.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B.争霸战争助推经济发展 C.经济安全获得一定认可D.政治结盟保障农业生产 5.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德主刑辅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 6.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这说明 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 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 7.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上述发展变化反映出A.限制君权的各种努力B.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

中国古代史史料

中国古代史史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主题,涉及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丰富的文化发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历史史料来源,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1. 甲骨文和青铜器: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史料。这些文字史料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2. 史书和正史:从汉朝开始,中国开始有系统的记录历史,形成了大量的史书和正史。这些史料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朝初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3. 地方志和方志文献:地方志和方志文献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记录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 4. 笔记和野史:笔记和野史是中国古代史料的另一种形式,记录了一些不见于正史的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5. 碑刻和石刻:碑刻和石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6. 档案和文献资料:一些档案和文献资料,如明清档案、民国档案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 7. 考古发现: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器物等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技术水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在阅读和使用这些史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历史记载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由于历史记载的主体是人,因此历史记载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和误差。我们需要对历史记载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历史。 2. 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史料。 总之,中国古代史史料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字、图像、实物等多种形式。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有力的支持。

部编历史中考专题——中国古代史

部编历史中考专题——中国古代史 2019年部编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史专题 (一)禅让制——尧舜禹时期 1、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实质: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要推选贤德之人。 (二)世袭制——夏朝禹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三)分封制——西周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 2、对象:宗亲、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3、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积极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作用—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慧威胁周天子的地位。 5、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四)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秦始皇 (1)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2、西汉汉武帝 (1)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2)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建立了刺史制度,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 4、唐朝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5、宋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兵—加强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权—加强行政权:在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③钱—加强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2)作用: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6、元朝忽必烈采用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在中央:中书省——行政(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②在地方:“腹里”(山东、山西、河北),中书省直辖;设置10个行省(地方最高 行政机关);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7、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①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 ②思想上——八股取士 ③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和明成祖设东厂 (2)强化皇权的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给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史料史观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料史观类非选择题高 频题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 一、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显示,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其中以山东居多。如图中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局部),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称为“贽礼”,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为童子项橐(七岁神童,孔子老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如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章怀太子(武则天次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画面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她们手持烛台、如意、高脚杯(内装葡萄酒)、包袱等物,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

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材料二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客使图》就是代表作。马球发源于波斯,画面上有20匹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 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泰州市博物馆现存明清档案(源自清朝内阁大库档案)700多件,按文件性质可分 为如下几类: 明代崇祯朝档案38件。多为臣工题本(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文书之一),题目都是“题为某某事”,正文完结后都有“咨某巡抚,合咨贵院烦照”一类的语句。内容是申报“贼情”,官军进剿,议修边墙,危边虚弱之类。 清代题本342件。各朝都有,封面有批红。内容极广泛,如乾隆三年11月23日云贵总督庆腹的题本专讲云南省东川府工矿钢铁生产的情况;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多次关于征收田赋的问题;还有不少关于命盗大案的刑科题本。 题本残件120件,内容同上。 奏折7件,录副奏折13件。包括乾隆朝兵部尚书甘妆来奏请减关卡,以利通商等具体奏折。 上谕10件。封面写“谕某部”,折内直书皇帝谕旨,内容一般。另有“该部议奏”“知道了”等票签(内阁代皇帝草拟好的处理意见的字条)若千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