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 ,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附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制造大屠杀:

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3、制造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全面抗战的开始。四、人民的反抗:

1、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3)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4)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5)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6)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2、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认识与启示: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2、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的抗争之中华民族免于沦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专题复习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是一次统治者(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它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

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

(2)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3)变法开始:1898.6.11~9.21 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4)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军事: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教育:设立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等。

(5)历史意义: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张符合当时历史潮流;②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指出变法的首先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

人民的觉醒。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具体原因:采取改良的办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的反对与破坏;寄希望于袁

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

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④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⑤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⑥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它是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演变。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

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复习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一、重要会议: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上海)

1.历史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和组织条件。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并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二)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

①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工作重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领导集体: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拨乱反正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二、武装斗争: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5.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6.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

三、重大战事:

1.五次反“围剿”:1930年至1934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百团大战:1940年,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4.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5.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23日,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结束。

四、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

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

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

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4、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5、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专题复习四: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

4、70年代的外交:

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

④1979年中美建交。

5、改革开放后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中国

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

空间。

6、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中美关系:

1、70年代: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

合作与发展。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五、中日关系:

1、近代时期: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2)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后,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2、现代时期: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

3、学法点拨:

(1)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力和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

②清王朝政治腐败③军备废弛④指挥失误。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建立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包括全国人民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

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示:

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专题复习五:祖国统一

一、台湾: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2、现在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①台独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

3、学法点拨: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清朝时设台湾省。)

(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了台湾。②1683年,康熙派清军进入台湾,于1684年设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④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给日本。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2年,被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在抗日战争中战败,

台湾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收回。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①两次分离和一次回归: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兵败占据台湾.不同点:第一次是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是国内矛盾所致。

(5)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事实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海峡两岸同根同祖,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信仰习俗,共同的传统文化。

(6)、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对台湾基本方针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认识:祖国的统一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历史趋势,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7)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捍卫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

②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③坚持以“八项主张”为指导思想。

④打击台湾当局“法理台独”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

⑤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台湾事务。

⑥绝不承诺放弃武力。作为中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同一切

分裂势力作斗争,同一切台独势力做斗争。

(8)有人说:“我们对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你赞同吗?为什么?

赞同,因为:①我们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

②我们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④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⑤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努力实现“三通”(两岸通邮、通航、通商),实现祖国

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不得人心,台独注定失败。

⑥我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9)中央政府对台湾统一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0)假如海峡两岸中学生在暑期举办联谊活动,请你为其写一条宣传语。

两岸一家亲,本是同根生同为中华兄弟姐妹,怎能两岸骨肉分离。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同庆两岸联谊,齐盼早日团圆两岸是一家,相聚手足情。

二、香港: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

三、澳门:

1.明代嘉靖年间(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侵占

2.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

四、邓小平与“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

(1)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意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也为国际

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贡献。

五、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六、感悟:

祖国统一是炎黄之孙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要想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证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专题复习六:科学教育

1.近代:

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

2.现当代: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跨入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2)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害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在中国大面积推广,为中国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3.启示:

科学:

(1)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

(3)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4)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育: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事业,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发展要突出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

专题复习七——政治、经济、民主与法制

一、近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制度,在

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

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⑤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

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

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事诉讼法》,标志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历史新时期。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原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1)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学法点拨:

1、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经验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等。

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2、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1)可以增强同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2)有利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3)有利于人才的培养;(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5)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3、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有何感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爱能够富强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政党。

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1):古代政治 一、我国各阶段的政治特征 1.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辽宋夏金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隋朝: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为巩固对全国统治,开凿大运河 (二)唐朝 1.唐太宗 (1)吸取隋亡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提倡节俭(4)合并州县(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6)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7)发展科举(8)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 (三)元朝:为有效管辖辽阔疆域,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 (四)明朝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2)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4)八股取士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2)削藩(3)设特务机构东厂 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五)清朝 1、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政治上:雍正设军机处,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思想文化:为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造了大批“文字狱”。 【危害:摧残了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清朝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设驻藏大臣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4)乾隆帝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其首领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5)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6)康熙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科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诞生:隋朝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唐朝 ①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②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 ③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④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 3.僵化:明朝——八股取士 ⑴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⑵内容: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⑶危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4.废除:1905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废除科举制 专题复习(2)民族关系 二、历代与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

中国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 ,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附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制造大屠杀: 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3、制造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全面抗战的开始。四、人民的反抗: 1、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3)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4)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5)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6)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2、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认识与启示: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2、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的抗争之中华民族免于沦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专题复习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是一次统治者(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它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 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 (2)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3)变法开始:1898.6.11~9.21 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4)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军事: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教育:设立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等。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420—589年):宋、齐、梁、陈 439—581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 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⑵秦朝: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出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想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弘等特点。 ⑷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 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员,建安文学,张仲景、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曹操和诸葛亮。 ⑸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 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②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教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艺和艺术;为佛教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⑹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 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同意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⑺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考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依据2009年汕尾市中考说明) 初一古代史部分 初一上册 一、原始农耕的发明 1、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江南水乡,他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房屋是干栏式的。 2、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多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黄土高原,掌握栽培粟技术,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二、尧舜禹的“禅让” 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品德高尚,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舜和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各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的。历史上把这种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三、分封制 1、时期:开始于周朝 2目的: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诸侯,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人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定期朝见周王的义务。 4、影响:分封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越王勾践都相继称霸。其中,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 五、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 六、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代 2、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要作为官府奴婢使用;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编定户口,五家为一伍,两五为什,什伍之内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各家都要受处罚。 3、意义:经过变法,泰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秦的统一 1、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人叫他秦始皇。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通行的货币,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僵颁布新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 (3)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八、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逐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铲除诸侯国的权力,加强对 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主张。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汉书》中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反映这一主张) 九、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

中考专题复习历史精选材料题(含答案)

2019中考专题复习历史精选材料题 1.宋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材料一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材料四宋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材料五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2)材料三中的“市舶(司)”是什么机构?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盛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六 (4)根据材料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纸币最早出现于我国什么地区及其对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耕获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耕获图》中出现的是何种水利灌溉工具?并说明该工具的特点。

(3)《耕获图》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出现了什么现象?从越南引进了什么新的作物品种? (4)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地提高了,南宋时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分析)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两者有何关联?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大单元复习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大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 ——探中华文明阶段特征及成因 单元概述 【单元内容】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纲要上一、二、三、四单元;选必1第1课、第4课、第5课、第8课、第11课、第15、16、17课;选必2第1课、第4课、第7课、第12课;选必3第1课、第9课、第11课。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应。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政权更迭频繁,但民族交融现象突出,促进了江南区域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制度创新,思想文化成就斐然。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国逐渐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中国进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相互交融时期,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元朝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加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但中国政府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中西易位成为定局。 【课标要求】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感想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一、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二、中国古代史七个历史阶段特征: 1、史前时代——中华文明起源 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5、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家统一和分裂: 1、三个长期统一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 2、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 注意: (1)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 (2)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3)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元朝 四、主要朝代疆域 五、纪年方式

1、公元纪年(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 ①计算的年代都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直接相减: 例:公元1895年到公元2020年相差多少年? 2020-1895=125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相差多少年? 2070-1600=470年 ②计算的年代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则二者相加减1(没公元零年)。 例: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1年相差多少年? 221+221-1=441年 2、世纪纪年(100年1个世纪) ①世纪计算: 取年代十位数(不包括十位数)前的数加1. 例:27年是公元1世纪;618年是公元7世纪;2015年是公元21世纪;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纪。 ②年代: 年份的十位数上的数字称为年代(00-20不用年代,说某世纪初) 例:1978年为20世纪70年代;1911年为20世纪初 ③初期和末期: 公元后,年代大的为末期,小的为初期。 例:2019年是21世纪初期 公元前,年代大的为初期,小的为末期 例:公元前2019年为21世纪末期 3、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纪年 4、民国纪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①根据年份算民国几年:年份-1911年:1949-1911=38即1949年是民国38年 ②根据民国几年算年份:民国几年+1911年:民国25年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 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 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义设立三省六部制 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 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 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 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 的 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 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 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 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 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 (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2022中考历史专项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线索

2022中考历史专项复习资料-中国古代 史线索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奇 (二)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 1、夏朝(形成时期) 2、商朝(进展时期) 3、西周(兴盛时期) 4、春秋(瓦解时期):“春秋五霸”,春秋战国合称为东周。 (三)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 1、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 革,促进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经济的迅速进展,为国家统一制造了条件。 2、秦汉时期(前221——220年) 特点:封建社会初步进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秦汉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既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又是经济进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前提;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②特点: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分裂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展,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江南的开发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特点:封建社会的进展繁荣时期 A、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固。先后显现开皇之治(隋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局面。 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选拔人才进展文化。 B、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大运河的开凿。 C、民族和对外关系:边疆各族进展较快,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唐朝时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

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专题复习提纲

七上历史冲刺版提纲: 时空顺序: 时代主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发展特征: (1)两种制度:奴隶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两个民族大交融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4)四条基本线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与走向成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2年课标要求 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

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线索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线索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发展历程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复习笔记提纲(共七大专题)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复习 笔记提纲(共七大专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 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

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 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九年级《中国历史》总复习(含答案)

九年级《中国历史》总复习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成绩______ 1、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尼布楚条约》D《爱辉条约》 2、《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到:“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一位老爷爷出生在19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像“一只羔羊”一样被列强宰割,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风霜。下列他对四个儿子的描述不属实的是 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C老三1896年在重庆看到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D老四1905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5、下图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1842年——————1895年——1901年——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B中国近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瓦解的历史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兒制器之器。”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一位维新人士指出,同志太孤,举措太大,而排者、忌者人数众多,光绪帝又无权,变革安能有就?他论述的是维新变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综合 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但周朝分封的诸侯则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并且多被分封到重要的地区。这说明西周()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开始出现家天下的局面 C.形成了封建官僚等级制度D.强化了天子的专制权力 2.半坡遗址中发现大量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木板的钻孔石斧……还有制作服装以遮体御寒的骨锥、石锥等(如图)。这表明,半坡人() A.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B.居住在东北地区C.已经具备审美意识D.掌握了纺织技术3.商朝的存在曾经被一些学者质疑。确切证实了商朝存在的是() A.民间故事B.神话传说C.殷墟甲骨D.史书记载 4.“夏王朝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渐渐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列项中,目前最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 A.良渚文化遗址B.牛河粱遗址C.殷墟遗址D.二里头遗址5.1961年,湖北江陵万城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17件铜器,其中《翏簋》的铭文:“翏作北子乍簋,用遗(馈)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子乍是家族嫡长子B.西周冶炼业非常发达 C.西周时出现成熟文字D.西周时宗法制度盛行 6.图1、图2两幅图片()

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 C.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 7.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A.证明三皇五帝确实存在B.是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 C.说明君权神授源远流长D.是先民创造历史轨迹的反映 8.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 A.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B.使人们对夏商分期达成了共识 C.表明历史记载需考古发现印证D.找到了尧骨禹传说真实的证据 9.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10.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生产技术领先世界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1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孕育着早期国家的诞生D.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 12.位于河南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素: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具备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主要体现了()A.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B.阶级社会已经建立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专题训练)

第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明初鼓励天下臣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每年定期召集九卿六科专门讨论民情,建言献策,“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此举有利于() A.选拔实用人才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 C.分割宰相权力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2.明朝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 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3.明成祖时期,诏命吏部尚书蹇义等26人分巡全国各地,安抚军民,询察利病。宣宗时,“巡抚”之名已经确立,并由临时派遣变为专门设置。这些举措实施( ) A.降低了政府统治效率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扩大了中枢行政权力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明武宗死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熜继帝位。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提出应依照宋代先例“改换父母”,要求朱厚熜奉明武宗的父亲为父;另有议礼派官员认为纲常不是万世不变的,主张朱厚熜应尊其生父为父。最终议礼派获胜。这说明() A.宗法制遭到了破坏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新旧势力相互较量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5.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商籍逐渐推广至全国。商籍的推行() 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 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6.明朝为防范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联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7.明初开展茶马互市后,私茶问题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地的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B.冲击了抑商政策 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D.有利于稳定边疆 8.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斤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 一、复习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二、考点揭示: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事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3、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4、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6、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 、知道中共八大 三、考点默写 1、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 2、抗美援朝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抵御了捍卫了,保卫了;稳定,维护了,大大提高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 3、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阶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 5、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 6、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7、三大改造的实质其中创新 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四、考点梳理 五、例题演练 1、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下面某同学制作的简单年代尺,从整体上看,该年代尺为我们呈现的历史 发展进程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北伐战争 C.旧民主主义革命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某班同学创作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主题板报,分为以 下板块:“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下列事件能入选“当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