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族舞蹈文化及艺术形式述评

藏族舞蹈文化及艺术形式述评

藏族舞蹈文化及艺术形式述评

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一)、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 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 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基本动作练习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民族舞之藏族舞蹈特点分析

星海音乐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民族舞蹈之藏族舞蹈特点分析 课题类型: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全称):舞蹈教育与舞蹈理论 系别:舞蹈系 指导教师:吴芳 2011年2月20日

论文提纲 摘要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整个西藏西部的民间歌舞5光10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呈现出明显的多风格特征。本文从介绍藏族的基本概况开始,从中引出藏族舞的历史渊源与藏族舞蹈的分类及发展情况,接着介绍了藏族舞舞蹈特点,包括审美、形态、步伐与信仰的特点分析,然后藏族舞中的舞蹈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后总结了藏族舞蹈的总体风格特征与藏族舞的训练价值,说明了藏族舞不但有观赏性,而且对人体的下肢灵巧性的训练具有很好的价值。正文提纲 一、藏族舞的概述 (一)、藏族概况 (二)、藏族舞的渊源 (三)、藏族舞的分类 (四)、藏族舞的发展情况 二、藏族舞的舞蹈特点分析 (一)、藏族舞审美特点分析 (二)、藏族舞形态美的分析 (三)、藏族舞的步伐分析 (四)、藏族舞的技巧分析 (五)、藏族舞信仰特点突出 三、藏族舞中的舞蹈代表特点分析 (一)、藏族激动人心的“谐”与“卓” (二)、“歌舞海洋”中的《果谐》与《果卓》

(三)、充满神奇色彩的藏族《羌姆》 (四)、西藏司马旺堆的《大鼓舞》分析 四、总结 (一)、藏族民族舞蹈的总体风格 (二)、藏族民族舞蹈的训练价值 参考文献 [1] 毕研洁主编,体育视角下的藏族[M]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08月,版, [2] 桂迎,赵丹丹编著,舞蹈欣赏与创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3] 彭永春,房磊,吴丹等kitty is民族舞健身操-民歌串烧跳不停(VCD) /VCD [4] 马云霞,民族舞蹈技术技巧[D],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10-01版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藏族舞蹈组合的教学设计

藏族舞蹈组合的教学设计 李静 教学目标: 1、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组合,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少儿舞蹈特点。简单的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名族特点。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平常上课的情况描述少儿舞蹈的特点并能模仿所观看的简单的少儿舞蹈、藏族舞蹈动作。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3、能够在整个舞蹈课程学习中,体验舞蹈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合作学习的欢乐,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并喜欢上舞蹈热爱上舞蹈。 教学重点:能完整表演藏族舞 教学难点:藏族舞中的颤膝、拉直臂及舞蹈中常要注意的节奏把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你们知道藏族吗? 师: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藏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准备教大家跳藏族舞,你们想学吗? 二、组合学习 (一)示范:先由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支完整的藏族舞,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配上音乐) (二)教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最新篇)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歌舞剧是: 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

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讲课教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藏族 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藏族舞蹈《马兰谣》

马兰谣(藏族舞) 1、训练目的 藏族舞的基本动律、脚下步伐及藏族舞风格的训练 2、主要动作及要领 a、颤踏:双脚全脚交替踏地,膝盖松弛,重拍向下颤膝。 b、跺踏:(以右为例)右脚全脚踏地,同时左膝微颤。 c、跳踏:(以右为例)1-右腿屈膝上抬同时左脚微跳。 2-4右左交替颤踏3次 d、赶步:(以右为例)在左前丁字位1-右脚屈膝全脚踏地,同时左腿屈膝抬起 2-左脚直膝全脚踏地,同时重心随脚前移。 e、牧童舞姿:(以右为例)右手勒马手于体前,左手空拳叉腰,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 倾头。 f、吹笛子舞姿:(以右为例)双手自然屈指,掌心向内,位于右脸颊旁,模仿手持笛子,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倾头。 g、遮阳手:双手五指并拢,平搭于额前,模仿遮太阳的动作。 3、节奏 准备位置:体对2点方位,踏步半蹲,身体前俯,展胸抬头,左手背手,右手空拳置于下颚处。 准备音乐: (散板音乐):保持准备位状态 领舞保持舞姿,身体上下起伏一次,身体向左横靠,视一点,再回至准备位姿态(1) 1-8 保持准备位舞姿颤膝8次,重拍在下 (2) 1-8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碎步 第一段 (1) 1-4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右起颤踏8次前进 5 双手扶胯,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6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右脚跺踏,视2点 7-8 重复(1)5-6动作 (2) 1 右侧牧童舞姿 2 双脚蹦跳至左侧牧童舞姿 3-4 重复(1)1-2 5-7 体对2点,左手经1点与8点之间方位,右手经4点方位盖至遮阳手位,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8 双手遮阳手位,右脚跺踏1次 (3) 1-4 重复(1)1-4动作 5 双手胸前折臂搭肘,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6 左手保持姿态,右臂保持折臂抬至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右脚跺踏,视2 点 7-8 重复(3)5-6动作 (4) 1 右侧吹笛子舞姿 2 双脚蹦跳至左侧吹笛子舞姿 3-4 重复(4)1-2动作 5-7 体对2点方位,双手右耳侧拍手3次,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8 保持姿态拍手1次,右脚跺步1次 (5) 1-4 身体由前俯至上扬,同时双手经旁斜下位托至旁斜上位,双脚跳踏步右左各1次 5-6 胸前折臂搭肘,双脚蹦跳右左各1次,同时倾头,摆胯 7-8 重复(5)5-6动作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视频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分解教程视频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教学要求: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一)、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flash] 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二)、基本动作练习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踢踏类(一)、颤踏动律训练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可进、退、转体。动作短句:2/4中速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4]-8:反复[3]-8动作。体对 三、一方向。 2、颤踏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动作短句:2/4中速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2]-8:做[1]-8反向动作。[3]-4:做[1]-8动作。5-8:做[2]-8动作。[4]-8:反复[3]-8动作。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课后巩固 课后按要求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练习,熟记动作的连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课堂小结 要想准确的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要领,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与思考。本节课的只是希望学生通过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及组合的学习初步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为舞蹈创编积累语汇素材。

最新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6、嘀嗒步 2、退踏步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分很多舞种,今天为大家讲的就是民族舞里面的藏族舞蹈,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 总之,学民族民间舞一定要先了解你要学习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藏族舞蹈更有神韵!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基本步伐颤膝

藏族舞蹈基本步伐(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藏族舞蹈的步伐与颤膝的配合,并且在与手臂的配合中解决身体的基本协调性,在音乐节奏的配合中解决基本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步伐动作练习,上肢与步伐的配合。 3、情感、态度、价值感:训练学生学习动作的方法,解决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抬踏颤行径、颤踏、吸颤步、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抬踏步 教学重点:抬踏颤行径、颤踏、吸颤步、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抬踏步 教学难点:抬踏颤行径、第三基本步、抬踏步 教学方法:检查法、示范法、讲解法、模仿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回课 课堂回课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检查和评估。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课下的练习情况,老师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有利于新课程的教授和学习。也能够及时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 1、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分组检查; 2、师带生配合音乐完成动作 二、新课教授 1、抬踏颤行径 动作过程:脚下原地左右抬踏步颤膝各两次,第一次踏丁字位,

第二次踏正步位,然后抬踏步颤膝向前行径,左右脚交替,动力脚落刖。 动作要求:注意膝部的颤膝。注意手脚的配合。 2、颤踏 动作过程:向左搓步碎踏,右左右左踏踏;向右搓步碎踏,左右 左右踏踏,踏步时第一次正步位踏,第二次丁字位踏。 动作要求:动作中的颤膝。手臂动作的配合,手臂摊开再双盖手。 3、吸颤步 动作一过程:右吸落,左吸落。颤膝配合,手臂上下摆动。吸右腿, 起左臂。 动作二过程:吸踏踏踏,吸踏踏踏。手臂前后配合摆动,吸右腿出 左手向前,头向右配合。反面同理。原地训练或行径训练。 动作要求:动力脚贴着主力腿平起,吸到小腿肚的位置,注意上下 肢动作的配合。 4、第一基本步 动作过程:吸踏踏踏,吸踏踏踏。手臂前后裹身体摆动拉开七位手,吸右腿出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然后拉开七位手,头向右配合。反面同理。 原地训练。起动力腿时重心向主力腿倒。 5、第二基本步 动作过程:手臂前后裹,拉开向上升五位手位置,然后落下。脚下吸踏踏踏,靠踏踏踏。想右行径。 6、第三基本步 动作过程:左为主力脚,抬踏抬踏;右为主力脚,抬踏抬踏;左右交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舞蹈的特点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形体动作和舞蹈服装。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