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通过下面的阅读你会有所了解。

藏族的分布区域以西藏自治区为主外,还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藏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正是由于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点而出现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充当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木棒“达达”与羊右腿,率领着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盛装妇女,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农田地界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式活动。在这浩荡的游行过程中,人们不停地高呼赞美神灵和祈求丰收的口号,直至回到村中,把麦穗和小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为止。

西藏的“望果”活动在八世纪中期前,只有十分简单的祭祀仪式。至八世纪后半叶黄教创立,“望果”活动被加入了更多的宗教色彩,成为具有整套宗教祭祀仪式、包括“绕田游行”和“庆典”两部分活

动,而列入藏族农区节日。

“望果节”的庆典仪式,在乡长简短的讲话后开始。乡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诚而认真地把带来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达百姓对神灵赐予丰收的祈求与感激之情。放供品于没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着原始多神崇拜的传统,他们崇敬高大的树木,认为大树有连接天地、沟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许多崇拜仪式都在大树前的空地上进行,以达到祀神和娱神的目的。但自古有“高原粮仓”美称的后藏,要想在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农区的“望果节”活动一般都在村边的场院举行。为了与神灵沟通,人们只好在场院边临时搭建个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挂彩色布条的柳枝来象征祥云围绕的参天大树。

后藏农区“望果节”活动的日期,随青稞麦的成熟而定,节日一般三至五天不等。活动的规模大小和举办时间长短,根据各乡的经济能力而定。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 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 舞蹈的动。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

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日喀则大鼓舞》的编排,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呈现着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快速击鼓的节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动的队形变化,来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在一段激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因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投入了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分两大系统四大类,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两大系统:又可具体分为谐、卓、噶尔和羌姆四大类。

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谐即圆圈舞。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以山南地区的最有代表性。舞蹈时,人们围着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一边,拉圈起舞,从左向右沿圈踏步移动并分班歌唱。领舞者不时发出“休休休”的呼喊,指挥群舞者统一节奏;果卓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形态。地区风格很突出,一般分为农区果卓、牧区果卓、林区果卓;堆谐是一种踢踏舞。

卓泛指表情性强的集体舞。包括多种鼓舞、拟兽舞、性格舞等。这类舞蹈一般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歌舞。这部乐舞,一直表演于西藏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称噶尔巴。

羌姆泛指驱鬼酬神,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的宗教性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主要是指喇嘛寺的跳神。这种舞蹈最早是根据印度佛教瑜伽宗的礼仪,吸收本

地反映自然崇拜的巫舞、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严庄肃穆。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

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

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

藏族舞蹈种类

藏族舞蹈种类 藏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和艺术传统丰富多彩。其中,藏族舞蹈是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本文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藏族舞蹈。 1. 雅鲁藏布江舞 雅鲁藏布江舞是一种代表性的藏族舞蹈,它以描绘雅鲁藏布江的壮美景色为主题,表现出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舞蹈中,演员们手舞足蹈,仿佛在山水间穿梭,展现出壮丽的山川河流和奇峰怪石。 2. 雪山狮子舞 雪山狮子舞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藏族舞蹈,它通常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上表演。在舞蹈中,演员们身着狮子服装,手持鞭子、铃铛等道具,跳动着狮子的舞步,表现出狮子的威武和神圣。这种舞蹈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有祈祷和祝福的寓意。 3. 扎西德勒舞 扎西德勒舞是一种代表性的藏族舞蹈,它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幸福为主题。在舞蹈中,演员们手舞足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幸福的向往。这种舞蹈节奏明快,动作轻盈,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4. 藏戏舞蹈 藏戏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舞蹈的一种形式。藏戏舞蹈通常表现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等,有着浓厚的

文化和艺术氛围。在藏戏舞蹈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手持各种道具,跳动着精彩的舞步,表现出戏剧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5. 壮族舞蹈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其舞蹈也对藏族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壮族舞蹈通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形式多样,富有民族特色。在壮族舞蹈中,演员们手舞足蹈,跳动着壮丽的舞步,表现出壮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总之,藏族舞蹈种类繁多,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义。这些舞蹈不仅是藏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藏族舞蹈的介绍

有关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1] 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藏族舞全过程都离不开小颤,这也是最关键的动作。 藏族舞蹈种类及特点: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铃声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藏族舞基本知识

藏族舞基本知识2篇 藏族舞基本知识(一) 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融汇了西藏民 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他们表达感情、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等活动的重要方式。下面将 介绍藏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和演出形式。 藏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藏族部落,追溯到几千年前。最初,藏族 舞蹈是为了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英勇的战士而创作的。后来,它逐 渐发展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生 活和宗教的热爱和崇敬。藏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它源 于人们对大自然和宇宙的神秘感知和崇拜。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点。首先,它以舞者的优雅动 作和独特的舞姿为特点。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舞动,展现出自然界的景 象和动物的形态。其次,藏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和神秘色彩。许多 藏族舞蹈都是为了祭祀宗教神明而创作的,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虔诚。此外,藏族舞蹈还强调舞者的内心情感和心灵与身体的合一,舞 者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情感。 藏族舞蹈有着丰富多样的演出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是群舞,也有 一些独舞和对舞的形式。在群舞中,舞者们通常围成一个圆圈或半圈,手牵手或臂挽臂,一起跳动。他们根据节奏和舞曲的变化,采取不同 的舞步和动作,展示出丰富的舞蹈形态。在独舞中,舞者通常独自一 人表演,通过自己独特的舞姿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体验。对舞 则是两个舞者共同表演,他们通过配合和对话的方式,展示出舞蹈的 美感和动感。 总之,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具有 独特的起源、特点和演出形式。藏族舞蹈不仅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更是他们表达情感、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等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西藏的文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藏族舞蹈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最为精美、优美的舞蹈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藏族民族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了藏族舞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底蕴。在古老的藏族文化中,舞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守护的方式,它既是人们的情感表达,也是吉祥祈福的呈现,因此,在藏族舞蹈中,跳舞的人们会以吉祥如意的心态,盼望祖先的保佑和神明的护佑。 藏族舞蹈以雍布拉康为代表,跳舞者手持手鼓、手铃和铜铃,舞者腾空跳跃,高声歌唱。藏族舞蹈在动作上有着很多的特点,那么,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哪些呢? 一、手势动作 藏族舞蹈中的手势动作属于舞蹈表现手段。手势动作可以突出更传统的文化特色,增强舞蹈的美感。手势动作包括掌心相合、拱手礼等。这些手势动作代表着藏族人民的祈祷、感激、祝福之情,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生活的热爱等情感,是藏族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二、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是藏族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包括了起舞姿势、转圈、跳跃、旋转等等。这些动作在舞蹈中通常是自然流畅的,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此外,藏族舞蹈中的身体动作也较为具有台练多样性,常常包括后腰、转身、起步等动作,更有一些要求舞者转动腰部、臀部等。

三、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藏族舞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在女性舞蹈中,在表现情感方面,比如爱情、感恩、敬祖等,都需要舞蹈者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舞蹈中所要求的精神及神秘的底蕴。因此,表情动作也常常是藏族舞蹈中软练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工夫的一部分。 四、鼓乐动作 藏族舞蹈中的鼓乐动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鼓乐不仅是舞蹈的节奏来源,还是舞蹈的背景音乐。鼓扇动作是藏族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动作,它主要用来表现发达的鼓乐文化背景,强化节奏感。 藏族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藏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体现,通过篆刻、绘画、文学等艺术手段来传承和弘扬。在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舞台展示,在藏族背景下的演出中,渐渐地走向全民族的文化展示,成为了展示藏族文化和文艺成果的重要舞蹈种类。

藏族舞蹈历史来源及特点

藏族舞蹈历史来源及特点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舞蹈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藏族舞蹈历史。欢迎欣赏阅读。 藏族舞蹈历史来源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篇1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 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欢迎阅读! 1 果谐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西藏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

30个最美的藏族舞蹈赶紧收藏

30个最美的藏族舞蹈赶紧收藏30个最美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这些舞蹈不仅 通过优美的舞姿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承载着深刻的 宗教和精神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收藏30个最美的藏族舞蹈。 第一支舞蹈是《阿里三班》,它源自于阿里地区,以舞蹈者高举手 中的酥油花瓣为特色。整个舞蹈流畅而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第二支舞蹈是《格萨尔王》,这是一支具有史诗色彩的舞蹈。舞者 们身穿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象征着藏族人 民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是《达娃扎隆》,这支舞蹈源于藏族传统婚礼。舞者们手持 花束,在音乐的伴奏下优雅地旋转。这支舞蹈表达了爱情与祝福,并 传递着对婚姻幸福的美好祝愿。 第四支舞蹈是《贡嘎白》,舞者们身着白色的长袍,手持白色的酥 油灯。他们以柔美的姿态和优雅的动作,展示了对神圣的崇敬与虔诚。 第五支舞蹈是《纳尼拉巴》,这是一支带有喜庆气氛的舞蹈。舞者 们身着艳丽的服装,在欢快的音乐中跳跃和旋转。这支舞蹈常常在节 日和庆典上表演,寓意着幸福和繁荣。

第六支舞蹈是《雪山之舞》,舞者们身着白色的服装,在舞台上模 仿雪山的形态以及雪花的飘落。他们的动作轻盈而柔美,仿佛跳跃在 雪山之巅。 第七支舞蹈是《夏诺》,这是一支源自于西藏东南部的舞蹈。舞者 们手握银器,以独特的步伐和动作跳跃和旋转。这支舞蹈彰显了藏族 人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第八支舞蹈是《洛布则》,舞者们身穿红色的长袍,在舞台上翩翩 起舞。他们的动作矫健而有力,传递着对自然和生命力量的崇拜。 第九支舞蹈是《恰古巴》,这是一支富有激情的舞蹈。舞者们以快 速的步伐和挥舞的手臂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激情。这支舞蹈代表着青春 和活力。 第十支舞蹈是《萨迦拉》,源自于西藏中部。舞者们身穿白色长袍,在舞台上迈着独特的步伐和节奏跳舞。这支舞蹈表达了对自然和大地 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是《月光之舞》,舞者们身着蓝色的长袍,手中托着月亮的 灯笼。他们以舒缓的动作和优美的姿态,在舞台上演绎月光下的美妙 景象。 第十二支舞蹈是《土鼓舞》,这是一支具有浓厚民俗气息的舞蹈。 舞者们手持土鼓,跳跃和击鼓的声音相互呼应,营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