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作者:李俊男

来源:《人间》2016年第03期

摘要:《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著名剧作家纪君祥的唯一传世名著,位列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这个具有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灭赵,救孤灭孤的主题,描绘了一批为正义而牺牲的“信友厚士”,歌颂了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剧中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这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意识;人物的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1-01

纪君祥,一作天祥,生平事迹无考。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将纪君祥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其现存唯一杂剧《赵氏孤儿》位列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趙氏孤儿》主要据《史记》敷演而来。剧写春秋时武将屠岸贾与文士赵盾不和,陷害赵盾致赵家满门抄斩。赵盾之子赵朔被逼自杀,其妻产下一子,名为赵氏孤儿。该遗腹子被门客草泽医生程婴救出,并将自己的儿子藏于公孙忤臼家中,顶替赵氏孤儿死去。20年后,赵氏孤儿擒杀屠岸贾,得以报仇雪恨。这个复仇思想是由赵朔——公主——韩厥——程婴——公孙忤臼——赵武传下来的,每一次的传递都伴随着牺牲。由此敷演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剧的基调。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这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展主要来源于文臣赵盾与武将屠岸贾之间的矛盾。屠岸贾嫉妒赵盾权势,多次设计陷害赵盾,派刺客,设伏兵,用猛犬,却一一被赵盾昔日所施善举得来的因果所化解。无奈,“不道的”晋灵公“听信谗言”,致使“贼子加恩宠”,“贤人受困穷”,导致了赵家的灭门之祸。正是由于当道君主的昏庸,不仅使得忠臣蒙冤,而且冤情无望借助君主来平复,使得一批忠义之士自发地去救孤,复仇,这也是戏剧得以展开的一个原因。

比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话剧赵氏孤儿对悲剧性的理解和表达

比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话剧《赵氏孤儿》对悲剧性的理 解和表达 2013级中文系一班宋彤彤 学号3022 《赵氏孤儿》,元朝杂剧,作者为纪君祥。此剧是一部悲剧,内容取材自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历史事件“下宫之难”,但并非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对历史上的人物关系作了很大的改变。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家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先是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在韩厥迟疑当中,他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他就把复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

历史上纯真和无所顾忌的时代,也是想象力勃发的时代。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真正的历史关系来发展,对其有了较大的改动。但总体反映了那个时期对正义和对善恶的明显态度。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在千百年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精神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悲剧虽然对立的双方在冲突中遭到毁灭,正义得以伸张,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实现的。中国悲剧精神就表现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中。而这些都离不开建立在一种“血亲”基础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这种文化认同,就没有中国悲剧的存在。《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查干哈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7双语班学号:018) 指导教师:张丽华 引言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在《史记》卷43《赵世家》中,才有了晋灵公被赵盾的侄子赵穿刺死,屠岸贾在晋景公的默许下,借着为晋灵公报仇的名义族灭赵家,以及随之而来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赵氏孤儿》所述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欲救出孤儿,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为保证孤儿的绝对安全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和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其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作者:李俊男 来源:《人间》2016年第03期 摘要:《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著名剧作家纪君祥的唯一传世名著,位列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这个具有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灭赵,救孤灭孤的主题,描绘了一批为正义而牺牲的“信友厚士”,歌颂了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剧中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这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意识;人物的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1-01 纪君祥,一作天祥,生平事迹无考。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将纪君祥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其现存唯一杂剧《赵氏孤儿》位列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趙氏孤儿》主要据《史记》敷演而来。剧写春秋时武将屠岸贾与文士赵盾不和,陷害赵盾致赵家满门抄斩。赵盾之子赵朔被逼自杀,其妻产下一子,名为赵氏孤儿。该遗腹子被门客草泽医生程婴救出,并将自己的儿子藏于公孙忤臼家中,顶替赵氏孤儿死去。20年后,赵氏孤儿擒杀屠岸贾,得以报仇雪恨。这个复仇思想是由赵朔——公主——韩厥——程婴——公孙忤臼——赵武传下来的,每一次的传递都伴随着牺牲。由此敷演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剧的基调。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这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展主要来源于文臣赵盾与武将屠岸贾之间的矛盾。屠岸贾嫉妒赵盾权势,多次设计陷害赵盾,派刺客,设伏兵,用猛犬,却一一被赵盾昔日所施善举得来的因果所化解。无奈,“不道的”晋灵公“听信谗言”,致使“贼子加恩宠”,“贤人受困穷”,导致了赵家的灭门之祸。正是由于当道君主的昏庸,不仅使得忠臣蒙冤,而且冤情无望借助君主来平复,使得一批忠义之士自发地去救孤,复仇,这也是戏剧得以展开的一个原因。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戏曲著作,结构紧凑简练,人物形象鲜明,悲剧色彩十分浓厚,在当时的时代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指向。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的救孤行动实际上是一种爱国行动,为国家存忠良,灭残暴。因为元朝是一个由外族统治的王朝,建立在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上,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元朝称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汉人、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当地各族少数人民)四等。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压抑的,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就是为了表现元蒙统治下的民族矛盾,抒发对故宋王朝的怀念,突出反元复宋的主题。另外,赵宋的统治者以赵孤自比,对程婴等人大力褒扬,追封尊号,建庙祭祀。到南宋末年,程婴等三人已一步步晋封至王爵:程婴为忠济王,公孙杵臼为忠祐王,韩爵为忠利王。这样看来,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更加明显了。 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赵氏孤儿》被改编为京剧、豫剧、秦腔、潮剧、越剧等剧目,深受人们喜爱。也有改编成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这其中最著名的当数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同名电影《赵氏孤儿》,曾经火爆一时。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京剧《赵氏孤儿》和豫剧《程婴救孤》。 1960年,王雁在京剧《搜孤救孤》的基础上,参考秦腔进行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

《赵氏孤儿综述》

《赵氏孤儿》近三十年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赵氏孤儿》取材于春秋晋国赵朔家族遭受灭门之祸的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进行了较大的改编。而元代纪君祥又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使得《赵氏孤儿》成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后又被改编为戏剧、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流传至今,享誉海内外。对《赵氏孤儿》的各种研究也层出不穷。总结近三十年的研究大概包括主题、人物形象、刊本研究、故事流传等几方面。 关键词:《赵氏孤儿》研究综述30年 一、主题 1、具有正义、悲剧性质的复仇说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由此看来,作者已有凸显其悲剧和复仇的创作意图。论者多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赵氏孤儿》称“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张铎认为《赵氏孤儿》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它通过人物的“苦难”和“毁灭”,声张正义,谴责邪恶,歌颂光明,鞭挞黑暗。 ○1商韬在分析程婴形象时认为程婴肩负如此重任救孤成功,不是没来由,是正义的力量支撑 着程婴,使他表现出舍己救人和复仇的大智大勇,《赵氏孤儿》歌颂的是忠臣义士,忠奸的冲突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的冲突,正义力量的悲壮牺牲震撼人们的灵魂。○2万颖认为《赵氏孤儿》是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3。并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还提出赵、屠岸两家的纠葛,超越了文武不和、忠奸斗争的范围。屠岸贾要杀尽晋国婴孩,这就使得仁人志士的斗争具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正义性质。 2、借古喻今说 阿英提出,“这里所说的‘赵家’,虽指的是赵盾,实际上还是影射宋朝”。○4周贻白也认为“《赵氏孤儿》一剧虽为传写古事,或另具用心,至少他借历史题材发挥他的理想,赵宋既为赵氏孤儿的后裔,则以之代表汉族,意极明显”○5,许建中认为“纪君祥用这个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有独特意义的故事创作《赵氏孤儿》杂剧,表达自己在元初的现实情怀,确有抒发民族情绪、激励民族意识、弘扬爱国热情的重大意义”。○6 这种观点一直延续,万颖认为《赵氏孤儿》剧中所表现“的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的复仇精神,正是元代人民不甘奴役、誓死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体现”○7。剧中公孙杵臼又有“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扶立晋室山河百二雄”的唱词,而宋朝皇帝正好姓赵,“可以肯定作者有借古讽今、鼓动人们反元复宋的创作意图。”○8陈中凡也指出“如果把它再现于舞台之上,表演于人民的面前,观众自然会联想到当前惨烈的民族斗争。”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无法回避时代的思潮,无法回避现实人生所面临的问题。○9商韬的说法较中肯:“在元朝特殊的历史情况下,作者是否可能借古讽今,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总的倾向性来看可以,而不能专从字里行间牵强附会地寻找微言大义,即使题材的本身和作者的意图没有表示民族思想,但剧作的客观效果也可能会有的。” 3、人性说: 当代改编的戏剧、电影对《赵氏孤儿》的主题有了全新的阐释。国家话剧院版和陈凯歌○10改编为程婴不是主动献子救孤而是无奈中被迫救孤,认为程婴“被英雄”更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样可以对程婴的损己利人的行为提供更合乎人性的解释。国家大剧院版《赵氏孤儿》导演田沁鑫希望为“忠孝节义”增加人性色彩:孤儿没有执着于复仇,而是思绪混乱、迷茫。而陈凯歌的电影则把历来大快人心的复仇结局改为孤儿放弃复仇,让“冤冤相报”这种因果循环不再出现。因为在影片中孤儿复仇显然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压力:庄姬为了儿子平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学院:文法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121班 姓名:李莎莎 指导老师:富世平 完成日期:2014年7月 【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纪君祥通过对历史记载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巧妙改编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悲剧主题也更加鲜明。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任何悲剧都是人物的悲剧,人物在悲剧中对悲剧的形成、发展和衔接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赵氏孤儿》更是一部剧中人物和读者用血和泪铸就的悲剧,以下将以《赵氏孤儿》为例分析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公孙杵臼韩厥 一、引言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在《史记》卷43《赵世家》中,才有了晋灵公被赵盾的侄子赵穿刺死,屠岸贾在晋景公的默许下,借着为晋灵公报仇的名义族灭赵家,以及随之而来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赵氏孤儿》所述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 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欲救出孤儿,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为保证孤儿的绝对安全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

《赵氏孤儿》人物形象

《赵氏孤儿》人物形象 《赵氏孤儿》说的是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赵氏孤儿》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复仇”这个故事主题,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复仇道路。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最后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 程婴这个人物是《赵氏孤儿》主要的悲剧人物,不仅是因为作者对他的描写最为详尽,更是由于程婴最好的传达和表现了《赵氏孤儿》所要诠释的悲剧意义。 在生不如死的政坛魔爪下,他含辛茹苦,终于把孤儿赵武拉扯成人。他使一张白纸般的赵武燃起复仇的烈焰,他煞费苦心、画图说古、痛说家史、控诉奸佞,终于策动懵懂的赵武,挥舞起复仇的利剑,杀向十恶不赦的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程婴在戏剧中是个身份卑微的地道小人物——草泽郎中。可是正是这位不起眼的草根小人物,第一时间赶到下宫,把孤儿藏入药箱,带离险境;他慷慨陈词,说服宫门守将韩厥大义放行进而自刎;他吞下血泪,李代桃僵交出襁褓中嗷嗷待哺的亲生幼子,换下孤儿赵武;他忍辱负重,骗取奸贼屠岸贾的信任,苟活于世。他胸怀王公贵族不可能有的仁心、仁术,用自己卑微的孱弱双肩,扛起了救孤复仇的猎猎大旗。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忠义精神,同时也能看到其浓得化不开的悲剧命运。 统观全剧,不难发现,“忠义”精神是剧本主要歌颂和弘扬的。而这一精神正是由程婴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来呈现的。作者通过一些细小的事件,细致地刻画出程婴的思想发展过程,即报私恩——救孤儿——救众生——舍己——舍子——抚孤,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因而程婴的思想性格便具有鲜明的封建时代特点和阶级特点。程婴是以忠义出发反暴救孤的,作品歌颂的,也正是他的忠义行为。而正是这些思想和行动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讲就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关键。可以说,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作者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完人楷模。他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为了自己主人的利益不怕冒任何危险,在中国封建固有的君臣、主仆体系道德教化下,为保全主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忍辱负重独自承担艰辛困苦。作者正是通过程婴这样一个人物——个人境遇悲苦但精神无比高尚,从而打动成千上万的观众,进而使观者做出清晰的道德取向,即“忠义”至上。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主题,也体现了作者所在时代的主流精神。但正因为如此更能体现出程婴

从人物塑造看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从人物塑造看《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悲剧”精神,其实就是价值的毁灭及由毁灭引起的震撼。可以说,悲剧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一种与命运或厄运奋力抗争的反抗精神、一种誓死捍卫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英雄主义精神。 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就是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赵氏一族与屠岸贾之间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无不突显人物不可摧毁的意志力与前仆后继、执着追求的牺牲精神。既洋溢着忠奸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两者的结合缔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一、内容简介 战国时期,晋灵公的手下有一文一武两位重臣:老丞相赵盾和武将屠岸贾。屠岸贾见赵盾在晋国比自己影响大,十分忌恨,就设计陷害赵盾并向灵公献谗言。灵公无道,下令将赵家满门抄斩。唯有赵朔之妻---身怀六甲的庄姬公主,因是灵公胞妹而免于一死。不久,庄姬公主产下一男孩,依照亡夫遗愿取名“赵氏孤儿”。赵盾的门客程婴得知屠岸贾欲斩草除根杀死婴儿,进宫搭救。公主将婴儿托付给程婴后服毒自尽。大将军韩厥因早时受过赵盾恩惠且感于程婴之侠义、耻于屠岸贾之残暴,放程婴出府并自刎以明志。婴儿被救,屠岸贾不肯善罢甘休,下令三天内不交出赵氏就杀光全国半岁婴儿。为保赵氏孤儿拯救全国无辜,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将自己的亲生骨肉与赵氏孤儿调包,交于公孙杵臼,并假装告密,以公孙杵臼与自己孩子的死换得赵氏孤儿的平安。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认屠岸贾为义父。二十年后,程婴向赵氏孤儿说明身世。在边关归来的忠义老将魏绛的帮助下,赵氏孤儿手刃仇人,报了血海深仇。程婴则自刎而死。《赵氏孤儿》其实就是由托孤、搜孤、救孤,最后由孤儿长大成人报仇雪恨这一故事链构成的故事模式。 二、从人物塑造看悲剧精神 1、屠岸贾:宁可错杀,不可枉纵 屠岸贾是悲剧产生的根源,只因他要斩草除根灭了赵氏孤儿,而导致悲剧的扩散。被屠岸贾追杀的婴儿传到谁的手里,谁就会不可避免地走上死亡的道路。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本剧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围绕救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塑造了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正义必将战胜歪恶的精神,故事情节惨烈、豪壮,是中国古典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在《史记。赵世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传说而创作的。剧写晋灵公时大将屠岸贾专权,杀害忠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连驸马赵朔之子也不肯放过.草泽医生在将军韩厥的帮助下将孤儿放入药箱带出附马府,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下令要将全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与中大夫公孙杵臼议定,将程婴之子冒充赵氏孤儿交公孙杵臼藏于家中,后由程婴“告密“,牺牲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性命来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婴儿。屠岸贾搜杀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后得意忘形,视程婴为心腹且收假程婴之子真赵氏孤儿为义子。二十年后,程婴向赵氏孤儿说出底细,赵氏孤儿亲捉屠岸贾,为家报仇,恢复赵氏基业爵号。 本剧的成功之处首先通过以救孤为中心塑造了几个悲剧极为感人的英雄形象。首先是韩厥,其虽是屠岸贾手下大将,却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当发现程婴药箱中婴儿时,不但没有捉拿程婴,反而掩其逃走,并以自杀灭口来坚定程婴救孤之决心。公孙杵臼在严刑拷打下坚持假戏真做,最后撞阶而死,使屠岸贾无法穷究此事,而作为草泽医生程婴则是救孤最关键人物。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起先公主托他救孤时,他还心存顾虑,当公主自缢身亡将他推至一条义无反顾之路,韩厥,公孙杵臼先后救孤献身更激励他成为一位披肝沥胆的义士,最为悲壮的是,他要直面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屠岸贾残忍地剁为三段,令他五内俱焚且无法渲泄情感,而程婴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一切,而且还耍含辛茹苦二十年,终将孤儿扶养成人,以报深仇。作者就是在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忍辱负重,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程婴形象。 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有价值”,另一方面是“毁灭”这是“悲”的必要条件。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归根到底就是美的东西,也可以说悲剧便是美得毁灭。西方人也认为悲剧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必然出现挫折、失败、甚至牺牲。作者正是按照悲剧的审美规律组织悲剧冲突的。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它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赵氏孤儿》属于以历代军事、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剧目,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它的剧目在舞台上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演义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赵氏孤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它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我们这里主要讲《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简练 一般戏剧在接结构上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而赵氏属于个人的一本五折。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剧本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春秋晋灵公时期,晋国的文武大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要谋害赵盾,派鉏麂去刺杀赵盾,被赵盾数说一番触槐而死,西戎国进贡了一只神獒,晋灵公将恶犬赐给屠岸贾后,屠便开始训练恶犬扑食赵盾模型,百日后训练结束,屠觐见晋灵公说现有一神犬可以辨别忠贤。灵公信以为真,在殿前放开了恶犬,恶犬追扑食赵盾,恶犬虽被殿前太尉提弥明打死,赵盾却未能逃脱屠岸贾的毒手,赵家满门被抄斩,三百余口被杀。其中赵盾的儿子,晋灵公的女婿,也就是当朝的驸马赵朔而被擅杀,屠假传灵公之命,赐赵朔自尽,并囚禁了公主(赵朔的妻子)(楔子)。 (一折)赵朔的妻子生下了遗腹子取名为赵氏孤儿,为保留复仇的火种营救赵孤,赵朔的妻子将赵孤托付给草泽医生程婴后,为了程婴取得放心,公主自刎身亡。程婴将赵孤放在药箱里带出驸马府。出城时遇到屠岸贾的下将军韩厥,并被韩厥发现,韩厥早就不满屠岸贾的所作所为,韩厥放走了程婴,为了让程婴取得放心,韩厥也自杀身亡。 (二折)赵孤被程婴带出后,屠岸贾发现赵孤不见,下令将全国的一月之上,半岁之下的儿童进行诛戮,于是围绕救孤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斗争,为拯救赵孤和全国的所有无辜儿童的性命,程婴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独苗,公孙杵臼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嘱托程婴一定要将赵孤抚养长大。由程婴首告。 (三折)屠岸贾赶到太平庄搜孤,并杀掉了他认为的赵孤,公孙杵臼自杀。为嘉奖程婴,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 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 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 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 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 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 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 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

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 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 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 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 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 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 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 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且创作者对纪 君祥的作品做了较大的删修,将原著楔子里公主托付赵氏孤儿给 程婴后自缢而亡的情节扩充为第一折,删去了原著中第四折程婴 通过手卷给赵氏孤儿讲述身世的情节,直接将其融合在了最后一 折刺杀屠岸贾的情节之中。创作者的目的似乎在于着重描绘为保 赵氏孤儿牺牲了许多人,突出赵氏孤儿的存留来之不易,其过程 之艰险,因而更显得最后一折复仇显得尤为痛快。《赵氏孤儿》这个极具悲剧性和争议性的故事其实曾被不断讨论,与之相关的戏 剧作品也有许多,现代人的关注点慢慢从“复仇”转向了赵氏孤 儿的个体意志。古代传统封建社会的忠义观念在现代人看来或许 值得商榷,因而有些话剧导演曾改编此剧,让赵氏孤儿在长大成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学号: 姓名: 年级: 2008级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 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 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2012 年 5 月 6 日 目录 摘 要 ..................................................................... ...............................................................IAbstract ....................................................................... ........................................................ II 前

言 ..................................................................... .............................................................. 1 一、《赵氏孤儿》悲剧意识的体 现 ..................................................................... .. (2) (一)悲剧冲 突 ..................................................................... (2) 1.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斗 争 ..................................................................... (2) 2.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相结 合 ..................................................................... (3) (二)悲剧人物形 象 ..................................................................... . (3) 1.舍子救孤—程婴之义无反 顾 ..................................................................... (3) 2.棒打公孙—公孙之大义凛 然 ..................................................................... (4)

分析《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

分析《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四大悲剧之一,它在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公认的悲剧,其悲剧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它的戏剧冲 突上。 一、人物与人物的冲突 元杂剧《赵氏孤儿》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昏庸无度,大将军屠岸贾专权,杀上卿赵盾全家300余人。赵盾子朔为驸马,也被逼自杀。然而赵朔妻(公主)有孕在身,屠岸贾囚禁她于公主府。欲待公主生下遗腹子斩草除根,断赵家之香火。公主生下赵氏孤儿交付门客程婴,然后自缢。程婴藏了孤儿欲出宫门,不料被韩厥搜出。程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韩厥当即放行,但是程婴却心存疑虑,以致他两次“做走,又回”,韩厥猜出程婴心意,于是对他说: “【醉扶归】你为赵氏存遗胤,我与屠贼有何亲?却待要乔做人情众军,打一个回风阵。你义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 于是自刎而死。屠岸贾得知走了赵氏孤儿,便下令三天内交出赵氏孤儿,否则屠杀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所有婴儿。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国无辜婴儿,程婴来到太平庄找退休归农的老宰辅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由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并交予公孙杵臼,再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发。此刻,矛盾有所缓和,观众的心也稍稍平静了些,认为赵氏孤儿是一定可以保存的了。此后,屠岸贾率兵杀气腾腾扑向太平庄,要公孙杵臼交出赵氏孤儿免受刑罚。但是公孙杵臼却说:“我有甚么孤儿藏在那里?谁看见来?”这时,虽然他相信公孙杵臼掩藏了赵氏孤儿,但是他对程婴仍存有疑虑,所以他说:“程婴,这原是你出首的,就着你替我行杖者。”程婴一开始推脱,屠岸贾就说他:“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无奈之下,程婴只得替屠岸贾行杖。在程婴鞭笞公孙杵臼时,公孙杵臼一不小心招出:“【水仙子】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屠岸贾云)可知道指攀下来也。你说你二人,一个是你,那一个是谁?你实说将出来,我饶你的性命。此时,千钧一发,公孙杵臼已经说出是两人商议救的赵氏孤儿,屠岸贾让他说出另一人是谁。人们的心再次被提起,都为程婴、公孙杵臼以及赵氏孤儿捏了把汗,此时孤儿被搜出,屠岸贾挥剑剁为三段,公孙杵臼自撞阶而死。双方紧张的斗争暂时告一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及其民俗文化观念[修改版]

第一篇: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及其民俗文化观念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及其民俗文化观念 摘要:《赵氏孤儿》源于《左传》中的一个史实,被司马迁在《史记》中丰富和完善,之后被元代纪君祥改编为元杂剧,逐步走向戏曲的舞台。并逐渐发展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主要是由于它反映的观念和主题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了观众和人民的内心需求,符合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性;观念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创作的一部悲剧,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观众,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赵氏孤儿》的故事见于《左传》,但比较简略。到《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史记·晋世家》和《新序》、《说苑》记载逐渐详细。到了元代,纪君祥根据以上史实改变成剧本《赵氏孤儿大报仇》,但情节上做了改动。这样的改动使感染力更强,更能迎合观众的内在需求。后来,被改编成各种地方剧,现在比较著名的有京剧《赵氏孤儿》、豫剧《赵氏孤儿》、昆曲《八义记》、秦腔《赵氏孤儿》和河北梆子《赵氏孤儿》等。并曾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现在又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成电影《赵氏孤儿》并热映。 这一方面是由于剧作有着非常浓郁的悲剧色彩。在情节结构上,一开始就在楔子中简要叙述了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的残酷事件,紧接着描写了“搜孤”与“救孤”的尖锐斗争。搜孤者紧紧相逼,救孤者处处相防。在宫中搜索,有草泽医人程婴救出;在宫门处搜索,有韩厥为了大义舍生放走;在全国搜索,有程婴舍子、公孙杵臼献身相救。忠义之士在救孤斗争中献身而死,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悲剧气氛更加浓烈;在主题思想上,屠岸贾陷害大臣赵盾,将赵家满门杀绝。当知道赵氏孤儿被人救出,便下令在全国搜捕,扬言三日之内,不交出赵氏孤儿,就把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三段斩杀。草泽医生程婴带出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合计,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身,救下赵氏孤儿。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子下,含辛茹苦的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杀死屠岸贾,报了赵家满门的冤仇。 另一方面则是在于剧作传达的道德观念——舍生取义。草泽医生程婴,在赵 氏家族三百余口被杀之后,冒着生命危险,接受公主的托孤重任。当屠岸贾因走了赵氏孤儿,而声称要杀尽全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小儿后,程婴甘愿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去拯救普国的婴儿;公孙杵臼原为晋国的老宰辅,因朝政黑暗,不满屠岸贾的专权,罢职归农,远离政事,不与奸佞共事。当程婴为赵氏孤儿和普国婴儿来和他商议时,说到“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言而无信言何用!……我从来一诺千金,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锋,断不做有始无终!”更显他的凌然正气和崇高境界——见义勇为,宁死不屈;韩厥本是屠岸贾部将,看透了“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谗佞的在帅府内安身”的黑暗社会的本质,只是无力抗衡,却有一颗忠贞的心,当查出程婴药箱的赵氏孤儿时,唱到“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对屠岸贾的作威作福,深恶痛绝,毅然决绝的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刎明志。这样深明大义、肝胆照人的忠义之士,将“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毋庸置疑,剧作的悲剧性和忠义之士的大义精神深深的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但剧中的的其它一些情节也应引起思考。剧中多次出现“剪草除根”、“九族不留”、“报恩”这样的词,这也是种种道德观的展现。

比较《窦娥冤》和《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比较《窦娥冤》和《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代主要的艺术形式为戏剧,主要有两个戏曲种类,南方为“南戏”,北方为“元杂剧”。南戏结构体式大体随机而定,剧本长度及套曲运用较自由,大多由“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变化而来(徐渭《南词序录》),在流传过程中,又受到南方各地方言及民间土戏小曲的影响。元杂剧是在宋官本杂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像南戏那样可以自由铺排,而是篇幅短小、结构严紧。一本剧通常分为四折(偶有五折、六折的),加楔子(或不加)而成。 王国维讲:“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享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学生对《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这两部作品非常喜欢,又因前人之言甚是精辟,故而学生在此要对这两部作品的悲剧精神进行比较分析。为什么要以此两部作品作为比较的对象,因为学生发现有一个现象特别有趣,中国的观众非常喜欢《窦娥冤》,它在华人的圈子里深受欢迎;而欧洲的观众非常喜欢《赵氏孤儿》,一七三五年曾有法

文译本演出,后又有英、俄、德等译本,而《窦娥冤》在欧洲则没有这样的影响力,同样《赵氏孤儿》在中国也无法拥有《窦娥冤》这样的影响力。中国正统的戏剧史典籍,如《录鬼簿》、《正音谱》还有《也是园书目》都没有对《赵氏孤儿》进行大篇幅的记载。 元杂剧创作基本上出自汉族知识分子之手。因此它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所持有的彻底批判意识,是与元朝统治带有浓重的民族歧视紧密相关的。在人分等级而汉族是下等人的元代社会里,汉人没有人身安全的保障,随时都会受到欺压和凌辱,这种生存处境激起了关汉卿等一大批杂剧作家对现世生命的关注,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对平等生活的希冀,对人道的呼唤。而这些便构成了元杂剧创作的主导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根本取向。但《赵氏孤儿》似与元杂剧的整体精神不符,它是一部历史悲剧,坊间也流传一种说法称纪君祥是以赵氏喻指宋朝,希望宋朝能够东山再起,但这种说法不具备说服力。 要比较为什么欧洲人喜欢《赵氏孤儿》,而中国人喜欢《窦娥冤》,我们先要从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剧作以元代现实生活为背景,写的是平民女子窦娥冤蒙冤被斩的悲剧故事。剧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母卖到蔡家当童养媳,十七岁成婚,两年后丈夫病死,与婆母蔡婆相依为命。一日,蔡婆向赛卢医收债,赛竟起歹意,企图勒死蔡婆,恰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张驴儿父子本是流氓,听说蔡婆家还有寡居的窦娥,便强行入居蔡家,逼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被窦娥断然拒绝后,张驴儿为达到目的,想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