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学参考提纲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学参考提纲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学参考提纲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姓名座号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执笔:凤娇审核:国庆向阳悦来雪芳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

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学习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法家拂.士

(2)请用“/”标出句中的停顿之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空乏

..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其所不能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细读文章,研讨下面的问题。

1、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本文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4、请写出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拓展延伸

1、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2、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过关检测

九年级姓名座号

五、中考链接。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题)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

一、(2)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

..:犯过失。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

..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曾益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而而后作(表承接)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2、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三、1、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2、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4、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问题研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2、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五、中考链接。

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虚词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虚词学案 【导学】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具体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导思】 一、[然] 四、[为wèi]

五、[因] 六、[与]

十、[于]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然”的用法和意思。 1、父利其然也。() 2、秦王怫然怒。() 3、为之怡然称快。() 4、然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5、曾不若孀妻弱子() 4、皆若空游无所依() 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之怡然称快()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夸父与日逐走。()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则何时而乐耶?()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多助之至() 3、或置酒而招之。()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当余之从师也() 8、无丝竹之乱耳() 九、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1、曹操每自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5、骈死于槽枥之间() 十、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 1、臣以王吏这攻宋,为与此同类。()3、而君以五下里之地存者。() 2、醉能同其东,醒以述以文者,太守也。()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属予作文以记之。()

《孟子》两章 自学参考提纲

18、《孟子》两章自学参考提纲 九年级姓名座号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执笔:凤娇审核:国庆向阳悦来雪芳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 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 学习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法家拂.士 (2)请用“/”标出句中的停顿之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空乏 ..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其所不能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 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的人才观。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学参考提纲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学参考提纲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姓名座号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执笔:凤娇审核:国庆向阳悦来雪芳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 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学习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法家拂.士 (2)请用“/”标出句中的停顿之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空乏 ..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其所不能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 19.《孟子》三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二、 字词积累 1.生字 舜.(shù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 è) 法家拂. 士(bi )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词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 、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句段赏析 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 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死即举大名耳(举:做,干。)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 版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用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城非不深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B C D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

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解析:【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时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不少字。 2.答案:总——分——总 解析:【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来完成。 3.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解析:【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来作答。 4.答案:(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的词语都是本课的重点实词,尤其要要注意通假字的解释。 【点评】这是考查解释词语的题,这样的题,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认真背诵。 5.答案:D 解析:【分析】采用排除法:可以判断得出选项里面有通假字的A B C 【点评】这是考查通假字的题,通假字是古文当中的特殊现象,注意多积累。 6.答案:A 解析:【分析】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可以知道重点在于前半句的翻译,因此,根据背诵可知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是正确的。 【点评】这是考查翻译句子的题,这样的题比较简单,只要平时认真背诵即可。 7.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4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

14谏太宗十思疏 [学生用书P78] ◎语林撷英 “纳谏”名言集锦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 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东汉)王充] 3.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东汉)王符] 4.开收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西晋)傅玄] 5.告我以吾过者,吾师也。[(唐)韩愈]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李世民]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增广贤文》) 8.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 ◎诗海拾贝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赏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学生用书 P78] ◎作者档案 【简介】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作品】《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 【评价】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徵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一位 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徵的功劳,唐太 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言,安国利人, 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徵而已。”他又以“良工”喻魏徵, 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 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徵死后,太宗特地为其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不倦以求的,正是自己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地感谢他。 ◎背景探寻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李世民的奏章。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唐帝国的统治。魏徵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进谏,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他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徵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亦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相关知识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巩固辅导第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巩固辅导第十一 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学而时习之。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B、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举世闻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但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想象力,却如花蕊中的一点露珠一样脆弱,所以轻轻的一点外力,便可能摧残掉它。 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天然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他们天然的想象力又是如何表现的。 ③我们很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常无心扮演着这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清澈,晶莹,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⑤因此,我们常以各种名义轻而易举就把孩子那珍贵的想象力毁灭掉了。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④⑤②③① 【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8《左传》两篇 曹刿论战学案 鄂教版

18《左传》两篇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

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又何间焉( )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长勺()辙()轼( )竭()盈() 旗靡()夫()帛()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何以战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再而衰彼竭我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⑧加⑨安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苏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困于心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参考答案 三、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取义。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一)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1分)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5.(1)特别喜欢(很爱好)(2)他,指公孙仪 6.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8.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9.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10.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2-邹忌讽齐王纳谏研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2.翻译第一段,掌握其中的文言字词。 3.梳理并了解第一段的内容。 课前演练吴王目光短浅,只知贪小利,顾眼前。这一年,他采纳了伯嚭的主X,出兵伐齐。由于齐国小而弱,所以很快被吴国打败。这一日,吴王得胜回朝,文武百官都来朝贺。伍子胥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既不入席也不庆贺,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吴王说:“当初老相国不同意我去打齐国,如今齐国不是被我打败了吗?今天我们庆功行赏,你又一脸的不高兴,这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吗?〞伍子胥可不管吴王高兴不高兴,而是上前一步说:“大王呀,这次你只是侥幸得了小胜。小胜可不能忘了大害呀!你不要只看见有形的利而忘了无形的害。眼前的欢乐会给你带来灾祸。大王呀,吴国的真正敌人是越国,你这次耗费了兵力和财力伐齐,是给了越国有利的时机,我是为吴国担心呀!〞吴王听了哈哈大笑:“越国已被我打得只剩下五千甲胄,一小块地盘。如今他们已服服贴贴作了吴国的臣民,老相国真是太多虑了。〞 伯嚭也趁机插进来说:“老相爷,你也真是的,今日这个大喜的日子,你怎么能讲这么不吉利的话。想那越国早已被我们征服,难道他们还想反天?真是无稽之谈!〞伍子胥狠狠地瞪了这个小人一眼,说:“事情就坏在你这样的小人身上。大王,你不要听奉承话听得头昏脑热,也不要听信小人馋言。要是你再这样下去,越国一定会灭了吴国的。〞伍子胥气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伍子胥忿忿地离开了皇宫。伯嚭和西施在吴王跟前诉说了伍子胥的许多不是。吴王一怒之下,让人送去一把宝剑,赐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捧着吴王送来的剑,对来者忿忿地说:“夫差听信小人馋言,置我于死地。我老了,对吴国也没有多大用处了,死而无怨。只是吴国将要亡在越国之手,我感到痛心。请你转告大王,我死后,叫他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城门上,我会很快看到吴国灭亡的。〞说完就举剑自刎了。 学法指导:如何朗读:1、“主语—谓语〞之间停顿。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2、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停顿。如:夫/环而攻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另外朗诵中还要注意语速、语气、语调以与重音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自学提示 1、结合幻灯片了解课文作者与背景 2、结合课文示X朗读,然后自主朗读课文,和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或节奏。 3、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句子或字词做上标记留与同学讨论解决〕 4、注音 昳窥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5、掌握注释。 讽___________ 纳___________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孰.视之___________ 私.我也:_______ 旦日_____ 服______________ 明日:_________ 美 ___________ 私___________蔽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体会: 小甸子中学九语〔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研学案〔新授一〕上课研学案 一、预习检测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校本练习(含答案)

九(下)语文《出师表》校本练习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一、积累运用(56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_____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三绝”,即“智绝”__________、“奸绝”__________和“义绝”__________。 (2)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表达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汉当时处境进行分析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利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张圣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 ..圣听() (3)以光.先帝遗德()(4)引喻失义 ....()() (5)作奸.犯科.()() (6)性行淑均 ..()() (7)悉以咨.之()(8)行阵 ..和睦() (9)陟.罚臧.否()()(10)以遗.陛下() (11)裨.补缺漏()(12)中道崩殂 ..() (13)先帝之殊遇 ..倾颓也()..() (14)此后汉所以 (15)由是感激 ..()()..() (16)庶.竭驽钝 (17)先帝简拔 ..志士之气()..() (18)恢弘 (19)叹息痛恨 ..() ..()(20)此皆良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 4.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18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三、揭题解题 1.揭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研读分析: (一)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拂乱 曾益拂士舜百里奚 (二)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2. 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 全班齐读。 (三)理解文意 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2. 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 (四)探究内容 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 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7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

姓名,年级: 时间:

7 《儒林外史》—-匡超人 ◎课文导读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篇语,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权势,为了财富,儒林学子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 《匡超人》一文中,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名逐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文痞的现象,充分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思路梳理 匡超人错误! [国学知识诵读区] ◎背名句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论语》中孔子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强调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读经典 经典: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 翻译: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赏析:从词语关系看,国和家的关系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国与家中,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其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作品:《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小说《儒林外史》等。 ◎背景回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