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读音,能准确翻译词语;

2、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课时:1课时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傅说()鬲()奚()行拂()拂士()

三、解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总结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五、翻译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8、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八、问答题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

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3、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4、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证)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6、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或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9、“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0、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1、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2、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

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3、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

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5、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6、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17、“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18、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19、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0、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1、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

而人们贪图享乐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

2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2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6、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7、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

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28、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

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语言要生动,适当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

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2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参考答案:六、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学案.doc

开发区开明中学“两先两后”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定会成功!) 1.熟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重、难点】(记住重难点,学习倍轻松!) 1•熟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先学先思】(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熟读原文,掌握全文翻译。 舜(shun)发于吠(qudn)宙之中,傅说(yuQ)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Q)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d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e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i)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地屮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 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 【后教后导】(以导诱思,学会合作,碰出智慧火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读音,能准确翻译词语; 2、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课时:1课时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傅说()鬲()奚()行拂()拂士() 三、解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总结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五、翻译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8、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八、问答题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附答案 课题: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小组: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你是最棒的!) 1、给生字注音。 畎(qiǎn )亩曾(zēng )益拂(bì)士 拂(fú)乱胶鬲(gé)傅说(yuè)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劳(形使动,使……劳累)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饿)空乏其(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所以动(动使动,使……惊动)心忍(动使动,使……坚忍)性 行拂乱(形使动,使……混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形使动,使……受苦)人恒过(名作动,犯错误)入则、出则(动作名,指国内)(动作名,指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往上托。古义:举用)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表顺接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发:发于畎亩发迹,指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出来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拂士通“弼”,辅佐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②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③而后作奋起④、征于色征验,表现⑤、而后喻了解,知晓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 ⑧、国恒亡常常⑨、生于忧患生存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三、探究展示(合作学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曾益(zēng)行拂乱(fú) 三、解释重点实词。 【发 】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被举用,被选拔。【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海】在海边(隐居)。【市】市井之间。【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苦】原来是形容词,使……痛苦。【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饿】使……饥饿。【空乏】资财困乏【拂】违背、受阻挠。【乱】扰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忍性】就是壮大胆量。【曾】与“增”通假,增加。【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虑】思虑。【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作】奋起,有作为。【色】脸色。【征】征验,表现。【喻】了解。【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出】国外。【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生】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死】使……委靡死亡。【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四、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五、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 3、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4、举于士: 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国家国恒亡。 七、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十二、问答题。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答: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本段运用了事例论证、摆事实 5、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 6、“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舜出身卑微,历尽磨难。 8、开头连用六个“于…中”句强调六个古人在成名前的出身,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 ⑤而后作.⑥而后喻. 2、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 —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 ⑥饿.其体肤⑦空乏 ..其身 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性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 4、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5.翻译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章讲的是和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 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 )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 答: 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 6、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 点,运用了 (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 答:中心论点: 如何提出: 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 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 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 样的事例。 ¥ 答: 1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 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 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A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有“”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答案】 1.战国;亚圣。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关键词:所以、动、忍、曾、益、其) 3.B(错在第三自然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的) B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及答案 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文学常识: 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见《富贵不能淫》学案。 三、整体把握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接下来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这一段论述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对后世的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这段文章的写法也很值得称道。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结论,让人不能不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一、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 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二、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 ..乱其所为行:做,所行拂:拂逆 所以动.以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使…困惑 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有作为 征.于色验 而后喻.知晓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执法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章内容理解 1、文中列举六个人事迹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讨论: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明确:“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明确: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古诗文复习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古诗文复习教案选自《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

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注释】 (1)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苦其心志:使其思想痛苦。心志,思想。志:意志,感情 (3)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4)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5)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6)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使性格坚韧 (10)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原意为过失,错失,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过错的意思。 (11)然后:这样以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一、注音。 畎亩傅説胶葛空乏曾益法家拂士 二、朗读节奏。 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三、翻译。 通假字:曾衡法家拂士 活用:苦,劳饿空乏入出 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课文分析 1、作者介绍。孟子(注释) 2、论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揭示) 论证:{事例论证} (对比论证) 六位历史人物的例子证明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人才的造就需要艰难困苦的磨练。反面论证治理国家没有磨练就会灭亡。 五、积累事例。 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张海迪海伦凯勒)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法入学。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 沉沦,沮丧,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且自学了 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完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多部书籍。被誉为“当代保尔” 她的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一百次倒下,就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只要心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海伦凯勒,自幼两耳失聪,双目失明。面对残酷的命运,海伦勇敢的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她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的小说,到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 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名言: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治理国家的事例:反:夏桀,商纣,刘禅在位时贪图享受,最终亡国。 正:越王勾践经历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苦磨练,最终打败吴王夫差,重振旗鼓。 六、孟子文章特点:骈句较多,排比句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七、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过程: 1. 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 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 3. 自主完成第四题,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第五、六题,自测第七题 三、知识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曾益(zēng)行拂乱(fú) 3、通假字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文章思路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阐述人要在困境中成才的道理;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个人(正面)国家(反面)}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层层推理,论证严密。 5、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四、巩固提升: 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字,是孔子之后的宗师,被推尊为。《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和的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入则无法家拂.士 百里xī空.乏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所以动.心忍性④人恒.过⑤而后作. ⑥征.于色⑦管夷吾举于士.⑧百里奚举.于市. ⑨入则无法家拂士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行拂乱其所为。 五、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 本文讲的是和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主备人:王军霞 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4、知识梳理: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1)、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通假字 1、衡于虑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曾益其所不能 3)、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③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饿其体肤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⑥行拂乱其所为译文: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5)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指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指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指导: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武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二)要明确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3.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4.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犯错误。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忧困。衡: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 6.而后喻:了解。 7.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 8.苦其心志:使┅┅痛苦。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锇其体肤:使┅┅饥饿。 11.空乏其身:使┅┅贫困。 12.乱其所为:使┅┅错乱。 13.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使他受饥饿,资财缺乏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 D

2

3

4

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主观条件起决定作用,可改变不利的客观的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侧重论述了哪个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重于“生于忧患”。 3.本文是作者孟子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导致国家灭亡很好理解,而“出则无敌国外患”为什么会导致国家灭亡呢? 如果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安于享乐,放松警惕,同样也会导致国家灭亡。5.学过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示例1: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现代社会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刻保有忧患意识,经受历练,方能战胜逆境获得成功。在个人成才的路上,既要重视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又要在主观上艰苦奋斗。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才。 示例2:(1)首先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理想的人不仅要树立雄心壮志,还要随时准备去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诸如苦难,挫折,贫贱,屈辱,失败等,要勇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做生活的强者。 (2)另外,还应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另一面,即人生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对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杯苦酒,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不平常的事,才有不平凡的人,正如孟子所说,逆境和磨难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相反,顺境和安乐常常使人堕落腐化,一事无成以至于毁亡。在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才能振兴和腾飞。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个人与国家都具有普遍意义,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 答:越王勾践在患难中至死不渝,卧薪尝胆,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但后期沉溺于安乐中,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 7、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有孟子所说的“忧患”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本文所讲的内容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认识到现代社会仍有各种困难和挫折,获得成功仍需主观努力。 8、本文写作特色: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结构:层层深入。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 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 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 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 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 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使坚韧 {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 ⑤而后作.⑥而后喻. 2、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 骨 ⑥饿.其体肤⑦空乏 ..其 身 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 性 3、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4、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5.翻译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章讲的是和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 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 答: 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 6、第2段是从和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 (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 如何提出: 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 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 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 答: 1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答案 1、实词积累 ①发:起,被任用②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任:担子,责任 ④过:犯错,犯过失⑤作:奋起,有所作为⑥喻:明白,了解 2、词类活用 ①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 ③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苦:使……痛苦⑤劳:使……劳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指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指导 :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武从狱 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 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 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 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二要明确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3.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4.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犯错误。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忧困。衡:阻塞。作:奋起,有所作为。 6.而后喻:了解。 7.征于色。征:表现。色:脸色。 8.苦其心志:使┅┅痛苦。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锇其体肤:使┅┅饥饿。 11.空乏其身:使┅┅贫困。 12.乱其所为:使┅┅错乱。 13.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使他受饥饿,资财缺乏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会使人委靡死亡。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实词积累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 ⑤而后作⑥而后喻 2, 词类活用 ①人恒过②入那么无法家拂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 ⑥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 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以忍性 3, 常考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必先苦其心志⑥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4, 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③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5.翻译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章讲的是与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 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1, 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验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 2, 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 3, 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 4,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辛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需经验哪些磨砺?〔原文〕 答: 5, 一个人经验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 6, 第2段是从与 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论证方法〕。7,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