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附答案

课题: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小组: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你是最棒的!)

1、给生字注音。

畎(qiǎn )亩曾(zēng )益拂(bì)士

拂(fú)乱胶鬲(gé)傅说(yuè)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劳(形使动,使……劳累)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饿)空乏其(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所以动(动使动,使……惊动)心忍(动使动,使……坚忍)性

行拂乱(形使动,使……混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形使动,使……受苦)人恒过(名作动,犯错误)入则、出则(动作名,指国内)(动作名,指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往上托。古义:举用)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表顺接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发:发于畎亩发迹,指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出来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拂士通“弼”,辅佐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②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③而后作奋起④、征于色征验,表现⑤、而后喻了解,知晓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

⑧、国恒亡常常⑨、生于忧患生存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三、探究展示(合作学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四、目标检测:(今日事今日毕!)(原文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这样的

②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所以用来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B)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7. 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答: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

8.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遭遇苦难又都_成才。本文主要论述了(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的问题。

9、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0、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略。

1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逆境中成才。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五、总结提升: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含答案)

《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胶鬲.()孙叔敖.() 曾.益()拂.士()教学相长.()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入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举.于版筑()空乏 ..其身()人恒过.()而后作.()征.于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 1.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 么论证方法?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试题答案——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题复习教师版 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 7.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改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造就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 【答案】 1.过:犯错误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2.(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 (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3.是下联的意思。微祸虽然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4.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后都大有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1)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过:名词作动词,犯错。 (2)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入:在国内。拂,通“弼”,辅佐。出:在国外。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意思是如果上天(命运)要想给你灾祸,那么肯定会先给你一点小小的幸福,让你沾沾自喜从而有点骄傲,所以,当你得到一点幸福的时候不要那么欣喜,炫耀,要懂得受持;如果上天(命运)要想给你幸福,那么肯定会先给你一点小小的磨难挫折,让你提高警惕从而有点敬畏,所以,当你受到一点困难的时候不要那么担忧,要懂得自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说的是困难能够让人有所作为,讲的是“微祸”“福人”,故对应的是下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舜从田地之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相位。他们开始都是平凡人,但是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是苦难造就了他们的人生。所以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六单元 22.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课导学案_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语文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中的第一则。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继承古人注重修身的传统,感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同学进入了青春逆反期,同学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摆脱约束,渴望支配自己的事情。一部分同学对老师或者家长的管教产生了反感,常常在行为上表现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偏相信那个。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适应同学们的心理需求,舍不得放手,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一定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景,就不能围绕“学”来开展自己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适应学科增加的节奏,会出现被动学习的情况。其实,不管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都属于同学们正常的情感。我们老师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八年级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讲为辅,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注意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听、说、读、写都需要训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附答案 课题: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小组: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你是最棒的!) 1、给生字注音。 畎(qiǎn )亩曾(zēng )益拂(bì)士 拂(fú)乱胶鬲(gé)傅说(yuè)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劳(形使动,使……劳累)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饿)空乏其(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所以动(动使动,使……惊动)心忍(动使动,使……坚忍)性 行拂乱(形使动,使……混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形使动,使……受苦)人恒过(名作动,犯错误)入则、出则(动作名,指国内)(动作名,指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往上托。古义:举用)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表顺接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发:发于畎亩发迹,指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出来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拂士通“弼”,辅佐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②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③而后作奋起④、征于色征验,表现⑤、而后喻了解,知晓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 ⑧、国恒亡常常⑨、生于忧患生存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三、探究展示(合作学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3、【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市】,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空乏】, 7、【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8、【动心忍性】 9、【曾益〕【曾】,10、【恒过】 11、【衡于虑】【衡】, 12、【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 【喻】, 14、【入】 15、【法家拂士】 【拂】, 16、【出】 17、【敌国】【敌】,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①:古代楚国都城。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③说义:陈说道理。④方术:所持方策。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⑥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⑦舆:车。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语文版):26古文二则(含答案)

第七单元 26 古文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畎.亩()嘉肴.()相长.() 孙叔敖.() jīn()骨胶鬲.() 空fá() 拂.士() 傅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弗食,不知其旨.也()(4)然后知自强.()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孙叔敖举于海 (2)曾益其所不能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人恒过.B.空乏 ..其身C.饿.其体肤D.苦.其心志5.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 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3)能够体现《教学相长》一文主题的一句话是:。 7.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你的看法。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六位圣君贤臣的事例引出论题,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历过一番艰苦磨炼。 B.第二段就事论事,用一个“故”字领起,表明议论由第一段而生发。 C.第三段先从反面论述了磨难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再从正面论证了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文章第一段使用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著有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 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二)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2. 衡于虑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诗句赏析和基础等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 1.经典诗句赏析 2.文言基础 3.翻译 【考点研究】 一、经典诗句赏析 段落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问题1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1: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问题2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1: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连举六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为 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问题3 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②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 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4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答案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问题5 “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 答案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舜的事例更有力证明本文中心论点。问题6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问题7 用课文原名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①。 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②。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③。 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段落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问题1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什么人? 答案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问题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六位明君贤臣的例子引出后文的议论,并得出结论:要成就事业必须经历磨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二、字词解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劳其筋骨()(2)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 【小题1】(3分)(1)使……劳累(2)通“增”增加(3)在国内 【小题2】(2分)(一个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小题3】(3分)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言实词考点的考查。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解释要牢记在心。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做到具体、精确。如这里“劳”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使……劳累”;“曾”为通假字,通“增”增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困、衡、作、征、喻”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生于忧患”的道理,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预习案: 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 3、试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探究案 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当堂检测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 训练案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2、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 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课堂反思(学文言文,你有什么思考,请写在下面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 苦其心志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 入则元法家拂士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标出两处即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文中第1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 答: *三、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一些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纨绔少伟男。(写出上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得梅花扑鼻香。(写出上句) 宝剑锋自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句) *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给下列画横线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 (2)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 (3)食不给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一个角度,谈谈对范仲淹的认识。 答: 答案: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轲;子舆;战国;思想;教育;儒。 2.使┅┅痛苦;犯错误;国内;敌对的;这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共同点:出身低微,经受磨砺,取得突出成就。举例略 *三、自古雄才多磨难;不经一番寒彻骨;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略。 ⊙发展空间 1.①dàn 吃;②zhé往往,就③ jǐ供应。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附答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本文的作者孟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小题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④人恒过() 小题3: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小题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小题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战国,儒。(每空0.5分) 小题1:①举用,选拔。②使心惊动。③通“增”。④常。(每空0.5分) 小题1:出身贫贱,但经历磨难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2分) 小题1:内容上总结上文说明经历磨难的好处,结构上为下文张本。 小题1:内容上总结上文说明经历磨难的好处,结构上为下文张本。 小题1:学生加强积累古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用自己的话理解“生于忧患”。 小题1:语句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与结构方面来回答。 小题1:应该结合本文的观点,出示不同意的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 习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一、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名,着名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称为“__________”。他是继________之后的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 答案:孟子/孟子·告子下战国孟子轲亚圣孔子孔孟之道 二、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畎.亩之中畎: 3.举.于版筑之间举: 4.空.乏其身空: 5.空乏.其身乏: 6.行拂.乱其所为拂: 7.曾.益其所不能曾: 8.衡.于虑衡: 9.而后作.作: 10.征.于色征: 11.而后喻.喻: 12.法家拂.士拂: 答案:1.起,指被任用 2.田间小沟 3.选拔 4.穷 5.绝 6.拂逆 7.同“增”,增加 8.同“横”,梗塞 9.奋发 10.验 11.知晓 12.同“弼”,辅佐 三、句子翻译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1.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2.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全身困乏。3.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4.困扰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上,然后才能被人了解。5.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安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四、内容理解

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 答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7.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二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三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C 8.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答案: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2021-2022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3题。(1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 (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苦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辄④猱则.已走避高木则 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胶鬲(h) B.傅说(shuō) 拂乱(f) C.曾益(zēng) 拂士(b) D.忧患(yoū) 后喻(yǜ) 解析:A项鬲应读g;B项说应读yu;D项忧应写作yōu。 答案:C 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A.发展,开展 B.发生,生成 C.发现,显现 D.起,被任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A.事故 B.原因 C.故意 D.所以,因此 (1)解析:发:起,被任用。 答案:D (2)解析:故:所以,因此。 答案:D 3.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因为上天将要降下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 B.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C.由于上天将要把大任务给这个人。 D.这是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的缘故。 解析:抓住【关键词】:^p 故应解释为所以。 答案:B 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抓住【关键词】:^p 生死,这两个词是使动用法。 答案: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教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26.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某某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忧患.(huàn)畎.亩(quǎn)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一内容解读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论点。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的事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技法总结 1.据事论理,层层推进。 文章列举同类事例,揭示出“成就大业”与“艰苦磨炼”之间的关系。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催人奋进。 2.语言精练,精用修辞。 文章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

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论证多样,逻辑严密。 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再如罗列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例等。 短文开头用排比句式举出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承接这些事实,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让人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三主题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