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执教:王守松整理:张金兰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咱们学习《孟子两章》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师:找同学来读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生: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

三、合作交流

师:请你将前四个字再读一遍

该生:诵读文章

师:诵读文章,好,请坐,学习文言文第一步是什么?

生:读准

师:读准什么?

生:字音、节奏

师:好,学习文言文第一步就是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家都预习了,请大家齐读一遍,课代表同学领读。

课代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

(众生齐读。)

师:读的不错,但是有一个地方的停顿我觉得有点问题。课代表,空乏其身后面这一句是怎么停顿的?

课代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们认为是:行拂乱/其所为,后来我们又觉得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

师:开始是停顿一处,后来停顿两处,对吗?大家对这句话的停顿有疑义,待会我们再一起探究。请问大家,学习文言文的第二步是

什么?

生:读懂

师:对,我们得弄明白文中的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句子的意思,每一段的大意。请大家拿出学案,昨天我们都已经结合学案对文章进行了自主学习,我点评一下大家学案完成的情况,完成比较好的同学有(念学生名单),优+表扬。下列几个同学要注意(念学生名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做得应该再完善一些,或者说思考再深入一些、做得再认真一些。(对作业不合格的同学没有尖锐的提出批评,而是委婉地示意,充分尊重学生)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成果,请大家看黑板(多媒体出示交流要求):小组长主持,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要求依据学案,一号教会四号,二号教会三号,同时进行,五到八分钟交流完毕。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开始

(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内容,即疏通文意。课前各小组已经将自主学习的内容以海报的形式贴在了教师的墙上,学生以组为单位下位看着海报交流,老

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来回的巡视,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

四、质疑问难

(各小组交流完毕主动回到座位)师:好,大家已经交流完了,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字词句的理解拿不准,可以提出来。

生:第二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表什么关系?

师:“而”表几种关系?

生:五种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的理解是这个“而”表承接关系

师: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现在脸上,发出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师:对,前面这一句“而后作”跟这一句一样,连接的两个词有

先后关系,表承接。请坐。非常好,问题提得有价值,回答也非常好,各加一分。继续提出你的疑惑。

生: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翻译成“在”还是“因为”?师:本课的“于”特别多,谁能解答这个“于”的意思?

生:……(生不答)

师:这里的“于”就是在课下注释上的解释:因为,由于。把这个注释读两遍。(生自由读两遍)(及时强化知识点)对本课其他地方的“于”还有没有疑问?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该翻译成“到”

师: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该翻译成“给”

师:好,还有其他答案吗?这个地方翻译成“给”比较好。谁能对这一课其他地方的“于”谈谈理解?

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四个“于”什么意思?师:谁能帮他?

生:我认为这个四个“于”是“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方面感到不顺畅,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表现在声音上,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师:非常好。请坐。还有其他字词没解决吗?

生:第二段第二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则”的理解?师:请坐。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如果

师:嗯,“则”一般理解为“就”,但是这个地方理解为“如果”,请你将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下

生: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

师:还有吗?

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则”怎么理解?

师:谁能理解?

生:应该是这种情况

师:对,这种情况、这种情景,请坐。还有疑问吗?(生不再举手)大家能提出

这些问题,说明大家在预习中学习的非常深入,思考很到位。大家一定把这些问题在学案中做好记录。(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表扬,并教给学习方法。)

五、精讲精练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也有问题(多媒体展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刚才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划横线这句话怎么停顿的问题。这句话你认为如何断句,谈谈理解。生:我看了看课下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他做事不顺。所以我认为这样停顿:行拂乱/其所为。

师:你是这样的理解的,好,请坐。(多媒体展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大家请看整个这一句话他用了什么修辞?句式都一样。

生:排比

师:大家看看前面的句子从哪里停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前后对偶的句子常用的朗读停顿方法。之前,这篇文章其实是没有标点的,后来辅以句读,以利诵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是东汉的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加的标点,这个标点加上后一直成为各种教材、资料所争论的地方。这整句话去掉标点,如果让你加的话,你如何加?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说说你的见解。1700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这个问题中纠结着,我们只是在进行大胆的探究和尝试,对与错都没有关系。

生: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说说你这样划分的原因。

生:因为课下注释上解释是资才缺乏,其身行是他做的事,其所为也是他做的事师:“身行”你谈了自己的理解。孟子的文章里用的

偏义词比较多,也就是说他只是偏指某一个方面,并不是两个方面的意思并重,他将一个方面虚化甚至没有,比如“苦其心志”中的“心志”主要是“心”,没有“志”,这就是偏义词,这个“身行”可以理解成“身体”。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探究,大家掌声鼓励一下。请坐。

师:不过呢,我们一直用着这个版本,我的观点是行拂/乱其/所为。这是我的理解。这种有争议的,考试的时候一般不会呈现。我的第二个疑问是(多媒体呈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过”该怎么理解?)这个“过”该怎么理解?

生:过:犯错误的意思(该生虽然回答对了,但是声音非常小,老师及时提示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大点声,并注意利用课下注释)师:非常好。这里的“过”,当动词用,犯错误的意思。你把这句话一块理解一下,你看看能不能讲得通?

生: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师: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你觉得讲得通吗?

生:……

师:我举个例子。酒后驾车造成车祸,一命呜呼了,你还有改错的机会么?这种情况下,这种解释就讲不通。所以,虽然人教版给出了“犯错误”的解释,但是,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成“悔过”即“反省错误”可能会更好些。大家可以再试试。生:人常常反省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师:因为他反省错误,所以他才去改正。当然,课本既然给出了我们解释,我们在考试当中就按课本上的来,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师:通过我的这两个问题,我就想告诉大家一点,我们学的课本就是众多观点当中相对完备的一种,那更完备的说法期待我们共同去探究。有没有学术上绝对的权威啊?

生:没有。

六、展示评价

师:好,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展示评价环节,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我说一下评价要求:一组检查二组,二组检查三组,以此类推。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好记录,并打分;

每组三号四号同学主讲,二号补充,要求先读句子,后翻译,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评价时,有问题的就把问题指出来,没有问题就直接给分,争取五分钟完成,课代表做好记录。好,现在开始。(各组快速有序地进行检查,可见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不是临时的表演。)生:老师,我检查的是二组的***和***。***说的是整个文章的翻译,***说的是文章的虚词和各个虚词的意思,他们说得都很好,学习态度也都很好,有一两个错误,我指出来以后,他们都及时纠正了,我给他们打9.8分。

师:9.8分,好。(老师暗示下一组继续)

……

生:我检查的是四组的李蓓和刘帅。他们表现的很好,然后李蓓在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之”的时候,他翻译的是“的”,我们组翻译的是“助词,表限定关系”,因为在《出师表》中,我们学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之”也是“助词,表限定关系”,所以我们在这儿翻译的是这个意思。

师:也就是说这儿翻译成“的”解释不通。对,就是助词,表限定关系,请坐。打了多少分?

生:9.9分。

师:好,请坐。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五组的***和***。他们两个都各有一个错误,一个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应该是“给”的意思,老师刚才已经强调了。第二个错误是“困于心衡于虑”中间加了个“而”字,我给他们组打9.8分。

师:好,请坐。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六组的***和***,他们两个说的知识点都对,但是***在回答时声音不够洪亮,打9.9分。

师:恩,在回答问题时声音一定要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你的精彩发言。(老师示意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七组的***和***,他们的声音特别的洪亮,而且回答的也特别的流畅,拓展的知识也非常的有价值。唯一的遗憾是刚发言是没说自己代表几组,所以我给他们打9.9分。

师:发言不规范,没说“代表几组”。(师面对这位同学)在今后的发言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发言,好吧!

该生:好的,我记住了。

师:好,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八组的***和***,他们翻译的都挺好,实词、虚词说的也很正确,但是,有两点不足,第一个是***的声音不够洪亮,第二个是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时漏掉了“在国内”的“在”。

师:这是个重点词,大家一定要注意。

生:我给他们打9.8分。

(师示意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九组的****和****,***翻译都对了,***出现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孙叔敖”的“敖”读音应该是二声,在一个“舜发于畎亩之中”之中的“发”应该是“被任用”的意思。所以我给他们打9.6分。

(师示意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十组的***和***,***有一个错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是“这”的意思,他翻译成了“这样的”,最后一句没翻译出来,由另一个学生补充上的,打9.8分。

师:好,9.8分。继续

生:我检查的是十一组的***和***,他们说的都很流利,古今异义词说也都对,只是个别的地方说的不够准确,我打9.9分。

……

(十三个组学生逐一发言,老师在整个一轮的发言中及时给出或肯定或强调的评价。)

师:好,都发言了,课代表要记好各组的得分,这是大家学习成果的评价。通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互查互纠,整篇文章的内容大家就理解了,带着你的理解,我们把课文读一遍。“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读

(生齐读全文)

师:大家读得非常洪亮。我再说一说,学案第二大题“课堂探究”这个题目的情况。从昨天大家完成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很多同学从篇章结构对文章进行了分析,但却没有谈到语言修辞,有的说到了语言修辞,但却没有指向具体的内容;第二,对于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太空泛,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生活的经历来谈。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地方,回去再完善一下,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这是我们下一个课时要重点探究的内容。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合作、在交流、在展示、在记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基础知识落实非常到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意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极具雄辩力的议论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善用排比、对偶等手法,气势磅礴。针对学情,把这堂课定位为诵读型文本加写作型文本的综合课,全课围绕“读写结合,体会文章之‘最’”这一主任务展开,在做好知人论世的教学铺垫之后,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完成教学。 第一次活动是读懂文字大意,积累最出彩的警句。这一板块重在诵读,通过“三读”引导学生做好字音字形、文言实词、名言警句的积累。 第二次活动是读出文学意味,品析最雄辩的手法。重点是品析铺排手法的运用,感受《孟子》的雄辩色彩。 第三次活动是读出文化内涵,学会最严谨的表达。主要通过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思维严谨地表达。 整堂课,从文言文的文字教学到文学品味,再到文化感悟,循序推进,三个板块的活动分别对应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注重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打通。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说起孟子,上节课我们才了解过,看屏幕,我们从名、时、地、评、作等方面再次做好积累。 (屏幕显示,学生自读)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人称为“亚圣”。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读写结合,体会文章之“最”。(屏幕显示) 学习任务 读写结合,体会文章之“最” 师:我们将通过三个活动来诵读、理解、赏析这篇课文。 (屏幕显示) 主要活动 活动一:读懂文字大意,积累最出彩的警句 活动二:读出文学意味,品析最雄辩的手法 活动三:读出文化内涵,学会最严谨的表达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读懂文字大意,积累最出彩的警句。 (屏幕显示) 活动一: 读懂文字大意,积累最出彩的警句。 师: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一读,读准字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 )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 )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闯关 第一关朗诵 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an )亩 傅说(yue ) 胶鬲( ge ) 孙叔敖( ao ) 拂乱( fu ) 曾益(zeng) 拂士( bi ) 舜 (shun) 百里奚( xi ) 2、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 (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 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 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 市:市场 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 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第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讲教案第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

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完成目标一)。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那位同学来读一下? 1、作者简介 2、《孟子》简介 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完成目标二)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生自由轮读。(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勇气可嘉。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来,看一看。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 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 四、整体感知(完成目标三) 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 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 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五、学习第一段(完成目标四) 1、(师引入)为了证明观点,作者在第一段举出了几个例子? 这一段的注释很详细,请大家对照注释,看通全段。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也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一下。 2、请同学们特别注意两个字的意思。(举:被举用;发:起用) 3、讨论一下:这些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我有提示的哦。 他们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平凡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着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着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学习生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1)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并解答)。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此句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经历磨难的考验,必须使自身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该句从个人延伸到国家,道理相同。最后全篇的末句再次将本文的观点明确了出来。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确: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即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把握生字、词。 2、把握作者、体裁、中心。 3、明白得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专门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1、2、3。 【教学难点】 4。 【教学方法】 抢记法,竞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刻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形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竞赛成绩。) 畎(quán)亩:田间水沟 傅说(yuè) 曾(zēng)益:增加 胶鬲(gé) 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乱:违反、阻止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因此动(使……打搅)心 忍(使……坚强)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止)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给) 征于色(在)

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一、人物导入: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长廊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政治上的旅行者——辗转诸国,四处宣讲;他,是战国说客中的佼佼者,——唇枪舌战,才思敏捷;他,是百家争鸣的儒家亚圣,——民贵君轻,圣者境界。他就是———孟子。孟子,作为一代亚圣,儒家宗师,著书讲学,将其思想见解凝结为《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中说: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习目标: ①素读,步步为营。 ②译读,明文解意。 ③悟读,准情酌理。 师:文言文的学习,读是第一要义。首先用读的方式走进这篇文章。 三、素读,步步为营。 1.素读,步步为营·读准字音师:在预习时我们读了文章,现在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课文(指定一生读。)读错的同学批注一下。接下来,我们读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蓝色字体这几个字的读音。(屏显,生齐读。)师: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再读一次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准确响亮。(生齐读。) 2. 素读,步步为营·读出节奏。师:再给大家提一个小建议——要读出领起字的拖音。老师来做个示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谁来说一下,这两句应该怎么读?(屏显。)所以动心忍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所以——动心忍性。” 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师:还要读出语法结构的停顿。请同学们在文中批注全文停顿,自己一边读一边划分。 3. 素读,步步为营·读出气势。 师:再给大家增加一点难度,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气势。(师范读。生齐读。)师: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特别讨厌孟子,认为他不配称“亚圣”,还下令取消了他配享的圣庙之位。但他晚年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时,禁不住拍案叫好,立马恢复了孟子配享的圣庙之位。由此可见,这句至理名言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这句,我们也要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同学们一起来读。“舜发于畎亩之中”,预备,起——(生齐读。)4. 素读,步步为营·读出抑扬。 师:第2段要读出说理的抑和扬。抑,就是要读得低沉;扬,就是要读得振奋。比如,“人恒过”要读得低沉;“然后能改”要读得声音上扬。同学们先读一读,然后我们分角色一块读。男生读抑,女生读扬,合读最后一句。(抑)人恒过,(扬)然后能改;(抑)困于心,衡于虑,(扬)而后作;(抑)征于色,发于声,(扬)而后喻。(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师:全班一起读全文,要读出雄辩的气势和说理的抑扬。(生齐读全文。) 四、译读,明文解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一边通译全文,一边把文言现象和疑点、难点记录下来。(先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再小組合作整理疑点难点。) (屏显。)集一组通假字:找一群活用词:析一个虚词的用法:译一个重点的句子:答疑后检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 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 “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 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 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 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 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 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如何编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等奖1 一、本文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行为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困于心忧困

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经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 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 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 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 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 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 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 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 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一等奖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一等奖教 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 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 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 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1) 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 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 5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 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生:课前背诵名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这些名言是谁写的吗? 生答:孟子。 师说: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生介绍,师补充。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孟子的经典之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交流回顾: 师: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或学习文言文的哪些内容? 生:读通文章,疏通文意,背诵、赏析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等 师:其实学好文言文就是要读好,要想读好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点拨:(1)注意通假字的读音。(2)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文章,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2、检查读书情况: (1)板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学生齐读文章 三、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作者:李妮妮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和济宁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济宁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两位举世闻名的圣人—孔子和孟子,济宁由此被称为“孔孟之乡”。作为“孔孟之乡”的主人,你们对老乡孟子一定有更多的了解,哪位同学愿意向我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 生1:孟子名柯,字子舆,是孔子的孙子孔汲的再传弟子。 师:你是从他的姓名以及他和孔子的关系这两方面来介绍的。 生2: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有“亚圣”之称。 师:这是对他的评价。 生3:孟子是山东邹人,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师:你是从孟子的生活地域及主要思想方面来介绍的。 生4:孟子早年丧父,生活艰苦,后来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但屡遭碰壁。另外,我还知道关于孟子的一些故事,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抒”等。 师:同学们对孟子了解得可真不少,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对孟子有了更全面的一些认识。我们在识记一位作家时,就可以从名、时、地、评、作等方面入手。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板书课题。)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师板书:读好。)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

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 (一生读。) 生1:这位同学节奏读得比较准,但是有两个字读得不准,“曾益其所不能”中的“益”“和“而后喻”中的“喻”应该是四声。 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听得很认真,而且一直在思考,听与思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那位同学尽管读错了两个字,但是其他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她却读对了,如“傅说”中的“说”、“曾益”中的“曾”,她都读对了,真不简单!让我们把这些易错的字词再读上几遍,加深印象。 (生自由地读这些易错字。) 生2:我觉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句子的节奏,她读得有些模糊。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生2: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生3:我觉得这位同学在读“空乏其身”时的节奏不够准确,我认为应该读“空/乏其身”。 (其他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 师:看来同学们不同意这个看法,那么,在划分句子节奏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吗? 生4:我是在理解了这个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划分的。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我再问刚才这位同学,你能大体上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吗? 生3:能,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师:那你认为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划分节奏呢? 生3: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是正确的,是我错了,就应该读成“空乏/其身”。 师:你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改正错误,真的很佩服你的勇气! (生自发地为他鼓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被称为"至圣",那么被称为"亚圣"的又是谁呢?(孟子)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却没有一人被称为"亚圣",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孟子才被称为"亚圣"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他的思想,他的学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也经过了无数的删改,可《孟子》二章却依然稳坐期间,我想也许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不仅对当时有意义,对后来以至当下都有着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吧。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人和不仅仅适用于战争、治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适用。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样,不仅适用于国家,更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指导意义。 整堂课,主要就是读。 一读: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读,单个学生读,正字音;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了解内容。 4、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分组读,根据文章结构分成四部分读 6、小组轮读,有读有听 二读:疏通文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 插曲: 师:老师为什么不让大家看参考书,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语句来解释。 生:死于安乐 师:有点大,有点远。 生:苦其心志 生:饿其体肤(当时是上午最后一节课,11:50才能下课。) 师:把知识与生活联结了,这是多好的学习方式呀。 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师:看刚才同学翻译不出来时,脸上的神色,虽然称不上憔悴枯槁,但也面露难色。有些同学还在不停的说:"这句话怎么翻译呀?"这不就是表现在脸色上,从声音发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你才会越来越明白。 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师:你刚才翻译不出来时是什么感觉? 生:心里困惑 师:对,对于翻译这样的小事,我们心里困惑;对于面临艰难困苦的大事,就是内心忧困了。 生:思虑阻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师:你经历了困惑,和思虑阻塞,最后翻译出来了,多有成就感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 计(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