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

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课时

一句话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背诵课文。能疏通文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课前一赛熟读课文、了解常识

1.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与门人所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独立自主学习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 ) 孙叔敖.( ) 畎.亩( ) 傅说.( )

鬲( ) 奚.( ) 拂.士( )

3.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畎亩: 士:市:

空乏:行拂乱其所为:

恒过: 而后作:而后喻:

入:出:敌:外患: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于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拂.士: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

6.一词多义

国.:国.恒亡(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法家拂.士( )

去国.怀乡( )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舜发.于畎亩之(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发.于声( )

死于.安乐( )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7.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8.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交流点拨】(1)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10.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适时点拨。

当堂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悦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贵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一、文本精读深层探究

11.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

12.第二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1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1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归纳总结:

课文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入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三、拓展延伸

16.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劳累)

B.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以遗陛下(给予)

C.行拂乱其所为(干扰)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D.又何间焉(隔阂) 故天将降大任(责任)

2.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这一论断,是作者在观察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充满辩证思维,十分精辟。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B.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D.本文的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成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

1.C(《史记》是编年体史书)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 鬲(gé) 奚(xī) 拂士(bì)

3.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发迹,兴起。畎亩:畎,田间小沟;畎亩,田地。

士:狱官。市:集市。

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资财贫乏。行拂.乱其所为:拂,

..违背(意愿)。

恒过:常常犯错误。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匹敌,相当。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

..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6.一词多义

国:①国恒亡(国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③去国怀乡 (国都)

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死于安乐 (在)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②发于声 (显现,显露)

7-10略

当堂训练.略

11.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2.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作者的观点是:人在接受大任之前,身心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本段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道理相同的句子: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1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国家治理。(从正面论人,从反面论国家。)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缺少了忧患意识,反而使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作者的辩证思维,显示了无比的智慧。

14.本文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①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15.点拨: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

16.点拨:①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②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民本思想。③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④孟子还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当堂训练.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

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课时 一句话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背诵课文。能疏通文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课前一赛熟读课文、了解常识 1.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与门人所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独立自主学习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 ) 孙叔敖.( ) 畎.亩( ) 傅说.( ) 鬲( ) 奚.( ) 拂.士( ) 3.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畎亩: 士:市: 空乏:行拂乱其所为: 恒过: 而后作:而后喻: 入:出:敌:外患: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于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拂.士: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 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 6.一词多义 国.:国.恒亡(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法家拂.士( )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们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 3.士:狱官。 4.故:所以。 5.降:下达。 6.任:责任,使命。 7.苦.其心志:使……痛苦。8.饿.其体肤:使……饥饿。 9.劳.其筋骨:使……劳累。10.空乏:财资缺乏。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 ..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受到不顺 1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坚强。 1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能:才能、才干。 14.人恒过.:恒:常常。过:犯错误。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1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色:脸色18. 发.于声:显露,流露。 19.而后喻.:了解,明白。20.入.则:指在国内。 21.出.则:指在国外。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3.拂.士: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25.所以 ..动心忍性:用(通过)这些办法 26.然后:这样以后2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9.而死于.安乐也:在 30.所以.动心忍性:用来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著有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 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二)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2. 衡于虑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

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时计划】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孟子的另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感受一下孟子是如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从以上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点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精品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四、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掌握举、发、士、市、恒、法家拂士、敌国外患的含义; 2、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七个使动用法;曾、衡、拂三个通假字的用法; 3、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即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4、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理解,掌握两文在论证、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过程: (上课准备过程省略) 师:结合注释,理解文章,找出并解释文中三个通假字、七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试着翻译它们所在的句子。(学生翻译的很好,过程略) 师:通过阅读,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活着就有忧患,死了就安乐了。 生2:书上有解释,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师:某生预习时注意了注释,说明会学习,也说明学的认真。那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忧患、安乐的含义吗?分开来,逐字解释。 生:忧,是内心的忧虑,患是外部的灾难;安是安逸的生活,乐是欢乐的内心。师:太棒了。那么,生和死在本文是指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吗?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看书,讨论,明确:生和死都是比喻义,在文中指的是国家的亡和个人的成长或成才问题。 师:在文中找出“死”的同义词,并且把论述“死”的整个句子读出来,说说什么意思。 生找到了“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且翻译理解。,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能够把并列的两个词语“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全部译出而不遗漏,能够在国家前面加上“这样的”,使句子连贯,并且正确理解的“恒”的含义。那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国家“恒生”呢?运用原文的句式回答一下。 生: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国恒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六人小组派代表轮流展示翻译结果,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答,组员记录重点字词。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5)概括文章主旨: 互学要点笔记 四、达标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堑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空乏其身()舜发于猷亩之中() 苣其心志()人恒过()百里奚举于也()()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用课文词语回答) 比较阅读:【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解析版)

23.《孟子》三章——群文阅读 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最终成就不平凡事业名人的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考点解读】 “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要求能够全面把握文段内容,并对文段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归纳概括。 常见考点: 0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02.本文(或这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0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技法点拨】 一.宏观掌握宏观掌握文段内容,要求全面、准确,不要遗漏细节。 二.分析评价要注意两点: 01抓住文章关键句,主要是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句子等。抓住了这些句子,概括文段所阐述的观点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 0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可更全面,准确、深刻。 【真题演练】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①常山太守。 禄山反,史思明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②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孟子》是“四书”之一。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知识重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全文展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表示判断) 2.双重否定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 (六)成语积累 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鉴赏品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句翻译 1、 注释:1.[舜发于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6.[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翻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悦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初而用为大夫。 2 8.[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9.[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0.[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11.[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行动不顺遂,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 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 ,梗塞、不顺。14.[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诗句赏析和基础等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 1.经典诗句赏析 2.文言基础 3.翻译 【考点研究】 一、经典诗句赏析 段落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问题1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1: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问题2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1: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连举六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为 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问题3 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②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 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4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答案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问题5 “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 答案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舜的事例更有力证明本文中心论点。问题6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问题7 用课文原名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①。 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②。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③。 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段落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问题1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什么人? 答案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问题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六位明君贤臣的例子引出后文的议论,并得出结论:要成就事业必须经历磨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考点清单 一、基础知识梳理 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孟子》长于修辞,善用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的例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写作特色】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如文章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构成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P130“课后习题三”) 【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畎亩之中 【现实意义】要想成才,一定要先经历磨难,只有经历了磨难,才会有所作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养尊处优,耽于安

第六单元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千古江山,人杰辈出。他们或睿智善辩,阐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聆听古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胸襟。 单元概览

阅读 23《孟子》三章 知识助读•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题目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2.知识链接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 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 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 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磚,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5)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粥”,辅佐) 2.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三里之城.(名词,内城) 城 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但是) 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动词,到)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戒之.日(代词,指出嫁的女子)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拂 人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 目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标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导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航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本解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解决之道。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出的。 2.文题诠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题目是编者加的,可译为“常处忧愁患害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自然醒目,主旨突出。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了逆境能造就人才,进而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诉人们“逆境出人才,多难兴邦”的道理。 4.内容解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生动地阐述了“逆境成才,居安思危”的道理。全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第二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由个人推及国家,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结构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部分 (论据)第1层:(1句)列举古代六位先贤起于贫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暗示:逆境也能成就人才。 第2层:(2句)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论证)第1层:(1—2)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对比论证) (论点)第2层:(3句)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写作特色: ①论证严谨,逐层推进 文中开头第一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进而用道理论证阐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第二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由个人推及国家,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说理逐层推进,论断水到渠成,由点及面,逻辑细致。 ②善用排比,气势磅礴 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使文中读来气势磅礴,给人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③多用短句,有节奏感 文中运用短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论证忧困挫折对于一个人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阐明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很好地表达的中心。 7.精彩语段:(赏析)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句子语法、翻译、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赏析)解析:此句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在语法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处于贫困之中,使……受到扰乱”。“动”和“忍”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到惊动,使……坚忍”。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句子翻译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惊动,使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