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艾灸的主要作用: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与否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滋阴补阳的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如何排出病邪?

艾灸是通过一些日常生理反应,将身体里的病气排出;这是艾灸后身体好转的一种瞑眩反应,而很多艾灸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会误以为做了艾灸,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弃艾灸,很可惜!

1、出汗排湿邪:

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

这是正邪相搏的一种体现。一般加大灸量,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风邪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

这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味道很重:这也是一种排湿气的反应。

5、咽喉肿痛,牙痛等:

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6、初次艾灸,会有口干的症状:

没有关系,可以多喝水,降火气。

7、头晕耳鸣,眩晕:

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

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排出分泌物:

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事出现暂时性失调:

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大姨妈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

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

试论《扁鹊心书》“保命之法”

试论《扁鹊心书》“保命之法”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以及灿若繁星的岐黄医家中,南宋的窦材还算不得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名医,其个性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的医疗方法至今未被中医界所广泛理解或运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名小卒”,却没把张仲景、孙思邈、王叔和等名家放在眼里,认为其“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扁鹊心书·序》),并以“三世扁鹊”自命,且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1]。窦材自恃“得黄帝心法”,但托扁鹊之名,结合“四十余稔之所治验”,于晚年成就《扁鹊心书》(成书于1164年),书中断然提出并应用“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自古“狂傲之人必有过人之处”,窦氏保命三法值得静下心来深入探讨与研究,笔者不揣浅陋,略述一二,管窥其理。 1.“灼艾”祥识 关于窦材首推灼艾为保命第一要法,有医者对其作了一些讨论与总结。笔者以为,若下面几个关键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探讨都显得空泛,且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在《扁鹊心书》论述的120多种病证的治疗中,“灼艾”就有80多种,也无法想象其能治大病、救性命的真正含义,更不要说运用了。第一个问题是:窦材为什么非得用直接灸(艾炷灸)?其二:为什么需要如此大量的施灸壮数?再者:治疗如此多的病症,窦材缘何仅选寥寥数穴? 考“灸”字来源,《说文解字》言“灸,灼也”,即是用艾火烧灼之意。烧灼并不是熏烤,“灼”要着肉,“烤”不需着肉,为何要着肉?《千金要方》云“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则曰:“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著名灸疗大家周楣声认为[2]“着肉的直接灸‘作用持久(通过灸疮),刺激均衡,对慢性及久病具有潜移默化的为他种疗法所不及的优越之处,使疾病的好转和恢复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而对于急性病,在急剧强烈刺激下,也‘每可当即生效’。”这种办法是温和灸、TDP神灯以及其他现有的灸疗方法所无可比拟的。 关于窦材治病艾灸壮数可多达五六百壮,这在当今灸疗临床上是极少见的。窦氏自己解释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指出病情轻重与艾灸壮数的直接关系。而病情的轻重与人一身阳气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阳生阴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生化之权,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岐黄灸养生——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艾灸的主要作用: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与否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滋阴补阳的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如何排出病邪? 艾灸是通过一些日常生理反应,将身体里的病气排出;这是艾灸后身体好转的一种瞑眩反应,而很多艾灸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会误以为做了艾灸,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弃艾灸,很可惜! 1、出汗排湿邪: 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

这是正邪相搏的一种体现。一般加大灸量,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风邪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 这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味道很重:这也是一种排湿气的反应。 5、咽喉肿痛,牙痛等: 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6、初次艾灸,会有口干的症状: 没有关系,可以多喝水,降火气。 7、头晕耳鸣,眩晕: 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 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排出分泌物: 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事出现暂时性失调: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的特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下面笔者就“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及在未来医学中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治未病”与“逆针灸”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因此,“治未病”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它的最终目的应是防病防变保健延年。 “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逆针灸”因具有注重机体自身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特色在众多防病保健方法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手段,至今还以其独特的功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逆针灸”的手段来“治未病”是针灸学中重要内容。它是依据疾病预防原则而设立的具体针灸方法。《内经》的正气学说对其影响深刻。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中医理论认为:机体

督脉灸——灸中之皇,扶正扶阳第一法

督脉灸——灸中之皇,扶正扶阳第一法 文/夏师兄 古代医学中,针砭灸药,为四大正统方法。 针者,针刺穴位。 砭者,砭石刮痧。 灸者,纯艾绒或者艾绒混合中药,点燃后,以热力内透经络穴位。 药者,中药内服,外治。 我们今天重点谈论灸法,《黄帝内经》的历史有2000多年,而古人用火灸法治病保健的历史,则有1万多年,可谓是历史极其悠久。 是伴随着人类对火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 灸法的正解 灸,观其字形,顾名思义,火力久久的作用于身体穴位,而产生的治疗作用。 现在很多人,把灸法用坏了,把老虎变成了病猫,为何呢? 灸,火力久久的内透。 两个关键点,第一,火力要充足。第二,时间要充足。量变引起质变。 这两个关键点,能不能达到,就决定了治疗调理的效果,有可能

是天壤之别! 《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把灼艾之法,列为所有扶阳保命方法中,最强的,排名第一的治法。 丹药,主要是含有硫磺等矿物质,多有毒性。 附子,百药之长,更是有大毒。需要善于运用,才能保证安全。 医书又云:凡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有些地方,针药不能到达的地方,必须要依靠灸火之力,才能达到。

李时珍云:灸火能够透三阴而除百病。 阅读过我之前文章的人,都知道,中医的根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阳气能够充足而流畅的运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则百病不生。 两个关键字:充足,流畅! 所以,《内经》云:百病生于气。 阳气,气机运行的逆乱反常,是百千万种疾病的直接原因。 气机具体怎么运行的,那就要认真看一下,我们所画的气机图。 •附图1:气机图

艾灸名言警句8.14(1)(1)

艾灸名言警句8.14(1)(1) 艾灸的名言警句《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 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苟为 不蓄,终身不得。”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 泉常温暖。”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 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宋代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13.《针灸资生 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15.《针灸 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16.宋《备急灸

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 视之,亲为灼艾。”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 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 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 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3.《养生 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 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28.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30.宋代窦材《扁鹊心书 》中提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31.知艾者福,善灸着寿。32、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医学入门》明李 挺33、火气已通,血脉乃行。《黄帝内经》34、(五藏之腧)灸

化脓灸——扶阳固本之道

化脓灸——扶阳固本之道 化脓灸,直接灸的一种,施灸时把艾炷放置在体表穴位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灸疮、流脓,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化脓灸对疑难杂症往往获得顿起沉疴、升阳祛病的奇效!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和邪气都可以按宏观和微观进行分类。比如:正气可以分为元气、元精或抑癌基因、有益微生物等,邪气可以分为寒邪、湿邪或癌基因、有害微生物等。如果通过用鼓舞正气的办法去战胜邪气,不就等于用鼓舞抑癌基因的方法去战胜癌基因了吗? 癌症就是阴邪在体内大量积聚的表现。因为正气虚损,血脉不能顺畅运行,才会形成癌症;如果正气充足,血脉顺畅,就一定不会产生癌症,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人是因为正气“过于”充足而患病的。既然已经有了癌症,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气的方法,将病邪驱除。这个方法就是利用重灸时产生的强大的“通窜”力量(癌症就是积聚,积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极大地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将癌瘤化掉,并疏通血脉将垃圾输送出去。如果能够给自己重灸300大壮以上,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话。 艾炷产生的强热,对于身体来说就是“外来力量帮助正气作战”的阳气,这股不断渗入的阳气,一方面温化阴邪,一方面鼓舞脏腑正气,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就会按照固定的途径,将阴邪逐渐排出。阴邪是积聚坏死的气血,依照此理,只要施以重灸,“通窜”的力量就会使有积聚坏死的地方疼痛异常。 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指因为经脉不通,人体自身的阳气就会被调来进行通窜,通窜的过程就会使人感觉疼痛;不通的经脉被打通了,自然也就不会感觉疼痛了。如果治疗疼痛时,使用镇痛药或清热解毒药,就会削弱或消除阳气对患处的通窜力,虽然疼痛被暂时消除了,但不通的经脉依旧不通,等以后阳气恢复,继续对其通窜,此处依旧还会疼痛。所以,不能为了止痛而止痛,必须令患者忍

艾与不艾,真的天壤之别!艾灸10年,或可给你带来5大改变!

艾与不艾,真的天壤之别!艾灸10年,或可给你带来5大改 变!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艾与不艾天壤之别,坚持艾灸,或许会给你带来难以想象的改变! 一、艾灸改变气血!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中医自古重视气血,认为这是组成人体最重要的两大物质,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 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但人从小到大,食五谷杂粮,总难免出点问题,气血偏离正常。 而艾灸有温通效应,温指温热,通为通达之意,可行气活血,活跃脏腑气机。 《灵枢·刺节真邪》云:“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神灸经纶·说原》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都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 通过局部灸、循经灸、对症灸等,温热灸力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可改变各种气血壅滞,气血不畅的情况。 现代研究同样佐证,艾灸调理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故艾灸可改变气血,气血营和,相互滋养,百病不生。 二、艾灸改变经络! 人体遍布经络,这一点人所共知,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道路,贯通全身,运行气血,保持一个人活力,地位险要。 但随着年龄增长,经络的作用会越来越弱,不再通畅,无法及时运输气血营养,从而引出许多麻烦,所以年纪大越大生的病往往越多,这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进程。

但无法逆转,不代表不能延缓,艾灸便具备温经效应。 经指经脉,温经即温煦经络,对于外邪入侵或阳虚不能温煦而致经脉衰老,僵化,萎缩,堵塞的种种表现,皆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针对经络受寒,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主挛缩,寒主闭塞。经脉因寒而不畅的病证,多有寒凉、冷颤、疼痛、拘挛、收缩、苍白等症状。艾灸后往往可以得到缓解。 丹溪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寒则气收。《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弗之火调”此“火调”主要是指艾灸的温经效应,温经效应应用广泛,艾灸时出现的许多灸感也是这个原理,有艾灸习惯者,经络往往得到改善,比同龄人更加精神满满。 三、艾灸改变老化! 人上了年纪后,身上,比如脱发白发,皱纹增多,皮肤失去光泽等等。 除了表面的各种皱纹之外,更大的变化其实在身体内部,脏器会老化,而老化的直接表象是各种内脏下陷。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胸部下垂,脱肛等等。伴随的结果是脏器功能衰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容易久泻、久痢、头晕昏,经脉陷下等。 《灵枢·禁服》云:“陷下者,故宜灸之”;《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云:“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伤寒论》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艾灸的温升效应,升阳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有助于缓解身体的这种老化现象。 四、艾灸改变体质! 现代人各种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脾虚肾虚等等。实则都可以归结为体虚,体质虚弱,使得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抗议。 中说虚则补之,补具有补助、补益、补充等含义,艾灸恰好又具备温补效应,这是艾灸最重要的效应之一。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7——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

艾灸学习心得笔记7——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 《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火调就是艾灸。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艾灸法不但对人们的健身强体有效,而且在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等疾病方面也十分有效。 心脑血管病是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人有幸听取了常小荣教授关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公益讲座,根据讲座并结合平时学到的知识,谈一下具体的办法。 一、治疗总则 艾灸应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白病因病机,分清寒热虚实,不可简单从事。请看下图: 二、预防阶段的穴位选择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心脑血管病一旦形成很难治疗,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 1、一级预防穴位选择 (1)、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脾胃为后天之本,艾灸此穴可激活胃肠活动力培土生源,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一般用艾条灸10-15分钟。 (2)、关元穴,又名丹田,位于脐下三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益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

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一般用艾条灸10-15分钟。 (3)、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宁心安神、疏导水湿、理气镇痛的功效。一般用艾条灸10-15分钟。 常小荣教授一级预防示意图: 2、二级预防穴位选择 (1)、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第一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具有引血下行,清热泻火,温肾驱寒的功效。一般温和灸10分钟。 (2)、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一般温和灸15分钟。 (3)、丰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艾灸丰隆穴能够运湿降火,化痰开窍。一般采取麦粒灸,一次5--7壮。 常小荣教授二级预防示意图:

艾灸在养生中的应用

艾灸在养生中的应用

艾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扁鹊心书》中提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艾灸法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作为自然疗法之一,艾灸法能够调动人体自身潜能,帮助改善人体肝脏功能,因此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目前,艾灸已延伸出多种方法: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电灸、天灸等多种灸法,因其简单、防病、价廉、实用等特点,已被人们广泛知晓。今天就聊一聊艾灸在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1)通经活血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便通顺,则有利于营养物质输送。当经络不通时,主要表现为指端寒冷,身体容易发麻上。现代很多人因为缺乏运动都有经络不畅的表现,尤其是女性。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艾灸的阳气和热力在沿着经络蔓延,可以疏通经络,理气活血。 (2)调节气血 在中医看来,气和血对人的身体至关重要,人之所以可以生龙活虎,则是依靠血和气这两种东西。但寒邪进入人的身体后便很快消耗掉人体内的阳气,从而使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得不到自然。若采取艾灸方式,对人体身上几个重要部位进行施灸,则能够帮助人体快速补充气和血,从而使气血通达,身体舒畅,各个器官都能得到快速的恢复从而高效运转。 (3)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抵御外界的能力就强,疾病就不容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的防病治病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症,所起到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3)调节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人体重要的营养之一,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活性物质。一般认为人体内必需必需的微量元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以钙、锰、锌、铜、铁等微量元素为主。经过对人体的头发进行针灸后发现,人体针灸后头发中的锌、钙、锰含量均有上升,因此推测针灸能够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微量元素,从而进一步促进消化、吸收、排泄等基本功能得到改善。 (4)调节阴阳

经络艾灸养生的方法

经络艾灸养生的方法 艾灸是中医治疗和保健的一种方法,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艾灸的好处。那么,经络艾灸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络艾灸养生的方法 经络艾灸养生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经络艾灸养生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经络艾灸养生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

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经络艾灸养生的好处 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艾灸的好处,那么艾灸的好处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 1、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本文为唐山牛玉东老师所作,本人2年余前曾隔姜灸关元、中脘30多壮大号艾炷,近2月服炮附子,川生附片疗效不显,今天再次施以灸法,直接灸足三里30多壮,近2小时,忍受疼痛的同时,感触良多,艾灸不亏为第一。——青龙附临床常见排病反应 1.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反应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2.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3.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有一肝炎病人重灸后,吐痰持续一个月,每天吐痰少则几十口,多则上千口,每天平均咳吐50-150毫升痰涎。最后,病体痊愈,他的针感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

成了敏感型。 4.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曾有一心脏病人连续了5次九宫灸法之后,浑身除头面手足之外大部分皮肤起湿疹,奇痒无比,全身被挠的血迹斑斑,持续了三个半月方止。 5.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6.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7.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8.其他反应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艾炎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些记载和论述,说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

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

老中医吴教授:艾灸防疫黄金要论20条,更是一灸见效!

老中医吴教授:艾灸防疫黄金要论20条,更是一灸见效! 在中国,艾灸用于疾病的防治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艾灸防疫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艾烟熏蒸避秽浊疫毒,二是艾灸穴位以扶正固本。 艾叶点燃烟熏很早就被用于环境卫生防疫措施。《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后世历代医家继承这一观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都记有利用艾灸烟熏病人床四周防治时气瘴疫的方法。 晋唐医家最早提出将艾灸的方法用于预防传染性疾患,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或地区,及时予以恰当的灸治,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如范汪所著的《范东阳杂药方》中,“其预防霍乱就是用灸法,可使人终无死忧”。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亦有“凡入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利用灸法防治疫情的现象比较普遍。 明清时期,利用灸法防治疫情的方法和措施多继承于晋唐及以前的思想。我国岭南在对1867-1911年间流行的鼠疫和对1820-1911年间流行的霍乱的防治中,也大量运用了灸法。建国以来,有关学者对关于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灸法能从多角度、不同层次对免疫系统施加影响,其结果是使接受保健灸处理的动物和人的抗病、抗感染、抗传染的能力大大的增强。 利用艾烟防疫,实为现代的空气消毒法。现代研究发现艾烟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等的作用。利用艾叶进行烟熏消毒,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要求,如此看来,在遥远的古代,医家先贤就能利用艾烟进行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实在是了不起的举措。——以上部分内容摘自辽宁中医杂志《艾灸防治疫疾的历史与现状》

175《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温补阳气和针灸治疗

175《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温补阳气和针灸治疗 《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 《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2007-09-27 15:34 摘要:本文从《扁鹊心书》的两大特点:温补阳气和针灸治疗,来论述该书重视扶阳的思想,提出治病当以“保扶阳气为本”、“大病宜灸”、“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等扶阳思想。 关键词:扁鹊心书;扶阳;大病宜灸 《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是南宋绍兴年间窦材所录。窦材为河北真定人,官武翼郎,祖上四世业医。此书撰于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书中以《内经》为医学正传,上卷论经络、灸法、病理、虚实等;中、下卷合述伤寒诸证和内科杂病,兼及外、妇、儿科病证。另有神方一卷,列90余方,分别介绍其主治及服用法。本书在理论思想上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治病当以“保扶阳气为本”;在治疗方法上则提出“大病宜灸”的观点,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总观全书,窦氏力主温补扶阳的思想贯穿全书,从以下几点来概括其特点。 1扶养阳气,温补脾肾 《扁鹊心书》开篇便提出“须识扶阳”,可见本书的学术思想倾向于扶养阳气。“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窦材根据这些道家的说法,强调指出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 [1]更提出人在没有生病时,可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其保元丹、保命延寿丹,可以保养阳气,延年益寿。 窦氏重视扶养阳气,其中他尤其看重脾肾二脏之阳。“肾为先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