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这里一次把艾灸说个清楚。

1灸法,外用疗法之首!

灸法,自古就是排在各种体外疗法之首的。各种经典以及医谚对于灸法的记载,赞誉,比比皆是;“针之不及,汤之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宜用灸。”“七年之病,求诸三年之灸”“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中医,还是民间,对于艾灸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

其实除了汤药,中医最常用的是针,和刺血拔罐。为什么呢?因为“汤者,荡也。”汤药起效很快,比如治疗风寒外感,麻黄汤,桂枝汤是可以做到“覆碗即愈”的。而用针,自古就是用来急救的。比如老百姓都熟知的掐人中,这个穴位本身就是用于针刺急救的,下针以后几秒钟就开始起效。

类似的穴位还有很多,比如涌泉,比如十宣(刺血)。刺血拔罐对于很多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当场就可以见效,做完之后疼痛就去掉了。当然体外疗法还有推拿、刮痧、点穴、烫熨、熏蒸、贴敷……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艾灸。为什么呢?《扁鹊见蔡桓公》中有一段话;“疾在腠里,烫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五脏,汤药之所及也。”而艾灸,可以囊括前面所有,无所不至!

2相比于汤药、针刺,艾灸更适合大众!

上面讲到的,是中医先贤的见地,也是这些年大家通过总结所得:五脏偏颇,汤药是最有效的,经络问题,针灸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针是针,灸是灸,不可以混为一谈。

人体的穴位,犹如一个个开关,管着身体的各个部位,气血阴阳。比如说经常讲到的四总穴;“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

腹肚三里留。”就好比是四个开关,管着身体相应四个部位的气血问题。

但是呢,针在这四个穴位的作用,可补可泻,泻占七成,补占三成。艾灸在这里的作用同样可补可泻,只不过是反过来的;补占七成,泻占三成。

这里说的,是指悬灸和隔姜灸之类的温和灸,和下针不用补泻手法来讲的。加上手法运用,艾灸也可以强泻,泻到百分百,比如急救时的各种直接灸。针刺也可以补,补到百分百,比如烧山火的强补升阳。

但是呢,一般来讲,一个开关所控制的气血开度是有定量的。比如说,这个穴位,气血流量应该是一百。那么你用针或者用灸,也只能最大把它调整到一百,而不会超越它的极限(无论是补,还是泻)。

因为针灸都是针对气血经络,即便是五脏有了问题,也是通过影响经络,间接影响五脏功能的。

但是汤药则不同。汤药直接作用于五脏,它可以把五脏六腑里面某一些脏腑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十倍、百倍的强化,无论是补还是泻!

相比之下,针和灸,就要安全了很多。我们很少听到有人被误治,死于针刺。死于艾灸的,那几乎就是不可能。对于完全没有经络理论,不懂得配穴原则的入门爱好者来说,仅仅正确的去使用温和灸,就能有七成的作用在补养身体,还有哪种方法比艾灸更适合普通人自我治疗和养生呢?

我们常说,艾灸,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灸量是艾灸起效的关键,而灸量又包括什么呢?时间,艾条粗细、温度、艾灸方法都可以算是灸量的一部分,在后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侠,时间就显得颇为关键了,所以,艾灸一定循序渐进的延长时间,这是艾灸起效的关键。

3要明确,气血对艾灸的重要性!

我们用针,或者灸,都是为了去引导气血,气血的多少至关重要。有些人气血充盈,不管是艾灸或者下针,就很容易见效,而且很容易彻底治愈。

比如他本身只是某一条经络出现淤阻,我们只需要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方向,去加量加压,冲开淤阻,一个良性循环建立起来,就可以撒手不用管了。

但是有些人,当时用了很有效,过后就会反复。这就是气血能够冲开淤阻,但是不足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一旦艾灸的刺激消失,淤阻又慢慢的回来了。

还有一种人,灸好几次都感觉不到任何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排除选穴配穴错误,就是气血极弱,或者淤阻极重的表现了。

所以,我们常常建议艾灸的同时补气血,尤其是食疗。

对了,最近很多灸友留言失眠的问题,不妨灸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涌泉。

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

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1... 艾艾贴艾灸-东禾 4-27 10:50 古人医书对艾灸的评价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无烟不成艾,无火不成灸 现代医学认为,艾热,艾红外,艾烟对人的作用很大

古法养生——艾灸

古法养生——艾灸 (电视片解说词) 什么是对身体最重要的能量?我们如何利用神奇的艾草?为什么艾灸疗法如此神奇? 艾灸,一种无毒副作用的绿色原生态疗法,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草与艾灸 艾,一种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种草,样貌非常普通,在中国南北方的农村,田头野地随处可见。端午前后,这种草从地里被采进信守传统习俗的人家,默默为人辟邪祈福。 在中国南方,广东客家人喜欢用它的根煲汤,祛风暖胃;安徽农村地区,产妇们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达到理气血、逐寒湿的作用。而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夜晚,焚烧这种草以驱赶蚊蝇是最常见的景致。 这种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提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病症,艾灸能够治愈。“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说艾能续命,艾能补肾。 艾灸是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不用服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绿色原生态疗法。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为常规常法而载诸典籍,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研究、发扬,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故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艾热之热,非其它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络的功能。艾火连续的燃烧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用。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它药材和其它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作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中文的“艾”字,“乂”本意为治理恢复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称年轻美丽的少女为少艾,正是艾的医疗之用的理想外延。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奇邪何来?疾病何来?人体本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某种病理产物的积滞,这种积滞的病理产物,如果能及时找到出路,病势则必然受到顿挫而走向痊愈。中医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经络现象,就像在一台运转的发电机身上,在金属导线上有电压和电流,十二经络和三百六十五穴是人体脏腑各官能官与官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驿站和通路。健康的生理状态,内脏器官通过经络体系与身体表面的穴位气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状态下,穴位气孔又是宣泄病理产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是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我们不能忘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

神奇古老的艾灸(一——五)

神奇古老的艾灸(一——五) 一: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现在一提起艾灸,知道的人可能已经不是很多了。 如果说到针灸,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路边大大小小的中医理疗店,或者是各大小医院里针灸科一类的地方。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美容院里却有一种SPA,就是用的艾灸,有用艾条的,也有用艾碳的,据说还是从韩国倭国引进的技术。就是说这一古老的技法现在只剩得屋里狼藉墙外香了,说来实在让人叹息。 实际上现在的针灸也已经只剩下针了,针和灸同时都在用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的做做样子而已,或者是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罢了,因为都被“特供”了。而现在的所谓灸,无论是灸材还是灸器,也都已经和曾经流传千古的真正的灸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细说如何用艾灸来摄生养颜保性命之前,先来看看艾灸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关于艾灸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宋朝太医窦材在他于1146年所写的《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一节中是这样写的,他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说到丹药第二,已经被历史和古代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所证明是行不通的了;而附子第三则是有许多经典医案可以明证的,不过非妙手回春之医界高人不能随手应之,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关乎人之性命,所以为医者不可以不察,为患者不可以不慎重。我国当代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五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运用自创的“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患者,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就是一例。 这是题外,就不多说了。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本文为唐山牛玉东老师所作,本人2年余前曾隔姜灸关元、中脘30多壮大号艾炷,近2月服炮附子,川生附片疗效不显,今天再次施以灸法,直接灸足三里30多壮,近2小时,忍受疼痛的同时,感触良多,艾灸不亏为第一。——青龙附临床常见排病反应 1.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反应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2.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3.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有一肝炎病人重灸后,吐痰持续一个月,每天吐痰少则几十口,多则上千口,每天平均咳吐50-150毫升痰涎。最后,病体痊愈,他的针感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

成了敏感型。 4.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曾有一心脏病人连续了5次九宫灸法之后,浑身除头面手足之外大部分皮肤起湿疹,奇痒无比,全身被挠的血迹斑斑,持续了三个半月方止。 5.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6.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7.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8.其他反应

艾灸常识100问

艾灸常识100问 艾真能续命吗? 艾灸确能续命,坚持艾灸能补充元阳,补充人体生命能量,最大减少疾病,尽享其自然寿命。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艾灸不仅能调理常见疾病,最擅长根除现代医学棘手的慢性病,终身病而且是养生抗衰老的最佳方法。 你不需要被众多复杂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牢最重要的四个穴位,关元,中脘,左右足三里,然后哪里不舒服灸那里。就可以了。 四穴养生法能够增强人体防御和免疫功能,对内分泌,生殖,消化,血液循环,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促进和调整作用。患者可以自己在家简简单单,舒舒服服,根除疾病,延年益寿,减肥美容。 艾灸是不是真的能治百病? 答: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客观、冷静的看待灸疗,它是可以调百病,我至少就掌握了200多种疾病的灸疗方法,但是,灸疗不是对每种疾病都100%有效,这有一个概率的问题。比如痛经、肾虚腰疼、脾胃不和等治愈率就达98%以上,颈椎病、腰椎病等可达70%-90%,子宫肌瘤、宫颈糜烂就只有20%-30%的治愈率。 艾灸常识篇 1、针与灸有什么区别? 答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2、为什么针、药无法治愈的病症灸能治愈? 答:是因为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患者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而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极差,是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3、艾叶有什么功效? 答: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等,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4、艾灸的纯阳是什么? 答: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的是否充足与人体的衰老和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从健康到疾病,就是阳气的消耗过程。阳气强壮固密,营卫调和,就可以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够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滋养五脏,强壮身体,使人之寿命延长。

有灵魂的艾灸美句

有灵魂的艾灸美句 中医上讲:“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保命之法有三,唯灼艾第一”。由此可见,艾灸疗法在中医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且它在古时多用于大病、重病、疑难杂症的治疗。 艾灸的神奇之处 艾灸可以使“曾经的病”继续康复,使“未知的病”不再发展,使“已经的病”不断治愈,使“未病”没有产生的机会,使“小毛小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艾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人体免疫力,用自身健康的细胞去抵抗和修复受损的细胞。这就是国家一直提倡的中医养生“治未病”。 三伏天——艾灸必不可少 三伏灸是艾灸中节气灸的一种,就是每年三伏天做艾灸。 马上就要入三伏天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每年最冷和最热的节气,在这样极致的温度下锻炼的人们,不仅体现出了勤劳,也对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是有益的。 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运行也达到高峰,以热驱寒,充分利用,天地的能量、艾灸的能量及药物的能量,通过穴位、经络、皮肤吸收直达病处。 冬病夏治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首先「冬病」是指某些以寒凉为诱因而产生的,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比如:呼吸道疾病、肠胃疾病、妇科疾病、风湿类等疾病。长期在寒凉环境下工作、生活,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统称为冬病。 其次「夏治」指某些冬病在夏季会有所缓解,应趁其发作缓解时机,辩证施治,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浮于体外,腠理开放,适合于体内寒气的外散,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在三伏天治病——好,在三伏天用艾灸养生治病——好,顺应天时之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艾灸疗法,以它所特有的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补益气血、调理阴阳的作用,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从“艾”开始 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 古人认为 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 《扁鹊心书》有言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壹 艾灸的好处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即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 温经散寒 专门解决“冷痛”的问题,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气行血则行,血行得温,所以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艾条或艾绒以其热力通透,温通经络,透达脏腑,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更能以热引热,引出体内真阳。 2 疏通经络 身体有痛,痛的原因中医总结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有非常好的通经络的作用,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 调理经期 艾能温经脉止痛,尤善调经,中药学上认为艾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与香附、当归、白芍等合用,为古方“艾附暖宫丸”。

4 扶阳升阳 艾为纯阳之物,在督脉上作督灸,是最好的扶阳方法,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5 延年益寿 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调节免疫,延年益寿。 艾灸 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 古人采集艾草 贰 适宜艾灸的穴位 天气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下降的趋势,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的目的,抵御冬季的寒气。 1 肺俞穴:调节呼吸系统 肺俞穴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艾灸该穴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具有一定功效。如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症。 2 丰隆穴:健脾祛湿 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每日艾灸15分钟

艾灸的名言名句

艾灸的名言名句 1. 关于艾灸的宣传语 艾灸广告宣传语 1、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窦材语) 2、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3、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隅景山) 4、男人艾灸好精力,女人艾灸好气色。老人艾灸更长寿,小儿艾灸更健康。(贾丙顺语) 5、针通经络,灸调阴阳。(韩国金南洙) 6、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 7、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2. 艾灸宣传语短语有哪些 1、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窦材语) 2、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3、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隅景山) 4、男人艾灸好精力,女人艾灸好气色。老人艾灸更长寿,小儿艾灸更健康。(贾丙顺语) 5、针通经络,灸调阴阳。(韩国金南洙) 6、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 7、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参考资料 艾灸广告宣传语.豆瓣[引用时间2018-1-18] 3. 赞美艾灸的诗词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艾灸名言经典语句_每句话都对你有帮助

艾灸是以艾叶为原料,从而达到养生祛病的功效。有关艾灸有什么经典的名言?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艾灸名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艾灸名言精选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3《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4《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5《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7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8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9《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10《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 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1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 艾灼第一。” 12《小品方》:“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 代陈延之 13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4《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5《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有关艾灸名言热门1《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2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3《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艾灸经典语录

艾灸经典语录 艾灸经典语录 艾灸是一项古老的中医疗法,它不仅简单实用,而且效果显著,甚至能够解决很多其它疗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适合老百姓居家保健。 关于艾灸,自古就有很多经典语录,这对于我们了解艾灸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古代,先人们对艾灸是怎么评价的吧! 01《黄帝内经》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0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0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0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05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06《孟子》记载:”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07唐朝名医孙思逊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0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09《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10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11《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2《备急灸法》:”仓储救人者,唯灼艾第一。” 13《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4《扁鹊心书》中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15《神灸经论》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弱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6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提出灸法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

名医名著话艾灸

名医名著话艾灸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4.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5.《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6.《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7.《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8.《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19.《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0.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1.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2.《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3.《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4.《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5.《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6.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7. 隋唐时代孙思邈《小儿脐风预防灸法》书中指出:“和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车以防噤”。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0.“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针灸反应之经络不良反应 【概述】

艾灸名言经典语句_每句话都对你有帮助

艾灸名言经典语句_每句话都对你有帮助 艾灸是以艾叶为原料,从而达到养生祛病的功效。有关艾灸有什么经典的名言?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艾灸名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有关艾灸名言(精选)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3.《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4.《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5.《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7.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8.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9.《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10.《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1.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2.《小品方》:“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3.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4.《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5.《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有关艾灸名言(热门) 1.《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2.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3.《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4.《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5.《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6.《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7.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8.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9.《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10.《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有关艾灸名言(最新) 1.《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3.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4.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5.“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6.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提到: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7.知艾者福,善灸着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