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大家学习过了没有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

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

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

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师补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日本更是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对岸还叫嚣着一中一台......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反思重建: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引---诵读---翻译----细品---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分数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小编整理了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词释义及这首文 言文的背景,供大家参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 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 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 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 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 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 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 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do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勇于同逆境做斗争。 (三)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关键: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三、教法学法 在“导引---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引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对孔子和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不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而误认为两者是师徒关系,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读、齐读,还有教师配乐范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点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2.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任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九年级下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5、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诵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真切地讲述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解除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并且思考如下问题: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2.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针对提出的思考题),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原文é)举于鱼 g?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舜( shùn)发于畎()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盐之中,n)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rú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不能益其所动心忍性,曾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改过,然后能人恒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于虑,而后,衡困于心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家拂士,入则无 法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患而死于安于忧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曾(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发舜?发:)1( 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征于色矢十中八九。(射,发射)见其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发而幽香。(花开放)野芳发(头发)发,颓然乎其间者苍颜白 垂髫(头发)黄发畎亩之中(于:从)?舜发于(2)于:是人也(于:给)故天将降大任于 安乐也(于:由于)。忧患,而死于然后知生于于心(于:在)困)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拂:?行(3 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国恒亡(必然)恒:(4)?恒过(经常)人(犯错误)5)人恒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过以其境 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6)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振作)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7 。(起来;开始工作)往来种作 文以记之。(写作,创作)属予作亭者谁。(建筑)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将8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管夷吾举于( 9)士:士 卒多为用者。(士兵)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士此庸夫之怒也,非 安乐(安逸)10 ()安:死于安(养)衣食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注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你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尽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才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所探讨的问题:造就人才、治理国家[3]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 引用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了一个自古以来的道理,同时照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处是以道理证明事实,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秀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李白的诗歌《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题目?你们想到了哪个成语?居安思危 2、了解作者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称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王道”,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富贵不能淫》。 3、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 二、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评选教案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 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教学课时: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